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意义

在小波辞世十五年之际,我想谈谈王小波的意义.起因是有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主流文学界一直对王小波不予置评.他们采访到的一些评论家甚至说:王小波是谁?我没读过.一个客观事实是:尽管王小波在全国的大学生(甚至一些比较好的中学例如北京四中的中学生)中间已经是偶像级人物,但是他并不是作协会员,也没得过国内任何一个文学奖(台湾和海外的奖项倒是有过几个),的文学史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我觉得这个奇特现状的原因在于,按照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体系,王小波的确没地方放,无法置评,因为他从经历到作品都游离在这个体系之外.所谓经历的游离是指他既非文学系的学生,也非作协会员,只是一个自由的写作者;所谓作品的游离是指他的写作目的和他的作品都远离既存评价体系,因此使得体系内的评论家无从评判,只能沉默.

王小波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曾说过:我要试着创造出一点美.这就是他的文学的全部目的.而文学的目的却不在于此,它有太多美感之外的功能.

在的文学体系中,文学首先要承载意识形态的功能,它或者是这个阶级的,或者是那个阶级的;或者是进步的,或者是落后的;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正确的得到正面评价,错误的得到负面评价.在某个特殊时代,作家要为他们作品的错误受到批判、斗争甚至行政处罚.

其次,文学要承载宣传和阐释的功能,它要传播某一时代认为正确的价值,是意识形态的图像和符号的阐释.在某些时候,它甚至被要求有战斗力和杀伤力,为某一个阶级和某种政治斗争服务,它的作用是冲锋陷阵的号角和投向敌人的.在意识形态改变之后,文学被要求为新的价值服务,批判旧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伤痕文学”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不愿意听到有人把《黄金时代》叫做“知青文学”,觉得完全文不对题.


再次,文学要提升人的灵魂,它要负责把坏人教育成好人,使坏人看了幡然悔悟,从此洗心革面;使好人看了备受鼓舞,更加意气风发.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在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后说:没有感觉到这本书能够提升人的灵魂.王小波为这一评价相当郁闷,耿耿于怀,不然不会在一篇杂文中专门提到: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王小波的文学与上述一切毫无关系.如果说王朔的文学一直以顽童的姿态对既存意识形态极尽挑战、挖苦和揶揄之能事,王小波则是对它完全不搭理,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王小波心目中,这个体系等于零,是无,是不存在.所以孙郁先生说:王小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像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由写作者一样,王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他的文学既没有政治功能,也没有商业目的,甚至没有一般的娱乐功能,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纯文学.当然,在他的写作中,时代和现实社会是他的人物和故事的背景,但也仅仅是背景而已,既不是他的批评对象,更不是他小说的主题.

尽管评价一直保持沉默,读者和认真的写作者却不是这样.前者从十五年来各种版本的王小波作品选本层出不穷,盗版书也狂卖不止,可以得到证明;后者有冯唐的文章为证:他第一次读到王小波是在厕所便秘的时候,发现的快乐使他差点像阿基米德一样光屁股跑上街.他发现的是什么?他从王小波的文学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他称王小波是现代汉语文学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所谓“开始”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判断:在“开始”之前是一片虚无.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性学家,作家王小波之妻,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类似论文

像王小波一样着并有趣着

在王小波去世15周年的昨天,我没有去翻他的任何一本书,也没有想装作深沉地发一句悼念词 我想的是,王小波,这伙计到&。
更新日期:2024-5-6 浏览量:12033 点赞量:3861

王小波

对于王小波的思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文学范畴了,王小波早已超越了文学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所以,我们所要。
更新日期:2024-7-17 浏览量:90289 点赞量:18863

小波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也日显突出;而由于小波分析广泛和成功的应用,就出现了。
更新日期:2024-5-11 浏览量:68090 点赞量:15280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建筑承发包预测

【摘 要】通过分析已有的承发包预测方法,选取小波神经网络对承发包发展变化进行预测,并建立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建。
更新日期:2024-11-7 浏览量:21357 点赞量:6298

王朔与王小波:中国文化的AB面

王朔,王小波,他们相同吗相同 他们都是男人,年龄相差无几 他们都是作家,书写的都是汉字 他们都是王姓,500年前或许还是一家 他们现在都。
更新日期:2024-1-18 浏览量:20461 点赞量: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