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人类学相关著作和文章

内容提要:法国汉学家保尔巴迪先生在老舍短篇小说选《北京市民》(法文版)的“跋”中提出,旗人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达数百年的民族文化大交融的过程中,她将停滞已久的中华文化推到了精致典雅的高峰.自上世纪初,西方学者从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旗人文化进行了考察与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远非完成.老舍的小说作品中保留着清末民初社会变革时期旗人生活的记录,这是珍贵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资料.为此,保尔巴迪先生将自己多年收集整理的中西有关“北京文化人类学”的相关著作和文章的目录公之于众,以期促进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关 键 词:保尔巴迪 老舍 文化人类学 旗人文化

编译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下面提到的参考书目,除了少数几篇外,大部分都是西文的,它们提供了精确的观察和充分重要的肖像学的资料,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为了帮助读者更为深刻地了解我们的这部译著,我们把它们收集在这里.尽管已有了一些先驱者的研究专著:如Arlington,JulietBredon,MgrFier,SidneyGamble,WilhemGrube,IsaacTaylorHeadland,UchidaMichio等人的著作,以及由DerkBodde翻译的TunLi-ch‘en的著作,北京人类学仍有待撰写,尤其是对下述的这个时代:旗人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后,把停滞已久的非自身力量所能推动的中国文化,推到了她的精致典雅的高峰;正如人们所知道的,著名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旗人,而且在北京生活了很长时间.

老舍开始文学创作时,帝国文化高峰的时代已经远去,而且它的衰亡在加速.正如蒋梦麟(ChiangMolin)回忆的:“仅仅几年时间,统治民族的后代就消失在被统治者中间,旗人已经永远消失了.旗人过去的生活场景仍活在我的记忆中,但那些历史以及与历史有关的一切都将隐藏在民俗学的阴影中.”③

帝国覆灭后旗人的悲剧,在另一个见证人TongY.L.的笔下有所披露.他描写了1923年前后的社会情景:“他们(旗人)的数量当然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但他们的境遇却相当悲惨,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从富贵与悠然的境地突然堕入贫穷的,对他们而言,痛苦也较其它人来得大.不必去观看新闻栏目,任何人今天都可以看到出身高贵的旗人在拉洋车,他们的妇女被人雇为女佣,最悲惨的是,他们的姑娘过着不名誉的生活,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家庭的生存,众所周知,北平城里至少有七千,其中大部分是旗人.人们也知道,旗人家里的姑娘和妇女们化装或者蒙上头在夜里拉洋车.几乎每周都有人,不是上吊就是投河.当地报纸上充斥着这样的新闻.”④

后一个见证人还毫不犹豫地指出旗人与美洲印第安人的相似性:“在清帝国复灭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旗人就在城内的府邸里与汉人聚居.自从民国以来,旗人变穷了,而现在,甚至那些贵族们也要拍卖自己的府邸和珍宝,而那些居住在营地的贫穷的旗人被迫离城出走以谋生计.北京城的常住人口有120万,其中三分之一是旗人,现在这40万旗人中只有很少人尚有生计,也只有很少人能够体面地谋生.据说,他们如今最高尚的职业是教外国人北平方言,每月可以挣到6到30块大洋;有些旗人上街卖艺,因为他们有一付天生的好嗓子和优雅的举止,他们赚的钱显然比给外国人教书来得多,但许多旗人过于自尊,宁可受穷也不肯登台卖艺.此外,在北平的9000名中,至少有6000名是旗人,这些旗人在城内都有家庭和亲眷,这个事实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总不给人们添乱,甚至在时局不靖、长期欠薪的情况下也总是那么老实.然而,穷旗人最流行的职业是拉洋车,这个城市里有3万辆洋车,每辆洋车两个人拉(一个白天拉,一个晚上拉),因此有6万洋车夫,但这卖苦力的活不能再养活第三个人.现在不妨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些人都是那些统治了中国三百年的统治者们的嫡系后裔!多么残酷的事实!这个不幸的民族的妇女和儿童所经受的痛苦更甚于族中的男人等许多非常漂亮非常年轻的姑娘在妓院里卖身,天坛附近的天桥大多数的女艺人、说书人、算命打卦者都是旗人.更有甚者,昔日权贵的女性后裔被迫卖给汉人当姨太太等据说前皇上的一个侄女下嫁了当地一家餐馆老板的儿子,代价只是给她父亲四千大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缺少或者根本没有冬衣.那些的小孩,成天跟着洋车在街上跑.其他的旗人,也很长时间没有得到俸银了.无论是谁看到这种情景,都会不禁把旗人与美洲的红皮肤的印第安人联系起来.”⑤

