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帮助困难大学生度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引导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助学育人的教育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显得至关重要.文章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高校资助管理工作角度出发,对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现状进行描述并分析其原因,并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一、现行资助政策条件下,受资助学生的责任意识状况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极大的增强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大了资助渠道,提高了受资助学生的比例,形成了以“奖”“助”“贷”“补”“减”和绿色通道等多渠道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在高校,大部分受资助的学生都能怀着感恩之心,认真学习,感恩父母、学校,回馈社会.但是,来自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生之间盲目攀比难免造成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将自身的困境归因于没有好爹妈,归因于社会,渐渐形成了部分大学生等着别人给予帮助,靠社会、学校给予资助,向父母、亲戚朋友索要经济资助等懒惰思想,放弃个人自身努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理想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大部分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但是,大学生把自身奋斗的目标、理想,仅仅局限在个人,而非是社会,通过对某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薪酬高”,选择此项的学生比例高达82%;其次考虑的因素是“工作环境好,工作稳定、轻松”,选择此项的学生比例为52.4%,而选择“社会需要的岗位,地处偏远地区,且报酬较低”此类的选项的大学生比例,不足30%,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对于个人切身利益方面考虑较多,而较少考虑社会需要.从根源上说,这些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缺乏对自身应该负有的历史使命感的正确认识.


(二)诚信意识淡薄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拿到国家助学金后不用于缴交学费而进行“奢侈消费”;利用各种便利关系,虚开困难生证明材料,试图“跻身”困难生行列等等,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笔者认为,是该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主义社会荣辱观错位,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出现偏差,产生了好逸恶劳这样的不良习惯.

(三)感恩意识淡薄

当今,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获取别人帮助的同时,不懂得帮助别人,回馈社会.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觉得我是更需要被国家、社会帮助的;拿到国家助学金学生沾沾自喜,而未能获助的学生却产生嫉妒心理;学生倾向于选择较为轻松的勤工助学岗位,而工作强度相对较大的勤工岗位,学生则叫苦连天,行动力不足.出现以上列举的各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感恩意识不足,学生只知索取,却不懂得回报;甚至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个人行为准则,有些学生在谈论我的中国梦时,始终将个人的小利放在首位,而无心怀天下的宽广胸怀.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受整体社会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富裕了一部分人,但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历史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食品安全、权钱交易、分配不均、官二代、富二代的负面影响、假冒伪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纯粹等等社会问题和矛盾,它们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了负能量,如果学生不能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加之家庭、学校没能正确引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应付的情绪,失去了积极正面的行动力.

(二)受国家、社会资助政策的影响

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国家资助名额逐年增加,资助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爱心人力捐资助学等,虽帮助了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却也难免助长学生“等、靠、要”社会资助这样依赖心理,催生了少数学生不断膨胀的索取.

(三)受现行教育机制缺陷的影响

对学生的人格和道德的影响是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德育评价的失衡,重视结果忽略过程,评优和就业等问题的脱钩,造成了当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高校过度重视“就业收益”的回报,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具体体现在:一是教育工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和道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冲击和挑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重视不足;二是在受到挑战的传统道德和文化情境下,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形势的、有效的道德体制尚未建立;加上受到西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侵蚀,部分学生只关心自我,不关注他人和社会,只享受权利,却不知需履行个人义务.

(四)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教育观念深入家长心中,他们注重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就业能力,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塑造,忽视了对孩子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当今90后大学生,大部分孩子是在父母的溺爱下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外界帮助,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此外,有些家长由于忙于自身的事业发展,错过教育孩子关键时期,在孩子叛逆期不能采取有效、正确的引导等,导致了孩子以个人为中心,缺乏担当,对别人的付出和帮助习以为常,不懂感恩,索取强烈,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五)受学生自身原因的影响

大学生本身对于社会有自己的认识,对于社会存在的现象有自身的主观判断.但作为较为特殊的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与社会接触面不广,缺乏一定程度的社会锻炼和实践,不能客观、冷静、全面的看待和分析各种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理解个人和他人、社会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缺乏对他人、社会的理解,往往容易导致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三、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视角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探讨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加强理论教育,并且要注重丰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实践平台和载体.笔者结合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经验,从高校资助育人功能角度出发,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教育做如下探讨:

(一)健全制度是保障,规范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

首先,适当调整资助结构,尝试从无偿资助为主转变为鼓励性资助、有偿性资助为主.如奖学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如勤工助学金,倡导学生通过自身劳动和努力,获得劳动报酬和资助;如国家助学贷款,其偿还性使得资助学生将个人努力与将来的责任和义务联系起来,鼓励其立 志成才.因而,从教育功效上看,鼓励性的、有偿的资助更有意义.

其次,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学生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大学生明白社会需要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形成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二)责任教育是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形成了一整套资助体系,帮助困难生完成学业.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和老师,应当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将自身前途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其次,加强公德教育,提醒学生要积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倡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第三,要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之本,人无信而不立.为最大限度的杜绝大学生失信行为,作为资助工作者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诚信教育,如开展诚信教育暨社会信用体系讲座、征信知识竞赛、组织签订大学生诚信承诺书等形式、通过校园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渠道,规范大学生诚实守信行为.

(三)以组织公益活动为契机,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大力发展公益服务活动,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专业优势,与社会公益组织形成对接,参加公益服务活动,在活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验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快乐,回馈社会.

(四)先进典型是榜样,引导大学生找准人生定位

通过宣传当代活雷锋――郭明义、洪战辉等鲜活的感人事迹,唤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面困难,积极进取,在逆境中成才.学生资助工作者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充分挖掘高校中的励志典型人物,开展校园励志先锋人物评选、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宣传在校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

(五)心理情感是纽带,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关爱环境.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者要积极主动联系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自卑、敏感心理的学生,适时、恰当的进行心理辅导,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主义关怀;在校园里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弱化贫富差距.同时,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如通过成立勤工中心,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互相鼓励,感受同辈人的精神力量,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1年版)[EB/OL](2011-08-20).http://.csa.cee.edu./show_news.jsp?id等于2038.

[2]安冰.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

[3]周海英,邱伟青,张智,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新西部,2009(8).

[4]谢守成,闫丽莉,叶雷.高校受助贫困生现状及其教育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4).

[5]黎忐明,项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6).

[6]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研究[J].学术论坛,2009(2).

[7]吕芳文.浅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42).

类似论文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

【摘 要】本文以淮安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显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呈偏弱态势,而。
更新日期:2024-1-18 浏览量:19715 点赞量:5432

艺术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摘 要]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文化人才的重要组成,。
更新日期:2024-5-1 浏览量:12940 点赞量:449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途径

【摘 要】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现状,分析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更新日期:2024-1-16 浏览量:20156 点赞量:5727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摘 要:作为优秀分子群体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
更新日期:2024-10-15 浏览量:131226 点赞量:2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