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与优雅:旅法女作家吕大明的散文艺术追求

摘 要 :该文论述了吕大明的散文与中西文化、文学的关系,认为其散文乃属一种中西荟萃、精致典雅的“文化散文”,其中饱蘸着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深厚底蕴与文学艺术的丰富学养;她擅长在东西方文化、文学艺术中有一种自觉的比较视角,在娓娓道来的异域风情的叙述中,往往具有观察、思考风土人情所反映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差异的人文关怀;她不仅将学识、典籍、文学、异域风情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且在向西方艺术有所借鉴的过程中,用中文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散文体式与格局,使之成为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名副其实的艺术性散文.

关 键 词 :旅法女作家;吕大明;散文;中西交融;诗意和美感

中图分类号:I1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3)1-0114-07最初知晓旅法华文女作家吕大明的名字,是在读了她的散文《来我家喝杯茶》之后.这篇堪称“文化散文”的作品,先从“在西欧人中要数英国人最讲究喝茶”说起,细数各国、各家茶宴的不同风俗与迥异风格,在看似闲闲的笔致中,做了一番洋人与国人在喝茶及社交中审美趣味、民族性格和文化差异的比较.让人品出《来我家喝杯茶》端上来的不是寡淡无味的白开水,也非甜得腻人的可口可乐,它是融汇东西,贯通中外,自由汲取东西方博大精深的文化源泉,并采撷了中外文学典籍中的奇花异草而浸泡出来的香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已在台湾出版过多部散文集且名闻遐迩的吕大明,在海峡的这一边,虽然她的《流过记忆》、《伏尔加河之梦》、《尘世的火烛》三部散文集,1995年后陆续出版,但一直仍然未能引起中国文坛的瞩目与评论家们的重视.当年她刚在台湾“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就被从法国来台主持光启社并慧眼识珠地出版其散文处女集的巴黎大学文学博士顾保鹄神父,誉为“你的散文字字珠玑”①,她与她那些用心书写下的散文,在大陆的关注者与研究者至今仍不多见.打开百度搜索引擎,能搜索到的有关华文女作家吕大明研究的论文,竟然只有九十年代初发表于《华文文学》的《吕大明散文评析》②等寥寥可数的一二篇.这使我为这位以“艺术家命中注定只能受雇于美神”③自勉,“依然向往一种优美的意致”④的散文家及其美文“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颇感不平.

飘然天外游

吕大明,这位名字往往容易使人误解其性别的华文女作家,1947年12月21日生于福建省南安县.不久,襁褓中的她即被家人带去台湾.她在台湾的青山绿水中汲取日月精华与文艺营养,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克己礼让、谦和善良与浪漫唯美、温文尔雅的遗传基因,得到了充分浸润与发扬光大.人们看她文中显露出来的那种优雅与高贵的气质,误以为她出身名门贵族,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她在2006年发表的《繁华如梦鸟惊啼》中说,“我母系家族,诗礼传家,是乡中望族,我父系家族出身寒微”.她的父亲生于贫寒之家,“饥寒交迫的景况如影随形,紧紧缠住父亲的童年、少年,穿着破旧的棉絮袄子,一年四季光着脚,当没有热腾腾的番薯块充饥的时候,只好躲进破棉被里早早入睡”,“童年的困境使父亲发愤苦学,他是校中最优秀的孩子,年年名列前茅.”⑤抗战时期,她父亲出任福建安南永德边区抗日自卫团司令;接着又担任福建安溪县县长、福建省政府参议顾问等职.其父虽一生戎马倥偬,但晚年的他还是露出了吟诗赋词的真性情.在《夏蒂拉随笔》中,作者记叙了在法国枫丹湖畔木屋的火炉旁,古稀之年的老父亲诗才敏捷地一口气就写了六首旧体诗,作者戏称其为“七步成诗”,“觉得其中颇有神来之笔”.她父亲这种“富贵荣华何可攀”、“今日飘然天外游”的性情与浪漫,不也正是青年时代的女儿为追求心中的“梦”与“美”而负笈欧陆、至今不悔的执着精神的精准概括么?!

