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摘 要 “漫游”作为古代文人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为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源泉,同时在主体创作情感和创作冲动的激发下,作家们自然而然烦地就会把漫游中的所见所闻诉诸笔端,形成了情感充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文学作品中的“江山之助”正体现了“漫游”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关 键 词  “漫游” 文学创作 关系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1.何谓“漫游”

“漫”字含义很丰富,在这里指“随意”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漫”字第15条义项:随意;胡乱.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逰”和“游”本是两个词,两者的本意是不同的.

“逰”字:《诗·唐风·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来游.”毛传:“游,观也.”①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逰,逰必有方.”②

可知“逰”字最初的含义为游览、云游.

“游”字:《诗·邶风·谷风》:“就其浅兮,泳之游之.”③

《诗·秦风·蒹葭》:“遡游从之,宛在水.”毛传:“顺流而涉曰‘遡游’.”④

可知“游”字最初的含义是指在水中游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万石湾)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罹其毙.”⑤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的最早含义当是指在水里游泳,和今天的“漫游”有所区别.后来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中,渐渐的“逰”和“游”两个字通用了,意思也逐渐演化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漫游.

“漫游”:《辞源》作随意遨游.《汉语大词典》作随意游玩.

本文所使用的“漫游”一词,不能是指泛化的随意游玩,还要着重与“旅游”概念区别开来.现代学者给“旅游”下了这样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审美、游览、商务等非就业的目的而在异地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一切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总合.⑥这个概念当中所包含的“非定居者”、“非就业目的”、“异地旅行”这几个特征都是我们所说的“漫游”也同时具有的,但是现代旅游还包括商业旅游、公务旅游等等,本文的“漫游”把这种形式的旅游排除在外.

这里的“漫游”是指古代文人进行的随意的游历山川、探寻古迹、观览名胜的的旅游活动.可以把“漫游”看作为旅游的一类,但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漫游的重要特征在于随意性,如上所论,漫游指随意游玩.随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时间上的,一为空间上的.一般来讲,漫游的时间也比较长,比如王勃在蜀地所漫游的时间长达两年以上,李白杜甫等漫游的时间也都是以年计算的.这也是漫游和旅游的重要区别.再者,在空间上,漫游活动的地域十分广泛,古人漫游活动的地域遍及海内,无论是西北的边关广漠,还是江南的灵山秀水,都有所涉及.

古代文人在漫游过程中的副产品——文章和诗歌,必然与漫游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2.“漫游”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览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⑦《王子安集注》卷十五:“野旷川明,风景挟江山之助.”欧阳修《和圣俞聚蚊》诗云:“江南美山水,水木正秋明.自古佳丽地,能助诗人情.”

刘勰的“江山之助”论,应该算作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说的是造化自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作家创作情感和创作冲动的激发.他所举的例证,便是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说法,也得到后代文学家和文论家的赞同.历数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二谢、李杜、王孟,韩柳等等,无不是走遍天下,遍游四海,见闻广博的大学者.

文学作品中“江山之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然美的新奇性:

山川的新奇性也就是异域事物的特殊性,清代赵翼《论诗》诗:“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这里强调的是天工造化的新奇性,审美对象的新鲜度.长期生活在一种环境之下,一旦置身于陌生环境之中,便会对主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力,作者的审美感觉就会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例如沈佺期《过蜀龙门》:“伏湍喣潜石,瀑水生轮风.流水无昼夜,喷薄龙门中.”作者看到龙门水石激荡,汹涌喷薄,作为长期在朝中为官的学士,他恐怕从来都没有见过此等雄壮的情景.这种视觉冲击力所带来的新鲜感立刻就起了作用,诗人把他的赞叹与惊奇诉诸笔端,写成诗歌,传与后世.杨炯《广溪峡》一诗写到:“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堰高百尺、瀑布千寻、惊涛拍岸、漩涡急转,使人读了以后感觉三峡奇险,历历在目,如临其境.作者的审美感受也来源于自然造化的新奇独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篇写道:“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几句便形容内地人到了边塞,便感到景致也与中原差异的巨大,这种感受作家的加工,再经过审美的传达,就形成了“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千古名句.

(2)自然美的丰富性:

在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丰富的山水美景和人文传统.从大的方面来讲,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两个地域从地理地貌、民风民俗、语言等等各个方面都很不相同,甚至说生活在这两个区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区别.当然,这种区别对文学创作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试看《楚辞》所使用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思维方式就可以知道,楚地文学创作和中原地区风格差异很大.从小的区域看,越中、江南、岭南、皖南、巴蜀、西北边塞、大漠等等,各地都拥有卓有特色的自然风景,所产生的文明成果更是丰富多彩.

例如江南和巴蜀同以山水著称于世,但不同的是巴蜀多山,江南多水;巴蜀以山水的奇险名世,而江南则以山水的灵秀著称.李白《陪族树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五“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江上望皖山》写到:“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而在他的《蜀道难》中描绘的蜀地山水风情:“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暴流争喧豗”.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江南皖南的清灵俊秀和蜀地山水奇险雄浑之区别.

(3)主体情感的深挚性:

文学创作中反映了出游者的见闻和思想情绪.《诗经》反映先秦人民真实的生活和真情实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不适意的事情,可以通过出游来使自己的忧愁郁闷发泄出来.这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行为方式,今天社会的人们在现实中失意时也会选择出游.很显然这出游并没有功利性的目的,仅仅就是去接近自然,感受造化所赋予人类的无穷无尽的山水美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解放感.有了这些见闻和感受,作家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把它诉诸笔端,形成了情感充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

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徳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旅途思归之情和江上朦胧凄寒之景融为一体,构成了清幽的意境.使得景色更加迷茫,思乡之情更加浓郁深挚.

中国古代文人把漫游看成是超凡脱俗、完善人格或是求知寻美,对社会生活所造成生理、心理失衡的一种暂时补偿手段而加以推崇和追求.他们遍游名山大川,并以此为题材写作出大量的为世瞩目的传世之作.漫游因此也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极大烦人推动了文学创作.

类似论文

探析园林艺术与文学的相互关系

中国的园林艺术与文学联系密切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在世界园林中成为一绝,这与中国浓厚的文学底蕴有很大的。
更新日期:2024-9-24 浏览量:119824 点赞量:26076

文学创作如何紧接地气儿?

(根据“《翠苑》作者读者群2014年9月4日、10日对话记录整理”) 主持:王建湘 2014年9月4日 王建湘(编。
更新日期:2024-5-23 浏览量:69700 点赞量:15646

文学创作中的翻译掠影

摘 要:文学创作和翻译构成了文学的两大主要形式 这两个方面相互争鸣,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遗憾的是,人们忽略了创作与。
更新日期:2024-8-25 浏览量:106181 点赞量:22867

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特征

摘 要:川端康成的作品深受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思潮的影响,其作品常运用新感觉派和意识流手法,借情景表达内心,时空跳跃变。
更新日期:2024-7-5 浏览量:14378 点赞量:4339

赵树理的文学创作

赵树理,一位为农民写作、呐喊的朴实正直的人民作家,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他以简洁质朴的风格、生动细腻的笔触、。
更新日期:2024-7-17 浏览量:92210 点赞量:19822

欧阳修文学创作

摘 要: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一代文学巨匠、史学大师、学术泰斗欧阳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
更新日期:2024-2-12 浏览量:29763 点赞量:703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媒体关系散

自文学艺术诞生之日起,就与媒体有密切关系 文学艺术的发生脱离不了媒体材料,常常媒体的发展、新手段的使用标志着文学发展亦。
更新日期:2024-3-11 浏览量:44609 点赞量:1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