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文传媒与加华文学

摘 要 : 本文将介绍近二十年间加拿大华文传媒的发展状况,包括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同时 ,也论述加国华裔文学的进展,并探讨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与相互影响.文中将评介主要的 文学团体、作家与作品,还有报纸的副刊和文学刊物等,同时,也对华文传媒与加华文学的 前景给出展望.

关 键 词 :加拿大,华文传媒,加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10)2-0011-05

引言

上世纪80、90年代,加拿大华人移民持续增加,香港、台湾、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接续登陆北 美的枫叶国,至目前为止,加拿大的华裔人口已达130万,主要聚居在温哥华、多伦多、卡 加利等几个大城市.华人小区的壮大促进了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的急速发展,成就可观.

(一)华文传媒的发展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学.同样的,在现代社会,有人的地方就有大众传播媒介.

由于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改变及“九七”效应,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港、台、大陆以 及东南亚的华裔移民大批涌至,使加拿大几个大城市如温哥华、多伦多、卡加利、艾蒙顿、 蒙特利尔、渥太华等的华人小区不断壮大,这直接地促使了华文传播的急剧发展.

在异国他乡,华人移民初到异境,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加上语言的障碍,难免惶恐担 忧.这时候,华文传媒对他们来说就相当重要了.一方面,他们需要从华文传媒获得本地的 新闻信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能通过华文传媒获取原 居地的讯息,以解思乡之苦.因此可以说,华文传媒对华人移民来说,既具实用价值,也是 心理慰藉的精神食粮.在一个陌生无助的新环境,不论是一份方块字的中文报纸,一个大气 电波中的熟悉乡音,还是一幅电视屏幕上的故土影像,对华人新移民来说,都是一杯温暖的 茶,一盏明亮的灯.这种心情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真切地体会得到.

最近,中侨互助会与一间市场合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大温哥华地区的华裔居民 ,百分之五十九有阅读中文报纸的习惯,这里面包括通晓英语的人.由此可见,华裔社群相 当依赖华文传媒,它们在华裔小区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

让我们以温哥华和多伦多为例,来看看加拿大二十多年来华文传媒的发展状况.

由70年代中开始,温哥华已成为华裔移民喜欢聚居的城市,它的优点是气候暖和、距离 亚洲也较近.由于1967年的香港,一些香港人开始移居外国,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改变, 正好吸引了这批香港人,成为近二十多年来港人移民加拿大的第一波.目前,温哥华以中文 为母语的有33.2万人.

80年代,温哥华的中文传媒已初具规模.印刷传媒方面,有历史悠久的《大汉公报》, 还有《侨声报》、《新民国报》,读者主要为老一辈的华裔.接着,《星岛日报》卑诗版于 1983年创刊,为逐渐增多的香港新移民所欢迎.

当时的华文电子传媒有1973年创立的华侨之声电台、国泰电视和世界电视,主要以广东 话广播.

至90年代,华文传媒随着华裔移民的急增而开始急速发展,同时,也由早期的旧式经营 而走向企业化、现代化、科技化.《星岛日报》日渐壮大,内容更为充实多样.台湾《联合 报》系统的《世界日报》也于1991年在温哥华创刊.《明报》加西版则于1993年10月创刊, 使温哥华每日出版的中文日报增至三份.可惜的是,属于老牌侨报的《大汉公报》却于1992 年10月结束,而《华声报》与《新民国报》亦已停刊.从此,加西的中文报业进入了一个新 的时代.

2000年,北美《星岛日报》属下的《台湾日报》在温哥华创刊,但维持了一年多即告结 业.相对的,由于中国大陆移民急增,使华裔移民的结构也产生了变化,大陆背景的中文报 刊就应运而生了.这些报刊大多是免费的,也多属周刊,或每周出版两、三天,而非日报. 较早期的有《神州时报》,后来,《环球华报》于2000年创刊,稍后又有《大华商报》,还 有《中华导报》和《加中时报》等,但都已停刊.目前,在以大陆移民读者为主对象的报刊 中,较具代表性的就是《环球华报》和《大华商报》,前者每周刊行两天,后者每周刊行三 天.这两份都已开始逐渐由免费赠阅转型为售卖的报纸,每份零售二角五分,比日报的 七角五分便宜.此外,《星岛日报》和《明报》为吸纳大陆新移民读者,也分别出版了简体 字版的免费周刊《都市报》和《明声报》.《都市报》最具分量,内容独特多样,篇幅也不 断扩大.免费报刊还有中侨互助会出版的月刊《松鹤天地》,至今已有二十五年历史,拥有 一批较为年长的读者.

