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模糊美译者的模糊思维

摘 要 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精确性思维和模糊性思维辩证统一的过程,系统复杂程度越高,模糊性越强,对其进行精确认知和描述的能力相对减弱.人的大脑除精确思维外,还有模糊化思维机制,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活性特征.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模糊美的特征,而翻译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系统,根据札德的模糊集理论,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达到“忠实”这一目标,不是一个从确定到确定的线性运动过程,而是模糊性和精确性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过程.

关 键 词 :模糊集理论 模糊性 模糊思维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1965年,札德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模糊性的论文,随后语言学家把模糊理论开始用于语言研究.Lakoff于1972年发表了把模糊理论应用于词汇方面的学术演讲,对今后此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oss探讨了语法中的模糊现象;Channel(2000)将模糊语言与语用学原理结合起来研究.但以上均未涉及翻译领域的模糊现象.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开始了对模糊理论的研究.伍铁平最先将札德的模糊理论与模糊语言的关系介绍到国内,并于1999年出版发行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模糊语言的研究专著《模糊语言学》;随后,更多的学者转向此领域的探讨,如:姚小平,廖秋忠等.

国外关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基本采取定量视角,侧重于语义,未涉及翻译(毛荣贵,2005).国内将模糊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文献零零星星地出现在国内各期刊,如:穆雷,吴义诚等.但这些研究仍未完全脱离传统译学研究的模式.总之,到目前为止,从模糊化思维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探究,尚未形成系统性.

根据思维科学,人的大脑除精确思维外,还有模糊化思维机制,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人类认知活动中的活性特征.对于翻译活动而言,具有系统多元复杂、主体干预性超强的特点,因此,不确定因素更多、模糊度更大,需要译者主动利用思维的模糊性,也就是说,需要译者运用模糊化思维构建出种种表现手法来形成译语的语义结构,以实现双语间意义的成功转换.

一、模糊集理论的提出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率先提出模糊集合(Fuzzy set)这一数学概念,并发表了《模糊集合》这一著作,用以描述有众多变量和参数、大而复杂的系统,为模糊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模糊性理论在处理复杂并有人为干扰因素的系统方面简洁而有力,因此,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模糊性主要是指人们认识中关于认识客体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客观物体类别之间基本没有确定的界限,如:作者决不会用严格量化的语言来描绘意境、塑造角色的.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部分指令都是不精确的,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或完成复杂的任务.由此,札德认为,人类的认知以及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多半以模糊子集的方式进行的,即:人类进行推理或判断,通常情况下并不是非A即B的二值逻辑,甚或多值逻辑,而是具有模糊真值、模糊连接词和模糊推理规则的逻辑.

札德的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思维领域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的思维形态既有精确思维,也有模糊思维.模糊集现象表明,模糊是人类认识能力的特性之一,人的大脑具有执行不精确指令的能力.它们的存在,对人们的抽象思维和信息传递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哲学的观点,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其实是宇宙普遍联系和连续运动在头脑中的反映.“连续性和离散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宇宙运动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精确性和模糊性实质上正是对这一宇宙运动基本特征的客观反映.”(李晓明,1985)精确性和模糊性虽然矛盾,但体现了人类思维机制的辩证本性.

认识论认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精确的认识既包括对模糊现象的忽略不计,也包括对思维模糊化手段的使用.人类这一认知规律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翻译时为使双语转换中意义对应,往往必须要简化一些系统因素和层次,对一些次要的模糊环节进行扬弃,这样更易于对原文进行解构;在掌握原文的主体及语义的基础之上,则采用模糊化方式进行表达,如减省形式上的对应或风格上的对应,以达到语用对应的效果,这样更易于按照原文的语义模态,根据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重新构建译入语的语义模态.


模糊集理论表明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中模糊性和精确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运用模糊集理论来探讨翻译问题,是由翻译活动中译者的思维特征所决定的,即:译者的思维确定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由量到质、彼此转换的动态演化过程,模糊集理论所揭示的人类模糊化思维的辩证机制与翻译中译者的思维活动规律完全吻合,如果没有这种语际间的转换,那么翻译将无法顺利进行.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模糊化手段的整合使原语和译入语在语义上逐渐对应契合的认知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模糊化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意义多向流动、思维多向发展的连续的心理过程,类似于人类认知中的发散思维,也就是,运用人类模糊化思维中的活性特征,对信息进行过滤,并重新整合,根据原文语义来提取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脑中自动形成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等,再运用模糊聚类分析及模糊识别的方式,使原文的模糊信息明朗化,使译文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译者应当提供意义明白流畅、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的译品,才能使语际间的文化传递、信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但是,过去人们一味地追求表达的准确性,认为只要用词规范、文理通顺等就是精确了.但是,要实现确定性的目标,并不是从确定证据就可以堆砌出确定知识的线性运动过程,而是一个精确性与模糊性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螺旋上升的辩证过程.模糊集理论有力地表明了模糊性和精确性的辩证关系是理解人类思维的基本条件.要达到“忠实”这一翻译目标,必须对模糊化思维进行抽象、扬弃、过滤、整合,最后进入相对明晰的境界,即:从精确到模糊这一辩证思维的路线.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了解了原文的思想内容,才能成功构建相应的译文文本,但是由于中西方的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对原文本的解读中,译者不可能对原文做完全精确的量和质的判断,也就是说,不可能用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断,相反,要用亦此亦彼的多值判断,翻译的过程是贯穿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的辩证过程.(傅昌萍,2006)

类似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

意境可以视为我国古代诗歌作品的终极艺术追求,不同的作品体现出不同的意境 而意境的创造。
更新日期:2024-4-13 浏览量:56293 点赞量:12957

英美文学作品汉语译本语言的赏析

摘 要: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字、词、句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译者需要结合中国人的思想来进行分析判断,译者必'。
更新日期:2024-1-5 浏览量:8588 点赞量:3629

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摘 要:英美文学是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窗口,是英美国家文化的知识瑰宝,是英语语言的精粹和重要载体 通过对文学作。
更新日期:2024-2-25 浏览量:33169 点赞量:8257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翻译策略

摘 要:西方文学在翻译的过程中,时常会使用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翻译可以给予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且增强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魅力,。
更新日期:2024-2-14 浏览量:32733 点赞量:8437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歧义现象

摘 要:在现在的中外文学作品中,对于文学作品的叙事所使用的歧义语言比较多,现在我们就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更新日期:2024-12-13 浏览量:155209 点赞量:3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