历史学家JohnKingFairbank在著作中记录了清帝国最后几年到覆灭时的旗人的蜕变,他写道:“他们的生活极其优裕,数量也在增加.直到十八世纪末,他们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逃避应承担的军事责任,在各自分管的地区助长腐败,兵士的素质下降,所有这些结合起来,造成帝国后期的旗兵们成为一群没有士气、腐败、毫无战斗力、毫无指望的乌合之众.”⑥这个判断是严厉的,但从占人口大多数的汉人当年的反满情绪出发,也许还算温和的,他们很难忍受这样的事实:养育一个游手好闲的腐败的虽然地位重要的少数民族.Owen公正地写道:“在王朝衰败的同时,南方的反叛势力在扩张,社会上有这么一种需要:寻找一个对中国目前状况负责的替罪羊,于是一种仇恨,几乎完全是民族仇恨,在上升.他们呼吁:反对旗人.这种仇恨今天仍能从教科书和政治书籍中读到.”⑦

另一个证人这样写道:“根据1907年8月27日的法令,‘悲惨的无产的满族人’被剥夺了当兵的特权,那个古老的特权曾规定满洲人不能从事除了当兵以外的任何职业,这个新的法令消除了旗人与汉人的所有差别.”⑧

老舍1954年当选为人大代表,1959年再次当选,他代表少数民族――满族.1964年夏天,他曾到地处北京东北郊的密云度过一个月,那儿的一个生产大队聚居着许多过去的帝国士兵,满人和蒙古人,那些旗人直到帝国末年仍享受着“铁杆庄稼”,如今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⑨

在日本人发动侵略战争的前夜,艾德加斯诺写道:“事件终于要降临到北平了,日子也许已经屈指可数.北平――中世纪的遗存――那里有一百多万人生活在富丽堂皇的宫室里,在令人叹为观止的花墙里,在几个世纪聚集的财富中生活.北京是一个退休的权臣们、帝国的士兵们、文人们、外省的财东们、僧侣们和一些特殊行业的商贩们生活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连洋车夫们都说着优雅的语言.这座城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都是高贵的,在艺术家的眼里,它是一块瑰宝;从天才的独创或是没落的享受着眼,它也是一块宝地;它的确具有比其内在性格更为迷人的东西.在这里,人们遇到的不道德的东西比堕落的东西更多.这座城市的春天温暖晴朗,秋天多雾,冬天,太阳照耀在积雪的树枝和冰封的湖面上粼粼闪光.这座城市,充满调和、中允的气氛,人们常露笑容,这儿的至高无上的主宰是家庭精神和享受安逸,即便是那些穷人和不幸者也是如此.”⑩

老舍把他著作的四分之三贡献给这座古老的城市和它的居民们,1941年他曾这样写道:& #8220;在抗战前,我已写过八部长篇和几十个短篇.虽然我在天津,济南,青岛和南洋都住过相当的时期,可是这一百几十万字中十之是描写北平.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象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11}

15年后,他终于完成了他最为壮观的剧本《茶馆》.当年,老舍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谈到这部杰作的写作:“那些地方和那些人直到今天仍活在我的心中.我在写他们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了我自己的‘个人风格’,我写得很容易.这事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明白自己要说的东西是多么的重要.我老是觉得自己更多的是回忆过去而不是描写现在.”{12}

参考书目如下{13}:

ACTONHarold,MemoirsofanAesthete,Methuen,London.1931.

ARLINGTONL.C.etACT0NHarold,FamousChinesePlays,HenriVetch,Peiping,1937.

―TheStoryofthePekingHutungs,HenriVetch,Peiping,1931.

ARLINGT0NL.C.etLEWIS0HNWilliam,InSearchofOldPeking,HenriVetch,Peiping,1935.

BACKHOUSEE.etBLANDJ.O.P.,AnnalsandMemoirsoftheCourtofPeking,HoughtonMifflin,NewYork,1914.

BEACONCecil,ChineseAlbum,Batord,London,1945.