在电子传媒方面,90年代以来同样有急速的发展.新时代集团于1993年创办了加拿大中 文电台(初创时叫温哥华中文电台),华侨之声电台加入成为新股东,易名“汇声广播华侨 之 声”.两个电台都增加广播时间,基本上逐渐达至了全日广播.期间还有于1996年创办的商 业电台,但维持了不长的时间即告结业.加拿大中文电台的AM波段是粤语广播,FM波段则是 国语广播.华侨之声大部分时间也是粤语节目,但有国语时段.中文电台的服务后来还发展 到卡加利和东岸的多伦多.90年代西岸的中文电台广播和只有新闻和夜间粤曲节目的80年代 比较,可谓天壤之别了.

1993年,国泰电视和世界电视也蜕变为新时代集团属下的新时代电视.稍后,该集团又 创办了国语广播的城市电视.新时代电视是粤语广播,主要采用来自香港的电视节目,城市 电视则采用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节目.同时,两个电视台都有本地制作的新闻、信息节目 .此外,温哥华还有历史悠久的“华社之声”多元文化电视台,近年还有另一多元文化台Om ni TV(前身为Channel M),每天播出数小时国、粤语节目,包括新闻、电影等,其新闻节 目颇有特色.

本地的电视、电台节目虽然大多利用港、台和中国大陆同行提供的资源,但本地制作也 不断增加,一些来自港台的艺人加入这个行列,如黄淑仪、岳华、李婉华、狄宝娜摩亚、张 铮、林嘉华、夏春秋等都先后在本地的电视、电台节目中参与演出.

多伦多是加拿大华人最多的城市,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10年2月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 多伦多母语为中文的居民达四十二万人.在多伦多,华文传媒的发达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印刷传媒方面,多伦多80年代有老牌侨报《醒华日报》和新创办的《加华日报》、《中 报》等,后来,《醒华日报》因经营困难而改为不定期出版,《加华日报》和《中报》也先 后结束.1978年,《星岛日报》加东版创刊,《世界日报》加东版则于1987年创办,而《明 报》加东版也于1993年发行.80、90年代,这三份港台背景的报纸就在加东形成了鼎足而三 的局面,情形和加西的温哥华差不多.

以中国大陆移民为主要对象的报纸有2000年创办的《环球华报》加东版.此外,先后还 有一些免费报章,如《中华导报》、《都市日报》等.

在7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八份香港报纸也通过设立于温哥华的中文报业联营公司发行北 美航空版.这八份报纸是《明报》、《成报》、《新报》、《文汇报》、《大公报》、《信 报》、《香港商报》和《电视日报》.航空版的内容是浓缩的,利用时差用空运内页菲林与 卫星传送新闻的方法,在旧金山印刷报纸,再发行到美加东西两岸.港报的航空版满足了急 剧增加的香港移民的需求,使他们能更快更多了解到香港的信息.


电子传媒方面,多伦多美加华语电台于1988年启播,此外,有《星岛日报》属下的CHIN 中文电台.至1993年,新时代集团的新时代电视启播,稍后,城市电视也相继与观众见面. 近年,两个电视台已播放全国性的同一套节目,兼顾东西两岸的新闻与信息.此外,多伦多 同样有播出新闻和电影的多元文化电视台.

华文传媒的急速发展与企业化、专业化,影响力愈来愈大,这也引起了主流社会的关注 .从1995年开始,韦伯斯特新闻奖(Jack Webster Awards)增设了好几个中文传媒的奖项 ,对出色的华文传媒工作者予以嘉许.

除了温哥华与多伦多,其它华人聚居的城市如卡加利、维多利亚、艾蒙顿、蒙特利尔、 渥太华等,同样有数量不等的华文传媒,包括报纸、电台、电视.

