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

报告文学与文学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报告文学发展.一方面,对报告文学的非议之声时有耳闻,报告文学在文学中的地位常被人质疑,不久前有人甚至预言报告文学将走向衰竭.可以说,这样的现实一直困扰着报告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众多文学家“解惑脱困”的努力又使报告文学不断地用文学因素充实着自我并证明着自我.在这样的螺旋式上升中,报告文学得以逐渐地成熟发展,“由附庸而蔚为大国”.可以说,报告文学与文学的关系问题直接关乎报告文学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探讨二者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


1、若即若离:报告文学与文学关系的常态

报告文学是适应快速纷纭变化的时代需要的年轻文体,在近一百年的发展中,它曾于1930年代和1980年代两度成为文坛的主流.考察这两个时代,都是报告文学与文学关系比较融洽的时段――文学认同和接纳报告文学的时期.但这样的时期在报告文学的发展史上却是太短暂了.事实上,报告文学与文学若即若离,更多的时候,没有归属感和受排斥一直是报告文学与文学关系的常态.

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是新闻与文学结缘的产物,理所当然应归于文学的行列.但是,在文体尊卑意识浓重的现代文学界,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由于她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的“边缘文体”的胎迹,便注定了她在以后的成长中受鄙视的地位.曾有人认为,只有那些写不了小说或写不好小说的人,才去写报告文学;也有人认为写报告文学是为写小说练笔;还有人虽然承认了报告文学的文学地位,但却将其视为“二流文学”、“亚文学”.文体的歧视,使报告文学既被新闻与文学接纳,又被新闻和文学排斥,报告文学因找不到踏实的立足之地而迷惘困惑.这种尴尬的处境,使这一年轻的文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只能凭借顽强的生命力自然地成长.

报告文学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寄于散文的篱下的.由于在文学中没有独立的地位,创作者也必然缺乏自觉的文体意识.例如:被报告文学理论界视为萌芽期的两部作品《俄乡纪行》和《赤都心史》就是在没有报告文学文体意识的情况下创作的游记作品.魏巍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现在把它列为报告文学的经典篇章来读.可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一直被人们当作散文精品来欣赏,而魏巍本人则把它当作一篇“通讯”.1970年代末以来出版的各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对于报告文学的介绍或者篇幅极少,或者不够全面系统和客观公正.与此相一致,1997年出版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组织编写的十卷本《中华文学通史》,在评介当代活跃的理论批评家时,诗歌研究方面举了谢冕、李元洛;小说研究方面举了雷达、曾镇南;散文研究方面举了林非、俞元桂、佘树森;戏剧理论批评方面举了谭霈生、余秋雨;唯独报告文学研究方面没有列举出代表专家和专著,因而也未见任何评介.于是便有了“七分小说二分散文一分诗歌和报告文学”的说法.当然这种现象与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贫弱、滞后而创作却很繁荣的反差之大有关,但是也说明,尽管在上个世纪十年代报告文学显示了它的强劲和辉煌,可是其在文学中的地位也不过如此.

进入新世纪以来,显然报告文学与文学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也仍有一种声音试图将其排斥在文学之外,并进而展开了否定的攻势:“文学的特性在虚构和想象,只有当报告文学进入虚构和想象的世界中时,它才是文学.当然,这时也就没有报告文学了.”甚至还有人断言:“有一种文体确实正在衰亡,那就是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真正的衰亡是寂静的,在遗忘中,它老去、枯竭.”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立地位又一次受到冲击,此种状况在报告文学的发展中时有发生,使得报告文学经常处于困惑和迷茫之中,“我是谁?”――报告文学不得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常常去寻根.

2、走向和睦与和谐:当下报告文学与文学的关系

困惑、迷茫,给报告文学的生存带来了压力,同时它也激活了报告文学发展的动力,它从另一个侧面对关心报告文学成长的文学创作者、理论研究者产生了一种魅力――引人探究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关注者的目光.这种动力直接的表现就是:它使致力于报告文学领域的探究者们认识到,要拉近报告文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在困惑中突围,就必须向文学这个古老的学科学习.为此,报告文学在成长中不断兼容文学大家族中其它文体的长处,从而成就了自己博大的胸怀.

作为报告文学兼容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跨文体写作”、语言的丰富性与个性化等方面.跨文体性主要是指其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影视等文学文体和政论等非文学文体表现方式的兼容,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个性.由此,我们便看到,在丰富多彩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有对诗情画意的刻意表现,有对散文美的追求,有对小说各种手法的借鉴,也有对现代派手法的实验,等等.而且这些借鉴和尝试大多都很成功.

体现在语言上,报告文学语言跨越了文体的界线,不断从诗歌、散文、小说、乃至戏剧和影视等文学语言中吸取养分,融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为一体,纳百川、采众长于一身,体现了极强的吸纳能力.同时,这些语言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报告文学语言独特的、综合性的又极富表现力的文体优势.

语言是文学的直观形式,报告文学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建构的有思想穿透性的形象世界,给读者带来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这一点在报告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近二十多年来,作为一种非虚构文体,报告文学在拒绝想象和荒诞,又博取众家之长的前提下所展现的文学魅力和艺术创新精神,并不在探索性较强的小说之下.

同时,当下的报告文学纠正了上个世纪过分看重社会功能的偏颇认识,并平稳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力诫偏激与冲动,向文学的本体回归,找到了报告文学文体的本位.

我们看到,近年来,感应着文学进程的大气候,报告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报告文学文学与文学的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表现出空前的和睦与和谐,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品性的报告文学作品.如裘山山的《沿着雪线走》(《当代》2006年第1期);韩小蕙的《吉妮丽吉情歌》(《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陈祖芬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光明日报》2006年8月27日);陈德宏、王新军的《跨越梦想――中国石油长庆西峰油田勘探开发大纪实》(《飞天》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类似论文

简当代中国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摘 要】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一直都是我国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但由于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历史,学界始终无法形成一。
更新日期:2024-4-2 浏览量:10914 点赞量:3834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比而言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却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经典的建立为众多学者诟病。
更新日期:2024-3-27 浏览量:44056 点赞量:10003

探析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尽管缺乏音乐所具有的那种精细神微,但却带有较为复杂的表达结构和独特的内容本。
更新日期:2024-8-23 浏览量:105774 点赞量:22759

书法与当代文学

近年来,一些有书底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之余,拿起毛笔进行书法创作,一些有文学素养的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之余,写诗。
更新日期:2024-5-9 浏览量:10760 点赞量: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