Beijingdehuiyi(Souvenirspékinois),Wenhuashenghuochubanshe,HongKong,1975.

Beijinghuahui(FleursdePékin),Beijingchubanshe,Pékin,1980.

Beijingyoulanshouce(GuidetouristiquedePekin),Beijingchubanshe,Pékin,1957.

BODDEDerk(trad.),AnnualCustomsandFestivalsinPeking,HenriVetch,Peiping,1936,rééd.,HongKongUniversityPress,1965.

BOGANM.L.C.,ManchuCustomsandSuperstitions,Tientsin-Peking,1928.

BONNAROAbel,EnChine(1920-1921),Fayard,Paris,1924.

B0UCHOTJean,Scènesdeliedeshutungs,Croquisdeoeurspékinoises,AlbertNachbaur,Pékin,1922.

BOUILLARDG.,Pékingetsesenvirons,AlbertNachbaur,Pékin,1925.

BREDONJuliet,Peking,AHistoricalandIntimateDescriptionofItsChiefPlacesofInterest,KellyandWalsh,Shanghai,193l.

BREDONJulietetMITROPHANOVIgor,TheMoonYear,KellyandWalsh,Shanghai,1927.

BRETSCHNEIDEREmile,RecherchesarchéologiquesethistoriquessurPékinetsesenvirons,ErnestLeroux,Paris,1879.

BYRAMLeo,MonamiFou-Than,romandemoeurschinoises,Calmann-Lévy,Paris,1910.

CAILOdile,GuidedePékin,Denoel,Paris,1973.

CAMERONNigel,Barbarians&Mandarins,ThirteenCenturiesofWesternTrelersInChina,Weatherhill,NewYork-Tokyo,1970.

CAMERONNigeletBREBrian,Peking:ATaleofThreeCities,HarperandRow,NewYork,1965.

CHADOURNEMarc,Chine,Plon,Paris,1931.

CHANGK.C.,FoodInChineseCulture,YaleUniversityPress,NewHen,1977.

CHENZishi,Beipingtongyaoxuanji(PeipingNurseryRhymes),DaZhongguotushugongsi,Taipei,1968.

―Beipingxiehouyucidian(ADictionaryofPeipingSlanguage),DaZhongguotushugongsi,Taipei,1969.


TheChinaYearbook1933,North-ChinaHerald,Shanghai,1933.

TheChineseYearBook1935-1936,TheChineseYearBookPublishingCo.,TheCommercialPress,Shanghai,1935.

CHITTYJ.R.,EnChine,chosesvues,Vuibert,Paris,1910.

CLAUDELPaul,Souslesignedudragon,LaTableRonde,Paris,1948.

CORMACKAnnie,ChineseBirthday,Wedding,FuneralandOtherCuoms, TheCommercialPress,Peking,1923.

DORNFrank,AMapandHistoryofPeiping,ThePeiyangPress,TientsinPeiping,1936.

DuboscoAndre,SousleCieldePékin,GeesCrès,Paris,1919.

EDKINSJ.,DescriptionofPeking,ShanghaiMercury,Shanghai,1898.

-RecentChangesatPeking,ShanghaiMercury,Shanghai,1902.

FIERMgrAlphonse,Péking,histoireetdescription,DescléedeBrouwer,1900.

GAMBLESIDNEYD.,HowChineseFamiliesLiveinPeiping:AStudyoftheIneandExpenditureof283ChineseFamiliesReceivingfrom8to550SilverperMonth,fieldworkinchargeofWangHo-ch‘enandLiangJen-Ho,NewYork,1933.

-Peking,aSocialSurvey,OxfordUniversityPress,London,1921.

GIGONFernand,Chinecetteéternité,LaBaconnière,Neuchatel,1957.

GRESSIERChantal,Pékin,LeSeuil,Paris,1981.

GRUBEWilhem,ZurPekingerVolkskunde,Berlin,1901.

HEADLANDIsaacTaylor,TheChineseBoyandGirl,FlemingH.Revell,NewYork,1901.

-ChineseMotherGooseRhymes,FlemingH.Revell,NewYork,1900.

-CourtLifeInChina:theCapital,itsOfficialsandPeople,NewYork,1909.

HOMMELRudolf,ChinaatWork,JohnDay,NewYork,1937.

