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视域下自然笔记的美学建构

杨文丰先生是活跃在当代文坛的生态散文家.新世纪之初,杨文丰以系列自然笔记引起关注,此后佳作迭出,屡获赞赏,文名鹊起.(1)他的自然笔记先后获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散文选刊》“华文最佳散文奖”等奖项,部分自然笔记作品被编入高中《语文》《大学语文》等大、中学教材已逾十种.最近,《散文选刊》推出的“杨文丰散文特辑”编者按云“近十几年来他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自然,以‘自然散文’著称”.(2)这里指称的自然散文即“自然笔记”.杨文丰将自己近年出版的《自然笔记——科学与文化沉思》和《蝴蝶为什么这样美》两本自然散文集都称为“自然笔记”(也称科学散文)(语见两本散文集封三).张柠教授撰文认为杨文丰的自然笔记是“植根科学的另类散文”(3).

一、引入科学视角,促进文体创新

文体属于形式范畴,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构成因素中部分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而杨文丰的自然笔记能够形成独特文体,离不开其题材性质和表达手法.

散文题材对文体建构的重要性,从法布尔的《昆虫记》可见一斑.杨文丰的自然笔记,创作题材宽广,但涉及的基本是他大学时期攻读过的植物、气象、生态、科学美和科学一类专业领域.自然笔记如此选材,使其有了真实自然物的依凭,既能“接地气”,也名符其实.

自然笔记以科学知识作为认识事物的工具从事创作,或曰以科学知识作话语原点、视角,总是从写作对象的科学特点切入(4).具体来说,杨文丰为促进文体创新而引进自然科学视角创作,主要以如下的方式:

一是以分解、分散的科学知识为视角切入.这种方式通常“将整体的科技知识分解、分散至一篇作品的多个地方,就像将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而分散成七彩色带,而不是将之整块整块地堆积在一起,或堆积在作品的少数几个地方”.(5)《蒲福风级》中作家涉理融情,分别抒写了十二个风级,每个风的级别,都以海陆之上自然景物的“表现”予以表达.而且,对各级风的特性相应作出分解式抒写.《佛光》《鸟巢》《冬虫夏草》等篇什对科学知识也以这种分散科学知识的方式处理.

二是以复合型科学视角切入.这与作家对科学内蕴的美学认知有关.杨文丰认为,即便“科学知识在散文家的写作视野里,也并非只是单纯的知识,而还包括了规律、哲理、情感和诗”(6).这表明:在他看来,科学内蕴在作家的视域里是复合的,所以,以复合科学视角切入的自然笔记,势必科学性与文学性等互相牵引.比如,作家写《“晨昏线”寓言》,文学抒写的科学性里,就包括了其他内容:“白天与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气象学上称为‘晨昏线’.晨昏线,忠实地做着与地球反向、同速的运动”,“晨昏线过处,无非是白绸缎刚刚飘然过去,黑披风就急急拂面而来.沧海桑田,云去云飞.黑夜和白天,对自己体下的江山万物施行着轮回式的恩泽与压迫”.

三是以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切入.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并不是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科学化的精神性东西.自然笔记并不是每篇都写具体的科学知识,也有以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红线贯穿篇什.《仁爱慈悲的命运——丰子恺〈护生画集〉选札》,写的动物知识不算多,但通篇洋溢着作家关爱动物、人与动物平等的动物观,表达了在现实生活里对待动物我们是否仁爱慈悲,该如何建立“动物”,常令人陷入矛盾等.《营建梭罗式的“散步”境界》《科学精神随想》等作品也是以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为贯穿红线的成功之作.

这里我们得注意自然笔记与科普文章的区别.科普文章的目的是介绍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并不是科普文章成文的切入视角.在自然笔记中,科学知识的介绍不是写作重点,更不是目的,仅仅是作为切入的审美视角.作家自己其实也将自然笔记称作科学美文,用他的话来说便是:“在科学美文里,科学知识只是船,而船上还有人、有思想和空气等等美好的东西.”(7)

自然笔记作为独创的文体,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已无可争议.“如众所知,中国作家对自然万物的审美解读,至迟在孕育和产生《诗经》《楚辞》的先秦时代,就已经展现了特有的神奇与美妙.等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作家笔下呈现的自然万物的艺术形象,是有着明显缺欠的等普遍缺乏一种科学的目光和理性的纬度,即忽视了对大自然本身的潜心打量和深入探照等从这样的背景出发,我们来读杨文丰的《自然笔记》,即可发现:这部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恰恰在于科学视线的引入和理性思维的在场.”(8)散文家陈长吟也认为:“中国当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马丽华的西藏散文、杨文丰的科学散文等等,都以自己的个性卓立于世.”(9)

自然笔记因个性独具而卓立于世,与文体的创新和独立有关.

