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与网络文学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可谓2011年文学界的一桩大事,虽然评奖过程距离现在已有一年的时间,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一直在持续.此届茅奖从开放申报到评选结束的过程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主要因为它的两个革新举措,一是实名制和大评委制的实施,一是吸纳网络文学参评.通过社会各界传来的反响,我们看到了茅盾文学奖作为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即便在文学式微的今天仍具备如此社会影响力,也看到了新生的网络文学经过十多年发展已成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

其实,早在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首次吸纳网络文学参评,就已引起文学界的讨论.因为鲁迅文学奖的7个题材门类(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理论评论、文学翻译)中不包括长篇小说,而目前网络文学中的大部分创作均为长篇,于是没有产生像这次一样大的影响和争论.最终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31部网络文学参评作品中只有文雨(张雯轩)撰写的中篇小说《网逝》入围初评名单.这部讲述媒体暴力的小说虽然没能获奖,但因为较强的文学性和评奖所受到的关注,后来被陈凯歌导演相中改编拍摄成电影《搜索》,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鲁迅文学奖的试水和茅盾文学奖自身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使网络文学在本届茅盾文学奖中的每一步命运都受到了密切的追踪和报道.比如,从一开始网络文学作品的申报:小说网率先爆出《<橙红年代)成为首部参评茅盾文学奖的网络小说》的消息,《湖北日报》2011年6月16日也刊登报道《(巴山旧事)获茅盾文学奖提名》,然而这两部作品最终未能入选参评作品名单,是因为根据新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参评的网络长篇小说必须和传统文学作品一样遵守在规定年限内出版的规则.《橙红年代》、《巴山旧事》出版年限指标不合格.另一部著名网络文学作品《盗墓笔记》的申报则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南派三叔从2007年开始创作《盗墓笔记》系列小说,凭借紧张悬疑的故事情节,飞扬张弛的想象力,在网络上赢得读者追捧,并掀起了盗墓文学的热潮.但这部体量宏大的作品因为《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对网络文学作品“必须是图书形态、多卷本应以全书参评”的规定,作为系列小说收官之作的第八部在当时尚未完成而无法参评茅奖.


最终中国作家网发布的经审核通过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参评名单中网络文学作品为7部,分别是新浪网推荐的王海鸰《成长》,李晓敏《遍地狼烟》,顾坚《青果》,网推荐的郑彦英《从呼吸到》,关中土《国家脊梁》,携爱再漂流《办公室风声》,中文在线网推荐的容三惠《刀子嘴与金凤凰》.

可以说经审核公布的入选参评名单的作品严格已遵守了本届条例的规定,然而在参评作品是否为网络文学的身份认定上却依旧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比如就有媒体报道称: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文学作品仅有1部《遍地狼烟》入围,在名单中标注的首先是作者的本名李晓敏,其网络名“菜刀姓李”被备注在括号中.另外,郑彦英的《从呼吸到》和顾坚的《青果》虽然是由网站推荐的,但并非纯粹的由网络文学作者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只是曾在网站连载.当然,这篇报道对参评作品网络文学身份的界定也并不那么准确,但的确道出了此次网络文学参评作品的问题.

让我们仔细审视一下这份参评作品名单.《成长》作为著名作家和编剧王海钨的新作,讲述了少年彭飞从学生到军人和飞行员的学习、成长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的生活情感、婚姻家庭和理想事业之间的碰撞与抉择.小说保持了一个成熟的著名作家一贯的风格和水准,语言明快流利,情节生动好读.但小说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与作者之前在传统刊物发表的作品并无二异,只因新浪网有其电子版权而推荐.《刀子嘴与金凤凰》同样是传统的乡土文学写作,小说主要讲述了母女二代人刀子嘴胖大姐和金凤凰何大萍离开农村走向城市的命运,在他们艰难地抗争与奋斗的过程中,寄托了作者对中国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上两位作者都有着多年传统文学创作经历,作品也多次获过传统文学奖项.