HOSIELady,PortraitofaChineseLady,HodderandStoughton,London,1929.

HouJ.C.,TopographicalSettingandGeographicalRelationsofPeking,YenchingJournal0fSocialSciences(V,l,July1950,pp.1475-1482).

JAMETELMaurice,Pékin,souvenirsdel‘EmpireduMilieu,Plon,Paris,1887.

Jingjujumuchutan(RépertoireelementairedesopérasdePékin),Zhongguoxijuchubanshe,Pékin,1962.

Jiuduwenwulǔe(Lepatrimoinedelieillecapitale),Guoligugongbowuguan,Peiping,décembre1935,rééd.Taipei,1971.

JOHNSONKinchen,PeipingRhymes, TheCommercialPrintingCo,Peiping,1932.

KATESG.N.,ANewDatefortheOriginsoftheForbiddenCity, 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VII,1942-1943,pp.199-366).

-ChineseHouseholdFurniture,Dover,NewYork,1962.

LALOYLouis,MiroirdeChine,DescléedeBrouwer,Paris,1933.

LiJingwu,Beipingfengtushi(CoutumesdePeiping),Zhongguowenxueyuanfengsuyanjiusuo,Taipei,1967.

LISa(ed. ),Beipinggeyaoxuji(RecueilplementairedechansonsdePeiping),Mingshechubanbu,Peiping,1930.

LiéSouG.,Ts‘eu-Hsi,ImpératricedesBoxers,Editionsd‘artetdelitterature,Paris,1911.

LINYutang,Pékin,Citéimpériale,septsièclesd‘histoire,AlbinMichel,Paris,1961.

LIUDunzhen,Lamaisonchinoise,trad.franaise,Berger-Levrault,Paris,1980.

LOTIPierre,LesderniersjoursdePékin,Calmann-Lévy,1901.

LoweH.Y.,TheAdventuresofWu:thelifeCycleofaPekingMan,ThePekingChroniclePress,Peking,1940.

LONGEONJean-PierreetPatrice,LaChine,Imagesdeliequotidiennel925-1935,LePuy,1980.

LUOChangpei,Beipingsuqubaizhongzhaiyun(Rimeschoisiesd‘airspopulairespékinois),Guomingchubanshe,Chongqing,1942.

LYNNJ.C.H.,SocialLifeoftheChineseinPeking,Tientsin,1928.

MAYERSWilliamFrederick,TheChineseGovernment,KellyandWalsh,Shanghai,1897.

MATIGN0NDr.J.J.,LaChinehermétique,Superstitions,crimeetmisère,PaulGeuthner,Paris,1936.

MEYERJeffreyF.,PekingasaSacredCity,TheChineseAssociationforFolklore,Taipei,1976.

PaintingsofBeijingOperaCharactersbyDongChensheng,Zhaohua,Pékin,1981.

Peking,ATouristGuide,ForeignLanguagesPress,Peking,1960.

PELACOTColonelde,ExpéditiondeChinede1900,CharlesLauzelle,Paris,s.d.

PELLIOTPaul,CarsdePékin(1899-1901),ImprimerieNationale,Paris,1976.

PETTITCharles,LaFemmequimandeàcinqcentillionsd‘hommes:Tseu-Hi(1835-1908),ImpératricedeChine,EditionsduLaurier,Paris,1928.

-LefilsduGrandEunuque,Flammarion,Paris,1920.

-L‘hommequimangeaitsespoux,Flammarion,Paris,1922.

PIMPANEAUJacques,Chanteurs,conteurs,bateleurs,littératureoraleetspectaclespopulairesenChine,L‘Asiatheque,Paris,1977.

-Despoupéesàl‘ombre,lethéatred‘ombresetdepoupéesenChine,L‘Asiatheque,Paris,1977.

PUYIAixinjueluo,Wodeqianbansheng(Lapremierepartiedemie),Qunzhongchubanshe,Pekin,1978.

RodesJean,AtrerslaChineactuelle,Fasquelle,Paris,1932.

SEGALENVictor,RenéLeys,Paris,1922,rééd.Gallimard,1971.

-LeFilsduCiel,Chroniquedesjourssouverains,Flammarion,Paris,1975.

SIRENOsvald,TheImperialPalacesofPeking,G.vanOest,Paris,1926.

-TheWallsandGatesofPeking,JohnLane,London,1924.