二、融合科学之真,格物启智启美

杨文丰认为散文是求真的文体,“不说散文的特质是‘真’,而说‘求真’,是因为所谓‘真’,委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散文绝不可能呈绝对之真.表现物事时,作家尽量求内心真实是必须的,然要达到绝对之真,又是断断不可能的”.(10)

科学知识无疑体现的是科学之真——客观物事的本质特征.自然笔记将科学作为格物致知的“认识基点”,也属融汇科学之真的格物写作,阐释物事之真之美;“解析、描述、理解自然——同时也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等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以科学家的目光观察自然,以思想者的思考来认识自然”(11).的确,由于融入了科学之真,所以杨文丰的自然笔记,远要比其他作家的自然散文,更能体现大自然之真和散文之真,而且“他散文的真实、真挚、真理又是相互依存,互为融通的,确实让人感到各自的存在和给人的美感”(12).

自然笔记融合科学之真、格物启智启美,具有自己独到的美学策略.

一是基于科学道理,突出艺术感悟和感觉.“晨昏线”有何规律?在《“晨昏线”寓言》中作家写道:“全人类和其他生物所依恋、拥抱的地球,以太阳为中心,自西而东旋转,风雨兼程,地球,是一个具有农民式现实、谦和、质朴及忍耐精神的球体.白天与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气象学上称为‘晨昏线’.”笔下的科学内容不能说不宏大,“晨昏线过处,无非是白绸缎刚刚飘然过去,黑披风就急急拂面而来.沧海桑田,云去云飞.黑夜和白天,对自己体下的江山万物施行着轮回式的恩泽与压迫”.然而,作家还指出在毗邻晨昏线光暗交界的区域,光亮却又总是毫无留情地要占领一些本属黑暗的疆域,尽管这个疆域犹同善恶交汇,明暗模糊.笔者认为,这样的抒写,说得上是既含科学规律,又有突出的艺术感悟、感觉,还有作家柔性的文化情怀,科学规律的启示与柔性的艺术处理,已经水融.在《 包容一切的空气》开头作家这样写空气:“她很诗化,抽象得像光,飘渺得如雾,飘泊得似水.她深远、宽阔、无色、无味、透明、单纯、空灵.她的脚步,虚幻飘忽,无影无踪.你看不见她,尽管她有重量,更有形体,本非虚无.你用手抓她,先一握,再一拧,满以为抓住了,而你的手中,却依然虚空.”如此的笔墨,不但有启智的独到的抽象概括,有艺术的行为和感觉,而且富于节奏美的文字,完全激活了空气的科学性,给人以难得的诗美享受.二是挖掘感悟自然物的科学内涵,实现哲理升华.作家痛快淋漓地抒写,深入地评价蝴蝶的特点、内涵,认为蝴蝶的一生需经历丑美转化的生命行程,断言蝴蝶美是一种杂芜美,并言在尘寰唯“蝴蝶现象”一类复杂美的物事,才更能体现美的本质.“大凡至美的物事,都绝不是简单、单一或者纯粹的;唯越具美之丰富性的物事,方越蕴审美价值.”(13)作家对自己“发现”的“蝴蝶现象”类复杂美的哲理性阐发,意味深长,给予人美的启迪.

作家在印度洋大海啸后迅速创作并被选入《大学语文》的《海殇后的沉思》,抒写海啸的成因、规律、对自然物和人类的影响,感叹大自然是环环相扣的精密系统,丧失什么都会造成残缺,都很危险,提出“对人类而言,大自然不但有母性的一面,也有父性的一面.温柔、包容与无私施予是大自然的母性面孔.这种母性态委实就是大自然的均衡态.父性则是大自然的威严,大自然的金刚怒目.父性态是大自然的失衡态或非正常态,是刚性态,是能量如火山爆发的状态,是大自然的‘不平则鸣’状态,是大自然的怒气冲天与角力搏击.”(14)认为长期以来,人类只知一味地享受、索取乃至掠夺,也由于大自然母性的一面总在前台无私施予,久而久之,人类就逐渐淡忘了大自然还蛰伏着父性一面.甚至提出“不必忌讳,即便大自然在表现狂怒父性时,也一样是至美的”.如此表现作家发现并揭示自然本质规律的哲理句子,辐射出的思想智慧,不但美,而且令人深省.

