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苏轼批评文体诗性,思维特征

摘 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其批评文体形式可谓多种多样.苏轼在对文学进行评论时采用的主要是直觉感悟性和整体性的批评方式,因此苏轼的批评文体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诗性特征.他的这种文论思维方式明显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思维特点.

关 键 词 :苏轼 批评文体 诗性 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2-0028-02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其对各种文体都非常擅长并取得显著成就.苏轼的文学文体丰富多彩,如:诗、词、赋、序等.同时苏轼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其批评文体形式也是多姿多彩的.就总体而言,苏轼的批评文体主要有论诗诗、序跋体、书信体、祭文体、记体等形式.所谓批评文体就是批评者在批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文体形态,是批评家在批评时对文体的应用.苏轼在进行文学批评时运用的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逻辑性思维方式而是诗性思维方式.本文主要论述苏轼的批评文体中所体现出的诗性思维特点.

思维方式是人类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自古以来,由于中西方在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民族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社会性因素不同从而造成了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显著不同.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他们的思维更注重于智慧的逻辑型、思辩型、实证型、跨越型.因此西方人更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模式而在中国,人们注重的是整体性和感悟性,讲究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朦胧意境.因为在思维方式上,西方人与中国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西方的文学批评家在进行文学评论时特别讲究逻辑性,而中国古代文学家们却是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去观照宇宙,因而中国文学家在进行文学批评时运用一种直观把握的方式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融入到思维之中.“诗性的思维以直觉性、整体性为特征.”[1]这里讲的诗性思维就是指中国文学家思维的独特特点即直觉性与整体性.从苏轼的批评文章来看,苏轼的思维方式明显具有中国传统的思维特点,即以一种直觉感悟的方式来审美,他在把握艺术现象时,总是注重一种个人体验,而淡化严谨的逻辑.


一、苏轼论诗诗中所展现出的诗性思维特征

论诗诗就是采用诗歌这种体裁来对诗歌进行评论.诗歌是一种最具有文学色彩的文学体裁,因此论诗诗明显具有一种诗性特点.苏轼的论诗诗使用的语言、节奏、韵律无不具有诗歌的特性.苏轼采用论诗诗进行文学评论时,其使用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与蒙胧性,并且论诗诗也很有节奏感并很注重押韵.此外苏轼采用诗歌这种体裁对文学进行评述时,不是主要地采用逻辑性思维方式,而主要采用的是一种直觉的思维方式.苏轼在论诗诗中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这就使很多很抽象的诗歌理论变得非常形象和通俗,具有一种艨胧之美.如苏轼的论诗诗《送参寥师》:“上人学苦空,百念己灰冷.剑头惟一映,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雪,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慑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在这首诗中,苏轼指出了要想写出好诗应该做到“空且静”,但他在这首诗中没有具体地说出“空且静”的概念,也没有讲怎样才能做到“空且静”而只是将自己对创作诗歌的感悟直观而又形象地说出来,读者只有对这些诗词进行认真地体悟才能领悟到苏轼的观点.又如苏轼写的《病中夜读博士诗》:“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古语多妙寄,可识不可夸.”在这首诗中苏轼对博士诗的评论中使用“秋露”和“妙寄”二个词语,这二个词语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而且意义含蓄,因此苏轼的这二几旬诗歌评论的涵义具有多重意味.因此要理解这几句论诗诗的真正内涵,就要对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学理论具有很深的造诣并且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苏轼一般是从直观上来对诗歌进行整体上的评论,因而其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诗性特征.苏轼其他的论诗诗也都是运用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文学批评.苏轼采用诗歌的形式来进行文学评论,这本身就可以说明苏轼的批评思维就是属于一种直觉感悟性的、整体性的方式.因为诗歌具有跳跃性、直觉性、音乐性等特点.论诗诗当然也具有这些特点.因此苏轼的论诗诗明显具有诗性特征.

二、苏轼记,序跋,书信等批评文体所体现出的诗性思维特征

除了论诗诗外,苏轼用其他文学文体写的批评文章所体现的思维特点也一样具有诗性特点.如苏轼在其写的一篇有名的记《文与可画贫谷偃竹记》中用非常平实而自然的语言来描述他对胸有成竹这个概念的一种直觉体验:“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l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等”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理论:胸有成竹.然而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对胸有成竹作出具体而准确的阐述,而只是把自己对生活体验用一种很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需要读者去仔细揣摩、去感悟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很显然在这里苏轼使用的是一种直觉式的思维方式.苏轼的其他批评文章也采用一种直觉妙悟的思维方式来阐述自己对文学的见解,运用抒情的语言来对文艺现象进行评论,感彩相当浓厚.如苏轼写的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中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苏轼在这首题跋中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在整首诗中最为妙处,理由是这两句诗达到了境与意会的境界.显然,苏轼在这里对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的评论采用的是直觉感悟性的思维方式.因为苏轼所评论的“境与意会”很难用逻辑思维去理解,这需要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才能了解作者的用意,才能真正领会“境与意会”的意义.又如苏轼的另一首题跋《评韩柳诗》评柳宗元的诗为:“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这首题跋中所评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很难用逻辑思维去解释,读者只有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发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解开其中的奥秘.此外苏轼的书信体批评文体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同样具有直觉性特点苏轼在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中也常常发表一些有关文学的评论.如《答张文潜县丞书》:“等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在这篇书信中,苏轼对苏辙的文章评价为“汪洋淡泊”、“一唱三叹”、“秀杰之气”.这些都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语,读者只有去联想、去慢慢体悟才能领会到其中要义.因此苏轼在这里对苏辙文章的评论显然也是采用一种直觉感悟性和整体式的思维方式,因而明显具有很强的诗性特征.苏轼的这种直觉思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审美因素.

总之,苏轼在批评文体中使用的是一种诗性的思维方式,即直觉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因为苏轼采用的是诗性的思维方式,所以苏轼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并不是很讲究行文的逻辑性而是采用直寻妙悟的方式对文学现象来进行论述.所以苏轼的文学评论具有艨胧性与随意性特点,其中传达的文学观点及见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者只有结合自己的实践与学识去认真体会去感悟其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才能体味到苏轼的文学主张,才能领悟苏轼所表达的评论话语的真正意韵.

类似论文

公文写作的思维特征

摘 要:公文属于应用文范畴,研究如何写好公文,就要从写作的基本规律入手,公文写作教学只有和思维科。
更新日期:2024-4-21 浏览量:56249 点赞量:12644

新闻英语标题的文体特征

摘 要:新闻英语是大众获得信息和学习英语的重要渠道 本文就新闻英语标题的文体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使英语学。
更新日期:2024-1-16 浏览量:19329 点赞量:5320

媒体批评:界定和特征

关 键 词 :媒体批评 文学批评 大众传媒 摘 要:媒体批评是一种发表在大众传媒上的,并且从大众的角。
更新日期:2024-6-25 浏览量:81421 点赞量:17785

古代文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生成,经历了寄生、借用和仿制三个阶段,从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文体、史学文体和文。
更新日期:2024-8-9 浏览量:16386 点赞量:4834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国际商贸活动日趋频繁 作为对外经贸活动的重要载体,外贸英语函电是贸易。
更新日期:2024-12-1 浏览量:20723 点赞量:5834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

[摘 要]随着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外贸函电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重要的沟通方式,外贸英语函电。
更新日期:2024-6-14 浏览量:80675 点赞量:1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