而出身于“诗礼传家”、擅长古词雅韵、著有诗词集《缣痕吟草》的母亲,对于长女文学潜能和艺术气质的开发和熏陶,更是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慈爱的母亲不仅是一位善于填词赋诗的才女,她更是一位培育女儿热爱中国文学的良师益友.多年之后,吕大明深情地回忆道,“在文学创作中,文学界诸大师都是我的典范师表,但最早最初的启蒙师却是我的慈母”⑥;“如果没有母亲,我不可能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我成长的乡土台湾,也深深埋下我文学的根柢等”“月明星稀的夜晚等母亲教我读湛方生(东晋诗人――笔者注)的《秋夜》,他的辞赋具有南朝抒情小赋的风格”⑦.有趣的是,潜移默化之下,母女俩都成了地地道道的“红迷”,连“有一回母女散步见到一处临水的飞檐亭阁,就如见了《红楼梦》大观园的一景”⑧.慈母不仅是文学上的启蒙导师,还是儿女们儒雅性情的无声榜样,吕大明后来在散文中多次提及慈母对她少女时期良善人格与温婉脾性的熏陶:“母亲是世间少有的性情中人,她生活在一个恬淡、温柔、知足的心灵世界:她自己营造的世界,‘香暖绣阁压金线,夜静小窗学咏词’是她的闺秀气质.在人世颠沛沧桑之中,始终能保持一颗与落霞、云树、松风、竹韵相依偎的心情,在成长岁月中,我们这些儿女就没听过母亲大声斥责,或说出一句不好听的话.”⑨2000年11月,身染重疴的母亲对从欧洲飞去美国佛州探病的女儿说:“你是我的影子,你是我的翻版,你多么酷似我等”⑩知女莫如母.吕大明说话轻声细语,为人善良谦和,处世温柔敦厚,具有大家闺秀温文尔雅的高贵气质,正是得自母亲的性情真传.母亲的美德和慈爱还体现在她对于儿女“离巢”飞翔的渴望和理想给予充分尊重、默默筹划与倾囊支持,“有一个夏夜,母女共同漫步在淡水河畔.母亲知道我有出国求学的打算”,“自从那个夏夜,我慈爱的母亲每做一件事,都是为我远行而默默筹划,偷偷为我存钱,当成我远行的盘缠,将一串她最喜爱的珍珠项链藏在箱底,作为我未来婚礼的礼物,将她的诗册和墨迹抱在系着缎带的纸盒里,留着后纪念等”{11}.