郑彦英《从呼吸到》的情况略有不同.它是由网主办的“30省作协主席小说巡展”这一网络活动的参赛作品,并最终获得二等奖.小说作为传统著名作家的一次触网尝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小说一开篇便将一位厂长、一位女秘书、二位科长这四个不同身份的人抛至与世隔绝的荒岛,在他们远离文明世界的荒野求生的过程中发生了种种荒诞离奇的故事.小说有着强烈的魔幻色彩,充满了象征性和寓言性.但在光怪陆离的描述上有迎合年轻读者标新立异的趋向.

现为畅销书作家的顾坚的确是通过网络成长起来的业余写作者.其处女作《元红》在网络发表并连载时得到了众多点击率,出版后也得到了名家的肯定.这次申报的作品《青果》被誉为《元红》的姐妹篇.小说讲述了乡村青年赵金龙在两次高考失利后不愿再复读成为家里的负担而悄然离家去城市闯荡的经历,并塑造了一批从乡村到城市打拼的追梦青年群像,文风朴实细腻又蕴含诗意,是一部充盈着南方气息的青春小说,真切地写出了青春成长道路上的青涩与酸楚.不过,作者顾坚也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网络文学,只是通过网络书写的传统文学作品.的确,如果只给予出版成书的文本阅读而不作标识,恐怕读到的人很难将其与网络文学联系在一起.对《成长》、《刀子嘴与金凤凰》来说亦是如此.严格说来,只有以下几部作品在目前网络文学的主流类型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军事题材的《遍地狼烟》,作为官场题材的《国家脊梁》和作为职场题材的《办公室风声》,这几部作品的作者也主要是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的.

《遍地狼烟》讲述了有着射击天赋的狩猎少年牧良逢在因缘巧合下走出山林走上抗战的道路,经过种种磨练最终成长为一名抗日将领的英雄传奇故事.作者李晓敏,1979年生,2009年5月以“菜刀姓李”为笔名在网上尝试长篇写作,《遍地狼烟》经网络发布后立即受到读者追捧,数月内小说的网络点击超过3000万,并在全国四万多部参赛小说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首届网络小说创作大赛一等奖.从这几部作品看来,网站推荐有意识地选择了与传统现实题材、创作方法、审美取向相靠近的作品.这几部作品表现了网络文学中现实的一面,而占据网络文学另一大部分的幻想的一面被忽略了,例如穿越、架空、奇幻、仙侠、修真、盗墓、悬疑、恐怖等类型的作品在这次申报中都没有出现.因此,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参评作品很难反映和代表网络文学目前发展的现状和特色.茅奖首次吸纳网络文学参评,可以看做在文学史上踏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或许因为是第一次,双方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评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了传统文学和其奖项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真实碰撞与冲突.网络文学从诞生到高速发展至今已走过十数年的历史,但理论评论界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却一直相对滞后.如果通过这次评奖,能促使我们展开深入思考,亦是一桩功德.

