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培养

目前,随着中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对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世界对中的关注也持续升温.但与散播全球的“汉语热”浪潮不甚吻合的是,世界对中的认知还处在较为模糊的阶段.如何较好地完成在全球推广汉语和中文化、让世界了解中的任务,这对汉语际教育专业来说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具有高素质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师.

作为一个培养面向全球的汉语教学人才的专业,汉语际教育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和良好前景.从2008年“汉语际教育”作为一门二级学科被正式提出之后,目前在全已有60多所院校设置了汉语际教育专业.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完成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在“教指委”2009年颁布的《全日制汉语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新版“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区别于2007年颁布的旧版“方案”)中,明确提出获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要“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这个概念古往今来已有不少定义.英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aylor)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可以说,文化是广泛的、复杂的,它主要包括以民族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素养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的、自我陶冶和重塑的过程,是一种经过文化知识学习和文化实践、并结合学习主体自身的体验和领悟转化而成的素质和修养.由于文化素养的培养本身就是一项具有难度的任务,加上目前专业硕士生源的背景参差不一,这就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研究者考察指出,在2007-2009年的“单证”学生中,具备一定汉语汉字和中文化知识的考生只占30%左右,约有70%的考生缺乏汉语汉字和中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从目前汉语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文化实习和文化环境等教学内容来看,我们在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做得还不够完善.我认为,我们应该按照新版“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除了督促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之外,还要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文化实践活动,注重为他们营造具有浓厚中特色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在长期的学习和耳濡目染中真正形成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并使他们具备将之转化为行之有效的传播文化资源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对外宣传中文化、促进世界了解中的任务.


一、文化课程的设置

由于“汉语际教育”专业的设立时间不长,目前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还在对这一问题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探讨,这也意味着“课程设置”这一问题还留有可资丰富和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赵金铭先生认为,之所以称“汉语际教育”而非“汉语际教学”,意味着它“有着更宽的内涵与外延”,它“包括了中文化介绍与中文化传播”.目前的课程设置基本形成了三大模块: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中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教育与教学管理类.在“中文化传播类”中又有别与地域文化、中思想史、中文化典籍、文化传播与文化冲突等课程.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仍然是文化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文化教学有“重古轻今”的倾向;文学类课程的匮乏.

五千年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和文化之源,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促使外人学习汉语了解中或来华的原因.根据家汉办组织的“外人学习和使用汉语情况的调查”的课题组报告结果,在“目的”一栏,来华的汉语学习者选择“为了了解中”的比例为38.7%,排在首位.我认为,汉语学习者除了了解中古代传统文化外,他们更对中现实的文化状况感兴趣,因为这不仅有助于他们了解中,更涉及他们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未来事业的发展.美参议员利伯曼在《2005年美中文化交流法案》中指出,“为我们的孩子们提供了解中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将使他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获胜机会.”对于那些没有办法来中亲身体验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如果在教学中只偏重传授中古代文化方面,有可能会造成鲁健骥先生曾经说过的“一些西方人头脑中当代的中人还是清朝时人的形象,就是由于忽视文化现象的时间性得出的错误现象”,因此,在文化课程的设置方面还需要加强中当代文化的内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中当代文化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形态却丰富多样: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影视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在新时代的新型表现形态等等.面对人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者,如何利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了解真正的中,促进世界加强对中全方位的认知,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古”和“今”的平衡问题上,我们应加强对于“今”的关注.

在2011年1月14日召开的第三届全汉语际教育人才培养论坛暨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的开幕式上,许嘉璐先生指出,汉语际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专业人才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形象”(大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中文学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中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状况,可以说是构成“中形象”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部分,是对外宣传中文化、促进世界了解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从目前汉语际专业的文化课程的设置来看,虽然各院校有不同的差异,但一个很大的相似点是文学课程的付之阙如(除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极少数学校外).对此已有专家提出了质疑:“在面向以中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文化教学真的能取代文学教学吗”文学是一种审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具有文化深度和别特色的艺术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方式,完善专业硕士的文学修养,使他们日后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时,能够通过文学教育向汉语学习者准确有效地呈现现当代中形象.

“文学教学”包括“中古代文学”、“中现当代文学”和“外文学”(“世界文学”)等方面.中古代文学以其言简而意丰、辞婉而神远的魅力传送并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思想和精神资源,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等等都是值得中人骄傲的文化资源.许多孔子学院的学生、汉语学习者和留学生都以会背诵中古代诗歌而自豪,如果汉语际教育专业硕士本身匮乏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又怎能满足汉语学习者的要求呢“中现当代文学”同样是文学课程里非常重要的部分,虽然它的发展时间只有近百年,但这百年是中历史上最具突变性的一个世纪,在这短短百年中,中现当代文学以不断自我革新的语言革命、对中现代历史的艺术性表现以及对中人现代人格的勾勒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中形象.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可以说,了解了中现当代文学,就了解了中现当代的历史和文化.目前,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世界文学”和“外文学”课,如四川大学和北京外语大学,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进一步扩大深化专业硕士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消除专业硕士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它与“中古代文学”和“中现当代文学”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文学文化教育体系.

如果我们将“文学文本”视为一种历史事实的表达,那么,我们就不应该纠结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而应该关注“文学本文周围的社会存在和文学本文中的社会存在”,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解文学课程时应当杜绝“新批评”式的文本细读法(closereading),杜绝某种主义的主观预设,应当将文学文本视为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在汉语际教育的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新版“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面对文学文本,除了讲解文本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外,还要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给予简要准确的解释.通过对文学语言、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时代主题等艺术层面的讲解,让学生形成对中历史发展的准确认知,使他们能够具有一种历史、政治和文化的系统性视野.