在这样一个温情脉脉、相亲相爱并充满文学艺术氛围的家庭中长大,被父母视作“金枝玉叶”的吕大明,“始终拥有‘圆梦’的环境”,“终究能守在文学的塔里,玩赏珠圆玉润的字句.”{12}少女时期的她,便开始对缪斯女神顶礼膜拜.她加入了名师荟萃的耕莘文教院青年写作班,并且很快崭露头角.1966年,正在台湾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就读的吕大明,以其散文《秋山,秋意》获耕莘文教院写作比赛散文组亚军,并获得了评审之一的散文名家张秀亚的欣赏.1968年,她的第一部散文集《这一代的弦音》,由散文名家张秀亚亲自作序,其中盛赞作者抒写性灵,如晨光中山径上的寻芳者,是“这一代弦音中动听的音符”{13}.从此,她便有了“小秀亚”之美誉.不久,此集即荣获台湾幼狮文艺文学奖首奖.1969年她大学毕业后,历任台湾光启社节目部编审和台湾电视公司基本编剧,先后编写过《孔雀东南飞》等广播电视剧200多部.然而强烈的求知使她渴望去新的文学天地间翱翔.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为了研习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学艺术,也为了心仪已久的美丽梦想的追求与向往,她在母亲的默默筹划与无私支持之下,毅然飘洋过海,远赴欧洲,入英国牛津大学高等教育中心研修.1977年进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并于七十年代末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又就读于巴黎大学博士研究班.此时,具有中国古典文学深厚底蕴的她如鱼得水,自由遨游在灿烂辉煌、优美高雅的西方文学艺术之中,沉浸在欧陆古朴宁静、温馨友善的风土人情之间,并且甘之若饴,乐此不疲.她在欧陆写下了大量融合中西文化、出入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散文佳作,出版了散文集:《大地颂》(台中,光启出版社,1977),《英伦随笔》(台北,尔雅出版社,1980),《写在秋风里》(台中,台湾新闻处,1988),《来我家喝杯茶》(台北,尔雅出版社,1991),《南十字星座》(台北,三民书局,1993),《寻找希望的天空》(台北,三民书局,1994),《冬天黄昏的风笛》(台北,三民书局,1996),《几何缘三角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以及九十年代中后期在大陆出版的《流过记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伏尔加河之梦》(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尘世的火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等.她的散文新著《世纪爱情四帖》收入笔者主编的“雨虹丛书/世界华文女作家书系”,于近日已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2012). 吕大明身形纤细瘦弱,然而谁能想象,她那纤弱的身躯中竟包含着一颗对于“美”的文学艺术追求不息的高贵与痴恋的心灵.为此,她不惜“异乡飘零”,一次次举家迁移.她说自己之所以离开英伦来到巴黎,只为了心中珍藏的对“巴黎这座艺术之都怀着神往的梦”,她在到达之后很快就“迷失在巴黎这座美的迷宫中”,“罗浮宫的珍藏,达赛博物馆印象派大师的画、罗丹的雕刻艺术、歌剧院、协和广场前的喷泉、埃菲尔铁塔、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等巴黎是人类心灵活动的具体化,是精神美的最高点.”{14}之后移居凡尔赛小城,只因“在惊鸿一瞥中就爱上了这座早年只是皇家围猎的庄园,现在它却是世界上最美最古典雅致的皇宫之一,而环绕这座皇宫的高大的梧桐树,以及窄胡同里那散发悠远岁月寒香的古玩、雕塑、古画、瓷器、珠宝、服装的小店,也那么吸引我.”{15}于是,她卖掉了英国伯肯赫德宽敞舒适的深宅大院,一家人移居“优雅而又古典”的凡尔赛小城.住在一间并不太宽敞的公寓内,一住就是近二十年.


吕大明真像一只为追逐光明而奋不顾身的翩翩起舞、优雅浪漫的飞蛾.

形神随意来

斗转星移,世事更迭.无论是英伦还是法兰西,民风淳朴、建筑优美、古色古香的宜居小城不胜枚举,然而吕大明独独对凡尔赛小城一见钟情,怡然自得地居于这“一页古典乐章里”.与其说是吕大明选择了凡尔赛小城,不如说是这个充满着“宁静、优雅和古典”的小城与崇尚唯美浪漫、“优雅而又古典”的她,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契合与心灵上的共鸣.这与她在众多文学体裁中独独擅长散文不无巧合.自然,吕大明编过许多剧本,她说自己也写小说,然而我总觉得她那种抒情的、唯美的、天然带有某种敏感与伤感的艺术家气质,应该是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最佳人选.比起其他文学体裁来,散文是最需要处之泰然的自在心态、率性而为的真性情与优美典雅的文字表述的.

众所周知,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四大文体类别确定下来,并沿袭至今.然而,与其它三类文学体裁相比,散文虽然不必像写小说那样挖空心思地编织情节,虚构人物;也不必像做诗那样殚精竭虑地捕捉意象,斟字酌句;更不必像编剧本那样假戏真做地分场布景,设计台词.它既可相容并蓄,纵横摔阖,也可细处着手,以小见大;既可夹叙夹议,声情并茂,也可直抒胸臆,坦陈心事.因而人生百态,无所不谈;融铸古今,包罗万象.但反过来,散文却又成了一种最为“挑剔”、最易“露短”的文体.余光中先生曾指出:“散文家无以凭借,也无可遮掩,不像其他文类可以搬弄技巧,让作者可以隐身在其后”{16}.散文既无技巧可以卖弄,却能把作者的才情、学识、人格、风度、气质、修养及个性清楚地袒露出来.思想感情的贫瘠,知识学问的浅薄,文学功力的欠缺,胸襟气度的窄仄,都会在散文中无处躲藏,让人一目了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散文其实是极不容易写出佳作来的,周作人先生曾谓之“是文学发达的极致”{17};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也认为,“散文有其‘易学难工’的特色”{18}.中国现代散文名家柯灵先生则言:散文“文字虽小道,却是探察内心的窗口,或庄,或谐,或如姜桂,或如芒刺,或慷慨放达,或温柔敦厚,或玲珑剔透,或平淡自然,发乎性,近乎情,丝毫勉强不得.或真纯,或夸饰,或朴实无华,或锦绣其外败絮其中,也瞒不了明眼人等”{19}这真是把散文的本质与特性说得再透彻不过了.

