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学与外国文学

我曾几次讲过有一次在某大学的经历.当然我要申明我对该学生会的那个同学没有丝毫不敬的意思.他当时给我打,说他们学校搞活动,想请一些作家去做讲座,说对我仰慕已久,邀请我去交流一下.他非常有礼貌、有教养,说话也很得体.沟通完具体的事宜之后,喜剧性的部分出现了.这个同学补充说:“因为您要到我们学校来演讲,我们需要张贴海报,所以请问您的名字怎么写?”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这个学生好像知道你是个写东西的人,好像知道你写过些略有影响的作品,但事实上你具体是干嘛的他其实是不清楚的.因为先锋文学自1986年至1987年发端,到今天也已经近二十年了.从文学出版的角度而言,先锋文学作品有它幸运的地方,也有它不幸的地方.一方面,尽管它不是畅销书,但二十多年后它还在印,还在出版;另一方面,其实公众,或者说相当大部分的读者对先锋文学已经有隔膜了.我记得我前年参加一个市重点中学文学社的活动,闲聊时说到王朔.今年王朔不得了,搞得天下大乱,但是前两年他也已经很久没有发表过作品,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那些中学生说,“我们根本不知道王朔是谁”.这样一个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对中国的流行文化、中国的文学都具有相当深刻影响的作家,隔了十来年的时间,就完全被忘掉了.我觉得历史当然是很残酷的,但也是很公正的.随着时间渐渐地对一些作家、作品进行筛选、淘汰,或者说是重新定位、重新评论、重新判断也就会有自己新的选择.我觉得这残酷的一面又恰好是“历史的意志”.

现在又谈“先锋文学”了.我的看法是,这些今天被约定俗成称其创作为先锋文学的作家,在当时写作时各自的创作、倾向、方法、态度,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你可以从一个时代获得一种观察的角度,作一个类型研究,把他们归纳在某种范畴里去定义、观察,这当然是有效的.但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而言,他们的写作其实是很不相同的.所以,如果我们泛泛而谈的话,我觉得甚至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它遮盖了当时写作上,或者说是美学追求上的意义,包括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这是后来为批评界、为很多人所诟病的,认为是负面的事情.我个人不这么看.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怎么就成了负面的东西?我们受的是好的东西的影响.而且我觉得,中国啊外国啊这些地理概念,在文学上不是很有效的.比如我们说李白、杜甫是我们民族的伟大诗人,但今天从地理上来讲,李白的出生地是在哈萨克斯坦或是吉尔吉斯斯坦,他是外国人.当然这是个比较粗糙的比方,不是具体的学术上的讨论.我的看法是,很多东西其实是动态的概念.包括当时先锋文学出现,有很多人说这些作家是受西方文学影响,通常把它看做是种方法上的借鉴.我曾说,一个时代,一个文学样式的产生,有某一些人在前面冲锋陷阵.在当时来讲是异端,现在则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事件.今天来看它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当时很多人觉得这些写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根本不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考虑.


哈佛的宇文所安写过许多研究唐诗的著作,他在研究李白杜甫时的一个说法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我们不是要从一个时代的最伟大的诗人身上去发现这个时代的标准,而是要从那个时代的普遍标准来观察那个时代的作家和诗人.就是说那个时代的环境因素、文化上的因素、时代的变化、政治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完全都要考虑进去.就像我们在说唐诗,包括那些边塞诗、隐逸派诗的发展变化,你可能从文学史的角度、诗歌的角度、唐诗的角度来理解,但我觉得一个时代的艺术跟那个时代周边的物质生活关系也是挺密切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找到、获得一种知觉的方式.我正在看一本书叫《唐朝的外来文明》,是美国的爱德华谢弗写的,以前翻作《撒马尔罕的金桃》.讲的是唐代的进口奢侈品,打个比方就是研究唐朝的Channel、Gucci之类的东西.这本书对丝绸、香料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很详细的分析,你会忽然发觉对唐朝的诗歌有了非常感性的物质感受.

文学关心的东西和文学理论关心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它们的方法也不同.文学理论是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归纳、建立,而文学所要表达的东西不是直接说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是诉诸人的感官的.我这里要说的,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影响人.举个例子,美国有个简约派作家雷蒙德卡弗,他有篇小说,当然你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篇散文,叫《父亲的一生》.华师大的罗岗教授也说到过叙事者的声音其实是包含一种态度的.罗教授的分析我觉得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分析,我要说的没有那么高深,我要说的是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怎么样通过它的官能来影响我们,或者说是怎么样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意义的.《父亲的一生》主要是雷蒙德卡弗回忆他去世的父亲.他父亲的一生穷困潦倒,生活上不幸福,在社会上也不得意.父亲在雷蒙德卡弗心中究竟意味着什么,一直是他很困惑的问题,直到有两件事情发生,才使他最终建立起对父亲的感情.这不是通过说教或者阐述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声音.小说里写到雷蒙德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给他打,告诉他这个消息.接的是雷蒙德的妻子,她一接起,雷蒙德的母亲就说:“雷蒙德死了.”我们知道在外国,父亲和儿子的名字中间有一部分往往是一样的,他父亲叫雷蒙德,他也叫雷蒙德.他妻子后来告诉他,当他母亲告诉她雷蒙德死了的时候,她在一瞬间觉得说的是她丈夫死了.这是一个铺垫.在小说结尾的地方,他父亲的葬礼结束,所有的亲戚朋友从教堂里出来,在院子里轻声交谈彼此安慰.雷蒙德站在人群中,听到周围的人不断地在说话,不断地隐隐约约地在说“雷蒙德”“雷蒙德”.他说我知道他们是在谈论我的父亲,但是在一瞬间,我觉得是在谈我.他就在这一瞬间通过这种方式谅解了他的父亲,或者说是明白了父亲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个人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这个作品,写得真是非常的精妙.当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的心真的是“怦”的跳了一下.

