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则》注释商榷

近日为培训初中语文教师而阅读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觉得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注释提出商讨.现分述如下:

一、“学而时习之”的“时”能否讲成“时常”?

语文课本注“时习”为“时常地复习”,恐有失准确.根据王力等人编著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时”主要有“季节、时间、时辰、时代、时机”等意义,这些意义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一定的“阶段性”,或者说“时段性”,当“时”用作句子的状语,翻译理解时就要用含“时”的一个介宾词组去解释,说成“按照(一定的)时间”(简称“按时”).古人在注释时正是这样理解的,如何晏《论语集解》:“王(指王肃)曰: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3版,中华书局)正是采用了王肃的说法,讲成“按时诵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同上)更是将“按时”列为“时”的一条义项,所引唯一一条书证就是《论语》的这句话.所以“时”讲成“按时”比较好.另外我们还可找到一条旁证,高中语文第一册有选自《孟子•,梁惠王》的一篇《寡人之于国也》,里面有一句话“斧斤以时入山林”,课文注:“以时,按一定的季节”,这里的“时”肯定不能讲为“时常”.“学而时习之”的“时”与此类似,只是没有出现介词“以”罢了.

二、“愠”不能讲成“发怒”

语文课本注释“人不知而不愠”句中的“愠”为“生气,发怒”,讲为“生气”是可以的,讲成“发怒”却不妥当.《说文解字》:“愠,怒也.”说明“愠”与“怒”是一组同义词,但两者侧重的方面不同.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愠之言也,积在心未得也.凡心有不平,于内则为怨,发于外则为怒.”所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辨析这组同义词说:“愠”,一般指心里怨恨,暗暗生气.“怒”则不但在心里而且在外表都有明显的表现,“大怒”、“怒责”就不能说“大愠”、“愠责”.(第482页)因此,“愠”可讲成“生气”、“怨恨”,不能讲成“发怒”.


三、“三”字是否都要讲成“多次”?

语文课本注“吾日三省吾身”的“三”为“泛指多次”,这里应该是注错了.诚然,古汉语中数字“三”确实有些时候是泛指而非确指,比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大禹曾有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回去,那就可以理解为多次.但曾子所说的“三省吾身”,从后文来看,正是讲了三个方面的事情: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每天都从这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十分明确,这里的“三”就不能讲为“多次”了.再比如我们常说的成语“三思而行”,其中的“三”可以理解为“多次”.但这条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再,古汉语里指二次或者第二次,这里的“三思”因为是和“再”相对而言的,所以也只能理解为确指的.

四、“温故”与“知新”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吗?

语文课本注释“温故而知新”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何晏《论语解集》注:“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邢的《疏》进一步明确注道:“此章言为师之法.温,寻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据古人注释,这章主要是谈“为师之法”,用现在的话讲是做老师的方法――既要不断温习旧的知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不忘);又要不断了解新的知识(学使知之).或者说在不断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新的知识,这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凭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古人用“又”、“既等又”来解释“温故而知心”句中的连词“而”,表明“温故”和“知新”之间是需要不间断地同时进行的相辅相成的教学手段,而不是说“温故”就能“知新”.语文课本的注释,实际上只强调了“温故”,认为“温故”就“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而忽略了“知新”.对原有知识有新的体会,和学习、了解全新的知识,完全是两个概念.再从最原始的字句对称角度来看,“故、新”显然是对立的一组概念.何晏《集解》讲成“故者、新者”,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旧知识、新知识.而按语文课本的注释,“学过的知识”怎么能与“新的理解与体会”相对呢?

五、“殆”不能讲成“有害”.

语文课本注释“思而不学则殆”的“殆”为“有害”,甚无道理.孔子上句说“学而不思则罔”,“罔”指人思想上的“迷惑”,那么下句的“殆”也应该是指人思想、精神方面的某种状态,这才能与上举的“罔”相对应,而“有害”显然不能与“迷惑”相对而言.其实古人的注释说得已比较清楚,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的话说:“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邢的《疏》进一步解释说:“殆者,言但自寻思而不往从师学,终卒不得其义,则徒使人精神疲劳倦殆.”包咸用“疲殆”解释“殆”,邢用“疲劳倦殆”解释“疲殆”,说明“殆”与“疲”为近义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殆”字下列有一义项为:通“怠”.“殆怠”上古同属定母、之部,读音相同,故可通假,而“怠”有“松懈、疲倦”等意思.也就是说,“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是“怠”的通假字,在这里指人思想上的“疲倦、松懈”这样一种状态,这正是人们对某个问题苦思不得其解的一种状态,与上文的“迷惑、迷惘”(罔)相对应,都指的是学习方法不当所造成į 40;结果.

