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的提出

心理健康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600万.调查显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2013年2月28日,中山大学一学生因患抑郁症跳楼,当场死亡;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一名2010级在读研究生因遭室友投毒,医治无效而死亡;2013年4月17日,江西南昌南航大学一男扮女装学生在寝室死亡,被发现时已经腐烂;2013年4月22日,山东建筑大学信息与技术学院一名大三男生因失恋在宿舍上吊;2013年5月2日,山东大学佛山校区一名女研究生因患抑郁症从四楼跳下;2013年5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女生从学校知行楼8楼跳下,当场身亡.仅仅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国高校就发生了如此之多的意外事件,这些都是心理疾病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极端现象,按照轻重程度和具体诱因,心理疾病表现为多种形式:压抑、紧张、敏感、狭隘、嫉妒、抑郁、脆弱、威胁、焦虑,等等,甚至升级为攻击性、恐怖性、绝望性等消极情绪.产生这些心理疾病的原因主要是不能客观地看待社会和自我,缺少必要的精神资源支撑,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绝望、颓丧、抑郁等情绪,或者离群索居,封闭自己;或者孤僻羞怯,攻击他人,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建立屏障,杜绝和社会的沟通,从而滋生自卑、多疑、戒备和敌视心理,形成狭隘的心胸和心态.

“在社会转型期,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增多,例如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社会普遍的心理紧张,价值观念混乱甚至解体造成普遍的无所适从感,社会严重分化导致的心理失衡,以及人的期望与实际的落差增加等,种种因素造成当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人们固化的心理认知和思想意识,现代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积累和提升,也是思想和意识不断调适.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本质是便利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从小范围的熟人世界变成了大范围的生人世界.在熙熙攘攘的火车站广场和人流如潮的大型商城超市,人与人之间彼此观望,擦肩而过,却并不熟悉,伴随而来的是,孤独感加剧,心灵空间被挤占,道德底线后撤,本我遁形,空虚凸显,情感冷漠袭扰着每一个炙烤的灵魂,心理不健康因素增多,人际关系越来越淡化.哲学家叶朗说:“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漠、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旧有的精神脐带没有完全割断,新的思想体系建构尚未完成,人们在新旧交替的阵痛中迷茫,在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和集体中心的人格规范混淆中摇摆,生活中失去了自我,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也不能为自己角色进行准确地定位,孤独、封闭、焦虑、自卑、轻生、仇视、攻击等问题不断涌现,遂出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无家可归,成为世界命运”.

文学审美: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之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的价值范式,已经成为主流政治话语,但是内心世界的改变需要情感的共鸣和感情的认同,因此必须客观认识文学在社会心理形成和个人心理矫正中的作用,以审美态度为切入点,以文学精神和文学形象为载体滋养固化的思想,建立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文学的精神彼岸性观照人们干涸的心灵世界,达到心理救疗的目的.生活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体系,既包括了当下的快乐、幸福与和谐,也涵盖了伴随而来的晦暗、低沉和悲哀,但是未来的希冀和光明需要文学的终极关怀,自我内心世界的回归和人生意义的领悟是文学的重要使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设置合理有效的载体.

心理健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的实现形式却可以具体化.苏轼的故事即是文学影响人生的典型范例,一生颠簸流离,一生名满天下,一生的流放、入狱、贬官,经历了挫折、痛苦、郁闷,如果没有宽广的精神世界、达观的人生态度,就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流放后超然,入狱后坚韧,贬官后达观.他汲取儒、释、道思想的精华,兼收并蓄,并将之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人生态度,建构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完美镜像.尽管在失意之后也有伤感,失落之后也有悲叹,但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伤感和失意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绝望的理由.正是由于这种澄澈的审美心境,苏轼将忧伤和苦闷化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自我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完善,把庸常的生活提升到审美的高度.中国历代文人在挫折和低潮之后,在郁郁不得志之时,都从苏轼这里寻求精神资源,自我砥砺,旷达淡泊.

在文学的观照下,人可以超越现实生活的桎梏,宗白华就提出以“艺术的人生观”“静照”人生,以此消泯因不能满足而产生的痛苦,重视文学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悲剧,其根源是,不能满足就痛苦.现实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没有艺术的观照,个体在中无法自拔,就必然坠入悲剧的泥沼.人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如果仅仅以功利的态度看待人生,而不是超然地看待功名利禄,就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拓宽生命的宽度.文学具有无功利性,能够超脱现实的负重,营造精神的彼岸,以审美心境看待对象,超越本能和功利的束缚,诗意地栖居,达观地生活,从容地应对,朝着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前进.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因为诗人可以在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间自由跳跃,因此个体可以在挫折时从诗人那里寻求精神资源,轻浮时入乎其内,沉重时出乎其外;轻狂时入乎其内,压抑时出乎其外,这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范式.


