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性电视剧的民族文化精神隐喻

史诗,既是文学史概念,又是美学范畴的概念.作为文学体裁的史诗,它最初特指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及各民族的古典史诗.黑格尔指出,史诗“是以诗的形式表现一个民族的朴素的意识”,“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它在本质上就应属于这样一个中间时代:一方面一个民族已从混沌状态中觉醒过来,精神已有力量去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且感到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种世界里;但是另一方面,凡是到后来成为固定的宗教教条或政治道德的法律都还只是些很灵活的或流动的思想信仰,民族信仰和个人信仰还未分裂,意志和情感也还未分裂”(1).但后来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所扩展,西方批评家将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称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史诗,有的长篇小说也被视为史诗.卢卡契承继了黑格尔的思想,称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为“近代资本主义的伟大史诗”.他说:“在19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巴尔扎克、司汤达、托尔斯泰那里等故事情节是以史诗的形式开展.”(2)这意味着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史诗,只要作品具备史诗的审美内涵.那么,作为审美范畴的史诗又应当具备怎样的内涵呢?也就是说,具备哪些规定性才堪称史诗或史诗性呢?庞德说,“史诗是一首包含着历史的诗”(3).这里说的是史的内涵和诗(即文学)的表达的统一.加拿大批评家弗赖说:“由于有了《伊利亚特》,一种客观的、超功利的因素进入了诗人的人生观.因此,诗歌获得了自《伊利亚特》以来从未丧失的权威性.”(4)这是强调史诗中思想因素的重要.

综合起来,可以说,史诗就是史、思、诗的统一,即史的真实性、思的深邃性和诗的感染力的统一.从审美的角度看,艾布拉姆斯提出的界说是有道理的.他以为,史诗“在严格的意义上是指起码符合下列标准的作品:长篇叙述体诗歌,主题庄重崇高,风格典雅,集中描写以自身行动决定整个部落、民族或人类命运的英雄或近似神明的人物”(5).这样看来,可以认定,史诗性电视剧在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上根源于传统的叙事文学的内涵,它承载了相当厚重的美学内涵和文化学意义,成为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中独特的审美现象.从叙事上看,它以塑造历史英雄人物和叙述一段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主,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悲壮与崇高.这类电视剧作品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面叙事景观.研究这类电视剧有利于激发观众的民族,寻找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始力量,焕发出带有主流价值的时代精神.

目前,在很多电视剧评论中,都能看到“史诗性”、“史诗风格”、“诗史类”这样的评述,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属于史诗性作品,充其量也只能说具有了宏大叙事的特点.史诗性的电视剧是那些将历史的真实与诗歌的性情、思辨的哲思结合起来的电视剧作品.正如普希金所说:“气候、政体、信仰,赋予每一个民族以特别的面貌,这面貌多多少少反映在诗歌的镜子里等这儿有着思想和感情的方式,有着只属于某一民族所有的无数风俗、迷信和习惯.”(6)我在这里说的史诗性电视剧作品,所叙述的历史,都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对民族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其间总会有英雄人物的出场,给接受者一种精神的震撼和灵魂的净化.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为此类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题材资源,这类电视剧已经成为我国电视剧发展中的独特品牌,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隐喻.

一、历史的个体叙述与集体记忆

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大师钟敬文认为:“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比较宏大的古老作品,它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所以,它是伴随着民族的历史一起生长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民族史诗,往往就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7)史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记忆,在历史漫长的进程中,人们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保持一种持续的强度,遥远的历史在后代子民不间断地回忆中被重新建构,叙述历史的人又创造了新的历史.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在叙事的过程中重新组合,形成对历史记忆的时代性回应.“作为记忆的基本单位的个体与所处的社会群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的记忆总是在特定的个体情境中发生,而且个体也总是利用这个特定的群体情境去记忆或再现过去.社会中有多少群体和机构,就有多少集体记忆,这些不同的记忆都是其成员通常经历很长的时间才建构起来的.”(8)在史诗性电视剧中,历史在个人的叙述中隐去了个人化的沉醉色彩,取而代之的是全民族历史的整体性叙述.

可见,史诗是对某一个民族、某一个时代普遍规律的精神折射和,反映了一个民族意识层面的共性,包孕着人类性的思考.当个体淹没在史诗宏大叙事之中,其所涵盖的精神价值就揭示出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带有哲学意义的思辨,“事事不局限于在一个场所发生的特殊事迹的有限的一般情况,而是要推广到包括全民族见识的整体”(9)了.比如,史诗性戏剧《亨利五世》、《亨利六世》、《查理三世》等取材于英国编年史,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创造展现了关于英国历史生活的全貌;史诗性电影《尼伯龙根之歌》的导演弗利尔朗格宣称这部影片是“一部适于在整个世界为德国文化作出宣传的民族贡献”、“是德国精神的真正证明”,《战舰波将金号》着眼于俄国1905年革命的全貌,以一艘战舰对统治者起义的经过为叙事线索,导演爱森斯坦动了红海海军和上万的市民在敖德萨实地拍摄,对历史场面力图真实再现,凸现了俄罗斯民族的伟大斗志.中国史诗性电影在发展的旅程中试图不断地贴近史诗性的精神理想,与以往受到前苏联文艺思潮影响以事件为中心创作的《大决战》、《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等不同的是,中国史诗性电影也借鉴欧美创作理念,逐渐发展到以人物为核心,从《周恩来》到《张思德》不得不说是中国史诗性电影创作上的突破.但是,由于受到创作中种种因素的影响,史诗性的电影在中国发展还比较缓慢.相对于电影来讲,中国的史诗性的电视剧从1986年的《努尔哈赤》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20多年的艺术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比如《长征》、《延安颂》,还有《贞观长歌》、《太平天国》、《大明王朝》、《孙中山》,以及《三国演义》、《水浒》等,一大批剧作在对史诗性精神௚ 0;追求中做出探索,这些电视剧用影像化的叙述语言承载了厚重的美学精神和人类价值取向,创作者将带有人类性的崇高理想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