一、关于网络文学身份的思考

从本届网络文学参评作品在媒体报道中出现的8部、7部、6部之说可以看出,网络文学虽已发展了十数年,但在概念的界定上还困难重重,既没有形成公认的标准,也没有大致相同的见解,尚处在一片众声喧哗之中.传统作家的传统文学作品,借由网站推荐,能否称作网络文学?即便它是率先发布在网上,是否就能定义为网络文学?我想,并不是把传统文学放到网上发表就等同于网络文学.而落地出版、时间年限、系列作品需要完结的规则要求,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放在同一天平下考量,忽视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特性,本质上是将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化和纸媒化.当然,从主办方角度出发有它实际的可操作性:网络长篇小说动则数百万字的容量,如果能够落地出版,说明它至少经受住了出版编辑的筛选和把关,质量更能够得到保证.我们对比网络在线写作和实时发表的作品与经过编辑、作者审核、修改后的文学作品,在精致度上确实存在差别.前者容易成为惯性写作,读者 也容易变成一目十行的惯性阅读.在这种状况下写得“水”一些不会遭人诟病.但这个缺陷一旦被印刷成字放大在纸媒上,就会显得难以忍受.因此在网上受到追捧的作品并不代表转换跑道后在出版界也能得到一致反应.而能够成功出版的网络作品,证明它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是有实力的.另一方面,对评委来说,阅读书籍更符合他们多年养成的传统阅读习惯.并且,在目前尚未形成对网络文学单独的评判标准的情况下,对其评价只可能是借用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然而,这种将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化和纸媒化的倾向,挤压了网络文学自身的特点,窄化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空间,是另一种形式的精英化(网络文学恰恰是去精英化的).在这种导向下,网站推荐自然也会选择那些并不十分具有网络文学特色的作品参评这个传统文学大奖.所以公众对参评此次茅奖的网络作品有“虽名为网络,但实质上还是更靠近主流文学”的看法.

网络文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兴的文学形态,毕竟有着与传统纸质文学不同的独立特性,需要我们充分尊重:首先是创作主体的草根性和匿名性.最初网络文学的发表只需在bbs论坛或留言板上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如今网站虽然已强化了编辑和关键内容的审核,但终究与传统文学的发表需要经过层层关卡的高门槛不同.网络文学的草根特性使文学的门槛大大降低,让广大业余有了发表的机会,使更多有才华的人得以进入文坛.这不吝于一种文学权力的重新分配,可以说网络对旧有的文学秩序产生了颠覆作用.而创作主体构成上的匿名性,使作者可以抛却现实身份等束缚,思想得到解放,创作题材的宽泛选择和意志的自由表达成为可能.

其次是创作过程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文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读者在作者贴出章节后的第一时间就能阅读并提出意见,作者在下一章节的写作之前便可以吸取有益意见修改之后的创作.甚至产生跟帖、接力式的集体创作.网络文学的写作、接受、传播方式都与传统文学大大不同,在广大网民的参与下,它永远是一部开放的未完成的作品,富有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关于是否设立网络文学奖的思考

将网络文学纳入鲁奖、茅奖的评奖范围,体现了传统文学对网络文学的包容和扶持的决心与努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学当然也应该在不断发展中与时俱进.但通过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我们发现它的确有不适应网络文学之处.每个奖项都有自身的评奖条例和标准,需要参评作品遵守.面对申报作品时,鲁奖规定中篇小说字数不应超过13万字,而网络文学中篇常以60万字为限.茅奖规定申报作品必须落地成书,并且多卷本要出版完结,的确卡住了一批在网络文学界反响不错的作品.网络文学能落地出书的只是一小部分,写得好受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更是会不断续写推出新篇以飨读者.面对参评作品时,我们也能看到,权威的传统文学奖项其既有的评价标准、价值体系并不适用于新生的网络文学.

无论鲁奖、茅奖都是深深根植在传统文学体系之内的,因此它的选择与判断,只能是在传统文学的体系中进行.而网络文学不管是作者队伍、题材内容,还是创作形式,都与传统文学卓然有异,例如我们对盗墓、穿越、玄幻、修真这些网络文学中的热门题材进行分析和评价时,若生搬硬套现有的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就会有“鸡同鸭讲”之感,甚至被众网友认为外行.《遍地狼烟》虽入围第一轮名单,但作者李晓敏认为茅奖依然没有真正接受网络文学.“我们被贴上‘网络’标签,以显示与传统作家相区别,可评奖时双方却参照同一套体系,这是不合理的.只有为网络小说单独设立评价体系,网络文学才能真正拥有地位.”可见,硬要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放在一个体系内评价,只会令双方皆不满意.鲁奖结束后,就有学者提出是否将来能成立专门的网络文学奖项.茅奖结果一出,关于设立网络文学奖的呼声更是高涨.

