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专业“2+X”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已取得部分突破性进展的领域.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1亿[1],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也将达到500万[2].国际化教育背景下的世界汉语热为国内对外汉语专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更加深入全面,也更为频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大量具有对外汉语知识能从事语言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的人才,这又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许多高校利用这一有利契机,纷纷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已有200多所.但近年来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以致有人惊呼对外汉语只是“看上去很美”[3].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沦为“就业困难户”的原因,在于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胜任国际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说到底,就是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高校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依据教育部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有关内容[4],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所脱节,最初的目标定位与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不很吻合,提供的12门主干课程远不能完成满足专业需要.虽然一些高校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周雪婷提出以全方位、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来解决我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中缺乏实践性的问题[5],范晓玲提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构建一个整体优化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6],或在某一方面进行了改革,如白朝霞以山东德州学院为例探讨了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问题,提出只有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才能求生存,图发展[7].但这些探索或改革仍然有限,还没有解决目前国内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

多数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除来自外语系外,基本上来自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多没有海外教学或学习背景,外语国际化程度不高,未能把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汉语作为母语教学之间的差异,也未能把握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差异,以致培养出来的对外汉语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

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设置的课程,很难承担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培养目标所赋予的重任,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很多学校无法把握好汉语与外语这杆天平,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未明确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汉语与外语、语言与文化、中国与外国以及对外汉语与经济文化,均未融合,处于两张皮状态.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

3.实践环节

面向本国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与面向外国学生的留学生教育未获得沟通,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外国留学生的机会少,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与涉外企业尚未联姻,产学研分离,学生对外汉语实践的机会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和对外汉语实践能力较差.

4.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往往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无异.对外汉语专业与对外汉语教学被画上等号,面对今后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教师未把汉语和中国文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及文化语用规则等内容纳入教学范围,致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对外汉语教学从业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面对今后将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未考虑汉语和其他语言间的差异或共性,未考虑中外文化的差异.

5.教学方法

虽然现在许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课堂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少,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师生互动程度较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显著,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6.数字资源

国际化网络教学资源及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尚未充分开发.目前,许多课程教学还停留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式教学阶段,至多是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已.

7.双语教学

多数高校双语教师严重缺乏,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对外汉语专业特色的双语教材几乎为零,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不强等,这些因素导致不少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开设的双语课少,一部分开设了双语教学的课程也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师生用外语互动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以上种种问题均有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以实现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以便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推进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二、对外汉语专业“2+X”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使浙江省的对外汉语专业体现出更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经济优势,浙江财经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出“2+X”人才培养模式.

在“2+X”人才培养模式中,“2”是指汉语言文学(包括中国文化)和英语言文学(包括外国文化),“X”主要指语言文化以外的其他学科,即跨学科的嫁接和融合.结合我校(指浙江财经学院,下同)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X”主要是指财经或商务类知识技能.因此,“2+X”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是指学生在学好汉英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跨学科必修和选修财经或商务类课程,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这种“2+X”人才培养模式与宁波大学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宁波大学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按学科大类招生的基础上,通过“平台+模块”结构的课程设置和弹性修业年限,实施宽口径培养,即学生进校后,前两年不分专业,加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后两年学生可按照“志愿+考核”的原则在相应学院或学科内自主选择专业,在完成专业基础平台教育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方向,实现二次分流[8].“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强化学生个性培养、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8],但“平台+模块”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大学生自立能力不强,自主意识淡薄,依赖性较强,对人生的规划缺少计划性,学习上进取性不强,选课盲目性大,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划不太容易实现[8].“2+X”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有效地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使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在“2+X”人才培养模式中,“2”是本体,是基础,是本色所在、共性所在,“X”是拓展,是延伸,是特色所在、个性所在.“2+X”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本色的基础上体现人有我优的特色,在凸显财经优势的背景下展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即从本色中提炼特色,特色中依托本色,共性与个性结合,本色与特色并重.

