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暗的火》的解构主义特征

摘 要 :作为后现代派大师的纳博科夫,一直是解构主义手法的热心尝试者,他热衷于寻找文学创作中新的文本结构和新的写作格,而《微暗的火》就是纳博科夫对解构主义手法一次更全面更深层的尝试.本文试从对传统小说模式的解构、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解构、对文学评论的解构等三个方面对《微暗的火》进行分析.

关键字:《微暗的火》 解构主义 纳博科夫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耶鲁文学评论家希利斯米勒对“解构”一词的定义为:“‘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自从19世纪末,尼采大胆地宣称“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价值”之后,他的叛逆思想便带起了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解构秩序的思潮,并成为后来兴起的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解构主义者主张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因此,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这种思潮发展至今,现代的解构主义已经无处不在,它不仅会对某种行业理念进行解构,还会对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观念进行解构,使之从稳定的意思变成为一种不可靠的符号,使它从整体消散为碎片,从固定的程序变成零乱的片断.在文学批评领域里,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德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等三部书的问世宣告了解构主义学派的确立.在德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是“在场的形而上学”.这就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即所有人都要遵循的运转逻辑.而德希达恰恰要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作为他所要解构的目标,尽力表现出一个文本中的空缺、反常、自相矛盾的方面,从而使文本的有秩结解分崩离析之后呈现出一种无序特征,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打破现有的秩序,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等特点就成了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关键字.简言之,解构主义是对传统理念的颠覆,解构主义者就是要打破现有的秩序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而要打破的秩序里不仅有社会道德观念,也包括了创作习惯、阅读习惯、思维习惯和人内心所积淀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等.

作为后现代派大师的纳博科夫,一直是解构主义创作手法的热心尝试者,他热衷于寻找文学创作中新的文本结构和新的写作格,如他曾在《洛丽塔》中尝试了对人类传统道德观念的解构,在《斩首之邀》中重新阐释了“时间”的理念,在《普宁》和《黑暗中的笑声》中用反英雄笔法创造了典型的反英雄人物普宁和欧比纳斯;而《微暗的火》则是纳博科夫对后现代的解构主义手法的一次更全面更深层的尝试.《微暗的火》讲述的是一个在大学里教赞巴拉语的老学究金伯特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它由前言、一首四个篇章的长诗、评注和索引组成,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长诗的注释却是全书的重点.在这部小说里,已完全看不到传统小说文本的特征,而是处处充满了解构主义的符号,这种零乱的结构本身对读者和评论者的传统心理都是一种严重的挑战.本文试从如下三个方面分析纳博科夫《微暗的火》所表现出的解构主义特征.

一、对传统小说模式的解构

对于小说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界早就有固定的定义和固定的写作模式,并形成了作者对小说的固定的认知.在传统的概念里,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通过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特定的社会生活,它是拥有完整的情节、合理的布局、具体的环境描写、和特定的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任务就是刻画人物,并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人物为主线的,以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来细致地全面地展示社会的变迁;也就是说,人物、情节、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大要素.

然而,在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中,这些传统小说的基本规律和要素彻底消失了,代替它们的是一个既像诗歌、又以诗句的评注为主体的另类文本.这部小说的篇章结构是以“前言”、“诗篇”、“注评”和“索引”四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999行诗,仅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则是对长诗所做的繁琐注释,“前言”和“索引”也纯属虚构式的.在《微暗的火》中,虽然有两个主要人物金伯特和谢德,但作者既没有去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没有刻画人物的成长,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或场景,更谈不上表达某种社会主题.纳博科夫写作《微暗的火》的目的不是要去创造人物或表现时代的变迁,而是要求读者在反复的对照阅读之中,自己去构思组合出曲折的故事情节,或者说是让读者加入到作者的主观创作之中去.因此,整篇作品看起来东拉西扯,支离破碎,上下之间毫无关联,有时甚至是牵强附会的注释.在《微暗的火》中,传统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因素完全消失,传统的写作手法在这里看不到踪影,因此在这部自称为小说的小说里,其实已将小说的传统写作模式彻底解构.

但是《微暗的火》这种异类的小说文本的出现却带来了作家们的欢呼,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一度出现小说形式危机的论调,美国作家们认为小说形式已被用尽,在小说的文本上任何人不可能再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而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却给小说的文本带来实质性的突破,在完全消解了传统文本的同时给小说以崭新的形式.著名美国女作家玛丽麦卡锡称它为“本世纪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称它是一部“才华横溢的拼合起来的小说”.因此,仅从小说文本的价值角度来看,纳博科夫的确在解构传统小说文本的同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小说文本,给小说这种写作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而纳博科夫本人也为自己的创造十分得意,他说:“人类生活无非是给一部晦涩难懂而未完成的杰作添加的一系列注释罢了.”因为生活的晦涩难懂,所以需要生活中的每个人物去为生活排序重组,从而找出生活的真谛来,这就是《微暗的火》的深刻寓意.

二、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解构

纳博科夫曾经说过:

“文学应该给拿来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时,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它那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一个统一体.”