我觉得现在当然是有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分析小说,或者说是文学艺术,比如新批评的、弗洛伊德式的,包括现在最时髦的齐泽克式的、拉康式的批评方法,这些当然都是我们接触文学作品的通道.但是就像林白刚才所讲的那种“黑夜”的方式、葛红兵教授讲的“放下窗帘”的方式,或者就像张爱玲所讲的,人生中最快意的就是骑车一撒手的那个瞬间,人需要有把自己放开、甩出去的失控状态.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你需要把自己放开一 会儿,把你的逻辑、把你的理性思维稍微放下一会儿.就像我们在欣赏绘画,艺术史、绘画史上肯定对它有很多界定,比如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就从图像的角度进行大量分析,解读关键性的东西.这当然是很有效的.包括前一阵子出版的艾柯的《美的历史》,他是从每一个时代的诗人的角度介绍对美的看法的演变.然而作为一个观赏者,应该放弃所有的观念去观赏.当然这也是很困难的,我们的思维活动不可能洗干净了以完全空白的方式来看和观察.但是我仍然觉得在某些时刻还是需要动用我们的感官,切身地回到“零度”.

我觉得声音的确是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它是个识别系统、差异系统,通过音调、音节等等传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声音一方面诉诸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建立一种理解,另一方面它可能直接就表述了某种意思、某种差异性.我曾经分析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里面有一个关于声音的细节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是安娜的哥哥家里出事了――她哥哥在外面拈花惹草,他太太就和他翻了脸.安娜的哥哥并不是真的对别的女人动了心,只是逢场作戏.他想要向妻子认错,缓和彼此间的关系.但他的妻子虽然爱他,可心头的气一下子又回不过来.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称呼上的细节:他妻子叫他的时候是叫他俄文的小名,但他叫他妻子的时候用的是她英文的昵称.紧接着下文有一个场景,描写他家里的小孩在那里打闹,孩子们嘻嘻哈哈打闹的时候说的都是英文.当然我这是一种理解,并非唯一的含义:我们可以据此认为,这个丈夫对他妻子的所谓悔过行为,就是一个玩笑.这不仅是感官的感受,当你阅读的时候它就直接作用于你的理性,你一下子就会有这种反应.我觉得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精妙的细节,需要我们细细地去体味.我第一遍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对这个细节产生明确的意识,但当你不断地阅读那些经典作品,它的艺术性、它的精妙之处都会渐渐地向你浮现出来.它是不经意的,并不是刻意地渲染,而是一笔带过,在结构中发生作用.就像塞林格的短篇小说《写给艾斯梅的故事》,讲一个小女孩在战争期间认识了一个美国大兵.这个大兵已经被战争折磨得灰心丧气,回到美国以后生活还得继续,他既没有能力活下去,也没有能力去死.他收到那个萍水相逢的小女孩寄给他的包裹,里面是他当时遇到小女孩时她手上戴着的她父亲留给她的巨大的男性手表.小女孩把这只手表作为礼物寄给他.包裹几经辗转才到了大兵手里,大兵打开包裹看到里面的手表,这里就有个非常精妙,甚至叫人震惊的描写:手表由于几经周折表面已经坏了,但是表还能走.我们现在如果孤立地来看这个细节,简单地说这喻示着男主人公不要灰心丧气,他只是表面受到了挫折等等,这未免也太庸俗化了.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丰富的细节,当你在阅读的时候,它通过这种累积不断地直接作用于你,或者在结构中间和别的细节形成关系、产生作用.我觉得这些是超越了许多的批评方法的.当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批评方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进入文学作品,使我们发现作品的意义.比如电影《帝国》本身就是非常晦涩的,如果再用齐泽克式的方法来解读,就像看天书一样更加复杂.我并不是说批评是无效的,好的批评真的是非常有作用的.你可以进行完全把自己放开的、“撒手”式的阅读,或者是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学史的关系中来看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今天谈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到底对先锋文学有什么影响,以及过了20年,我们回头来看先锋文学对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文学,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它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它自身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先锋作家经过了那么多年也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变化.我知道马原在拍电影,已经很多年没写小说了;我个人一直在写随笔散文和一些短篇的东西,现在手头在写一部长篇小说.这些情况既有写作的变化,还有大的环境对个人境遇的影响.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会失望、会去恋爱,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我们,最终转换成作品中的东西、作品中的态度也就会有变化.就像我们以前写的那些作品,也都是我们在写之前的个人经验、阅读、判断、想象所带来的.我觉得一定要从更全面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

(录音整理:陈蓓凤)

类似论文

我与先锋文学

今天我就说说我和先锋文学吧 “先锋文学”的概念对小说家来说,不是一个特别情绪特别固定的概念 这顶帽。
更新日期:2024-12-25 浏览量:153685 点赞量:32042

先锋文学的衰落

摘 要:在新时期文学二十年的历程中,先锋小说以特征鲜明的文学思潮与语言实验性的创作倾向,在形式追求与探索。
更新日期:2024-6-20 浏览量:79740 点赞量:17150

如何教学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摘 要: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中国作品外,还有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教学这些作品呢?我觉得应该从以。
更新日期:2024-10-23 浏览量:133513 点赞量:29326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

北京语言大学简介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的国际。
更新日期:2024-5-7 浏览量:11109 点赞量:3387

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动机的实证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国在校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动机与意义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
更新日期:2024-12-18 浏览量:155963 点赞量:33434

外国文学毕业文选题

 1、探析雷雨&rdquo,的审美内涵&mdash,&mdash,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比较2、论《。
更新日期:2024-5-15 浏览量:67466 点赞量:1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