“2+X”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即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突出的英语技能、必要的财经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这种人才规格,概括地说就是̶ 0;三型一化”[9]人才,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其中,应用型,指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汉语、英语、文化、经济、教育、计算机等学科中的相关应用技能,复合型指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学生汉语、外语、文化、经济、教育、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结构,创新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开放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国际化,指通过教学语言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资源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来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这种“三型一化”人才具有从事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的培养潜能,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

三、浙江财经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X”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实践

浙江财经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实践,始于2002年开始招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外汉语方向.“涉外”与“对外”具有关联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外汉语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兼顾了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方案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经验,为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奠定了扎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2007年,对外汉语专业首次招生,三年来的对外汉语专业的理论探讨和建设实践,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至今形成了对外汉语专业“2+X”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丰富实践.

在理论上,通过对外汉语的教学历史、学科内涵、专业定位的重点探讨,构建了财经院校对外汉语专业“2+X”培养模式,优化了培养方案,探索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对外汉语人才的有效途径,解决了汉语与英语、对外汉语与经济文化两张皮等问题,发表了系列论文.如“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台州学院学报》2009年4月第2期),“让枯燥无味的‘现代汉语’生动起来”(《高等财经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12月),“高校《外国文学》双语教学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8月),“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外国文学》双语教学效果”(《财经论丛》2009年增刊),“络资源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利用”(《汉字文化》2010年2月).同时完成了浙江财经学院重大教改课题“国际化背景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及专业建设系列子课题“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对外汉语专业特色建设研究”、“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对外汉语学习需求与职业规划调查”等.

在实践上,以对外汉语专业、国际汉语系为依托,以立项课程和教改项目为载体,全员参与,积极思考,努力实践,实现项目与专业建设同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一体,扎实推进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发网络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形成具有浙江财经学院特色且具借鉴意义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具体来说,浙江财经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如下9个方面.

1.创新培养方案

1998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显然滞后于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校该专业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目标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的“三型一化”人才,设计“2+X”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群.在2007级专业培养方案中,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必修37学分,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必修36学分,并有专门的“新闻传播模块”、“经济管理模块”和“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外文化交流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选修.2008级专业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强了对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的指导(增添了任意选修课建议内容),设置了“国际汉语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两个专业方向模块.2009级专业培养方案在汉语文学、英语文学、经济文化等课程的特色与关联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固守本色,强化特色.


2.打通学科壁垒

人文学院、外语学院、外事处及经管类学院之间,拆除壁垒,加强融合,资源共享,因材施教,做到不同学科、专业、课程之间交叉、渗透、融通.

3.突出实践教学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与外国学生相互交流,并与留学生实行“语言结对”,在实践中提高对外汉语能力,提升外语水平,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对外资企业及涉外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际需要,定时实习,学有所用,以此形成“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课程实践+科学研究+社会工作”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框架.

4.建设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课程体系设置.为适应“三型一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复合型、交叉型学科知识结构,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课程群的性质特点,对汉语、英语、文化、经济、教育、计算机等课程进行了科学设置,即以汉语和英语作为专业支撑,在教学中强化双语训练,加强中外文化相关内容的比重,注重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经济类课程,突现我校财经特色.

(2)课程比例

在汉语和英语两大支点上适当倾向于汉语类课程的教学,强调英语学习是为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服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汉语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上端正认识,避免过分强调文化教学、忽视语言技能的倾向.而经济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适应中国经济国际化之需,同时突出我校的学科优势,以跨学科和非专业方向选修为主.

(3)课程联系

重视每门课程的阶段联系和同一阶段各门课程间的联系,从纵横两方面综合把握.特别强调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将大学英语课的教学起点从英语(一)提高到英语(三),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四年实行不间断的英语语言教育,开设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汉翻译、英语口译等课程,以保证英语教育的连贯性,细化汉语课程,独立开设普通话应用、汉字学、汉语修辞学等课程,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应有的汉语素养,在各个阶段开设双语课程,在保证英语能力提高的前提下,打通语言课和文化课间的壁垒,使之有机结合.

