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情诗的读者中心

摘 要:以往对其情诗的分析多为传统的以作品、作者为中心的论调,难以解释仓央嘉措三百年来的接受历史以及20世纪以来的名声大振现象,故需以新的研究视角即接受美学之读者中心论观点来分析,以其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文学研究模式来解析仓央嘉措情诗接受过程中读者参与的意义.虽然仓央嘉措的情诗创作并不为功利的文学目的,不与任何读者大众交流沟通,而只是独自的内心抒发,但是其创作完成之后由文本变成作品的过程却是离不开读者的阅读参与的,并且正是由于读者阅读的参与才使得情诗本身以及读者本身的完善,即情诗内涵的道德论者眼中的叛逆、生命自由追求者眼中的自由追求和对爱情、自然生命的真实需求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的阅读参与完善了情诗本身,使其成文更具生命意蕴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使读者自身身心得到启发和提升.

关 键 词 :仓央嘉措情歌;接受美学;读者中心论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1-0000-02

十八世纪初有一位神秘的人物,他既是活佛,又是情圣,他就是六世仓央嘉措.他的神秘性源于他特殊的身份和他那颇有争议的诗作,并且两者都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和文学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诗曾经被解读为“情诗”,可是人们又不那么甘愿,因为他是一位落发绝俗的活佛;然而,当他被誉为活佛的时候,人们还是不那么甘愿,因为他们想起他的美丽情诗.以往对其情诗的分析多为传统的以作品、作者为中心的论调,难以解释仓央嘉措三百年来的接受历史以及20世纪以来的名声大振现象,故需新的研究视角来阐释和分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影视媒体的爆炸式冲击和计算机电子设备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传媒界的大变革,书籍和影视作品的传播变得越来越迅速,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可传遍全球.在这种传媒技术背景下,西方文艺理论界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文艺理论所面临的压力,传统的文艺理论一是主张文本的独立性,倡导的永恒的艺术价值;二是形式主义美学,从哲学与艺术的角度深究形式与美的关系.显然,在新的传媒技术发展的时代,一切的临界点正在面临新的爆破,这种传统的文艺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果.于是,一些直觉敏锐的文学理论家从读者及其阅读的过程角度出发,提出了新的美学理论即接受美学.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内容

接受美学最早是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出现的,它的发源地在联邦德国的汤斯坦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该学派的文学史家和文艺美学家姚斯、伊塞尔等人.他们主张美学研究的焦点应该放在两个地方:一是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接受过程,二是读者的审美经验、接受效果对于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意义.显然,他们的观点使得传统的作者――作品二元理论模式增加到了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文学研究模式.

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至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伽达默尔的现代阐释学,接受美学正是在此三种美学观念的基础上提升改造而来的,概括地说其重要观点为:读者中心论、读者期待视野、文本接受对文学创作的延续和文本召唤结构.

其中,读者中心论是相较于传统文学史之“文本中心论”而提出的,传统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史的客观主义和永恒的艺术价值及影响,认为文学作品有其客观历史背景和永恒不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接受美学对此提出反对观点,他们认为,与文学史研究同样重要的还有文学接受史研究,并且它是一种将会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变化的研究.同时,文学史的研究者也一样地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是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在历史观方面的理论基础.姚斯在伽达默尔的启发下,提出文学研究的中心由作者和文学作品转向读者及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是文学史研究的新的突破.传统文学理论主张以文本或作者为中心,把文学作品看成与读者不相关的客观存在,它们是独立的,不需要读者的参与,其本身就是艺术品.作者是作品存在的根源所在,读者只不是作品完成之后的被动接受者.然而,接受美学认为,恰恰是因为有了读者对作品的解读,才使得作品最终成为作品,而不是一堆文字读物,显然,他们认为读者是作品得以以“作品”身份存在的最终环节,相反,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参与,那么作品的意义就无法呈现出来,那么作品也就不能称其为作品了.

因此姚斯总结道:“只有当作品的延续不再从生产主体思考,而从消费主体方面思考时,即从作者和公众相联系的方面思考时,才能写出一部文学和艺术的历史.”1由此可见,接受美学把文学活动看作一个集创作、读者、作品为一体的整体,离开了那一部分都不可能成立.同样,文学史就是文学整体活动的历史,离开了作者,或读者、或作品,都不是真正完成的文学史.