至于杂志,在加拿大的华文传媒中是较弱的一环,过去出现的大多是免费杂志,寿命也 都不长.能经营下去的只是三大中文报章附送的几份周刊.倒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个新 的媒体渠道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力.近年,主要的华文传媒都有网站、电子报纸,加上 一些独立的网站与电子杂志等等,令人感到目不暇给了.

总体来看,加拿大的华文传媒已经是一支成熟、壮大而具影响力的队伍,它们为130万 加国华裔提供了日益优良的服务,同时,也丰富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为中西文化的交流、 融汇作出了贡献,功不可没.

(二)加华文学的发展

近二十多年间,加拿大急剧增加的华人移民中,包括不少文化艺术界人士,如作家、书 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摄影家、影视艺人、教师等,他们很自然地为本地带来了自己族裔 的文化艺术创作和有关的活动,营造了族裔小区的文艺氛围,也为加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色 彩.在这里,要探讨的是加拿大华文文学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华人移居加拿大已有逾百年历史,但在早期淘金与修筑太平洋铁路的“卖猪仔”年代, 华人的文化程度低,工作与生活环境艰苦,加上,他们终日营营役役,为生活而拼 搏,基本上没有主观意识带动的文学创作,更没有“加华文学”的概念.要挖掘这个时期的 加华文学,就只能到史料中去沙里淘金了.

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情况逐渐改观了.来自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作家陆续登陆, 开始形成了一个华裔作家群,他们大多居于温哥华和多伦多.在温哥华,从香港移居来的华 裔作家有胡菊人、梁锡华、金刀、阿浓、卢因、梁丽芳、陈浩泉、余玉书、韩牧、亦舒、圆 圆、也斯、颜纯钩、许行、王敬羲、罗锵鸣、丐心、石贝、陈华英、陈中禧、潘铭 、罗慷 烈、陶永强、王洁心、徐明耀、麦冬青、迟宝伦、谢琰、施淑仪、杨裕平、梁燕城、刘国藩 、阿乐、林真、秋子、朱维德、水禾田、张宇、胡意梅、劳美玉、刘美美、谢璐璐、黄百合 、陈孟玲等,其中也斯、颜纯钩、罗慷烈、陈中禧、朱维德、迟宝伦和水禾田先后回流香港 ,金刀、罗锵鸣、王敬羲则已逝世.

由台湾移民温哥华的作家有洛夫、痖弦、叶嘉莹、马森、葛逸凡、朱小燕、徐新汉、胡 守芳、周肇玲等,其中周肇玲已回流台北.由中国大陆移居温市的作家则有古华、刘慧琴、 申慧辉、汪文勤、丁果、梅娘、廖中坚、曹小莉、宇秀、施慧卿、王选、林楠、文野长弓、 陈丽芬、黄冬冬、孔书玉、刘慧心等,梅娘与汪文勤目前居北京.此外,温哥华还有来自菲 律宾的林婷婷和来自新加坡的王祥麟.西岸也还有居于卡加利、来自香港的黄佩玉、李怡和 来自中国的朱瑞.梁锡华目前居于艾蒙顿,当地还有来自台湾的作家东方白.

多伦多方面,来自香港的华裔作家有石人、王亭之、戴天、黄国彬、金依、杜渐、苏赓 哲、冯湘湘、梁枫、金炳兴、伍秀芳、苏绍兴、陈孟贤、潘国键、许定铭、姚汉梁、池元泰 、黄擎天、伍子明、余缘治、羔羊、余柏深、刘金艳、绿野等,其中黄国彬、许定铭回流香 港,余柏深已去世.来自中国大陆的作家有张翎、李彦、孙博、姚船、徐学清、吴华、吴小 燕、余曦、孙白梅、何锦添、曾晓文、赵廉、川沙、王兆军、原志、诗恒、阎真、李初乔、 高维、马绍娴、洪天国、陈霆等,其中阎真已回流中国.来自台湾的作家 则有黄美玲等,还有来自越南的余满华.

东岸的渥太华有来自中国的笑言.

目前,加拿大东西岸的作家群体都已阵容鼎盛,他们的创作和文学活动已使加华文学有 了实体的存在,而且成绩也相当可观了.

接着,我们来检视一下加拿大的华人文学团体.