我认为,应该在汉语际教育专业中开设文学课程,以文学语言和文学文本为教学载体,逐步完善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将来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时,能够具备宏阔深远的文化视野,以及将之转化为行之有效的传播文化资源的能力.文学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专业硕士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有效地完成许嘉璐先生提出的任务,进一步满足世界了解中情和社会文化、熟悉中人文现状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文化实习的多元化

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完成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具备了文化素养,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文化素养”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经过吸收、内化、融通的过程,最后形成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文化知识、能力、气质和精神.”所以两者获取的方式也不一样,“文化知识”是以书本和课堂中的学习为主,“文化素养”是以实践和体验为主.这就决定了如果要想培养和提高专业硕士的文化素养,必须重视教学实践环节.

从“汉语际教育硕士”的专业特点来看,“实践”一直备受重视,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为主的专业,“汉语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就是培养能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人才,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教书匠,是一种技能型的培养.”趑意味着在教学和培养方面应当注重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新版“指导性培养方案”也明确规定了汉语际教育硕士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只有广泛深入的实践才能证实该专业学位的科学和可行性,也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才能使专业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目前,在汉语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方面已有了较为丰富的探讨和研究成果,但其中大多数是针对教学实习与实践的,如课堂教学观摩、说课训练、微格教学设计、海外教学实习等等,对于“文化实习”的研究目前还较为薄弱.我认为,要想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除了在课程和理论上进行强化外,还要督促他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实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的具体知识,并将通过个体的实践与思考将之转化为文化素质和修养.赵金铭先生认为,文化实习应“包括文化讲座、文化交流、文化演示、中华才艺训练等”,这为专业硕士的文化实习环节指明了具体的途径和方式.

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完成文化实习、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呢在课时紧张、学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和所在地的文化资源.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也能成为一个文化实习基地.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与文化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将所学的文化知识转化为文化素养.如,在文化(包括文学)课堂上,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可以根据所学的课程要求学生做小型的文化讲座.如果时间比较匆促,可以规定任务,给学生留有准备的时间.文化讲座的题目可以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具体而微的文学知识进入对文化的高层次鉴赏和深入理解,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选择.例如,在讲陶渊明时可以从“隐逸文化”角度进人,讲沈从文时可以从“地域文化”角度进人,讲张爱玲时可以从“海派文化”的角度进入,等等.在进行文化讲座、文化交流等文化实习实践时,可以是学院内部或校内的,也可以进行院际或校际的文化交流,有条件的院系可以请专家进行现场点评,这样的话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

“中华才艺训练”是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版“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所列的文化选修课就有这门课程,包括戏曲、书法、绘画、剪纸、中结等.与旧版“方案”相比,它将“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从“文化类”改为了“训练课程”,这样的话“更有利于引导教学单位避免把以训练为主的‘技能型课程’上成以讲授为主的‘知识型课程’”.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已被赴海外实习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证实,它是激发外学生对中文化产生兴趣的重要入口.在2008年的“首届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研讨会”上,王宏丽和朱小健以北京师范大学2006级汉语际教育硕士生的海外实习为例,说明经过中华文化技能训练的学生虽然在海外实习时存在着教学和个体的差异,但在将才艺志趣用于跨文化教学的能力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朱瑞平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说:“专业硕士所掌握的中华才艺对于他们更好地吸引海外学习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习者正是对这些才艺感兴趣,进而才对中华文化、对汉语越来越有兴趣的.”在第三届全汉语际教育人才培养论坛暨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南开大学的刘佳以多年的中华才艺训练课程为例,论述了对专业硕士进行中华才华培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充分说明“中华才艺训练”已经引起了教学界的充分关注.在进行中华才艺训练时,可以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充分调动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的积极性,给予他们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文化实习还应该结合各高校所在地的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多元化的探索.曾有学者就地域文化在汉语际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过探讨,如以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北京语境为例,研究者认为在汉语际教育中,北京语境(名胜古迹、民俗景观、现代园区、戏曲表演、博物馆所、教材文本、生活社区)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浸润作用,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感知文化本体→了解文化本原→认识文化本真”的过程.虽然其他各地的文化资源无法与北京相比,但我们应该树立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为专业硕士营造文化环境的意识.天津的学校可以利用五大道、名人故居等文化建筑和泥人张、杨柳青等文化民俗,以及相声等曲艺表演,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武汉的学校可利用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等文化古 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将客观的文化知识转化为主体的文化素养.

“汉语际教育”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的专业,对专业硕士“文化素养”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但也是最难的.“文化素养”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它除了要能理解和把握各种文化知识的内涵外,更重要的是,它要求学习者必须赋予自身所习得的文化知识以感彩,使自己不断地追求“美”和“智”,从而对其进行升华和体会,并最终拥有“健全理智”.这就需要教师和研究者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汉语际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因地制宜,灵活授课,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有效地培养专业硕士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在走出门后,能够更好地完成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和中文化、促进世界了解中的任务.

类似论文

学位文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新生事物 通过对S大学汉硕学位论文的考察与分析,梳理其培养过程中存ß。
更新日期:2024-7-8 浏览量:16747 点赞量:5438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
更新日期:2024-1-14 浏览量:21198 点赞量:6349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现状

【摘 要】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音乐素质的,掌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
更新日期:2024-5-22 浏览量:70271 点赞量:15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