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递爱的人(报告文学)

1.飞来的“洋吻”

2009年1月20日晚,电视台“讲述”栏目正在播放一档特别节目――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

9时10分,节目一开始,一幅巨大的照片就出现在舞台大屏幕上:

照片上,一名西方的金发女郎踮着脚,给一位身着绿色邮政制服的男人深情一吻.

照片中的男主人公就是“爱心邮路”的乡邮员姚泽民.

姚泽民是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南通市的精神文明典型代表,被邀请到现场的.每当说起这幅照片,姚泽民总会开怀大笑,记忆犹新.2006年4月,姚泽民和另外5名同事前往北京,代表“爱心邮路”集体接受国家邮政局的表彰.4月27日清晨,他和同事们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仪式结束后,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姚泽民与同事们并排地站立着,准备合影留念.正在此时,一位了解了“爱心邮路”事迹的金发女郎跑了过来,挤到报告团成员姚泽民与李加建的中间.金发女郎一脸的兴奋,左看看,右瞧瞧,刹那间竟然踮起脚要吻姚泽民,吓得害羞的姚泽民慌忙地躲闪开来.就在姚泽民犹豫的瞬间,金发女郎一跃踮起脚,吻上了姚泽民的脸颊.

这一瞬间,被随行记者及时拍了下来.第二天,《扬子晚报》在头版刊登了“洋吻”的巨幅照片.

一位网友在《红网》中写道:“的香吻无疑是女性对人类那些高尚美德的奖赏!”

2.延续的爱心

姚泽民在当地以帮扶老人出名.初次见他,高高的个头,黑瘦的脸膛,一身墨绿色的邮政制服,挺拔的身躯,干练利落,一口有别于当地人的“普通话”,这一“阳刚”印象,不免让人有些猜疑:这难道就是被誉为“从头到脚写满爱”的姚泽民吗?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很快就打消了我的念头.我们是在上午9点之后来到姜和芬老太太家的.

“姜妈,您回来了?”随着姚泽民的一声亲热呼唤,姜老太太马上笑容可掬地迎了上来.姚泽民与姜和芬老人之间显得非常亲切自然,有种母子间的亲热感.

姚泽民一边招呼我们落座,一边将带来的一箱水果送给了老太太.坐了一会儿,姚泽民将一大盆餐具端走了,他要到不远处的池塘码头去洗涤.

早在如皋“爱心邮路”开启之前,姚泽民就开始了帮扶刘镜寰老人,并且一直陪伴着老人到103岁去世.之后,姚泽民又开始帮扶吴敬林和张兰英夫妇.二老都已88岁高龄,一生无儿无女,他为二老跑前忙后,将他们当成亲生父母.

吴敬林老人去世时,他像亲儿子一样为他戴孝守灵,操办后事.镇上的人都说,吴老的后事办得很体面,一点也不比有儿女的老人差.

那年的2月,张兰英老人病重,3天不吃东西,邻居们谁也劝不了.最后,喝了几口姚泽民喂的水,吃下几口姚泽民剥的香蕉,当天夜里,老人就去世了.

临终前,张兰英给养女留下一个遗嘱:“孩子,我欠小姚的太多,等后事办过了,你一定要请他到饭店吃顿饭.”

2007年8月的一天,姚泽民路过一位孤寡老人的门前,看到一位老太太孤苦伶仃地坐在门口.他禁不住心头一酸,抬脚就走了过去.“老妈妈,我来陪您说说话好吗?”

看到一位穿着邮政制服的人这么热心,老太太自然心头一热,说:“孩子,要是你经常来,那就好了.”

姚泽民说:“今后我会经常来照顾你的,有事尽管叫我做等”

老太太叫姜和芬,今年93岁.老人已经孤零零地生活了几十年.老人性格孤僻,平时不愿与人多打交道,常常一个人坐在家门口,闷闷不乐.不仅如此,老人还患有高血压,经常头晕目眩.