三是以自然物的科学特性为支撑,创造象征.象征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事,以表达、扩大和升华情感及寓意的艺术.寓意深刻的象征,含情寓意,能够极大地启迪读者的联想、思考.自然笔记创造的象征,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表现为象征物具有源自作家阐发的科学内涵的支撑.

《冬虫夏草》就是一篇象征性作品.作家抒写冬虫夏草菌寄生入蝙蝠蛾幼虫体内,不一定是出于什么冤家路窄,可能是这种偶然多了,才逐渐养成一种自然选择,断言成为冬虫夏草并不是菌本身的美德,而是菌的鸠占鹊巢,是菌的侵略性行径,也是菌的霸权主义,“是冬天开始的弱肉强食,冬天里的作为,生物界的罪恶逻辑.是菌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建筑在他人的死亡之上.等是伟大的冬虫夏草将一种菌的习惯、行为,乃至思想,让虫壳包裹了,包装了,甚至连名字也‘去真菌化’了”.作家在文末还警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新的冬虫夏草,依然在产生.这样的文字,表面上是写虫草的来历特点、习性品德,实际上冬虫夏草已被作家文学化、思想化了,这何止是“咏物”,以象征暗示启美启智是显而易见的.在自然笔记篇什中,《鸣沙山·月牙泉》《精神的树,神幻的树》《病盆景》等也是成功地创造象征、启智启美的美文.

四是科学与情感交融.科学知识入文,能否成功,取决于科学知识能不能被作家的理性、情感等融化.作家对此是深有认识的.杨文丰在谈自己的创作时便说:“本来在人们眼中不带情感,甚至被人看做清冷、冰硬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一旦经由作家深入的理性思考和非理性感悟,而且经过融化,就带上了作家的血温,有了精神的热度,理性的高度.”(15)自然笔记与科学相融的情感,有别于其他作家散文中的情感,既基于解释式描述,又有智性式抒情和启美性抒情.

用杨文丰自己的话来说,他提出并付诸写作的解释式描述方式,“即是解析式讲述或议论式状写,其必然烙上作者对物事鲜明的独家看法.这种特质的强弱,与作家直觉力和艺术感受力之强弱呈正比关系”(16).

纵观自然笔记,作家常用的解释式描述有两种形式:其一,由解释式描述科学道理,联想社会人生.作家种南瓜吃南瓜想南瓜,解释式抒写南瓜的特质、种植机缘,认为南瓜的“本色”是清淡,随后美的智性抒情顺然而至:“今天吃南瓜,令我想到‘本色’两字,想到自己虽栖居大都市,本质上是山野的儿子,不能忘记过去,不能淡忘清淡的本色等无论是否艰苦的岁月,都得对一瓜一果感恩,在幸福指数升高的日子,更得生活的清淡.”(17)还认为,南瓜代表了今天正在淡去的艰苦朴素和不忘根本的精神.《自然笔记·位置》在铺陈山南山北松树年轮何以不同的科学解释后,引出科学与情感交融的感怀:“‘自然社会’实在是很富喻示意义的.对于一棵树,生于山之南北,大可以是一阵风或一只鸟很不经意的作为,却会铁定这棵树一生的‘社会’位置和生活境遇.正所谓‘出身不由己,位置无选择’吧.”其二,科学道理的解释式描述与美感相融.作家写红豆杉与银杏树一样,都是雌雄异株的植物,你生山之头,我长山之麓,雌树与雄树情是那么深长无限,一同生活在苍茫的空气中,“雾来时,将我们同罩一帐柔软、温润.风来时,我你的情爱种子——花粉儿,就飘飘忽忽,在同一天穹下传送.下雨时,我们鸳鸯入浴,享受同一网水晶珠帘.即便在看不见的土壤深处,我们的根,也总在相互试探着向对方伸展,希望缠绕.蜜蜂、飞鸟是我们免费传情、传种的红娘,当然还有前面吹的风.月圆之夜,我们倍生怨忧,竟夕相思等难道得感谢距离吗?使我们因分居而永远保持神秘等真正熬人的,还是那相思成熟的季节.我们当然最终还是有了幸福果实,其实也是种子,比红豆却大多了,圆润而灿烂,红彤彤的,犹同红色信号,高高浮凸在枝叶间”(18).谁能说这种科学道理与情感交融的文字没有启智启美的效力呢?

