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作品中倡导的体育精神

摘 要 :鲁迅用手中的笔,描绘了病态社会里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疾苦,企图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解放,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的作品中体现了体育精神,他提倡“洋为中用”,学习西方先进的体育思想,对现有体育活动进行发展和创新;他倡导体育的核心是“立人”;他提出在体育发展上要坚持发展个性和尊重个性;他将不推卸不退让的精神与体育精神结合.鲁迅作品中所倡导的体育精神对我国体育精神、体育事业,乃至国民精神的苏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 键 词 :鲁迅作品 体育精神 社会背景 历史价值

鲁迅,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人颂“文教思革”.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竞相欺凌侵略的弱势地位.鲁迅用手中的笔,描绘了病态社会里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疾苦,企图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解放,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面对国仇家恨,民族兴亡的时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鲁迅作品中所倡导的体育精神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对我国体育精神、体育事业,乃至国民精神的苏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鲁迅作品中倡导的体育精神内容

(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的体育思想,提倡体育的核心价值是“立人”

鲁迅在体育上提倡洋为中用,主张“与国际接轨”,强调人的精神的意义.我们讲人的生命,不仅是指生理上的生命,更是指精神上的生命.生存和温饱,是人和动物都有的需求;但发展却是人所特有的追求.合起来,生存、温饱和发展,就是人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人的基本权利.“自由”,这是人的精神发展的核心.鲁迅讲的精神自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独立思想和人格.二是人的自觉精神、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他在哲学思想上承认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认为人的精神意志是十分重要的,这与现代体育精神所提倡的“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等顽强、进取的体育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提倡发掘体育中的民族精神.鲁迅对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前途还是看得非常清楚,非常真切的

由于受到封建思想束缚太久,当时的国人个体生命意识淡漠,精神上显得懦弱而消沉,鲁迅则提倡“兽性”,呼唤国民的自我意识觉醒与顽强的斗争精神.鲁迅本人很注重体育锻炼,因而才能“三十年来没有生过大病,或卧床十天的.”他鼓励国人重视体育健身,除了拥有健康的体魄,争先创优的体育精神也是他所倡导的.其“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观点与今天弘扬的“重在参与”“和平友谊”的奥运精神完全一脉相承,可见鲁迅先生早就对奥运的精髓心领神会矣.

(三)重视体育锻炼从小抓起和提倡妇女解除缠足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要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艰苦奋斗的个人品质;在《狂人日记》中也提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在《热风》中提出“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的观点.这种通过培养和教育孩子来寻求解放中华民族之路,体现的是一种从小“立人”的体育精神.

鲁迅参加了秋瑾创办的“天足会”,这种解放、释放个性的思想与体育精神是一致的.

(四)尊重人性,发展个性.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决不人云亦云

在他看来,中国需要善斗之士来激发纤弱之人的心智和毅力,“尊个性而张精神”,打破对人性和人心的束缚,他借用“野性的呼唤”,来唤醒国人沉睡的生命力,主张活跃的精神风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人是家庭的人,社会的人,国家的人,而缺少“个体的人”的概念,因而缺乏对生命个体的意义和价值的爱护和尊重.所以,鲁迅强调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主张平等对待每一个人,要有自我意识,提升生命价值,在生活中应该张扬生命,具备抗争精神和进取精神.

二、鲁迅作品中倡导的体育精神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环境

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西方列强凭借着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武器侵略中国领土之后,对外贸易关口彻底打开,西方新文明大量涌入国土,既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扩张,中国面临背水一战的困境,有识之士想要突破旧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探索发愤图强、救国救民之路.由于社会经济的衰败,科学技术的落后,固有的封建思想严重束缚,的流入,致使国民越来越羸弱不堪.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即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开始,到二十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其间两大改革运动――洋务与维新,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二)家庭背景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家境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当时清朝的官场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当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会稽县衙自首.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鲁迅的父亲也卧病不起.鲁迅当时只有十三四岁,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父亲周伯宜于一六年十月离开了人世.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母亲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三)个人留学经历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仕途、幕僚、经商.鲁迅选择的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一条道路:进“洋学堂”.1898年,鲁迅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当时的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这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所从来没有过的.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使他意识到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在南京路矿学堂求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和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这使鲁迅逐渐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三、鲁迅作品中倡导的体育精神历史价值

(一)提倡发展个性,鼓励民族精神的迸发

鲁迅作品不仅启了旧的封建主义之蒙,同时也启了新的个性主义之蒙.在他看来,中国需要善斗之士来激发纤弱之人的心智和毅力,“尊个性而张精神”,打破对人性和人心的束缚,他借用“野性的呼唤”,来唤醒国人沉睡的生命力,主张活跃的精神风貌.

(二)“立人”为核心的体育思想的确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等”鲁迅所提倡的体育精神不仅包含了积极、奋进的竞争精神,更是树立人格、完善人格的良好方法.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都获得了健康与美好的发扬,都充分地实现了个性的解放,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就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获得积极向上的表现,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提高和升华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与精神,既具有高度的道德情操,又掌握完整的法律意识,自然就成为一桩水到渠成般的事情了.

(三)重视儿童体育锻炼和“洋为中用”.

读过生物学的鲁迅,深知健康的身体对人生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事业,还能给下一代遗传优良基因,所以他在体育教育和儿童培养上具有前瞻性.他赞同“拿来主义”,认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去拿西洋体操,不是简单搬运他们的招式,应结合我国传统体育以‘静’为主的特点,取其精华,排其糟粕.”这说明鲁迅在体育上提倡洋为中用,主张“与国际接轨”.


在鲁迅强国健体的精神影响下,我国也加大了对体育的重视,开展体育教学、兴起体育活动等,在文学上也涌现了大量的体育文学著作,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体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为近现代社会的体育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类似论文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

摘 要:鲁迅是中国“五四”时期最伟大、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 由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属性,加上受进化论。
更新日期:2024-6-21 浏览量:80774 点赞量:17604

鲁迅文学作品

[摘 要]:以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为例,论述鲁迅文章的结构,感悟鲁迅。
更新日期:2024-6-22 浏览量:79740 点赞量:17051

文学作品中的建筑环境精神意义

【摘 要】 文学作品是无法摆脱建筑空间环境的 这是因为建筑空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组织着我们的生活,承载着我们的。
更新日期:2024-4-15 浏览量:57303 点赞量:13388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用世精神

摘 要:儒家用世精神是我国历史经验与文学积累的产物,具有广泛的使用性,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
更新日期:2024-6-27 浏览量:84181 点赞量:19088

鲁迅文学作品解读辛亥革命的结局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剧变 这场伟大革命曾给鲁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震撼 在。
更新日期:2024-5-14 浏览量:69973 点赞量:1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