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炙烤的无奈和利益纠葛的愁苦,人们如果能在文学中汲取营养,建构多维的精神大厦,就可以纠偏市场经济的必然副产品——异化,李泽厚说,“一个人在人生境界所达到的最高水准,是把一个人的社会性的东西同生理性的东西融合在心理中,这就不仅仅是道德、功利的境界”.席勒认为审美可以改造人性,构建心理健康的通道,解决社会弊端,他说:“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游戏”的重要方式即以文学的虚拟性和彼岸性达成完美人生.社会文明的进步从根本上是个体潜力发挥的集合,个体的生机和活力缺失必然导致前进的内在动力丧失,文学能够展现个性,发掘自我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生而为贫,可以勤劳;口才平庸,可以敏锐;外表普通,可以智慧.萨特认为,人是世界的他者,存在即是恶心,他人即是地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依然是支配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竞争就必然会有成功和失败,也就不可避免地在物质中挣扎,个体的存在遮蔽,自我迷失,个性消泯.文学是有效的救赎方式,黑格尔说,“艺术的普遍而绝对的需要是由于人是一种能思考的意识,这就是说,他由自己而且为自己造成他自己是什么,和一切是什么.自然界事物只是直接的,一次的,而人作为心灵却复现他自己,因为他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灵.”通过文学,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获得心灵世界的安宁,建构健康的情趣、本色的生命、完美的人格. 基于文学审美的策略与建议

1.重视文学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刀耕火种到神九飞天,从龟甲记事到芯片储存,尽管阅读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阅读一直是人类解放自我的基本途径,是实现人类灵魂救赎的精神世界净化的良方.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从之前的感情问题、学习压力问题,逐渐转变为就业问题、深造问题、学术竞争问题、经济压力问题等,心理压力增大,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产生.文学作品对心理的矫正和熏陶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需要长期积累,细微浸润.惟其如此,习惯性阅读方能外显为心理健康、胸怀开阔、性格坚韧、富于同情、懂得尊重,这正是文学教育潜移默化特性的体现.

2.选择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带来正能量,使人情绪饱满,心情舒畅,积极向上;坏的文学作品可以带来负能量,使人精神压抑,情绪灰暗.因此,具有励志功能的文学作品对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至关重要.比如,对于一个失恋期间的大学生来说,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他可能没有注意到主人公对黑暗社会的反抗,而是看到了一个失恋者结束生命的暗示性选择,因此处于恋爱敏感期的大学生读《少年维特之烦恼》不如读《简·爱》,从中体会那种自尊、自强与自立的精神.对于抑郁的大学生来说,读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不如读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现代主义憎恶现实,视现实为地狱;后现代主义调侃现实,视现实为黑色幽默,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这些灰暗情绪的消极影响.

3.重视文学审美的诗性价值和思想意蕴.鲁迅曾经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是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等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文学发展的归宿依然是对人产生终极关怀,矫正不良情绪.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浮士德》中的浮士德“生而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等等,均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约翰·克里斯多夫虽历经困苦,却永不妥协.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感悟到人生的意义、个体的责任、生命的担当.因此,文学作品能够缓解心理压力、控制不良情绪、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个性,重视文学作品的诗性价值和思想意蕴,对于树立大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enorth..,《我国每1 3个人中有1位精神疾病患者》.

[2]自新华网,《我国精神病患者超1亿1600万重症患者监护不力》.

[3]叶郎:《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4]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2页.

[5](德)席勒:《美育书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7页.

[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 67页.

作者简介:

龚霞光(1964-),女,湖南人,海口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类似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更新日期:2024-5-10 浏览量:67096 点赞量:14822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

摘 要:高校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疾病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面对。
更新日期:2024-4-13 浏览量:57880 点赞量:1375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摘 要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今后的。
更新日期:2024-12-20 浏览量:155090 点赞量:329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然,对于。
更新日期:2024-4-17 浏览量:56745 点赞量:1304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

【摘 要】面对社会的急速变迁,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价值的多元选择,大学生的成长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随之呈现出。
更新日期:2024-5-27 浏览量:72612 点赞量:1695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

摘 要: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 因此,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是社会。
更新日期:2024-6-1 浏览量:13404 点赞量:436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R179G479【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4-0353-02【关 键 词】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课程;学生。
更新日期:2024-1-7 浏览量:8370 点赞量: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