二、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审美置移

史诗性电视剧所表现的时代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位移而发生着审美置换.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史诗性文艺作品.史诗性的电视剧往往带给人们奋进的力量,历史在现实中的回音叩击人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振,钩沉尘封的历史与远行的英雄的记忆,从而对这些在人类文明史和民族进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和事产生崇高的价值判断,激荡起人类不断进取和超越的力量.法国著名的阐释学批评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之中.历史赋予了人类以想象的巨大空间,历史同时也容纳了人类精神的全部内涵.在史诗性电视剧中,英雄人物的情感价值浓缩了整个民族精神的内涵,这种历史性的价值审美通过史诗性电视剧的声像符号系统传达出来.

史诗精神脱胎于荷马壮丽的诗篇中,从诗歌到小说到戏剧再到影视作品,史诗的叙述形式发生着变化,其所要表述的精神主旨也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步拓展,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着新的碰撞与融合.在史诗性的电视剧中,像《日出东方》、《长征》、《延安颂》,还有《贞观长歌》、《唐明皇》、《成吉思汗》、《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一系列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其中虽然历史背景有所区别,但是从中我们均能捕捉到一个民族在伟大的历程中可贵的族群意识和带有普世性的人格特质,它们的价值指向人类的至高理想.


三、民族精神的电视剧诗意表现

史诗性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走向国际交流的一张沉甸甸的带有历史符号的名片,其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特质和叙事审美精神都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电视剧叙事艺术中独特的景观.

中华民族极度辉煌而又灾难深重的历史遭遇,为此类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提到史诗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汉民族从远古至今没有自己的民族史诗,只有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蒙古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其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间流传着的神话史诗和创世史诗.究其原因,众说纷纭,有学者指出史诗源于人类早期的原始意识,认为汉民族族群记忆的多元化与少数民族族群记忆的单一化相比,不具备产生史诗的先决条件.其次,史诗在古希腊最早起源于说唱,而汉民族由于文字出现得较早,《说文解字叙》中就提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初造书契.”这表明,在夏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有文字记载了,而书写方式的发达不利于口传记忆的流传.(10)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少见史诗,但是其并不匮乏“史诗性精神”.以历史叙述见长的史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已有类似于西方史诗的功能,中国虽没有荷马,却有司马迁.《史记》既有“笼万物于形内”的史诗性宏观感,又有一篇篇个人的“列传”对历史中个别的英雄人物进行叙述,所以说,中国古代虽没有“史诗”,却有着史诗的“美学理想”,它寄寓于“史”的形式之中而后启来者.(11)在中国文学史中,史诗性的作品不乏其数,《三国演义》、《水浒》、《创业史》、《红旗谱》等,其都浸润着史诗性的审美追求.中国的戏曲创作具有源远流长的史诗性风格,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帝王将相为核心的戏剧戏曲在当时的社会被看成主流文化,故事大多取材于“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水浒传”、“说岳全传”等.中国影视剧创作继承了史诗性的审美特点,创作出了诸多追求史诗性美学叙事的影视作品,这不单单是一个文艺现象,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性话题.

史诗性电视剧在画面叙事上信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特点,在影像塑造上注重崇高美的美学内涵和诗意美的审美意境,形成了有别于其他类型电视剧的美学特点.

带有史诗性审美特点的电视剧已经成为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影像化表达的一种方式.史诗性电视剧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进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在参与全球化语境的进程中,表现出带有民族性的文化身份与文化立场.

注释:

(1)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9页.

(2)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卷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版,第294页.

(3)转引自保洛麦线特:《史诗》.昆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4)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3页.

(5)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6)普希金:《短论抄》.《文学的战斗传统》,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第42~43页.

(7)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82页.

(8)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9)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1页.

(10)彭恒礼、杨树吉:《史诗之谜与族群记忆》.《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6卷第1期.

(11)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类似论文

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

内容提要: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创作不论从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开拓上,还是彝民族主体精神的现代性寻求上,都有非。
更新日期:2024-11-9 浏览量:20237 点赞量:5661

在生物教学改革中彰显民族文化精神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和强化学生民族文化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新课程改革。
更新日期:2024-8-5 浏览量:17429 点赞量:5501

民族文化心理概念辨析

[摘 要 ] 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它的学科特性的显现在于服务民族的发展与共同生活,狭义的民族文化。
更新日期:2024-3-14 浏览量:43489 点赞量:10169

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彰显

摘 要 :作为五四前中国儒家经典英译第一人,辜鸿铭的英译活动致力于通过翻译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成见、。
更新日期:2024-7-20 浏览量:93266 点赞量:20242

民族文化心理浸染中的文学风景

摘 要 :本文以仫佬族文化心理为理论视点,辨析了鬼子小说的叙事空间与仫佬族生存意识、人物个性与民族文化的现代认同、苦难特征与。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2123 点赞量: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