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学?期刊

沙仁昌,1999-2002年任《海燕》主编

前几年,我在美国费城参加全美律师协会颁奖大会时,结识了《世界日报》记者王祥云.听说我来自中国大连,是名作家,还曾做过《海燕》主编,她立即火一般地热情.在美国逗留期间,她几乎整天陪着我:请我吃西餐,陪我逛中国城,带我参加华盛顿州州长竞选活动等她说,她曾多次来过大连,每次都留连忘返;她说,她曾是《海燕》的忠实读者,曾订阅过《海燕》;她说,她曾读过素素的散文,达理、孙惠芬的小说,车培晶的儿童文学(不过,她把车培晶当成女作家了).谈起邓刚的《迷人的海》,她津津乐道;说到高满堂的电视剧,她如数家珍.她多次感叹:“大连太美了!”“你们大连的作家太厉害了!”

对一个原本陌生的、素不相识的人“一见钟情”,我曾一度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她的热情不是来自我的魅力,而是来自大连这座城市的魅力,来自大连文学的魅力!

大连,不但以风景秀美著称于世,而且还是一方文学的沃土.提起大连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界无不啧啧称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达理、邓刚、宋学武、庞泽云就在全国文学评奖中榜上有名.邓刚的一部《迷人的海》,让成千上万的读者倾倒.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又一批的作家作者跻身于国内外名家的行列.素素的散文,孙惠芬、津子围的小说,车培晶、满涛、于立极的儿童文学,王晓峰的文学评论等,都在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席位;而高满堂,则多次摘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类”的桂冠,被誉为金牌编剧.如今的大连,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文学创作队伍,其中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数十人,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数百人.用人才济济、繁荣昌盛来形容大连的文学事业,绝不为过.

大连的作家,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如邓刚,原本就是一位工人;如孙惠芬,原本就是一个农村女孩;如高满堂,原本就是一位中学教师等其他如素素、车培晶、王晓峰、满涛、于立极、徐铎、刘汝达、李皓、孙甲仁等,都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

――城市,孕育了作家;作家和作品,又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大连孕育了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作家和作品自然就助推了大连的品位和知名度.

谈到大连的作家和文学,我们不能不提及《海燕》.《海燕》是老一辈作家邵默夏等人于1954年创办的.《海燕》虽是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但其办刊宗旨却是“立地,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正因如此,《海燕》的历任编者都把发现和扶植本地文学人才作为神圣的使命,为挖掘文学人才,培养本地作者作家而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大连文学的繁荣,《海燕》功不可没!

我是1980年到《海燕》做的编辑.当时,《海燕》刚刚复刊不久,编辑们大都是平反改正的老作家老编辑,大家工作热情极高.每当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一篇基础比较好的作品,都互相传阅,人人都很高兴.为了使作品达到发表的水平,编辑常常登门造访作者,与其探讨、研究.《海燕》复刊第一个月,当时的老编辑蒋成文读到了一篇小说,这篇小说出自农村一位女青年之手.因为小说情节很好,他和当时的主编邵默夏商讨之后,便挤长途客车颠簸了几个小时,去到了大连北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找到作者梁淑香,将小说重新结构修改,最后发表.老编辑这种对作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梁淑香感动至今.今年春节期间,远在山西大同的梁淑香还打来,寻找失去联系的蒋老师的联络方式.孙惠芬原是庄河青堆子镇制镜厂的一位女孩,那时她还不到20岁.我当时在编辑部做散文编辑,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了她的处女作《新嫁娘》,感到写得抒情细腻,便提给了当时诗歌散文组组长高云,高云也认为这篇散文写得不错,只是语病较多,责令我帮其修改.我遵令做了认真修改,改后的稿件比较乱,无法打印,我便将原稿寄了回去,请孙惠芬重新抄写.散文发表前,高云又将题目改为《喜床》――此乃画龙点睛之笔!处女作的发表,激发了孙惠芬的文学潜力.自此,她一发不可收,新作频频问世,终于跻身于国内一流作家的行列.高满堂原是大连51中学的语文教师,他在当知青时,就钟情文学.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寒冬腊月,他搭一辆拉煤的“大解放”跑几十里路去了安波(当时我在安波公社工作)向我讨教,到安波下车时,他已冻僵了,站都站不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写了篇小说《后窗》.因为我俩是师专同学,又是老相识,他约我去他家,请我帮他看他的小说.经过我俩反复研究修改,《后窗》在《海燕》发表.从此,他创作情绪高涨,连续发表多篇小说.大连电视台发现了他这个人才,将他调去做了编剧等


纵览大连著名作家和知名作家,不敢说他们都是《海燕》发现和扶植的,但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处女作都是《海燕》刊发的却是不争的事实――邓刚的处女作《心灵的鲜花》,宋学武的处女作《敬礼!妈妈》,庞泽云的处女作《夫妻粉》;还有徐铎、刘妆达、安端、刘宪茹等,处女作都是由《海燕》刊发的.

