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

摘 要《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在邻国日本也极具影响力,《三国演义》的日译本(包括再创作)众多,形成了长盛不衰的三国热潮.这些译本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不论是直译、编译还是再创作,都带有强烈的日本文化的烙印.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可以换个角度重新认识本国的《三国演义》,并且探究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特色.

关 键 词:《三国演义》译介再创作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日本江户时代原禄二(1689)年到原禄五年,署名湖南文山的译者首次将中国的《三国演义》译介给日本读者,并开启了三国故事翻译的热潮,至今以“三国志”、“三国演义”字样出现的译本(包括译介、仿作、再创作的版本)不下几十部,其中为人们熟知并且广为阅读的也有二十多部.各个译本既是时代的产物,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倾向,又是译者个性的突出表现,各具特色.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而这些历史人物又是怎样登上日本的文学舞台,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我们以下提到的译本中,有的以《三国志》为题,有的以《三国演义》为题,但这并不能认为其翻译所依据的就是《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因为日本人有将所有跟三国相关的读物都称作“三国物”的习惯,当然也包括《三国演义》在内,所以长期以往就混淆了概念.王向远的《日本当代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文化》一书中指明,“在日本学术界及文学界,所谓‘三国志’,不仅指公元3世纪晋代史学家陈寿编纂的《三国志》,也指后世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有关注释、史书、平话,特别是元末明初(14世纪)罗贯中编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以下我们也使用“三国志”的这一概念.

一长盛不衰的“三国志”译介热潮

对于“三国志”的译作在日本的传播以及它所带来的三国热潮,我们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日本江户时期《三国演义》初译本出现的肇始的时代;其次是二战期间由吉川英治首创的报纸连载发表的形式,后继者有柴田炼三郎、陈舜臣等;再次是以横山光辉的《三国志》漫画为代表的体验的时代;最后就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对“三国志”的新译、再创作等层出不穷、耳目一新,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三国热”的个性化时代的来临.

1肇始的时代

“三国志”的初译本应该是署名“湖南文山”的译者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译的《通俗三国志》.这应该是《三国演义》在清朝被翻译成满文之后,第二次被翻译成其他民族的语言,为不懂汉文的一般日本读者提供了了解《三国演义》的途径.译者据说是当时京都天龙寺的僧人,名叫义、月堂的两个兄弟.这一时期正值日本江户时代,庶民文学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从草子系文学到后期读本的发展脉络可见一斑.这种庶民文学虽然是以享乐为主,但是培养了一般百姓的阅读习惯,为《通俗三国志》在日本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前期军记物语的流行,尤其是其中多有对“三国志”的借鉴,比如《太平记》等作品中不难发现三国的影子,这也为该书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当然,在该译本出现之前,《三国志》《三国志平话》等已经在日本有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对三国人物及其情节并不陌生.而江户时期印刷术的发达,又在外部对其推波助澜.可见,《三国演义》初译本《通俗三国志》的出现是应运而生的,它也为“三国志”今后众多译本的出现开启了一扇大门.

这一译本问世后的一百多年里,“三国志”的影响不但没有消退,反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如高井兰山《通俗三国志》,马场信意、中村昂然三十七卷《通俗续三国志》,尾田玄右三十二卷《通俗续后三国志》等作品的问世.1836-1841年间,《通俗三国志》由落合清彦校订,葛饰戴斗做插图,重新刊行,影响进一步扩大到一般百姓的层面.之后,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上下两卷分别在1911年和1912年问世,标志着对“三国志”的关注开始升温.正是由于肇始期“三国志”的一步步深入人心,使一般不懂汉文的日本读者了解并熟悉了中国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才会有后来一波又一波的三国热潮的出现.