三、张扬科学精神,注重文化批判

批判是对历史或现实进行的甄别和审视,对人或物事展开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杨文丰自然笔记中的批判,是张扬科学精神的文化批判.科学精神与怀疑精神是同胞姊妹.自然笔记展开追问、反思固然离不开怀疑精神,犹同自然笔记实行文化批判离不开科学知识,对此,张柠教授作过深中肯綮的评介:“科学知识在杨文丰的笔下,主要只是作为写作题材,说明或解释科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科学知识为平台,更多地是为了表现科学美、文学美和哲理美,以达到人文精神批判之效果.”(19)而自然笔记在文化批判上,也表现出多样性.

其一是慈悲为怀式批判.作家写鳝鱼为庇护腹中胎儿弓起腰身于汤锅:“母爱浩荡的人类却可以将动物连同动物的母爱一起似赶羊群一般赶入热汤中活生生就烹(或者杀),在如此的人类单边霸权面前,弱小如鳝鱼一类动物的母爱,反而显得如此伟大,反衬出原本伟大的人类竟如此贪婪、如此残忍和如此渺小!”(20)这是以佛家的慈悲情怀为背景,以反讽的笔致,批判人类的丑恶本性.自然 笔记的文化批判,多数与自然或生灵被残害有关,而作家的笔墨对生灵的遭遇总是那么充满慈悲、关爱之情.比如,作家对绿叶于尘世的遭遇在充分表达同情、关爱以后,同样包裹了文化批判,认为在掌握了现代科技的所谓大写的人的“作用”下,任何东西都会改变,甚至异化,也不要以为地火一直都是在地下运行表达愤怒,认为“这红叶,已是绿树杆上升的地火结构,是绿得变脸的愤怒,是绿叶以血的形式,在表明其‘反动’立场”(21).其二是矫正式批判.作者质疑中国社会里被渲染成是集千年天地日月精华的不死仙草灵芝,以科学精神,拷问灵芝,解剖灵芝,在实事求是认同灵芝固有的药性药效的同时,断言即使如此,灵芝依然不可能产生令人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灵验”!(22)并以批判之笔,深入剖析了灵芝被奉上神坛的社会、政治和人生因素.《病盆景》《马兰,马兰》《佛光》等自然笔记篇什,同样以科学矫正谬误,表现出散文家罕见的文化批判精神.

其三是痛惜式批判.痛惜是因为美被糟蹋、被支解.出于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自然笔记对自然生态被残害、被恶化,作家的痛惜式批判尤为感人.长篇自然笔记《心月何处寻》是作家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世人皆知,明月,从来就不仅仅是全人类仰望的对象.人与月的相亲,以月寄怀,都是由于这月是旧时的月,也是因为这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的美丽的幻象.但是,由于人类登上月球,月亮的真相的那么“难看”,在如今,人类美丽的心头月,被无可奈何地粉碎,被无情地成了过去.作家痛惜“科技,似乎在毫不留情地打乱人月关系的方寸了!依靠如此伟大的科学技术,人类将千万年遮掩明月的神秘及美丽的面纱扯去了,彻底扯去了,无情地扯去了!等月光成了病态的月光!美月成了一锅被一粒老鼠屎败坏了的汤!人类成了美妙神话的掘墓人,美月丧生的刽子手等科技,成了大煞风景的手”.作家以心中的美月被登月打破、被科技所丧失的痛惜,反衬强烈的文化追问和文化批判,提出并强调在这科技神光普照的尘世,须臾也离不开科技,激愤“世人总讲人权,但对自然美和自然的神秘,却从来就不讲什么权利,连起码的尊重也没有!还可不可能留存一片‘心灵自然’,或者半片‘人文自然’?人类的‘精神自然’,你在哪里”.“人类的生活,能够没有天上明月吗?能够丧失地上的月光吗?人类能够永远失去心头月吗?而心月在哪里?——心月何处寻?”(23)如此的痛惜式诘问批判,读来振聋发聩.

四、融汇绿色理念,探寻生态

自然笔记的创作有着深厚的学理准备,更是有“根”的.这除了作者具有自然科学专业背景和文化情怀的因缘际会,还在于作家善于扬弃、吸收东西方生态哲学思想,善于创造性地进行生态思考.对此,我们从杨文丰在各报刊相继发表《生态文学的特质》《生态文学——21的急迫使命》《绿色散文随想》和《科学散文散论》等论述可见一斑.

自然笔记之所以与生态思想相融,作家能提出有创建意义的生态思想,与作家对自然的爱和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忧患密不可分.