SOULlEdeMORANTGees,Bijou-de-ceintureouleJeuneHommequiporterobe,sepoudreetsefarde,Flammarion,Paris,l925.

SWALLOWR.W.,SidelightsonPekingLife,TheFrenchBookstore,Peiping,1930.

TAOL.K.,HandicraftWorkersofPeking,TheChineseSocialandPoliticalScienceReview(XIII,l,January1929,pp.l-12).

TILLARDPaul,LeMontreurdemariontes,Julliard,Paris,1956.

UCHIDAMichio(éd.),Pekinfuzokuzufu(Tableaudescoutumespékinoises),Heibonsha,Tokyo,1964,rééd.1969.

WHITEHerbertC.,PekingtheBeautiful,TheCommercialPress,Shanghai,1927.

WUZuguang,HUANGZuolinetMEIShaowu,PekingOperaandMeiLanfang,NewWorldPress,Pekin,1981.

ZUNGCeciliaS.L.,SecretsoftheChineseDrama,KellyandWalsh,Shanghai,1937.

写在后面:

关于巴迪先生和译作《北京市民》及“北京文化人类学”研究

巴迪先生(PaulBady),法国人,1941年生于瑞士.1961年至1965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64年通过法国大学教师资格会考;同期赴东方语言学校中文系进修中国文学,在该校讲师李治华先生的影响下,对中国文化和作家老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景仰已久的作家老舍,撰写博士论文,他于1967年来到北京,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专员,半天工作,半天从事老舍研究,直至1970年.由于当时中国正进行着“文化大革命”,他不能进入图书馆查阅有关老舍的研究资料,遂于1970年至1972年赴日本,在日法文化会馆(lamaisonFranco-Japonaise)继续研究和写作博士论文,其间翻译出版了老舍的创作谈《老牛破车》.为了完成老舍研究,他曾赴香港、苏联、美国等国家地区查阅资料并访问专家学者.他于1968年至1983年,用了15年的时间,在导师吴德明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小说家老舍》的写作,并于当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74年至1987年,任教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曾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其间与李治华等合作,选译老舍9篇中短篇小说,结集为《北京市民》,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列为“世界名著”丛书于1981年出版.后赴瑞士日内瓦大学兼课,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该讲稿于1993年由法国大学出版社列入“我知道什么”丛书出版.1987年任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远东文学系教授,2001年退休,任该校名誉教授,目前开设课程名称为“北京:故都和民俗”.

90年代初,巴迪先生在巴黎第七大学开了一门课,名为《北京人类学和文学研究》{14},以老舍小说作品及一些“肖像学”资料为教材,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中国文化和老舍作品的研究,他与李冶华等翻译的老舍作品《离婚》、《正红旗下》和小说集《北京市民》等都是主要的教材.

《北京市民》收录有老舍小说名篇9篇:《断魂》、《老字号》、《我这一辈子》、《邻居们》、《柳家大院》、《善人》、《歪毛儿》、《兔》和《月牙儿》.

这部译作的编排方式不同于我们国内的翻译作品,而更像一本附有小说作品的研究资料汇编,巴迪先生为此书写了长篇的“前言”{15},并附录了“参考资料目录”.该目录共有4部分,第一部分是选译的老舍小说作品目录,每篇作品皆列出最初发表和最初结集的情况.第二部分是老舍长篇小说目录,收入《老张的哲学》等12部作品,皆注明最初版本情况.第三部分是主要的老舍研究论文目录,收录西方老舍研究者6人及研究文章10篇(部).第四部分即为《北京文化人类学及相关著作和文章》,与“跋”类似.后面附有此专题研究的论文论著目录数十篇(部),其中大部分出自20世纪初西方学者,范围包括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文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根据巴迪先生所撰写的“前言”和“跋”来看,《北京市民》选译作品的标准是很清楚的.他认为这9篇作品都能表现或反映20、30年代北京旗人(或者说是深受旗人文化影响的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文化、观念及道德的演变或蜕变的过 程.