实事求是的说,新兴的网络文学一方面为文坛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在传统文学困境重重,中国文坛缺乏深入时代和现实生活勇气的当下,网络文学以独特而鲜活的个人经验和思考,充满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叙述表现出难得的“接地气”,还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天马行空、朝气蓬勃的想象力.但另一方面它发展至今尚未成熟,由于深受流行、娱乐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商业资本的影响,目前网络文学中的主流是通俗化、类型化的作品,并不是说将来不会产生别样形态的文学,在杂花生树、百草丛生的网络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只是在目前这种以商业化为主的网络文学生态中,还不具备环境与土壤.从这一层面上说,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差异,实质上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差异,前者代表的精英文学遇到了后者代表的大众文学,背后是不同的文学观念、趣味、精神、价值、标准的碰撞.网络文学诞生的一大动因是为了抒发网民的个人情感,获得心理愉悦或慰藉.因此它一直注重个人性、娱乐性和消遣性.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全球化时代,世界愈来愈趋于平面和一致,网络打破了时空的藩篱和固有人际交往关系,网络世界成为与真实世界平行甚至更为强大的世界,但越是如此越增加了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年轻人为主要群体的网民希望沉潜在网络文学中找到自我,实现主体性.读者喜爱穿越小说中主人公的游历和成长也是如此.在现代生活的巨大压力之下,网络文学满足了对现实不满和抱有幻想的读者的yy心理,阅读网络文学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放松减压的方式.因此,网络文学强调可读性,密集的故事容量,快速的情节推进,不断制造戏剧冲突和,以吸引读者注意和引发读者阅读快感.但也难免造成叙述的粗疏,结构的重复,逻辑不够缜密,节奏过快而凌乱,人物在极端的刻画中扁平化.网络文学的想象力纵然飞扬张弛,但通常多运用在情节的曲折离奇上,着眼在小处缺乏大的境界和气象.而点击率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使网络文学中不乏猎奇、、、暴力等为追求感官刺激而写的作品.许多作者因不迅速“更新”便会流失读者的实实在在的生存压力,又不得不用“注水”、自我重复来片面提升写作速度.总的来说,网络文学无论在写作水平还是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都尚待提高,网络文学的格调与品味趋向亦有待引导.针对这些不同,对网络文学的评判显然无法再继续沿用传统文学的条条框框,将二者放在一起同场竞技也不融洽.尽管有一些作家认为,无论网上还是网下,好的文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就具体作品来说,好在哪里仍然是有区别的.茅盾文学奖作为传统文学的最高奖项,有它一贯坚持的“文学性”的评判标准,不可能因为网络文学的加入就擅自降低或更改.而茅奖文学奖作为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长篇小说大奖,对新生网络文学力量的吸纳又是大势所趋,那么,如果在茅盾文学奖内分设网络文学奖项将二者做有效的区分,或许可以更好地鼓励和引导网络文学的健康、长足发展.三、关于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体系的思考

新世纪以来,文艺发展状况纷繁复杂,批评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变化,今年《文艺报等于》针对“如何增强文艺批评的有效性”问题组织了专门版面和文章, 可见文艺批评的有效性问题已成为一种影响的焦虑.在这当中,网络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尤为需要关注.网络文学虽发展迅猛,但对它的批评研究却长期滞后,使得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体系迟迟未能建立.然而如果没有评价标准和体系作为前提,又如何能够评出适合网络文学的奖项?奖项对于促进网络文学发展当然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建立网络文学自身的批评原则、标准和体系已迫在眉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否则即便有奖可评也无有力的批评武器在手,依然无法以理服人.