六、“是知也”句中的“知”究竟是什么词?

语文课本注释这句话为: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这是把动词知道的“知”误注为形容词的“智”.诚然,“智”在古书中都是用“知”来书写的,“知―智”是一组古今字,“智”是“知”的后起区别字.“知”本是动词,是“知道、了解”的意思,一个人知道的事情、知识多了,就聪明,“聪明”的意思是由动词“知道”的意思引申出来的,为了从书面上区别这两种意思,就后造了“智”来表示聪明.问题是,这句话里的“知之”的“知”是动词“知道”的意思,“是知也”中的“知”和“知之”的“知”所指相同.孔子对仲由说:我来教导你什么是“知之”,知之就是知之,不知就是不知,这就是“知”.孔子这句话的重点就是让子路明白什么是“知”,他提倡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邢的《疏》这样解释:“言汝实知之事则为知之,实不知之事则为不知,此是真知也.”孔子明确地对子路说我教导你什么是“知”,最后明白地告诉他,这就是“知”.如果把最后结论中的“知”说成是智慧的“智”,岂不是牛头不对马嘴了吗?

七、“弘毅”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语文课本是把“弘毅”当作一个词来看的,注释为“刚强,勇毅”.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的话说:“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根据古人注释,弘毅应该是两个词,上古汉语中,单音词居多是不争的事实.这里的“弘”应该是指士人志向的宏大,而“毅”是指士人态度的坚决.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士人“任重而道远”.为什么说士人“任重而道远”呢?因为士人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是重大的,所以士人必须有这样“宏大”的志向;而且士人为实行仁道,需要终生为之奋斗,一直到死才能停止下来,这种奋斗的道路当然是很遥远的,所以士人必须具有坚定的意志、坚决的态度.《论语》这一章文字不多,但从逻辑上讲是环环相扣,先说结论,后讲原因,其中的“弘”决非可有可无的陪衬.语文课本把“弘毅”当作一个词看,由于没有对语素“弘”的意思进行解释,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两点误会:(一)认为“弘”是“刚强”的意思,“毅”是“勇毅”的意思.因为工具书在解释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单音词复合而成的合成词时,常常是把单音词的意思分别解释而合并成合成词的意思的,比如《辞源》解释“坚忍”为“坚毅能忍耐”;解释“坚劲”为“坚强有力”等.而“弘”的意思是“大、宏大”,而不是“刚强”.(二)认为“勇毅”中的“毅”是“勇敢”的意思.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3版)中查不到“勇毅”这个词,在《辞源》(1979年修订第1版)中也查不到“勇毅”这个词,那么学生可能会根据同义复合词的特点类推“毅”的意思为“勇敢”,但“毅”没有“勇敢”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讲“毅”是“坚决”的意思,由“毅”组成的词有“坚毅”、“刚毅”等,由此类推出“毅”有“坚定”、“刚强”的意思,倒是接近“毅”的本义了.

八、“恕”的意思无需另起炉灶

孔子所谓的“恕”道可谓家喻户晓,就是孔子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语文课本却要把它讲成“指儒家的推已及人,仁爱待人”,意思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背离了孔子的原意.“仁者爱人”是儒家的基本思想;“推已及人”是指儒家的“推恩”思想,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些都是站在上层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这些举措的实施,往往要凭借行政方面的力量,一般人不容易做到.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谈的,是一般普通人比较容易做到的,因此才可以成为终身施行它的一条准则.所以语文教材对于“恕”这个词大可不必注释,注了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

类似论文

《木兰诗》注释献疑

《木兰诗》在我国古代浩瀚的诗文之海中,可谓一颗灿烂的明珠 它歌颂劳动人民,揭露战争残酷的鲜明主题与朴素。
更新日期:2024-12-20 浏览量:154466 点赞量:32587

《张三丰承留》注释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①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②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③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④ 授之到予来,字著宣平许⑤ 延年乐在身。
更新日期:2024-2-25 浏览量:32173 点赞量:7756

《创造十年》的三个关键词

主持人语宋剑华 所谓文学“经典”,就是指那些能够经历时空考验,一直都被读者所喜爱并发生影响的文学作品 因此,“经。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6141 点赞量:4815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

作者简介:郭顺佳(1989 12 3-)女汉山西长治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摘 要:在高师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更新日期:2024-1-26 浏览量:21015 点赞量:5793

2023年版《中国药典》中若干问题的商榷

【摘 要 】 《中国药典》2010年版实施近两年了, 对指导药品生产、控制药品质量及提高药品监督管理水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新日期:2024-11-25 浏览量:145839 点赞量:3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