吕大明的散文之所以与众不同,其中一个主要特征在于,她对于散文艺术有着独特的追求,其散文乃属一种中西荟萃、精致典雅的“文化散文”,其中饱蘸着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深厚底蕴与文学艺术的丰富学养,而这种深厚底蕴与丰富学养,正是她像那只为追逐光明和优美而奋不顾身、浪漫潇洒的飞蛾,在文学艺术殿堂内围绕着“美”的典藏发愤求知,日积月累的知性与灵性的积淀.在当今海外华文文坛上,通晓一两门外语并能用汉语以外的文字写作的作者也许并不少见,但像吕大明这样在其散文中能显示学贯中西的文化修养与广博学识、能自由出入古今中外文学典籍的女作家,实不多见.翻开她的散文,随意之间你就会发现她在散文中提及的中西经典文学作品及其作者既多样且密集,这在当今女性散文中实属罕见,略略统计就有:英伦的女诗人狄金荪、勃朗特姐妹、莎士比亚、哈代、华滋华斯、狄更斯、拜伦、雪莱、济慈、弥尔顿、乔索(叟)、查尔斯南姆、维珍妮亚吴尔夫、布里吉斯等法国的乔治桑、缪塞、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大小仲马、福楼拜、梅里美、雨果、左拉、斯汤达尔、都德、拉马丁、高乃依、波特莱尔、庞德等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叶赛宁、高尔基等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史托姆、霍普(夫)曼等意大利的但丁、薄伽丘、培(彼)特拉克,还有与米开朗基罗同时代的女诗人维多利亚歌伦娜等美国的霍桑、奥尼尔、赛珍珠、佛罗斯特等至于中国的作家,从庄子、老聃、伯牙、荀子、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白朴、汤显祖、曹雪芹直到现代诗人艾青等从耳熟能详的著名大师到并不出名甚至冷僻生疏的作者及其作品,无不信手拈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有神助”,据她说,这也“是父亲的家书中勉励我的经典之句”{20}.正是由于不知疲倦地星夜苦读,日积月累,才使她在散文里提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时如数家珍,充满了一种以知性、博学见长的“学者散文”的书卷气.

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散文虽常常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却很少有学者散文“掉书袋”的卖弄学问之嫌,她总是以典雅清丽的语言,诗意盎然的词汇,将那些本来深奥难懂的外文原著与古典诗词,译成现代人通俗易懂的优美文句.如《绝美三帖》中的《三生石上谈‘情’与‘缘’》,作者先引美国现代诗人庞德的一首情诗:“不再听到罗裙的,/不再听到莲步的轻移./尘灰落满了深宫,/飞旋的落叶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快乐,睡在泉下,/门坎(槛)上贴着一片湿漉漉的枯叶.”接着便指出他的这首情诗,实际上脱胎于汉武帝为其宠妃之一的李夫人所写的《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予扃等”作者认为正是这首写于二千多年前的古诗,寄托了“汉武帝悼念李夫人的哀怨与深情,给庞德新的灵感”{21},这就把原本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范畴的诗学影响的命题,以缠绵细腻的文字,生动细微的音响、婀娜多彩的画面、还有形神兼备的特写镜头(门槛上一片湿漉漉的枯叶),形象而又优美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胜过了千言万语. 异香天上来