《海燕》培育扶植文学新人一个成功的做法就是举办笔会.自《海燕》复刊以来,几乎年年要举办一两次笔会,每次笔会,文学新人都占很大的比例,其中不乏从没发表过作品但有文学基础的新人.1982年春,宋学武带着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向妈妈敬礼》参加了笔会.笔会上,大家传阅了他的作品,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经过编辑、新老作者帮助他反复推敲,他三易其稿,最后作品以题为《敬礼!妈妈》在《海燕》上刊发.当年在全国文学评奖中,他的这篇处女作被评为优秀短篇小说,使他一举成名.1984年,达理夫妇赴美前,在家里宴请几位朋友,庞泽云也在场,达理向我推荐了他.当时他刚完成了处女作《夫妻粉》,我看后觉得不错,就请他参加了《海燕》笔会.在笔会上,经过多次修改,《夫妻粉》在《海燕》“雏凤篇”栏目刊发,并请达理为他做了点评.在当年的全国文学评奖中,《夫妻粉》获优秀短篇小说奖等

――多年来,《海燕》刊发的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这在同类期刊中可谓凤毛麟角;而像宋学武、庞泽云这样处女作就获中国最高奖项的,更是绝无仅有!正因为如此,《海燕》才享誉海内外;也正因为如此,《海燕》多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文学期刊,近年来一直是辽宁省一级期刊.不谦虚地说,《海燕》和大连市的文学创作,已经是大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说到《海燕》,顺便也说说《海燕》的编辑们.如果说《海燕》是块文学园地,那么编辑们就是辛勤的园丁.《海燕》的历任编辑,都是作家.在他们来编辑部之前,都是出作品出成果的旺期.然而做了编辑后,大都创作势头锐减.究其原因,是他们把心血都用在了扶植文学新人上.我们编辑的文学涵养本来是很丰满的,但为了新人,我们常常要把自己的血肉一刀刀地割给他们;他们茁壮了,我们却“骨瘦如柴”.好在,不管是老一 辈还是新一代《海燕》的编辑们,对此都无怨无悔.新人成材了,我们收获的也是欣慰和自豪!

回顾《海燕》的历史,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7年“反右”时,《海燕》曾被责令停刊;20世纪90年代末我任《海燕》主编时,因办刊经费的原因,也曾想改弦易辙,好在新闻出版部门和市委及时地纠正了我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我市文学艺术的发展,不但设立了“金苹果”奖,对《海燕》的支持和关爱力量也越来越大.如今,《海燕》虽然加入了报业集团,但市政府仍在办刊经费上给予补贴.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关爱和支持,《海燕》一定会越办越好,大连的文学事业将会更加兴旺发达!

今年一月,是《海燕》的60岁生日.人过60,就已步入老年;而一本文学期刊,60岁却是她成熟的年龄.作为一位老编辑,我衷心祝愿《海燕》越办越好!作为大连本土的一名作家,我也衷心祝贺大连的文学事业更加繁荣昌盛!相信,大连会越变越美;大连的文学,会更上一层楼!

类似论文

《个旧文艺》对地方文学期刊的

摘 要:《个旧文艺》作为一个地方性文学期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某些国。
更新日期:2024-12-12 浏览量:155118 点赞量:33232

中国当代文学期刊扫描2006年第3期

本期主流期刊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放弃难度 长篇如此,中短篇也如此;著名作家的作品如此,知名作家的作品亦如此 有௚。
更新日期:2024-2-22 浏览量:33600 点赞量:8608

文学期刊新途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欢迎大家来武汉参加第二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大奖颁奖典礼和《芳草》。
更新日期:2024-7-23 浏览量:92394 点赞量:19717

当代城市文学批判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时至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1 27% 显然,这个简单的数字,ࠫ。
更新日期:2024-11-2 浏览量:17619 点赞量:4631

文学期刊需要政府支持

文学期刊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呈现的重要平台,也是一代又一代作家茁壮成长的摇篮 文学作品的原创,需要依托文学期刊这一母体&。
更新日期:2024-7-17 浏览量:92836 点赞量:20156

文学期刊与我国的外国文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7文献标识码:A摘 要:外国文学之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社会而言,意义不可谓不大,郭沫若先生在。
更新日期:2024-10-20 浏览量:131640 点赞量:28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