(4)课程质量

强调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把对外汉语专业的主干课程群分成中外语言课程群、中外文学课程群、中外文化课程群、经济课程群、教育教学课程群等.力争把现有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学概论等校一类课程建设成校精品课程,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等校级精品课程发展成省级精品课程.加快涉外文秘、跨文化交际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建设,强化课程建设对于专业建设的核心支撑.

5.改革教学内容

“2+X”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或PPT)的教学模式,将封闭式课堂教学改为开放式、研讨式,创新教学,并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搭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体系,把对外汉语专业的主干课程群内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使每个课程的网络资源库各有侧重,但群内的课程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网络资源总库,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网络平台.

同时加强教材建设,选用适合我校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的优质教材,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教育部重点教材和专业通用教材,并根据专业特色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分别编写面向留学生和对外汉语专业的专用教材或补充教材,编写辅助教材和配套练习,扩充知识面,强化知识点,形成知识链.

6.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期之初由各门课程的教师向学生讲解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网络使用、成绩评定方法等内容,指导学生如何上好面授课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自主学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灵活采用讨论式、协作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的卷面形式进行评价的方法,采用独立撰写小论文、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对外汉语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有效实现培养目标.

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以成果推动教学.进一步深化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倡导科研促进教学,将“国际化背景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外汉语专业‘2+X’培 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厅、校级课题成果内化为教学成果,推动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与改革.

7.强化双语教学

强化双语教学,使学生尽可能从目前的学英语过程过渡到利用英语获得知识的过程.将涉及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如外国文学、跨文化交际学、汉英语言比较、涉外文秘、希腊神话、第二语言习得等)全部建设为优秀的双语教学课程,把目前普遍认为困难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成一种非常实际的课程,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拓展日语、韩语等小语种教学师资,加强教学国际化程度.

8.拓展培养形式

为使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三型一化”人才,我校积极探索多种培养形式,除常规的全日制教学外,还采用以下3种培养方式[9].

(1)“交换”留学

目前我校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爱尔兰、奥地利、日本、韩国等14个国家的35所高校建有合作互派关系,开展3+1+1、4+1等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对外汉语专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争取到国外“交换”学习,以适应国际化要求.

(2)“语言结对”

我校现有来自荷兰、爱尔兰、日本、韩国等四国的留学生,有较丰富的留学生资源.为了给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校内实习机会,同时也为了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文化水平,采取中外学生“语言结对”的方式,达到促进双方交际能力的目的,获得双赢的效果.40多位来自韩国、荷兰等国的留学生已与2007、2008级对外汉语专业新生实现“语言结对”,效果明显.

(3)校企“联姻”

对外汉语专业十分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拓展与社会团体、企业界的联系渠道,结合本专业“三型一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着重加强与涉外团体、外贸企业的紧密联系,分别在杭州市翻译协会、杭州市海外留学归国人士创业发展促进会、杭州弘源贸易有限公司等6个单位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与之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同时,我校地处下沙经济开发区,区里有数百家企业,其中不少是美、日、德等国的外资企业,我们拟与该外资企业挂钩,为留学生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建立实习基地,促使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9.省略tv./plgs_play-CCTV4_20070326_1787

991_0.

[3]秦海燕、刘一梦《对外汉语:“看上去很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策略与就业前景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第20期

[4]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6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周雪婷《对我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新思考――全方位、分阶段教育实践模式》,《时代教育》2009年第3期

[6]范晓玲《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语言与翻译》2009年第1期

[7]白朝霞《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以德州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为例》,《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8]蔡小飞《“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习指导制度的优化――基于对宁波大学部分教学管理制度的分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何华珍、郭振伟《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实践》,《台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类似论文

材料工程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摘 要]工程实践能力是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特色和核心内容,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是。
更新日期:2024-6-21 浏览量:84245 点赞量:19338

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探析

关 键 词: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汉语国际传播摘 要:在汉语国际传播新形势下,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
更新日期:2024-6-17 浏览量:83799 点赞量:19260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与实践

摘 要 : 根据装备制造业对高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探索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
更新日期:2024-4-15 浏览量:58815 点赞量: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