文学性

【摘 要】文学视界中的文学性始终是中外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它的实质不仅仅是美学的中心问题,也是文学和艺术的本质.从文学本身的建构和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上来讲,雅克布森提出的“文学性”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等表面化层面,随着西方理论界的不断前行,理论家们对文学性不断探索,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立足于整体性和同一性的建构,却忽略了文学性关联的大语境,那么,文学性的内蕴究竟是什么,文艺学家们不断探寻,将文学的对话性和关联性从文学个体联系到变化着的时代语境中,从而丰富了文学性的内蕴,填补了理论界的空白.

【关 键 词】西方文论;文学性;语言性;文字性;整体性;同一性;对话性;关联性

一、语言性、文字性

普遍认为,“文学性”起源于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由莫斯科语言小组的领袖罗曼雅克布森提出.他认为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它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literature),而是“文学性”(literariness),即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features).雅克布森提出两种区别性的语言――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来阐释文学性的生成.不言而喻,文学语言就是文学中的文学性,在雅克布森的视野中,文学性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往往只聚焦于文本的韵律、节奏、措辞、语法、修辞等形式的问题上,而忽略了作品真正所呈现的实际价值.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第二位大师什克洛夫斯基于1914年出版的《词的再生》中提出了形式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主张探寻“诗歌语言的通则”,这个“通则”指代的便是使读者能领略作品的“文学性”或者“艺术性”.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性来源于文学语言及其构造原则中,只有“陌生化”的语言才能产生“文学性”.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他曾说过,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文学一旦经过了陌生化过程的处理,便具有了“陌生”、“反常”、“疏离”等效果,使日常语言陌生化,这便是什克洛夫斯基“文学性”的源泉.

大同小异,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坦尼亚诺夫关注了理论中的戏仿问题,他认为当某一种体裁手段在某一时期经过不断的过滤模仿后,就会变得司空见惯,这时新的作品就会用滑稽的手段方式去改造旧有的文学范式,使人们重新去感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塔尼亚诺夫引进了“变形”的原则,使语言性,和文字性的内部规律发生了冲突的动态变化.在戏仿的理论基础上,坦尼亚诺夫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的崛起对文学性的传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被称之为俄国形式主义“最近的亲戚”.英国新批评先驱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理论和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以及后来燕卜荪的含混理论与韦勒克、沃伦的层面分析理论等等,立足于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石上,具有了更大的扩容度.英美新批评仍然关注并深化文本意识,深化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认同,探讨文本内部之间的矛盾因素,却忽略了文学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否认了文学的社会功用与其整体性和同一性,片面将文本的意识归结为对语言及其文字的多重性和复义性.如果说俄国形式主义从雅克布森开始强调文学文本的语言性和文字性,那么英美新批评在此基础上“向内转”,转向具体的文本来探讨文本内在复杂的语言多义性,他们始终没能跳出文学性中语言和文字这些表层化的形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狭隘和局限性.


二、整体性、同一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的结构主义盛行一时,以二十年代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为起点一直到六十年代在法国走向鼎盛,渗透到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几乎所有人文学科领域,对西方的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广泛持久的影响.

索绪尔从语言状态关系表现的两个向度: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为结构主义开启了一扇窗户.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并不是它们本身所规定的,而应当在一个纵横交织的关系网中被语言的结构所规定,符号的意义在于它周边各要素的构成的差异和对立,具体来说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庞大的整体,任何一个要素都需要和谐统一.20年代后期以雅克布森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他们延承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试图从语言功能上说明“文学性”的问题,对语言的“诗性功能”有所研究.雅克布森的“极性”和“对等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索绪尔语言学的更加有机化和合理化,他从语言的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中提取了“选择、联想的”和“组合、句段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和谐同一的整体,其间各要素都会凝结在一起,一旦失序就会出现语言的混乱,失掉了“文学性”.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的法国结构主义文论,从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模式研究,到结构主义叙事学,我们都可以看到结构主义背后固有的程式.列维-斯特劳斯通过证明神话的无逻辑性连贯性和相似性来表达文学性,他用固有的数字程式来解读神话模式,作为共时性阅读,从而发现和重建故事的新的配置.在结构主义叙事学领域,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叙事结构功能研究,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语义学和茨维坦•,托多洛夫的“叙事语法”研究等等,都是突出文学结构作为“语言”意义,强调只有在一个整体结构系统中才能真正认识文学作品的内涵(即文学性),通过个别的文学现象深入把握文学内在的普遍本质的研究方法等.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强调对整体性和同一性把握的同时,专注于对文本结构普遍法则的探寻和抽象,却不仅割裂了文学与作家,与时代,与历史的联系,又忽视了文学自身的审美意义,这就为文学性的发展无疑设定了一个障碍.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呢,结构主义文论家为后人抛出了一个难题.