自从姚泽民开始帮扶老人之后,老人的境遇有了许多改变.姚泽民不仅按时给老人送药品,平时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他也都给老人捎上一份.遇上老人有急病,就带她到医院,医生们都以为姚泽民是姜和芬的儿子.

老人逢人便夸姚泽民:“他真像我的好儿子!”

2009年10月1日,是姚泽民女儿大喜的日子.当地的风俗,喝喜酒是成双成对的,孤寡老人一般是不去凑这个热闹的.可姚泽民不管这些,他亲自把姜和芬老人请到家里,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起上座喝喜酒,感动得姜和芬老人热泪盈眶.


不但如此,姚泽民还想到,因为宴请的客人很多,觉得自己一定没照顾好“姜妈妈”,所以他决定在女儿回门的日子,再次将“姜妈妈”请了过来.

爱心是有感染力的.姚泽民真心实意地帮扶姜和芬老人,老人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她的邻居有一对夫妻闹离婚,老人觉得大人离婚,孩子可怜,就让姚泽民带着她前往说合,还真把这两口子劝住了.

3.随身“百宝箱”

2007年4月14日晚.电视台演播大厅.

国家民政部主办评选的“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颁奖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如皋“爱心邮路”获得“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奖项.

颁奖现场,晚会主持人敬一丹,面对“爱心邮路”邮递员领奖代表姚泽民,要求他面对现场观众,打开他带上授奖台的绿色邮包.让主持人和现场观众意想不到的是,在姚泽民的邮包里,扳手、梅花齿子、胶水、锤子、测电笔之类的工具,应有尽有.

这是姚泽民的“百宝箱”.

原来在部队当过通信修理兵的姚泽民,做了乡邮员后,平时邮包里总喜欢带上扳手、起子、胶水、锤子、测电笔之类的工具,送报时碰到谁家有自行车、煤气灶、水龙头出了毛病要修理,他就伸手帮个忙.

一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姚泽民急匆匆地骑着自行车下班回家,经过新蒲路的张老太家门口时,发现她家门里门外已经是“水漫金山”了.张老太见他来了,就像见到了救星,忙告诉他,她家的水管冻裂了.

姚泽民的手患有关节炎,一遇冷水就发病,钻心地疼.可他要是不帮忙,张老太本已破旧的家就要被淹了.他没说二话,操起随身带的工具排障抢修,忙了一个多小时.自来水管修好了,他的身上被水喷溅湿透了,两只手又冷又痛.

回家的路上,寒风吹在他的身上特别冷,两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很疼,当他晃晃悠悠地坚持到家后,手疼得连饭碗都端不起来了.

关于乡邮员姚泽民,如皋白蒲人有两个比喻:

一个是报时钟.“老姚每天上午11点,雷打不动到村口街头,大家知道该做饭了.家家争着留他吃饭,他不肯,人家就不高兴.”

一个是百宝箱.“他邮包里装着扳头、齿子、测电笔之类的工具,找他修自行车、煤气灶、水龙头,一喊一个准!”

长年累月,姚泽民的左手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一旦发作,就会让他疼痛难忍.他说:“骑车骑了几十年,技术是没问题的,疼痛起来就一手骑车嘛.”他说得如此地轻松,但真的疼痛起来,就会要他的命.他经常会连人带车摔倒在地上.姚泽民一旦卷起裤腿,连他自己都感到心疼.因为他两条腿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疤痕,密密麻麻的,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对于这些疤痕,他从来不愿让妻子多看一眼,他怕妻子难过伤心.

而在妻子仲菊华的眼里,比摔跤更可怕的是丈夫被狗咬.“你们看,他的裤子和鞋子经常被狗咬烂,要是被咬着骨肉,那不是更疼了吗?”