然而,自然笔记融合的绿色理念,表现的生态忧患,却不是说教式的,而是以多姿多彩的文学形式展现的.有的表现为“绿色”与恶劣环境的对峙.比如,我们在《鸣沙山·月牙泉》里读到的作家断言,月牙泉纵然再小,但只要依然在汪,客观上,就无法不构成与鸣沙山非同寻常的对峙,这是“真实与传奇的对峙等主动的看不见的干风和可感触的轻飘的流沙合谋,与柔软、温静、孤立、弱小、被动的泉水的对峙.是风沙在高处,泉水在低处的对峙.是貌似和平共处而且歌舞升平,实则机关横生、陷阱依旧的对峙.是细水微澜与流火干渴的对峙.是荒漠与绿洲的对峙.是飘渺、虚幻与现实、沉重的对峙.是生命与死亡的对峙.等这种境况,还能继续下去吗?能永远存在吗?我想,只要鸣沙山仍在,大风仍在,人还在,月牙泉就前途未卜”.有的基于人对自然的践踏残害.《绝种动物墓碑》写在潇潇难歇的春雨里,北京中心墓地通告牌上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是给人类敲响的一记丧钟,作家疾呼:“如果最高级动物们再不能彻底地行动起来,再不能在行动上保护生态环境,再不能真诚地给还能有幸地生活在人间的动物多一点温情,那么,将不知写有‘人类’这两个字的墓碑,这比爱情两个字还辛苦的墓碑,该由苟活的谁来竖立?”有的内蕴着对未来的忧虑.在《鸟巢》的结尾,作家表达了深长的忧患:由于人类掌控技术在使欲壑越来越大,由于不断失控的人类中心,地球村已濒临生态失衡,“即便是非同寻常的鸟巢,甚至是再神圣的鸟巢,都与荒野、河流、空气乃至和人类一样,已陷入命运窘境,前途未卜”.而在《海殇后的沉思》中,作家同样表达的却是对人类未来的忧患:“今天,来自科学界的最新判断是:地球已经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类纪’!‘人类纪’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类更难于正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意味着不自量力的征服欲,意味着人类单边主义等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我们,已无法不越来越沉重地正视这些问题:该如何才能寻得人类逐渐淡忘的本来身份,如何才能觅得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在大自然中,该怎样才算生活而不只是活着等这注定是个充满艰辛而又总似曙光在前的旅程.”

更为难得的,是自然笔记还积极展现了作家对生态的建设性探索和创新性建构.

众所周知,科技介入使大自然的云遮雾障已不再神秘等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也随之消失.人类还能不能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如果能够,又应该心存怎样的敬畏?面对这个生态大命题,杨文丰将人类在接受科学洗礼前存在的对自然的敬畏,定义为“旧敬畏”,同时,提出为了防患大自然“父性”的伤害惩罚,在现代科技背景下,人类应该建立起对大自然的新型敬畏,他定义其为“新敬畏”:“人类对自然的新敬畏,是一种复合型的敬畏,是人类对自然之‘灵’——自然万物的科学本质和规律,对沧桑正道,不但能尊重,而且能顺应的敬畏;是能通过预警机制,自觉避让自然父性殃害的敬畏;是将技术的阴影扫出自然的敬畏;是不但不再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主宰’,而且建立对自然的感恩之心的敬畏;是使当前日薄西山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能日益走向和谐的敬畏;是理应上升到宗教层面的敬畏等”(24)

如此的“新敬畏”,既以旧敬畏为背景,又承接了科技时代的“地气”,毋庸置疑,已属创新型的生态思想.

作为人类处理自身及包括动植物、环境在内的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的生态,是急迫需要建立理想的模式的.长篇自然笔记《走进子宫式生态圣殿》抒写作家在辞别著名的瑞士瓦尔斯温泉建筑时,凭直觉惊喜地发现这座温泉建筑可谓太充分太形象地体现了他长期探寻的人与自然关系的 最理想模式——“子宫式生态模式”.在作家笔下,这座温泉建筑的外形与内涵,既是母亲的象征,也是大自然的象征!隐匿温泉的绿色环保的宛若子宫的建筑,可说已是生态圣殿.温泉,无疑又等同于母亲子宫内的羊水.作家还写道,人在温泉,会矮下或蜷缩自己的身躯,会自觉垂下自视过高的地球村老大的头颅,而且,人在温泉,在接受母亲(自然)不带任何缝隙的抚爱、包裹和包容的同时,又会顺应浮力,沉浮得自适快乐,如果“你想离开温泉,只要一起身,水随即就会从你身上滑落——水(自然),并没有被谁抽刀所断,也没有被人占有,更没有被化学杀伤——温泉(自然)仍在,仍汩汩而涌,仍静静,依然可再生,依然被尊重,依然享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等人在子宫式生态圣殿里,在被自然(温泉)切切实实温温暖暖地拥抱的同时,亦能享受宫殿里的宁静等甚至于会超越被母亲孕育时的原初态,在自然(母亲)面前,更依赖、顺从、谦卑和敬畏”.瓦尔斯温泉建筑竣工以后,“建筑呵护泉水,泉水滋润建筑,人与建筑与自然,互借互惠互生,虚实相谐,共同神圣,更引发了五大洲自然之子蜂至朝拜等这情景,与人被子宫孕育之后,降生凡尘之后,就素怀感恩之心,总是在反哺、呵护和孝敬母亲,是何其相似乃尔啊”(25).

