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叠合的“文学空间”

摘 要 :在当代空間转向的大背景下,空間问题日益突出,但“文学空間”向来歧义难辨,含混不清.以当代新空間观重审文学空間,它具有物质一精神一社会三维辩证的多元内涵,同时在世界、时間、读者、作者中洞悉文学空間的动态生成、无限开放等特征,从而弥补以往文学空間话语的疏漏,为文学空間问题的研究提供新视野,以利于文学研究和理论更富针对性和策略性.

关 键 词 :当代空間观;文学空間;动态生成;空間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I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124-06

20世纪后期,学术界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間转向”,对“空間”问题的探讨,日益成为人文知识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文学也积极介入其間,成为“空間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文学自身将目光聚焦于“文学空間”时,一些迄今仍未意识到但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浮出水面:“文学空間”是什么它如何存在如何构成

当代空間认识论在社会理论和人文地理学的推动下,已发生结构性的转换,但迄今为止,文学空間的认识仍基于旧空間观念,它是静态、被动、同质的,自身并无意义.同时,文学空間被精神一物理二元对立的传统空間认识论严格限定于精神向度,二元对立的观念不可能对丰富复杂的文学空間形成真正的认识,也难以获得关于文学空間的真正话语.为此,虽然文学空間的话语似乎层出不穷,却独独没有关于“文学空間”的概念和认识.这种状况,正如列斐伏尔所说:“我们总是听到这种那种空間等在所谓最基本的认识论研究层面上,所缺席的不仅仅是人的概念,而且还有空間的概念.”同时,当代文学理论在吸收跨学科空間研究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积极建构出文学空間理论和批评话语.对它们而言,文学空間便是文本表述层中的地理场所,被称之为“文学地理景观”,“文学地理学应该被认为是文学和地理的融合,而不是一面单独折射或反映外部世界的镜头或镜子.同样,文学作品不只是简单地对客观地理进行深情的描写,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不同方法,广泛展示了各类地理景观:情趣景观,阅历景观,知识景观.”文学景观强调文本再现空間背后的社会文化指涉意义,突显新空間认识论的社会生成能力、异质性、能动性等内涵.但把文学空間缩减为文学再现空間的一个层面,既有悖于新空間认识论关于空間无限生成的开放性,也忽视了文学文本自身的复杂性,难以对文学空間的丰富性做出真正有效的阐释.


有鉴于此,本文意欲在当代新空間观念下重审文学文本空間,从文学本体角度追问“文学空間”概念,洞悉文学空間丰富复杂的多重含义和动态生成、无限开放的特征,厘清长久以来未能言明的文学空間概念,如此,才能在空間转向语境下促进和深化对文学空間问题的思索.

一、新空間认识论对文学空間研究的启示

海德格尔说:“只消我们没有经验到空間的固有特性,则关于某个艺术空間的谈论就也还是晦暗不明的.”文学空間概念必须基于空間认识观念,因为空間认识论为文学空間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框架.当代空間认识论发生结构性转换最早得益于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其前瞻性著作《空間的生产》建构了一座系统而完整的当代空間理论大厦,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转换为一种空間本体论,真正首次实现了哲学基础上的空間化本体论转换.列斐伏尔以“社会空間”为基石,以社会—历史—空間三维辩证本体论和空間实践一空間表征一表征空間三元组合方法论为架构,他所开启的通往空間性三元辩证法,为空間认识论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式.

此前人们对空間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向度进行思考的,物质空間被理解为具体的物理形态,可被标示、分析;精神空間被解释为“构想的空間”,是对物理空間和社会生活意义予以表征的心理思维图式.列斐伏尔批评了二元对立的空間认识,认为在物质空間和精神空間二元对立的准逻辑预设下,造成了人类精神领域和实践领域之間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简化论限制对空間复杂性的思考,列斐伏尔通过融入社会空間概念的策略,在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的鸿沟之間,建构出弥合二元对立的他者化——第三化空間辩证法,他坚持认为空間的真正知识应该是将物质空間、精神空間、社会空間相互联结起来的“三元辩证法”,他说:“我们关心的是逻辑认识论的空間,社会实践的空間,感觉现象所占据的空間,包括想象的产物,如规划与设计、象征、乌托邦等.”空間同时具有精神、物理、社会等多重维度和丰富复杂性.这样的空間完全根源于社会实践,在创造和存在的行为中,空間得以现身并蕴含其中,生命过程与不同种类的空間生产密不可分.“(社会)空間是(社会)生产”,它既为社会所生产又生产社会,不同于物理和精神空間却包含并部分地依赖它们.同时,这样的空間由于社会实践的无限多样性,蕴含着无限变化的可能性,具有多面性和多重符码化,是一个无限开放并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各种对抗性力量聚集的张力场.

列斐伏尔以他者化的社会空間弥合传统空間认识论精神空間和物质空間的二元对立,在空間本体论层面上将物理空間一精神空間一社会空間融为一体,赋予空間以无限生成性和包容性,让性质不同的空間相互叠合介入,成为一个能动的、具有生成力量的动态空間,“社会空間本身是过去行为的产物,它允许有新的行为产生,同时能够容许某些行为又禁止另一些行为.

爱德华索亚在列斐伏尔空間观基础上提出第三空間概念,进一步将空間引向无限开放、充满活力、丰富多元的向度,意欲以空間差异性反中心、反本质主义.第三空間并不反对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而是反对其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它包含着前两者又向它们注入传统空間科学未认识到的新的可能性.索亚以博尔赫斯的阿莱夫空間来隐喻第三空間无限的开放性、共时性,声称第三空間“自身并不神圣,也没有将自身神圣化.这种批评方法并不意味着在‘三’面前止步,建立一个神圣的三位一体,而是要继续建设,继续前进,要在已知之外不断扩大知识的生产”他.索亚将第三空間视为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的他性,他性通过侵入性破坏拆解二元项假定的完整性,同时又超越了两者,趋向所有可能的空間知识.在索亚第三空間,一切都汇聚于此——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体、真实与想象、可知与不可知、重复与差异等等,它是物理空間、精神空間、社会空間的交融叠合,无限开放,充满异质性和动态生成性,包含着一切空間的内涵.

类似论文

第四届"网络写作与文学空间"坛纪要

2012年5月28日至5月31日,由《芳草》网络版主办,十堰市文联、丹江口市文联协办的第四届“网络写作与文学空间”。
更新日期:2024-8-11 浏览量:106802 点赞量:23680

文学空间的开创

新世纪之初,在沉寂古老的红水河畔,一群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终于冒出头来,以其多样的文学气质丰富了广西的文学版图 《麒麟》杂志。
更新日期:2024-4-4 浏览量:8978 点赞量:2768

宪政理想与民国文学空间

对于民国时期中国文学的生存环境,我们曾经有过不容置疑的定论:军阀混战,动乱频仍,,进步文学饱受摧残压制一。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2838 点赞量:30424

文学与人生的精神遇合

一谁都不能否认,王蒙深度参与、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他的写作实践和文学面貌,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小小的。
更新日期:2024-3-18 浏览量:43975 点赞量:10262

“网络·网络文学·公共空间”全国学术会综述

2009年6月10日至12日,由中南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吉首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网络网络文学。
更新日期:2024-3-11 浏览量:46882 点赞量:1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