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于1987年在温哥华成立,会员分布于东西两岸和海外地区,主要为 来自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移民,也有小部分土生华裔,如崔维新(Wayson C hoy)和陈泽桓(Marty Chan)等.历届会长为卢因、梁丽芳、陈浩泉、刘慧琴和林婷婷,现 任会长陈浩泉.“加华作协”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方面:(1)举办文学活动,推动加华文 学的创作与研究,(2)通过与外地作家之间的互访,促进加国华裔作家与世界各国作家的 交流,(3)为作家提供作品发表与出版的机会.该会至今已主办了八届华人文学研讨会, 邀、美、澳、中国大陆和港、台的作家、学者参加,在世界华文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

在加西创办的华人文学团体还有:加拿大华文作家协会,隶属于总部在台北的世界华文 作家协会,历任会长为林佛儿、徐新汉,加拿大华人笔会,余玉书、林婷婷、黄玉娟等先后 担任会长,大华笔会,首任会长林楠.此外,还有一个“亚裔作家工作室”(Asian Canadi an Writers'Workshop),会员包括华裔,负责人朱蔼信(Jim Wong - Chu),另有成员包 括作家在内的漂木艺术家协会,会长洛夫,三维艺术家协会,主席刘慧心.

东岸方面,多伦多华人作家协会于1993年成立,历届会长为伍秀芳、苏绍兴、姚船,现 任会长伍秀芳.1995年成立的加中笔会,历任会长有王兆军、洪天国、孙博,现任会长曾晓 文.此外,也有笑言创立的渥太华华人写作者协会,川沙任会长的加拿大华语诗人笔会.

作家是以作品和读者见面的,因而作品的发表与出版至关重要.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至 今出版了四部文集:《枫华文集》、《白雪红枫》、《枫雪篇》和《枫雨同路》,还有一部 加华文学评论集《枫华正茂》,此外,该会还推出“加华作家系列”丛书,至今已出版九种 书,包括王洁心、陈浩泉、韩牧与劳美玉、梁丽芳、杨裕平、林婷婷、葛逸凡、赵庆庆和冬 青的小说、诗及散文专集.该会也出版《加华作家》中英双语季刊,并先后在《大汉公报》 、《星岛日报》和《环球华报》推出《加华文学》专版.

多伦多华人作家协会则先后出版《多华文集》和《枫情》.加中华会推出的文集有《西 方月亮》、《叛逆玫瑰》、《枫情万种》和《旋转的硬币》.

同时,不少加华作家也继续不停地在本地和陆、港、台等原居地发表与出版作品.这二 十年间,比较多产的作家有洛夫、张翎、李彦、梁锡华、古华、阿浓、陈浩泉、孙博等.

这些年来,加华作家们的不少作品获得好评,有的获取奖项,有的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广受欢迎.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华作家的队伍已称得上人强马壮,而且,努力耕耘也取得了可 喜的成果.作家们以他们精采多姿的中英文作品,让世人看到了加华文学花园中前所未有的 一片缤纷瑰丽.

(三)传媒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作品的产生与植物一样,需要种子与土壤,还要有适当的气候与环境的配合.如果 没有适合生长的土壤与环境,种子不会发芽,不会好好地成长,当然也不会有开花结果的一 天了.

副刊是华文报纸的一个优良传统,海外的华文报纸同样秉承了这一传统,加拿大没有例 外.因为有副刊,特别是文艺副刊、文学专版,加国的华文报纸为加华作家提供了一方沃土 ,让他们播下文学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987年,《星岛日报》加西版开始设立两版专栏式的本地副刊,分别为《枫林》和《枫 趣》,由本地文艺界与小区人士执笔,一直维持至90年代.两个版面的作者先后有金刀、刘 国藩、麦冬青、圆圆、陶永强、董培新、岳华等.后经多次改版,两版副刊合二为一,胡菊 人、阿浓、陈浩泉、卢因、韩牧等人也加入作者行列.加东的《星岛日报》亦有当地的副刊 《彩色》版.现在,东西两岸的《星岛日报》已统一加拿大的副刊,名为《谈文》版,至今 仍为该报撰稿的专栏作者有石人、阿浓、王亭之、陈浩泉、岳华、金炳兴等.