纳博科夫的话就是对传统阅读心理的一种挑战,他认为文学包含着“稀有的香味”碎片物,应当“拿来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只有通过“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才能让“碎片也就会在你的头脑中重新组合起来,显露出一个统一体”来,这话里有如下含意:一是文学是纯精神的、小众化的一种读物,真正懂得它的人不多;二是文学是需要读者在内心根据自己的体现去重新组合,还要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感受的一种心理享受的过程.纳博科夫的这种理论显然与读者心目中的阅读习惯大相径庭,读者对小说的期待总是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传奇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本小说没有离奇动人的情节或深刻的人物形象,读者会感到失望.但在《微暗的火》里,读者不但看不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甚至连小说表述的语言都是零乱的、断断续续的.金伯特胡乱地注释着谢德的诗句,有时他的注释仅仅是几个字或十几个字,有时却是长篇大论的表白,大堆的毫无章法的句子堆砌在文本中,让读者弄不清楚哪些是作者要讲的故事,哪些是真正的学术性的注释,甚至连那个在诗中和注释里一直活跃着的金伯德的真正身份也是靠猜测勉强拼凑出来的.所以当读者抱着读传统小说的心理去读这部所谓的创新文本的《微暗的火》时,他感到的是真正的无所适从,在读者对小说《微暗的火》感到失望的同时,读者的期待被解构了,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也被彻底地解构了,而少数能够懂得纳博科夫的写作目的的读者也会感到,《微暗的火》其实只是对一种新小说文本的体验式的阅读,纳博科夫正是在建立新小说文本的基础上,用文本本身的力量去重建小说的魅力,给读者提供一种“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细细咀嚼”体验文本馨香的机会罢了.

三 对文学评论的解构

《微暗的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制造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其实,它更层次的含意是在表达纳博科夫对文学批评的态度:纳博科夫一贯认为文学应当是远离现实生活的高雅艺术品,只有当文学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之后才能够表现出它的独特魅力.而现实中的评论家却要按照自己的主观经验去理解文学作品,他们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作家创作之中,用现实去解释文学,用创作和现实生活相比对,并以小说与现实距离的相近、表现生活的真实感为评判小说优劣的标准.而这恰恰是纳博科夫所深恶痛绝的评论文学的标准,他曾经十分犀利地说道:“你(指来访的记者)用的‘现实’一词让我困惑不解,可以肯定,是存在我们大家都想象得到的那种平均化的现实,而只是普通观念上的现实,毫无生气的传统形式,是应景的编者按.”而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理解是:“现实是非常主观的东西,等人们离现实永远都不够近,因为现实是认识步骤、水平的无限延续,是抽屉的假底板,一往无前,永无止境.”纳博科夫还强调说:“在艺术超尘绝俗的层面上,文学当然不关心同情弱者或谴责强者之类的事情,它注意的是人类灵魂那隐秘的深处,彼岸世界的影子仿佛无名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纳博科夫已深刻地意识到“时间就是一条流过大地的抽象的河”,而人生唯一能够抓住的只有“由感觉、知觉向情感方向的衍变,那如潮水般在心中涌来、退去的往事,那由渴望、嫉妒和富有诗意的欣喜之情等等绵延起伏所构成的情感波澜”,文学就是要表现这种虽然零碎、然而却非常真实的情感波澜,或者说是人内心里最隐秘的世界.因此,《微暗的火》是一种人类灵魂的表白,是一种关于灵魂的写作,而不是与生活里某一人的僵硬的对照,所以如果拿《微暗的火》去比对生活里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地方,并且看它的相似程度的话,读者会感到失望,纳博科夫也会感到愤怒.纳博科夫是站在时间观念的立场上思考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可能的解决方法,并由此延伸出他的艺术观念,他认为:“文学是创作,小说是虚构,说某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侮辱了艺术,也侮辱了真实.”他肯定地说:“格与结构才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正是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支持下,纳博科夫一贯注重的是文本的创造,而不是去追求他的小说离现实生活有多么近,表现现实生活有多么逼真.所以,《微暗的火》中的所有情节都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的,他所描写的金伯特就是真假难辨的一个影子,他所书写的赞巴拉国也是若梦若幻的海市蜃楼,他所讲述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因此,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最终只剩下一种真实,那就是文本的真实,或者说是作者创造此文本时的真实的.

纳博科夫在创造艺术的同时也创造了他自己的新生命,他给予时间以新的秩序,赋予生命以新的目的,并给予文学以新的诠释,同时也完成了他的“文学叛逆者”的身份.因此,虽然纳博科夫的作品倍受质疑,但他仍然非常乐观,他在《固执已见》中说道:“我相信,某一天会有人出来对我做出新的评估,并宣布,我根本不是一只轻浮的北美黄鹉,而是一个严肃的道德主义者.”

参考文献:

[1] 何帆、文祥:《当代外国著名小说家访问记》,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

[2] 纳博科夫,申慧辉译:《文学讲稿》,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3] 布利恩伯伊德,于威译:《纳博科夫的蝴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 》(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 罗纲:《后现代主义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石磊,女,1970―,吉林辽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长春大学.

类似论文

解构主义建筑的曲线艺术形态

摘 要:随着城市发展,千遍一律的“箱型”现代主义建筑形态已无法满足人们追求视觉审美的要求,从 。
更新日期:2024-7-23 浏览量:94723 点赞量:20862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理源脉实践意义

[摘 要]解构主义的产生是吸取和超越了前辈学人思想成果的结果 在这其中,胡塞尔、海德格尔、索绪尔等人&。
更新日期:2024-6-28 浏览量:83794 点赞量:18865

解构主义建筑与现代艺术比较

摘 要:对解构主义的哲学来源进行了介绍;对解构主义在建筑、现代艺术、雕塑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解构主。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1584 点赞量:6009

服装艺术的解构主义

摘 要:解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至今频繁出现于服装设计艺术中的一个词汇,事实上,它也经常用来形容从艺术、思。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0164 点赞量:5297

服装艺术的解构主义

摘 要:解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至今频繁出现于服装设计艺术中的一个词汇,事实上,它也经常用来形容从艺术、思想到。
更新日期:2024-8-23 浏览量:105672 点赞量:2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