作家以文学的形象方式率先提出的“子宫式生态模式”,是人类该朝纯净生命原点回归,朝伟大母亲(自然)回归的生态模式,如此的升华到了生态哲学高度的生态理念,无疑比美国学者、生态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乃“共同体”的土地观(26)“陡然丰满了孕育、互赖、安全、敬畏、感恩和孝敬自然(母亲)等诸多内涵,不但有互动性、生长性,亦具系统性和理想性”.本文认为“子宫式生态模式”已臻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境界.

综观杨文丰的自然笔记,科学视域不但对其文体建构、风格卓然独树不可或缺,同时,也是自然笔记在当代文坛享有美誉的重要条件.我们期待杨文丰在这个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生态文学日益走向主流文学的时代,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注释:

(1)孙昕光主编:《文学鉴赏(第二版)》(高校通识课程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见杨文丰散文《精神的树,神幻的树》(教材课文)赏析,第107页.

(2)《散文选刊》2013年第3期“杨文丰散文特辑”编者按,第24页.

(3)(19)张柠:《植根科学的另类散文》,杨文丰科学散文集《自然笔记》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4)(11)司马晓雯、陈剑晖:《论杨文丰科学散文的美学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6)(9)(13)(15)(17)(22)杨文丰著:《蝴蝶为什么这样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288页、封底、第291页、第4页、第285-286页、第91页、第223页.


(7)(14)(18)(20)(21)(23)(24)杨文丰著:《自然笔记——科学与文化沉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第239页、第131—132页、第92-93页、第225页、第64页、第190-199页、第134页.

(8)古耜:《文心与自然的三重对话——评杨文丰科学散文集〈自然笔记〉》,《文艺报》2007年8月30日.

(10)(16)杨文丰:《散文十特质略说》,《散文选刊》2012年第4期.

(12)王光华:《杨文丰个性化生态散文中经典散文“三真”的审美特质》,《名作欣赏》杂志2012年第9期

(25)杨文丰:《走进子宫式生态圣殿》,《天涯》2013年1期.

(26)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责任编校孙京华

类似论文

思想史视域下的中国文艺美学

中国文艺美学的出现有着深刻复杂的思想史背景,从历史上说,中国文艺美学都更多地体现为一个思想命题,而非仅止于学科命题 在遭遇。
更新日期:2024-12-17 浏览量:155332 点赞量:33157

科学传播视域下的大众地理类杂志

摘 要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代表的中国大众地理类杂志,外在时尚类和财经类杂志挤压下争取着生存空间,内部面临有限市场规。
更新日期:2024-9-27 浏览量:120418 点赞量:26285

尼采悲剧美学视域看《红楼梦》

摘 要:本文以《悲剧的诞生》为基础,从尼采的悲剧美学视域解读《红楼梦》 根据尼采提出௚。
更新日期:2024-2-26 浏览量:33955 点赞量:8637

势科学视域中的电子商务案例教学

【摘 要】现代信息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从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地--课堂做了分析,旨在借助李德昌教授。
更新日期:2024-9-16 浏览量:119157 点赞量:26054

大众文化批判视域下的城市文化活力建构

摘 要:每个城市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表现为一定的文化活力,这就是所谓的城市文化活力 大众文化无疑是当代。
更新日期:2024-11-12 浏览量:144399 点赞量:31521

科学哲学视域下的空间结构

摘 要:空间在科学认识层面被分为数学空间和物理空间 试图从科学哲学层面探讨空间结构,空间需要几何来描述,谈论几何必然。
更新日期:2024-7-25 浏览量:94576 点赞量:2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