二、六世情歌接受中读者中心论分析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一个集作者、读者、作品为一体的整体活动,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作者――作品论以及以作品为中心,强调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的观点.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离不开读者的阅读参与,文学史的写作和研究不能丢开接受史,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文学书.

六世仓央嘉措的情诗,从最初的作者对自身生命感受的书写,到被当时的政教人士的反对,到被民间读者的阅读和传唱,再到三百年后的今天的名声大振,是一个漫长的持久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的延续视域读者的阅读参与分不开的.


首先,六世本人的创作,当然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他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性情,导致他不能忍受转世灵通身份给他带来的严格约束,他身居佛堂,却心念家人:“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2他本应一心向佛,看空凡俗,却渴望终生伴侣:“自己的意中人儿,若能成终身的伴侣.犹如从大海底中,得到一件珍宝.”3在他的心目中,世俗的情爱比佛教的真意更可贵.当然,也许不是说他贬低佛教教义,而是他甘愿堕入凡尘,而不愿禁欲修行.可是,在他那个时代,在他那种身份,是注定了要一生青灯为伴,苦修善果以为苍生的.

因此,他孤独,苦闷,他选择了叛逆.无疑,在当时,这是六世以自身最真切的感受为缘由而写就的.因此,他的创作不为功利的文学目的,不与任何读者大众交流沟通,而只是独自的内心抒发.那么,在接受美学看来,这还不能构成文学这一整体,因为它离开了接受过程,因此,它并不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是文学文本.事实是怎样的呢?

其次,在六世情诗作品的接受过程中,不同的读者给予不同的评判.在当时的政教人士看来,六世是一个叛逆者,因为他的行为和他的情诗文本.在这里,显然他的情诗文本已经有读者了,而他们的观点是反叛,因为他们是以世俗身份的眼光来打量他的情诗文本的.因此,仓央嘉措被否定了,他的蕴涵爱情、自由、叛逆生命信息的作品被否定了.

然而,当他的情诗流传到民间,却被无数的读者阅读和传唱,最后流传至今.显然,六世的情诗描写的是爱情,是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是对非人性化的严格教规约束的反叛.“自从看上了那人,夜间睡思断了.因日间未得到手,想得精神累了吧!”4这种美丽的邂逅,这种细腻的相思,写尽了多情男子对美丽女子的一见钟情和日思夜想;这种通俗的表达,直接道出了相思的最生动、最动人的地方.“渡船虽没有心,码头却向后看我.没有信义的爱人,已不回头看我.”5这种埋怨,逼真地写出了一位痴情男子对爱人的痴与狠,这是恋爱中的男女最平常、最朴实的心理.因此,当它们流传到民间,流传到那些不受恋爱束缚的人们耳边,这不是叛逆,不是风流,而是最生动的写实、最真切的抒情.身在深宫大院的他,写出如此细腻动人的诗句,也许是人们意想不到的,也许他们读着会以为就是一位流浪诗人在美丽邂逅的瞬间写下的真情告白,在苦恋时、伤心处写下的痴痴埋怨.因此,他们喜欢这种诗歌,于是,这些情诗便成为百姓传唱的恋歌,此时,这些情诗已然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爱情的语言,而不是单纯的仓央嘉措的情诗文本.

在朴实的当地民间如此,那么,在异域他乡呢?在三百年后的今天呢?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回到人本生.在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七个层次中,爱情与生命同等.因为爱情是生命的一部分,真正的爱情与任何世俗无关,它是内心的直觉,是生命最直接的感应.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地域范围的人,都需要爱情,内心都有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而所谓的禁锢、禁欲、否定等,不过是人们由于内心的恐惧而选择的逃避,或者背叛,或者拒绝,或者放弃.

因此,回到问题的原点,当六世的情诗传遍各地,人们是否能体会到这种挚情和苦情?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那些翻译作品,那些深入的研究以及它们之所以流传到今天的事实,便是最好的证明.六世仓央嘉措的情诗在短短的数年被翻译成很多版本,有曾缄的古诗版,于道泉的现代白话版,还有庄晶、刘希武等的各种版本,并且各种版本的选篇也有差异.这些正说明人类对文明的崇尚,同时,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这些情诗对人们身心的满足,犹如雨露甘霖对于饥渴的满足.