我之所以将吕大明的散文归为“文化散文”,还在于其散文擅长在东西方文化、文学艺术中有一种自觉的比较视角.自《英伦随笔》始,其散文便跳出早年“小秀亚”散文纯抒情或纯粹追求诗意的传统散文的窠臼,在娓娓道来的异域风情的叙述中,往往具有一种观察、思考风土人情所反映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差异的人文关怀,她将所感所思与揭示东西方异中有同或同中有异的文化特征结合起来,凸显其所蕴含或赋予的文化品格与文学精神.如那篇堪称经典美文的《来我家喝杯茶》,从“英国人最讲究喝茶”说起,细数茶宴乃是古代贵族的上流社会“社交的一课”,出席者无不衣冠楚楚,彬彬有礼,“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合乎优雅,摇起头来可不能摇得像拨浪鼓,话题可得不温不火,嗓门可别高,就是要打一个喷嚏,也得先来一声道歉,坐在身旁的人也别忘了回他一句‘上帝祝福’这一类的话”.首段便将英国人“喝茶文化”的悠久传统、贵族“茶宴”的繁文缛节及其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刻板、客套、虚应的文化特征凸显出来.接着,作者引英国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的小说《克兰福镇》里描写福雷斯特夫人举行一个结婚纪念日的茶宴,正患伤风感冒的玛蒂小姐就被派坐着敞门的轿子前去赴宴.“她描写这段参加茶宴所乘坐的轿子,就让人想到古代中国豪门坐轿代步的情景”,犹如电影中突然出现了蒙太奇回闪镜头,坐在轿里的英国小姐变成了中国的达官贵人.接下来又从社交礼节引申到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那时期社交是当成一种艺术,他们先选定一处风景优美的乡野,来一次这样的‘雅聚’,清晨漫步山林,谈论哲学,然后吃早餐,听曲,早餐后在大树下朗读诗篇,傍晚则聚于泉水畔,由每个人讲一个故事,到了晚餐,真正生动、风采而格调高雅的话题就正式开场了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的浪漫潇洒、风流倜傥的社交艺术与正襟危坐、刻板拘谨的英国式茶宴成了鲜明对照.然后,由意大利人将“社交当成一种艺术”又联想起中国古代的杭州茶肆:“在宋代钱塘吴自牧的笔记小品《梦梁录》里,读到他笔下所描写的杭州茶肆,都是十分讲究气氛情调的,店里必插四时花,挂名人画,一年四季具应奇茶异汤,譬如冬月的七宝擂茶、馓子、葱茶等暑天的雪泡梅花酒等而读到《陶庵梦忆》,张岱在文中提到“松梦”的茶,先不去想那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的茶色,单揣想着茶名“松梦”二字就觉得唇齿留香了.”

这时,就发现作者不仅仅只是在品味中华茶文化的精致考究、典雅写意,透露出中国文人雅士“讲究气氛情调”,而是在看似东“拉”西“扯”的闲笔中,做了一番“喝茶文化”所流露的东西方的民族性格、审美趣味和文化差异的比较.宋朝杭州茶肆及其环境的精致考究虽令国人骄傲,现代英国人的下午茶也不无其文化雅韵.独身女子葛丽斯“热爱中国文化”,她家的茶宴成了炫耀并卖弄其中国文化学识的越洋展览厅:

等英国人并不懂牡丹,但英国牡丹因拜气候之赐开得特别美.葛丽斯不但懂牡丹,她园中的牡丹都是有“典故”的,这些典故都藏在她灵活的脑中,如石曼卿的“独步性兼吴苑艳”,如李山甫“一片异香天上来”等这些中国人吟咏牡丹的诗句,她都能脱口而出.到葛丽斯家喝茶可不轻松,她不但中国话讲得流利喜爱中国文物,而且中国书籍读得也多,有一回她以屈原《天问》中,“鳌戴山林”的典故问我,一时竟让我语塞,那是来自《列子汤问》的神话.话说东海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天帝命令禹神让十五只巨鳌载负这东海五座仙山游动的典故.我自问曾在《屈赋》上下过功夫,写过专论发表于《亚欧评论》,而且也以屈原的故事变成舞台剧,可是当时我竟记不得这个《屈赋》的典,为此我再也不能以学有专精自我解嘲,回家后闭门读《屈赋》,而深叹学海无涯.{22}

连自由出入东西方博大精深的文化园林,摘采下许多奇花异果的作者,都被问得一时语塞,“深叹学海无涯”,葛丽斯女士家的英国下午茶,真够让每个炎黄子孙喝一壶的.喝葛丽斯女士家的下午茶,喝出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交流,也喝出了炎黄子孙对于守护中华文化并发扬光大所肩负的使命.读了这篇《来我家喝杯茶》,还有哪位中华的儿女能不“热爱中国文化”?