三、对话性、关联性

20世纪七十年始,在西方文论史上出现了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尤为突出的是前苏联哲学家、美学家、语言学家巴赫金,他借助于“复调小说”、“狂欢化诗学”等理论,将文学的“文学性”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巴赫金理论的提出,为“文学性”的发展注入了生气.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理解的多元世界一切都是同时共存,相互作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对话理论不是自己的声音,而是不同声音之间的对话关系.巴赫金将“对话”的概念上升到一种思想与文化内部复杂的运动,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应当以两个声音作为基础,这是因为,任何生命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看不到自己的全部,只有借助于相互依存的对话关系,才能使个体介入其本身,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关系网,主体才会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价值立场,所以,一旦脱离了对话,文 学性便失去其本真的意蕴.巴赫金的“对话”是在承认世界由差异构成,他倡导个体在保持自己差异性的同时,相互协调共存在一个整体中,这个过程就需要对话来完成.在这样的前提下,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比陀思妥耶夫斯基走的更深更远了.

关于对话理论,大同小异,西方文论家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多种阐述.上世纪60年代,德国接受美学伽达默尔认为接受就是对话,对话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视界融合”,其融合的过程就是一种“对话逻辑”,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伊瑟尔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还有美国结构批评家等都对“互文性”问题有所阐释,而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图式―填空”理论把对话学更加具体化了.

除此之外,文学的关联性与文学性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的关联性应当包括文学具体的文本语境和外部的大的时代环境,正是因为有了大的时代环境才会塑形成为小的个体缩影.美国当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划分了文学的四要素,即作家、作品、世界、读者,这四者的关系建构成了一个理论框架,作家(创作主体)依据生活(客体世界)生产出作品(具体文本)给接受者(消费者),正好完成了一个消费链条.这单独的四个要素之间各有不同的侧重,正是文艺理论家们批评的维度所在.在西方文艺理论界,侧重于作品对生活的模仿关系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侧重于作品对作者依赖关系的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向内转”重视作品自身的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重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的有接受美学、现象学美学等.这四个要素之间侧重不同就生发出不同的逻辑链条,无论哪一方面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们都关乎人类整个大的时代坏境,审美意蕴从中也体现出来.

总之,文学性是一个抽象的宽泛的概念,它以文学的对话性、关联性为内核,以整体性和同一性为中间连接环节,架构出语言性和文字性的外延,形成一个稳固的环形结构,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具备“文学性”,具备文学性的框架标准.当然,文学性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与时代不断地更新同步,在变化之中找出不变的本质,以便于我们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

[6]杨矗.对话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引言[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8]曾艳兵.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11]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编译出版社,2010.

[14]杨矗.文学性新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2).

类似论文

回到绘画的文学性

文学性的意思不是用绘画来表现文学性叙事题材,也不是用写实手法去摹写现实 不是把文学作品及其题材翻译为绘画语言,对于。
更新日期:2024-11-21 浏览量:141764 点赞量:29875

文学性:未竟的

摘 要:文学性是定义文学的尺度,从理论上看,对文学性的理解有两大类: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 在反本。
更新日期:2024-3-26 浏览量:43188 点赞量:9608

文学性真在疯狂扩张吗?

《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发表了陶东风教授的《文学的祛魅》一文,读后获益良多,同时,某种疑惑也强烈起。
更新日期:2024-10-28 浏览量:131207 点赞量:27991

电影的文学性

摘 要:随着电影的发展,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文学对电影的渗透使电影呈现出一种文学性,具ć。
更新日期:2024-11-28 浏览量:141869 点赞量:29672

“文学性蔓延”还是“文学性互文”?

摘 要:“文学性蔓延”的论争始终将文学和文学性置于一个其他艺术文化分类仰望的绝对高度,讨论。
更新日期:2024-6-23 浏览量:83637 点赞量:18989

构筑中国绘画的文学性

文学的基本要素是文字,我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 从中国文学史和绘画史的角度看,文学与绘画都是从叙事到抒情,从再现到。
更新日期:2024-10-10 浏览量:128890 点赞量:27489

也音乐的文学性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个人对音乐与文学之间关联性的认识,引出了音乐的文学性这一命题,加以细化,分为音乐取材的文。
更新日期:2024-2-19 浏览量:30440 点赞量:7136

文学的影视化与电影的文学性

引言20世纪末,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在那本震惊世界的著作《文学死了吗》中大胆宣称“文学就要终结了。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3497 点赞量:4359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