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作品解读辛亥革命的结局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剧变.这场伟大革命曾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震撼.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类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如《药》、《阿Q正传》和《祝福》等,相当引人注目.这类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冷静而深刻的反思,同时也蕴含着包括鲁迅在内的辛亥革命追随者和领导者对政治理想破灭的苦闷.

鲁迅曾经是辛亥革命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早在留日期间鲁迅便成为光复会的正式会员.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曾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为辛亥革命呐喊助威.鲁迅后来回忆时也说:“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但是,随着辛亥革命的迅速失败,鲁迅的希望破灭了,使鲁迅“感到迷惘,感到寂寞,感到无以救国的悲哀”.辛亥革命失败到1918年,这段“在寂寞中挣扎的岁月”里,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是鲁迅“长久的思考和痛苦的问题”,这其中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权问题,农民问题,夏封建思想动员启发革命觉醒方面等,而这些内容都在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小说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一、从辛亥革命的政权问题分析

辛亥革命失败的最直接的表现是从中央到地方革命政权的被窃取.而政权被窃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而不敢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而是去依靠成分异常复杂的会党和新军,失去了农民这一最广大的革命力量,以致政权不保.因此,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建势力不仅没有受到打击,反而利用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纷纷投机革命,抢夺和把持地方各级政权,镇压和屠杀革命者,这必然导致革命的失败.

对这种政权的戏剧替,在《阿Q正传》中有着十分典型的描写:“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等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把总.”攫取了政权的旧势力,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自己的地盘,不仅要对广大人民实行统治,进行压迫,还要向真正的革命派进行反攻倒算.因此,在《阿Q正传》中混上了“民国”的“民政帮办”的举人老爷的统治下,监牢里关的除了“想造反”的阿Q以外,还有还不起“祖上欠下来的陈租”的农民,这些描写充分反映地方政权掌控在封建旧势力手中.

二、从农民问题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思考,并不仅局限于革命政权问题,其作品还对辛亥革命的革命依靠力量进行了反思,其中对农民革命性问题的反思尤其值得注意.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小说写阿Q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是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没有固定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从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阿Q虽然不觉悟,带有精神的病态,但鲁迅还是在他身上看到了农民朴素的革命要求,这种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就像所说的那样:“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但鲁迅对阿Q这种朴素的改变现状的革命要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也有清醒的认识和描写.

从阿Q这一典型民众代表参加革命的过程来看,革命不关心农民,农民也不理解革命.鲁迅在《阿Q正传》中向革命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引导、改造像阿Q这样的农村无产阶级仍是革命成功的关键之举.同志说过:“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三、从反封建思想动员启发革命觉醒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忽略了革命的思想动员工作,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忽视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占绝对多数的农民进行主义的教育和动员,使得人民群众对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普遍不理解不支持,这在客观上构成了导致革命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这一点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有很多体现.在《药》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夏瑜,是资产阶级革命者,但他的革命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不但封建顽固花白胡子和驼背五少爷说夏瑜“疯了”,“二十多岁的人”竟也“恍然大悟”地说夏瑜“发了疯了”,而华老栓以夏瑜之血为药救治儿子的痨病,则是对革命者忽视发动群众这一错误的绝好讽刺.就连夏瑜的亲生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所从事的事业,因此夏瑜母亲清明节上坟祭奠夏瑜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以致脸上“现出羞愧的颜色”,还以为是革命者“坑了”夏瑜,“将来总有报应”,不但不理解,简直在诅咒革命了.他的牺牲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一般地”去看热闹.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治病的“良药”,夏瑜的死是十分可悲而又寂寞的!从他身上不难看出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没有唤起民众、发动依靠群众的弱点.鲁迅先生以“药”为主题,具有深刻的含义:愚昧的群众享有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痛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要医疗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鲁迅的《祝福》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礼教仍然毒害禁锢着中国民众.《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她被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她是做出反抗的,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祥林嫂的命运被这些“吃人”的人操控着,是封建礼教杀死了她!

正是以上几方面的原因,使辛亥革命的结局像阿Q画的那个不圆的圈圈,绕了一周又回到起点,和阿Q打了自己一巴掌那样可笑而又可悲.

类似论文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

摘 要:鲁迅是中国“五四”时期最伟大、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 由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属性,加上受进化论。
更新日期:2024-6-21 浏览量:80774 点赞量:17604

鲁迅文学作品

[摘 要]:以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为例,论述鲁迅文章的结构,感悟鲁迅。
更新日期:2024-6-22 浏览量:79740 点赞量:17051

基于多元解读的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多元解读概念界定,明确它的内涵 探讨诗歌、散文、小说等主要文学作品体裁的教学策略,并提出了实施多元解读。
更新日期:2024-6-10 浏览量:83247 点赞量:19241

鲁迅文学作品中倡导的体育精神

摘 要 :鲁迅用手中的笔,描绘了病态社会里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疾苦,企图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
更新日期:2024-4-28 浏览量:58948 点赞量:13735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境解读

摘 要:英美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各方面问题 本文以《阿拉比》为例,说明教师必&。
更新日期:2024-9-24 浏览量:118845 点赞量:2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