2连载的时代

通过报纸连载的方式创作小说《三国志》,吉川英治是开先河之人.报纸连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和缺点,但其最大的特点就像中国的说书形式一样,读者总是在读兴盎然的时候不得不戛然而止,再次期待着下一次的精彩,激起无限的阅读兴趣.吉川英治《三国志》从1939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一直到1943年才完成,历时五年的连载也造就了二百八十万字(日文字符)的鸿篇巨著.吉川的《三国志》拥有大量的读者,以讲谈社历史时代文库本为例,《三国志》第一册初版是1989年4月,到了1991年8月已经是第12次印刷了,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非一般作品可比,这也成就了日本的第一次三国热潮,对后世“三国志”的翻译和再创造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同样采取报纸连载的形式创作“三国志”的还有柴田炼三郎和陈舜臣.前者在大学期间专攻中国文学,曾经应征入伍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还再创作过另一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后者则是祖籍台湾、幼年开始就旅居日本的著名华裔.20世纪60、70年代,两人的作品分别在《现代周刊》杂志和《ALL读物》上连载,后都又出了单行本和文库本.两部作品各具特色,吸引了很多读者重新回归三国故事中,发现和开启了另一扇通往三国的大门.

3体验的时代

一向在成人中倍受关注的“三国志”,因为一些作家的努力,也在青少年当中开始迅速传播.这方面首推野村爱正,他的《三国志故事》于1940年由讲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三国故事普及读物.随着青少年也加入到三国热潮的行列当中,“三国志”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播种、生根、发芽,最后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因为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就成了三国作品的忠实读者和严格的评判者,这也指导了之后“三国志”再创作的方向,读者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和文字相比,视觉的冲击力要来得更猛烈些,也更受青少年的欢迎.横山光辉的漫画《三国志》应运而生,全套漫画共有六十卷.横山光辉是读着吉川英治《三国志》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吉川三国志情有独钟,他希望通过漫画这种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可以让他们重读经典.这个作品应该说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达到了他的目标,因为该部漫画从1974年出版以来,已经重印了70多次之多,另有三十卷本的也重印十几次.根据该漫画改编的动画片被搬上银屏,更加使“三国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再加之光荣社的三国游戏推波助澜,在青少年当中掀起了又一次“三国志”热潮.

4个性的时代

前人的“三国志”创作不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已经让人觉得望尘莫及了,但这并不能阻挡住日本人对“三国志”再创作的强烈.而要读者眼前一亮,愿意花银子去买以他们熟悉的三国志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新书,作者融入再创作中的新意,即他们的创作个性所在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显然,“三国志”再创作的个性化时代已经到来了,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成了各个作家绞尽脑汁所要达到的目标.

那么,除了前人已经表现出来的一些特色,如人物的虚构、整体布局的改变、内容的增删、历史人物的再评等,还会有什么新意呢?

1996年到1998年,北方谦三十三卷本的《三国志》陆续出齐,它的最大特色除了以三国魏为中心进行创作以外,就是依据写实主义的原则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故事情节.另外,剔除《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脸谱化形象,为曹操平反,虽然不是始于三好彻的《兴亡三国志》,但以曹操为中心人物进行“三国志”再创作的,三好彻应该算是第一人.本以为已经写尽了“三国志”,进入21世纪,伴野朗的《吴三国志》又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作家的苦苦挖掘,他以侦探小说的手法,并以三国中的吴国为中心再创作了“三国志”,这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了吧.

关于“三国志”的再创作不会到此为止,也不应该到此为止,有这些热情似火的作家的共同努力,今后还会有说不完的三国故事,挡不住的三国热潮,而活跃在中国三国时代的英雄们,通过日本作家手下的笔杆子,又在日本文坛上再次大放异彩,使“三国志”成为两国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这些关于“三国志”的作品,按照传统的概念不能都划归到翻译作品的行列,但是“比较文学是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理解翻译的.它认为文学作品创作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翻译――作家对现实、生活、自然的翻译,而一部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它还得接受读者对它的形形式式的、无休无止的翻译――各种读者的不同理解、接受和阐述.因此,译者对另一民族或国家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就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它还是译者对反映在作品里的另一民族、国家的现实生活和自然的翻译(理解、接受和阐述),翻译研究因此具有了文学、文化研究的性质”.从比较文学的这个概念出发去分析以上几部关于“三国志”的作品,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都是关于“三国志”的译著.当然,这些译著有的是编译,有的是直译,更有仿作和再创作.但不论怎样变化,都是围绕三国故事和人物展开的,这点毋庸置疑.

