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我的问题是这样:谁读过3本以上的法国文学(约1/4的学生举手)谁读过《红楼梦》(约1/5的学生举手)然后,我降低门槛,把调查内容改成《红楼梦》的电视剧,这时举手多一些了,但仍只是略过半数.

这是一群文学研究生,将要成为硕士或博士的.他们很诚实,也毫不缺乏聪明.我相信未举手者已做过上百道关于《红楼梦》或法国文学的试题,并且一路斩获高分――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坐在这里.

问题在于,那些试题就是他们的文学读书怎么成了这么难的事或者事情别有原因:是什么剥夺了他们广泛阅读的自由

我不想拍孩子们的马屁,很坦白地告诉他们:即使在30年前,让很多中学生说出10本俄国文学、10本法国文学、10本美国文学,都不是怎么困难的.我这一说法显然让他们惊诧了,怀疑了,困惑了,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30年前天哪,那不正是文化的禁锁和荒芜时期不正是“”十年浩劫刚过等有人露出一丝讪笑,那意思是:老师你别忽悠我们啦.

没错,是禁锁是荒芜甚至是浩劫,从当时大批青年失学来看的确如此,从当时政策主体来看的确如此.但你们注意了:一具病体并非尸体,仍有不绝的生力,包括生力的逐步恢复和增强.“”不过是一场大病来袭,但如同历史上文网森严的旧中国和政教合一的旧欧洲,它并不曾冷却民众的精神之血,无法遏制新文化的萌发、繁殖、积聚、壮大以及爆发,直至制度层面的变革.这才是历史真切而生动的过程.等

那时,老一代知识分子因书惹祸,大多谨言慎行力求自保,倒是一些少不更事的青年可能读得率性和狂放,在社会底层藏龙卧虎兴风作浪.秦某是这样的书虫.他长得很帅,是我哥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一个未遂的地下组党计划,还曾在他们这个跨省的朋友圈里一度酝酿.有一次他坐火车从广州前来游学,我和哥去接站.他下车后对我们点点头,笑一笑,第一句话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和后期大不一样,那本书并不代表他成熟的思想等”这种见面语让我大吃一惊,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但我哥熟门熟路立刻跟进,从维特根斯坦练起,再练到马赫、怀特海、莱布尼兹、测不准原理以及海森堡学派,直到两天后秦某匆匆坐火车回去上班.在这个“哲学重灾区”的两天里,我根本插不上嘴,只能做些端茶上饭的服务.他们也似乎从不觉得身边有人,只是额头对额头,互相插话和抢话,折腾出各自的浑身臭汗.我的未婚妻来过一趟,送来蔬菜和水果,秦某看都没看一眼.


老妈要我哥去打瓶酱油,其实是想让儿子歇歇嘴.没料到我哥出门,秦某也跟着出门,似乎不愿浪费一分一秒,不惜把哲学战争一路打向杂货店.

奇怪的是,这位哲学狂人后来金盆洗手而去,听说是结婚了,离开航运公司了,替朋友去澳洲打理生意去了,相关消息有三没四.就像前面说到的朱某和胡某,他一直未能在新时期知识界喷薄而出――其实他比我见过的某些教授要聪明十倍,完全有这种可能.他卖过血,他妹妹卖过血,以筹集他游学全国的经费,一切似乎都正是为了这一天.

作为我心目中一个个亲切背影,作为“”中勇敢而活跃的各路知识大侠,他们终究在历史上无影无踪,让我常感不平和遗憾.也许有生活难题捉弄了他们有性格毛病羁绊了他们也许他们清高得不屑于浮出地表,不屑于在名人圈里对牛弹琴

事情还可能是这样:在一个没有因特网、电视机、国标舞、游戏卡、MP3、、桌以及足球赛的时代,在全国人民着装一片灰蓝的单调与沉闷之中,读书如果不是改变现实的唯一曙光,至少也是很多人最好的逃避,最好的取暖处,最好的精神梦乡.生活之痛只有在读书与思维的醉态下才能缓解.何以解忧,唯有文章,是之谓也.因此,一个物质匮乏的社会,或者说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反而最可能产生精神渴求;而一个机会密集、利益汹涌以及享乐场所环伺的时代扑来之时,真理的镇痛效应和致幻效应是否会如期减退醉汉们是否应该及时地清醒还俗

那么,我应该为他们不再需要镇痛和致幻而欣慰吗应该为他们在知识苦恋之外找到更多的兴趣、忙碌、实惠以及体面而庆幸吗

或者我不应该为他们的失踪而欣慰不应该为自己一具幸福皮囊下迅速繁殖的平庸而庆幸

一代失学者的漫长假期早已结束了.“”远退到30多年前.文明似乎日益尊贵、强盛、优雅、丰饶、金光灿烂.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读书其实是越来越难――如果这些书同文凭和实利无关.一颗颗灵魂在舒适而惬意地入睡,不需刺耳的声音惊扰.正如一研究生曾三番五次地问我:“老师,学文学到底有没有用啊”我看得出,他一直没在意我此前的解答,不过是想在交出论文之余,再次求证一下他的文凭到底能否升值,能否给他带来一百万或两百万,能否让他过上出人头地的好日子.我终于沉不住气:“我容许你把这个问题问一遍,问两遍,问三遍,但不容许你问第四遍!”我甚至扭头就走,回头再补一句:“如果你并不爱文学,现在改行还来得及!如果你对什么也爱不起来,现在退学也来得及!你其实不必太亏待自己.”

我肯定把他吓坏了.

对不起,我忘记了他并非圣徒,只是一个娃娃.从他所处的康乐时代来说,从他眼下远离灾难、战争、贫困、屈辱的基本事实来看,他确实没有太多理由热爱文学,那么累心和伤人的东西.

这是他有幸中的不幸.

(摘自《七十年代》北岛、李陀主编,2009年7月三联书店出版)

类似论文

不想写作业的日子

“快,快,进球,进球等哎呀,真臭!”米粒一边看球赛,一边大喊大叫 大嘴花实在看不下去了,它摇着大脑袋叫道。
更新日期:2024-1-7 浏览量:6150 点赞量:2337

范曾:凌晨四五点读书

在河北卫视2014年播出的《中华好诗词》节目现场,主持人问特邀嘉宾范曾先生,对参赛的小选手们想说些什么 年逾古稀的范曾先生&。
更新日期:2024-5-27 浏览量:69338 点赞量:15317

痴情读书2023年第11期

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书成了我的挚友 它让我长知识,增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回忆从少年上学到从事教师工作,读书学习成为我生活的必需 &。
更新日期:2024-2-15 浏览量:30951 点赞量:7509

在金地大的日子

2007年10月来到深圳,次月进的公司 2010年1月前,公司厂房租在龙华大浪浪口金地大科技园,在这里度过两年多的时光 不是个勤奋。
更新日期:2024-12-15 浏览量:153218 点赞量:32142

在考研基地的日子

我的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填志愿时随便找了个学校、选了个听着热门的专业 于是,我稀里糊涂地上了本省的一所师范大学,在生。
更新日期:2024-9-3 浏览量:15544 点赞量:4259

徐子黎:读书不肯为人忙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为生而活的人,另一种是为活而活的人 不问吃穿,不管住行,不谈恋爱,一心沉溺于古典文献学世界的徐子黎应该。
更新日期:2024-10-22 浏览量:130532 点赞量:27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