加拿大《明报》也设有《明枫》和《明坊》两版本地副刊,亦为专栏形式.其中有一栏接受 投稿,后来保持《明坊》一版.

《世界日报》没有本地副刊,但统一编排的北美副刊和小说版,也包括加拿大作者的作品, 而且水平颇高,张翎的小说《金山》等作品就曾在该报连载.

除了每日见报的副刊,加国的多份华文报纸也曾设立文艺专版.1990年初,加拿大华 裔作家协会在《大公汉报》开设《加华文学》周刊(后改双周刊),卢因主编,共出版十期 .“加华作协”于2000年得到《星岛日报》的支持,重开《加华作家》专版,每月一期, 至2003年共出版三十五期,此时期由陈浩泉主编.至2006年,《加华文学》移师《环球华报 》,卷土重来.初期为周刊,后改为双周刊,一直维持至现在.此时期的《加华文学》由卢 因发稿,陈浩泉协助组稿.

《明报》90年代中曾设由多伦多华人作家协会供稿的文学专版,后停刊.1996年设立《 明笔》文艺周刊,由丁果主编.该版维持三年,至1999年结束.1993年9月,加拿大华裔作 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华人文学研讨会在温哥华举行,《明报》推出了研讨会专辑,分数天刊 出全部八位讲者痖弦、梁锡华、陈耀南、袁良骏、刘登翰、黄河浪、丁果和少君的论文.当 时,此专辑由总编辑罗锵鸣亲自操刀.这在加国华文报纸的历史上应属创举.

《环球华报》的加西、加东版都有《枫华笔荟》的副刊,加西还有刊登本地作者旧体诗 词的《枫华夕拾》版.《大华商报》则有大华笔会供稿的《作家文苑》版.还有”大华文苑 ”等版面,陈浩泉和刘慧琴等分别有小说和翻译剧本在该报连载.《松鹤天地》月刊也为一 批作者提供了发表园地.《都市报》也有副刊“枫华雪月”.

此外,《环球华报》、《大华商报》、《加中时报》等报刊都曾举办征文比赛,这也激 发了业余作家的创作热情.

由上述的情况可见,加华文学与本地华文传媒的关系是密切的.

至于电子传媒,包括电台与电视,平时也报道文学活动的信息,亦有作家的访问.Omni (前为Channel M)电视台的《综艺长廊》节目,里面就有作家访问的环节,同时也介绍他 们的新书.此外,也有作家在电台客串主持节目.虽然,本地华文电子传媒节目中的文学元 素仍然很低,但它们对加华文学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扶助的作用.

结语

目前,130万人口的加拿大华人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族裔群体.随着陆、港、台各地特 别是中国大陆移民的持续增加,华裔族群一定会不断壮大,因而,华文传媒与加华文学的前 景也是乐观的.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耕耘,加国华文传媒已颇具规模,影响力日大.加华文学也已百花齐 放、生机勃勃,众多的作家与作品,还有丰富多采的文艺活动已形成了一个七彩缤纷的文学 花园,成果可喜.本地华文传媒与加华文学存在着一种密切的互助互补的关系,作家与文学 团体需要传媒协助宣传推广,也需要报刊、杂志作为其中的一种文学载体,同样的,传媒也 需要作家帮助提高媒体,特别是报章副刊的质素,可以说,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海外华文传媒和华文文学要有美好的前景,既需要寄望于新移民外,也得培养新一代的 接班人,因而,中文教学可说是重要的一环了,加拿大也不例外.

作者陈浩泉,男,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

类似论文

日本的马华文学

摘 要:今富正巳是日本马华文学研究的开创者,继今富教授之后,立命馆大学的小木裕文氏、三重大学的荒井茂夫氏等都。
更新日期:2024-6-11 浏览量:78771 点赞量:16972

“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国际学术会综述

2010年3月9日至12日,“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暨南大学。
更新日期:2024-9-2 浏览量:19585 点赞量:6320

余华:文学就应被边缘化

十年了,当年的先锋派作家余华终于又拿出了一部长篇《兄弟》 虽然只是上部,但引起的关注却远远超过他以前的任何作品,一个月之内。
更新日期:2024-10-3 浏览量:17593 点赞量: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