仲菊华说,不仅她牵挂姚泽民,一家人的心全都在他的身上.年近80岁的老母亲,每天晚上都要往姚泽民的家里打,要是过了晚上8点钟姚泽民还没回家,老母亲就会蹬上三轮车找到姚泽民的单位,帮着儿子分报纸,然后再用三轮车帮儿子把分好的报纸拉到家,以便儿子第二天从家里出门直接去投递.夜深人静之时,往往姚泽民自己在前面蹬着三轮车,母亲和妻子在后面推着,穿过漆黑悠长的街道,急匆匆地往家里赶.

4.“党派来的亲人”

熬过严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遭受过战争洗礼的人最懂得人生的可贵.

53岁的员姚泽民,是位从当年老山前线转业回来的退伍兵,当乡邮员已经近30个年头了.

30年来,乡邮员姚泽民不知帮助过多少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在拥有近5万人的白蒲小镇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姚泽民的.

有一次,如皋来了许多新闻单位的记者,他们一连采访了许多人,没有人不说姚泽民好的.于是,有位记者故意走近一位正在敲白铁皮的匠人面前,小声问他:“师傅,你知道姚泽民这个人吗?”

“怎么不知道?他是个送报纸的,是个好人啊!”让这位记者很吃惊.

18岁那年,姚泽民满怀一腔热血,走进了人民解放军这所大熔炉.两年之后,他就加入了中国.

1979年初夏,隆隆炮火染红了中越边境的战壕,姚泽民奋勇战斗在前沿阵地.那一天,敌人的炮火夺去了几位战友的年轻生命.尸体布满山头,鲜血染红焦土等

战争给姚泽民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他总在想,今后自己的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怎样才能对得起死去的战友?

1981年,姚泽民转业到了家乡.鉴于他在部队当通信兵的一技之长,他被安置到了如皋市邮电局,当了一名邮递员.

回到家乡的姚泽民开始帮扶关怀老人.他想,那么多战友都以身殉国了,而自己躯体健全地转业了.自己这下半辈子是赚来的,就该多做点好事,这才对得起九泉之下的战友,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1993年秋,姚泽民开始帮扶刘镜寰老人.刘镜寰是位退休教师,6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姚泽民几乎“承包”了刘老所有的家务活.刘老家的洗衣机是姚泽民最熟悉的.每次使用时,都是姚泽民将它搬到院子里的水龙头下,接通水,洗完后,再搬回屋内.刘老家的水龙头冻裂了,村里又停电,姚泽民从镇上买来了蜡烛和热水袋,并换上了新的水龙头.

多年的帮扶,让刘镜寰体味到了人间真情.老人渐渐地感到,自己日常生活上有了依靠,这是党和政府安排的.乡邮员姚泽民成了他每天要见的人,每天最想见的人.为了这份感激,刘老常会准备些小点心在屋里等候姚泽民的到来.刘镜寰老人常说,姚泽民就是“党派来的亲人”.

2002年10月的一天,当102岁的刘镜寰老人受如皋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参加市里组织的百名百岁老人的“万岁宴”时,感慨万千,当即挥毫写下了“好”的条幅,并请党的“十六大”代表陈美珍带到北京,向党表示感激之情.

5.将“死信”救活

姚泽民对平凡的邮递工作相当执着负责.

邮递员经常会碰到无法投递或查无此人的“死信”.按常规可以盖一个邮戳退回寄信人.可他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是想方设法把它救活.

一次,有一封从台湾省寄来的信,信封上写着“南通市白蒲北洋桥西沈权收”.在白蒲现在的地名里,没有“北洋桥”.他几经打听才知道,现在的“新蒲大桥”就是过去的“北洋桥”.但此桥早在1958年就拆了,周围的人家也早已迁走了.他猜想这封信多半是寻亲信,找到收信人,说不定就能使多年失散的骨肉团圆.