爱情是全人类的,自由是全人类的,它们都是生命最初的动力和最永恒的力量源泉.因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人们再次翻开六世的情诗,再次掀起仓央嘉措情歌的热潮,不是盲目的时尚,而是内心的指引.因此,从全面的角度来说,一是人们对爱情、自由、生命的感悟变化了,由当初的蒙昧无知,畏惧世俗,畏惧强权而躲闪、压抑自身内心的渴望转变为今日的勇于坦诚,勇于追求;二是六世情诗本身以最流利、直白、生动、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追求和忠贞不二、痴心绝对的相思与守望.因此,无论多少年代过去,不同的读者将以自身不同的体悟来阅读它们.

第三,当不同的读者阅读六世的情诗时,得到完善的不仅仅是读者本身,更是情诗本身.诚然,六世的情诗本身蕴含了人类爱情的主题,并对爱情有着深刻的体悟和书写,这些是它之所以存在艺术价值的原因,也是它之所以被后世读者阅读和不断完善为作品的原因.这里讲到仓央嘉措情诗由最初的文本到后来的情诗以及三百年后的今天被重新翻阅和流行的事实.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阅读参与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在最初情诗出现时,它们是被否定的,直到后来流传广发和久远之后,才被逐渐认可和盛行.原因既在于读者的不同,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身份和文化.正所谓卫道士看到的事实反叛,批评家看到的是爱情,恋人们看到的是情诗.也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的情诗才得以不断完善成情诗作品.若是没有读者的参与,那么他的情诗最多只能在西藏流行,或在那个时代流行,或者永远淹没在历史的故纸堆中.并且,正因为读者的参与,六世那充满争议的身份和情诗才得到公正的评判,而不是仅仅沦为一名叛教者,或者一名情僧;他的情诗也不仅仅是风流倜傥的代名词,或者痴情不二的爱情宣言.经历史的辨析,人们看清一位被权利操纵者的可悲命运,一位被世俗压抑者的苦闷情僧,一位被误解的兼顾凡情与佛性的生命个体;他的诗是代表代表激烈爱情的情诗,是代表生命自由追求的文学作品.

因此,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才使得六世的身份得到新得到辨析,他的情诗得到公正的评判,并且得到更为全面的解释和完善,成为不朽的文学作品.

注解:

① 姚斯、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圈[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3.

② 西藏人民文学出版社.六世仓央嘉措情歌及秘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③ 同上,第2页.

④ 同上,第2页.

⑤ 同上,第4页.

类似论文

《大众医学》成立“读者健康中心”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共同阻击耐药菌》对我们帮助很大浙江姚斌伟:文章加深了我对抗生素的认识 使用抗生素,不但要对症,而。
更新日期:2024-9-18 浏览量:120276 点赞量:26514

第一期“读者健康中心”获奖名单公布了

细微之处见真心改版后的《大众医学健康时尚》上市才第三个月,编辑部便收到许多读者写来热情洋溢的表扬信,有称赞版。
更新日期:2024-10-16 浏览量:132800 点赞量:29197

私人艺术中心的公众化课题

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中国首家由艺术家个人独立出资建设的影像艺术中心――三影堂建成并对外开放了 在这个由艾未未设计的。
更新日期:2024-10-28 浏览量:132031 点赞量:28374

文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摘 要 :传统论文写作观认为,学术话语应该是客观、非人称和信息传递,这种观点忽视了学术话语的交互性特征 学术写作。
更新日期:2024-3-5 浏览量:8689 点赞量:2949

民事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中心

【摘 要】写好民事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中心具有重要意义,没能把握写作中心的民事诉讼法律文书如无矢之的,无。
更新日期:2024-8-22 浏览量:107117 点赞量:23435

美国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形成和动力机制

摘 要:高等教育区域中心是历史形成的一个个区域性高等教育基地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可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高。
更新日期:2024-8-1 浏览量:17348 点赞量: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