於可训在《漫议文学批评的有效性问题》中提出“有些问题是文学创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为此前的文学批评所无法回答,或不能解决的,故必须构造一种新观念、新方法,创建一种新模式,以适应文学批评阐释和评价新对象的需要.”@用来描述网络文学再合适不过.评价网络文学应尽早改变旧观念、旧方法.过去理论批评界更多强调的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困难,如作品的海量存储与更新,一个评论家能够阅读的网络文学只是沧海一粟,难以把握全局.网络文学又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找出好作品并不容易.网络文学掀起的阅读革命,作者——读者直接联动的机制,使得专业评论家和大众读者站在了相同的起点,专业评论家的权威性受到严峻挑战.还有专业评论家研究网络文学必然涉及的知识体系的更新等.也因此,之前在很大程度上,是网络文学读者的“在线”发言替代了理论批评界对网络文学承担了大量和具体的评论工作.我们看到在一部作品连载的阶段,就有许多读者追更,实时地跟帖,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评价.在各网站设立的评论版块,我们也能看到读者自发、义务地撰文对作品进行鼓励与批评.

因此,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体系,不仅需要在线批评,更需要理论批评界的积极和深度介入,并将二者相互勾连,有机融合.过去理论批评界对网络文学主要是大而化之的文化研究,这的确是最快速和省力的方法.这种高屋建瓴、泛泛而谈的宏大式、空泛式批评,使得我们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长期停留在既有印象上,对网络这个复杂的媒介中产生的一些具有独特性、原创力和个性化的东西容易忽略.所幸,已有学者意识到并且为了突破目前的研究困境,提出在反思精英标准、理解网络文学的基础上,进入网络文学现场的观点.只有在切实进入网络文学现场之后,才能真正理解网络文学创作的实际和特点,从文化研究转向文学研究,打“阵地战”,创建网络批评独立话语,分析网络文学艺术发生发展的构成和逻辑,逐步建立符合其创作规律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如何创建网络批评独立话语?对理论研究者来说,需要“向网络文学的实践者,特别是向精英粉丝们学习,倾听他们几乎是本能地使用着的‘土著理论’,然后,将它们加工(或翻译)成严密的学术语言和学术理论,最后,将这个辩证的学术理论还给网络文学.”[同上]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开设的“新世纪当代文学新生态研讨”课程中,我们已看到将理论与实践,专业批评和在线批评融会贯通的一种探索和努力.研讨成员在生活中本身就是网络文学的读者,他们从兴趣爱好出发,自觉地对网络文学进行文本细读和现象梳理,将专业批评的学理性和业余批评的感悟性更好地结合起来.随着这批熟悉网络应用,会读网络文学,又具备传统文学理论素养的年轻学者对网络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深入,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体系的早日建立又多了几分可能.

王颖中国作家协会

类似论文

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中的使命

90年代互联网登陆中国后,专业的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网络文学创作空前繁盛 虽然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兴盛的背后还存&。
更新日期:2024-3-28 浏览量:46886 点赞量:11362

传统作家和网络文学水土不服

前段时间,“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成立,旗下囊括、、原创三大文学网站,原新浪副总编辑侯小强出任CEO 这条新闻同时在出版和网络两个。
更新日期:2024-10-14 浏览量:130554 点赞量:28156

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

【摘 要】近年来,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从《美人心计》、《和空姐一起的日子&。
更新日期:2024-12-24 浏览量:154872 点赞量:32650

网络文学

上回说群众写作,说到网络文学,未及展开,这回专说网络文学,说我个人对网络文学的看法 先说网络文学这个名称 自从有了网络。
更新日期:2024-10-9 浏览量:15814 点赞量:3819

“网络·网络文学·公共空间”全国学术会综述

2009年6月10日至12日,由中南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吉首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网络网络文学。
更新日期:2024-3-11 浏览量:46834 点赞量:11956

网络文学的梦属性

摘 要 :网络文学较之于传统文学,最大的差别就是创作客体的虚拟化 网络的创作客体并不针对完整的现实,他。
更新日期:2024-7-6 浏览量:13290 点赞量:3761

计算机与网络文学的互动

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全球计算机技术博览会上,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在演说中,“网络才是计算机”的精。
更新日期:2024-9-5 浏览量:16761 点赞量: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