于是,他将这封信带在身边,遇人就打听.下班或休息日,他就到派出所“报到”,泡在派出所的户籍室里寻找线索.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六个夜晚一个白天的努力,他翻阅20多麻袋的资料,共找出14个叫沈权的人,终于在蒲北村五组找到了信中要找的沈权.原来写信的人是沈权的堂兄,解放前被抓壮丁去了台湾,这是他第一次试着给内地的亲人写信.不久,沈老先生带着家人回家探亲时,专门找到姚泽民,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

有一年除夕,姚泽民一早就出去送报,到下午时天气突变,大风卷着雨雪打得他脸上生疼,结了冰的石板路,推着自行车更是寸步难行.遇到这种恶劣的天气,按照规定可以将没有投完的报刊转下一班再投.可看看邮包里还有不少未投的《南通广播电视报》,他知道这是订户眼下最期盼的一张报纸,便丢下自行车,卸下邮包,肩扛手拎一步一滑地扎进了风雪中.当他一家家敲开门递上报纸时,看到的是一双双惊喜和感激的眼睛.回到家时,央视的春节晚会早就开始了.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都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一句名言.

乡邮员姚泽民在乡间邮路上风风雨雨、任劳任怨跑了近30年,行程近60万公里,投递邮件135万件、报刊1155万份,从未发生延误、错投等情况.

12年多来,他先后帮扶3户5位孤寡老人,被称为“爱心邮路”的排头兵.他不仅当选为南通市行业形象代表、南通市“十佳用户满意服务明星”,而且还获得南通市“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江苏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被国家邮政局授予“全国模范投递员”称号.2007年,他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并当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等

在如皋,像姚泽民这样的邮递员有一大批.如皋“爱心邮路”的事迹感动了中国.

2008年4月14日晚,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的颁奖典礼正在电视台隆重举行.

“爱心邮路”是从近千名参选者中,经1300多万网民网上和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评委会表决后,才荣获“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奖的.

为了褒奖“爱心邮路”的事迹,颁奖典礼的组织者可谓匠心独运,现场悬挂着姚泽民等137位乡邮员照顾137位孤寡老人的大幅笑脸照片,并采用了现场观众传递爱心的独特颁奖方式,使“爱心邮路”成为颁奖典礼上最特别、最突出的一个获奖者.

当闪耀着慈善光芒的奖杯被姚泽民高高举起时,台下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恒长付出,无私关怀,他们把敬老爱老融进生活里,用制服的绿,成为乡间最生动的色彩.”诗一般的颁奖词,久久在颁奖大厅内回荡.

颁奖之前,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中南海紫光阁,亲切会见了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奖代表,听取了姚泽民等代表的汇报,给了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赞许.

品味到人生甘甜的姚泽民却处之泰然.他说:“乡邮员的工作联系千家万户,在白蒲那一片,男女老少都认识我,都喜欢我这个送信的.为了报答这份‘喜欢’,我就应该为段道上的老百姓做一些他们需要的、我又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没想到,这种习惯却得到了温暖的回报:老百姓都说我是‘大好人’,党委、政府褒奖我充满‘爱心’.我理应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 师力斌

类似论文

爱就一个号

这年头,潮流弄人 手机也被潮流打扮得花样百出;出落得千奇百怪,连老言这个自命不凡地唱“不要追而要引导潮流”。
更新日期:2024-6-9 浏览量:11272 点赞量:3008

报告文学的三个转变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在风风雨雨中开创了关注社会、直面人生的大好局面,继承这一传统的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更理性。
更新日期:2024-3-12 浏览量:42742 点赞量:9872

音乐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

摘 要 教育是要有“爱”的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爱,爱什么,怎样爱 小学音乐课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歌曲学唱和欣赏渗透爱。
更新日期:2024-6-8 浏览量:13601 点赞量:4205

报告文学新书架

《远方》李广科河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11月《一号文件》莫伸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12月《时代的变奏。
更新日期:2024-7-1 浏览量:12435 点赞量:3513

宝贝之家为爱而生

小元凯通过助听器第一次听到声音时吓得哭起来 从出生到现在,被父母遗弃的小元凯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他从未感受。
更新日期:2024-1-7 浏览量:6194 点赞量: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