澄澄变古今

吕大明的散文不仅是一种将学识、典籍、文学、异域风情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的文化散文,更是一种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名副其实的艺术性散文.当年周作人先生曾将“艺术性”的散文称作“美文”.他说,“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有很多两者夹杂的”,读这样的散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23}艺术贵在创新.中国散文自先秦以来,几乎历朝各代都有代表自己散文艺术的“新体”问世:春秋诸子杂文、六朝骈文、唐宋古文、明代小品、清人笔记,直到“五四”后的现代散文,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更是“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24}没有创造便没有艺术的生命.悉数都是起承转合、文风也是千篇一律的散文令人生厌.笔者以为,吕大明的散文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与独特格局,创造了中华当代散文的一种美文“新体式”.前面说过,吕大明对于古今中外文学名家及其经典作品的熟稔,为许多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者所惊叹.其实,她还深深陶醉于西方的艺术大师及其佳作,她在散文中提及的著名音乐家(如莫查特、布拉姆斯等)、雕塑家(如米开朗基罗、罗丹等)、画家(如波提切利、莫奈、梵谷等)等数不胜数.文学与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的精神往往同气相求.

于是,在欧陆(从英伦到法兰西)已经生活了30余年的吕大明,在其散文中向西方艺术有所借鉴,继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散文体式与格局,也就并不令人惊讶了.比如,她的许多散文与我们司空见惯的“一题一作”的散文:即一个标题下面只有单篇文章截然不同,其散文常常“一题多作”,即一个总标题下往往会有三四个或更多的平行小标题,既独立成篇,又总是围绕总题目,如同西方的交响乐有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呈示与展开交相辉映,又好比印象派画作的“点彩法”多点一般,她擅长在散文中从不同事例、不同国度、不同典籍、不同人物多侧面、多角度展开叙述和对比,而万变不离其宗旨,形成一种类似“复调小说”式的“复调”或“多调”体交互散文,犹如西方的交响乐.如1997年创作的《爱情实验室》,其中分别有四个小标题,分别为四篇独立的小故事:《惊艳》讲述邻居法国小伙狄昆从待恋、热恋再到失恋的外形与心情的明显变化,反映当今不少巴黎佳人坚持独身主义而给男人带来的爱情苦恼.重新恢复昔日落魄艺术家形象的狄昆告诉作者:“她不愿为我放弃单身贵族的雅号,她一直是她社交圈子里一颗闪亮的星等”,当今巴黎单身女人的婚恋观如同她们艳光照人的外表、长袖善舞的能力那样,着实让人“惊艳”.《戏法》讲述作者在广场散步时偶遇一群年轻流浪汉,其中之一向她索要“纪念品”,作者解下身上唯一佩戴的鸟形羽毛胸针递给他.流浪汉向她讲述了自毁爱情的悔恨:“世间只有爱情不能当江湖中玩的戏法,但我一直在玩那样的戏法等”自食苦果的流浪汉,让人怜悯同情也叫人哭笑不得.《告别的弥撒》中的贝对于已分手的男友尼古拉仍难以割舍,如同去礼拜堂做弥撒一般,一再重复她与尼古拉的爱情故事,他们曾拥有过去威尼斯度蜜月的梦想:“去爬一段白色大理石的扶梯,一段爱情之梯等”然而现实却是:“不管多少次会面,最后都要举行一个告别仪式,两人挥挥手像各自单独在宇宙运行的星星.”《幕落》则将前面三则分分合合的婚恋悲剧化成了凯与薇的婚宴喜帖,“十年的马拉松爱情,充满了温馨的情节”;“我们都盛装准备赴宴,也在心里为那个美好时辰祝福”{25}.至此,人间的“爱情实验室”,虽然落下了帷幕,但给读者深刻的爱情与人生的启示却如涓涓溪流,仍然在心中流淌;正如在《惊艳》的结尾处作者的呼问:“世间是否有所谓永恒的爱情之泉供人啜饮?” 类似的艺术结构,在吕大明的散文中俯拾皆是.可以说,有的人写散文是尽量做减法,“简化”意象与文学特性;而吕大明写散文却要做加法,使其中的意象繁复,语言诗化,情节小说化.当然,如同“爱情实验室”一般,她也在不断进行着散文结构乃至风格的创新与实验.有评论者把她的散文结构称为“场结构”,认为“很像庄子《逍遥游》那种文体结构”{26},虽然不无道理,但我以为,吕大明的这种散文文体结构,还是她独创的.它至少打破了“一事一议”和“一题一义”的小散文的格局,而把散文变成了“一事多议”和“一题多义”的艺术新体式,自由挥洒、随意率性、不拘一格,犹如中国元宵等节庆时挂着的走马灯,灯内点着蜡烛,烛光将画影投射在四周灯屏上,轮轴转动中图象不断更新.不同的画面有着不同的景致,而整合起来就是一幅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画卷.待转过一面,又是一幅好景致.