他在“前言”中写道:满清皇朝灭亡之后,“老舍曾在回忆中度过了好几年,回忆他知道和看到的一切如何逐渐地消亡,从中培养出自己考古学,更是人种学的眼光,他企图用这种眼光去挽救一个正在遗忘中沉沦下去的世界;从中也产生了一个所有伟大作家都具有的思想,一个不停地受到时代观念萦绕的思想.”“表面上看,老舍的呼喊是徒劳的,北京再也不会是从前京都那副老样子了.《断魂》中那位镖局老武师在小说结尾曾发出了令人心碎的呼喊:‘不传不传’,老舍的呼喊和他是相通的.政治变革将危及这些传统的价值观:人性的善良,天生的人道精神以及幽默性格,但不能将其毁于一旦.这本集子里的作品和作者后来写的戏剧不一样,并不是主题小说,但是,如果说从这些作品中还可以得到什么教益的话,那就是,形形色色具有自己特性的北京人经历了所有的政治变革生存了下来.{16}”

巴迪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小说家老舍》的“引言”中更加明确地写道:“满清皇朝被推翻,难以计数的满族人堕入悲惨的命运之中,导致作家在相当长的时期从他的著作里拭去了本民族从属的各种痕迹.不过,如果仔细审视他的小说作品,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北京市民”都是堕入悲惨境地的满族人.”{17}

出于这种分析和判断,巴迪先生把《北京市民》作为教授“北京人类学和文学研究”的教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课程的名称应改为“20世纪初北京旗人文化和老舍小说作品研究”,这才是名至实归.

注释:

① 此文是巴迪先生为他所主持编译的法文版老舍短篇小说集《北京市民》附录“参考资料”中“北京人类学参考书目”所写的说明,与通常的“跋”类似.

② PaulBady,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老舍研究专家和老舍作品翻译家.

③ TideromtheWest,YaleUniversityPress,NewHon,1947

④ SocialConditionsandSocialServiceEducationinPeking,TheChineseSocialandPoliticalScienceReview,VII,3,juillet1923,p.82

⑤ LesMandchouxd‘hieretd‘aujourd‘hui,Lapolitiquedepekin,12ril1930,p.405

⑥ EastAsia:TheGreatTradition,GeeAllen&Unwin,London,p.365

⑦ Manchuria,CraddleofConflict,NewYork,1932,p.72

⑧ cf.JeanRodes,LaChineNouvelle,pp.134-136

⑨ 老舍《下乡简记》

⑩ ScorchedEarth,VictorGollanz,London,1941,p.16

{11} 《三年写作自述》

{12} AWriterSpeaksofWriting,ChinaReconstructs,november1956,3,p.3,这段引文系笔者根据法文译出.

{13} 参考书目中加斜黑体字的为著作名或文章名

{14} L‘EthnologiePekinoise在90年代初通行译为“北京人种学”,笔者1999年发表的论文《论巴迪先生近年来的老舍研究》采用了这种译法.巴迪先生的课程介绍是这样写的:“北京人种学和文学研究:从老舍的作品出发,研究满清皇朝末年至抗日战争前的北京文化.使用文学作品和肖像学资料作为教材.”见于巴黎第七大学远东文学系1993年“课程设置”.

{15} 卢龙曾节译该前言,以《老舍的〈北京市民〉》为题,载《读书》1984年第5期

{16} 本段引文为卢龙所译,其中黑体字部分为笔者根据法文原版补译.

{17} 巴迪先生的博士论文尚未正式出版,此段引文为笔者据法文所译.

类似论文

北京文化人类学相关著作和文章

内容提要:法国汉学家保尔巴迪先生在老舍短篇小说选《北京市民》(法文版)的“跋”中提出,旗人文化是。
更新日期:2024-4-8 浏览量:12091 点赞量:4184

北京文化旅游新动向与新特点

摘 要:文化与旅游进一步融合了北京旅游发展的趋向和重要特色 近年来北京发展文化旅游迎来良好的机。
更新日期:2024-4-14 浏览量:56869 点赞量:13211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计量

【摘 要】文化人类学是关于人的“文化”的学科,极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研究 但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
更新日期:2024-11-21 浏览量:144231 点赞量:31086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马晓芳(1988―),女,回族,宁夏吴忠市人,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
更新日期:2024-7-3 浏览量:16461 点赞量:5453

上海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比较

内容摘 要: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发展为城市的战略支柱产业 本文从上海市和北京市文化创意。
更新日期:2024-6-13 浏览量:82125 点赞量:18575

外来文化对北京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
更新日期:2024-3-12 浏览量:44941 点赞量:1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