谈及编译本,最早的当然是湖南文山译的《通俗三国志》,它是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底本的,但同时也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并且改变了章回体的形式,将120回的《三国演义》改为50回,还对各章内容进行了增删,这些改变使故事情节更具连续性,更能为一般日本读者所接受,架起了《三国演义》与日本读者之间的桥梁.

直译应该首推久保天随的《新译演义三国志》,它比较忠实地翻译了毛宗岗的点评本《三国演义》,而且采用现代日语的形式,使受众进一步扩大.同样以毛本为参照采取直译的还有1953年出版的《三国志》,译者是小川环树和金田.另外,还有立间详介《三国志演义》、村上知行《完译三国志》、安能务《三国演义》和井波律子《三国志演义》等译本也都是根据毛本,并保持了原著的章回体形式和120回的回目.直译虽然考验了译者的汉文修养,却能在语言转换间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三国演义》的世界,虽然日本读者不一定会产生和中国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但至少我们有了共同的平台,可以去交换各自的想法和体会,这些译本的贡献不可忽视.

“三国志”的再创作可以说始于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于柴田炼三郎的《三国志英雄在此》和陈舜臣的《秘本三国志》,深入于北方谦三的《三国志》和三好彻的《兴亡三国志》,发展于宫城谷昌光《三国志》、伴野朗《吴三国志》和桐野作人《破三国志》等.“三国志”的再创作前赴后继,让读者(日本的,也包括中国的)进入了另外一个“三国志”的世界,即日本作家创作的“三国志”世界.其中所包含的异民族的信息、符号等使我们看到了文学再创作中的文化特质.也许中国读者会因为其中的某些改变而不能接受这种再创作,但是透过这些改变,我们却能更深入地读懂日本作家、日本读者、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中的日本味儿.而且,通过这些作家的再创作,“三国志”的的确确成为了两国人民共有的财富.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三国演义》是古典名著,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位置,对它的任意改变不太容易被接受,而这种束缚却不会影响到日本作家的创作,他们会为了故事的完整性,或者达到自我的创作目的,抑或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口味等等,对整体布局、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进行大胆地改变.这种创造性叛逆延伸了作品的生命力,扩大了阅读的范围.

类似论文

《三国演义》伴我成长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
更新日期:2024-1-26 浏览量:19997 点赞量:5312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上)

成语也是有出身的,有的来自古书,如出自《韩非子》的自相矛盾;有的来自诗歌,如来自唐朝诗人孟郊z。
更新日期:2024-1-18 浏览量:20182 点赞量:5693

《三国演义》的悲剧性

【摘 要】《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最优秀的历史类长篇小说之一,其中的人物故事自古代乃至&。
更新日期:2024-1-5 浏览量:6528 点赞量:2625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英译赏析

摘 要 :《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气势磅礴,意境、美感俱佳 本文对这首词的英译本进行。
更新日期:2024-5-4 浏览量:12630 点赞量:4257

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终生都喜欢读的书 早在1906年(十三岁)就接触到《三国演义》 他少年时代是韶山冲公认௚。
更新日期:2024-7-23 浏览量:92340 点赞量:19692

《三国演义》探医道

从关公的美髯说起 关公,即关羽、关云长 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因蓄有一。
更新日期:2024-2-26 浏览量:32011 点赞量:7667

《三国演义》在日本的传播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于元末明初问世时,三国的故事在中国大陆民间已。
更新日期:2024-12-16 浏览量:154915 点赞量:32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