* 本文在搜集文献以及写作过程中受到“同济大学促进对德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特此鸣谢.该文2012年4月提交“荷兰中西文化、文学国际交流研讨会”.

① 吕大明:《断片》,《尘世的火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63页.

② 赵顺宏:《吕大明散文评析》,《华文文学》1993年第1期.

③ 张瑞芬:《星光与月明的交响曲――论吕大明的散文》,《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评论篇》,台湾麦田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在吕大明的散文新作《殡葬的滨簪花》中,她也说过类似的话,但文字略有差异,其中提到“‘美’也是一帖灵药,我又想起一位才情华茂的年轻教授所说的话:‘看来,艺术家只能受雇于美神’”.载2004年10月2日台湾《自由时报自由副刊》.

④ 吕大明:《美的尺度》,《尘世的火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32页.

⑤{12}{20} 吕大明:《繁华如梦鸟惊啼》,载2006年2月8日台湾《日报副刊》.

⑥⑩ 吕大明:《人间最后的旅程》,载2002年6月26日台湾《日报》副刊.

⑦ 吕大明:《我生命中最初的梦痕――文学、乡土、母亲》,台湾《文讯》杂志第119期.

⑧ 吕大明:《散步,在美的领域中》,《尘世的火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63页.

⑨{11} 吕大明:《怀念逝去的海棠草》,《伏尔加河之梦》,青岛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64页,第65页.

{13} 张瑞芬:《星光与月明的交响曲――论吕大明的散文》,《五十年来台湾女性散文评论篇》,台湾麦田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

{14}{15} 吕大明:《我那异乡飘零的家》,《伏尔加河之梦》,青岛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99页,第100页.

{16} 余光中:《〈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总序》,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5月版.

{17} 周作人:《〈近代散文钞〉序》,《〈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年8月版.

{18} 张晓风:《〈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散文卷〉序》,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8月版.

{19} 柯灵:《〈人生和艺术〉总序》,载1993年4月8日上海《新民晚报》.

{21} 吕大明:《绝美三帖》,《尘世的火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25页.

{22} 吕大明:《来我家喝杯茶》,《尘世的火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3页.

{23} 周作人:《美文》,载1921年5月北京《晨报》,又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年8月版.

{24} 朱自清:《〈背影〉序》,《文学周报》第345期.

{25} 吕大明:《爱情实验室》,载1997年8月22日台湾《日报副刊》.

{26} 海斯:《她说她是一柱香》,《伏尔加河之梦》,青岛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6页.

(责任编辑:黄洁玲)

类似论文

野兽派花店:唯美情感的满足者

野兽派花店是微博营销的一个传奇,它仅用了2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微博接单到开网店再到经营连锁实体店的华丽升级,业已成为国内顶级花店的代表。
更新日期:2024-5-10 浏览量:68780 点赞量:15663

唯美主义思潮与西方文学

摘 要:论文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关系 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
更新日期:2024-11-16 浏览量:142321 点赞量:30317

童话新编,走出“唯美”式教育

“灰姑娘终于穿上了水晶鞋,王子和侍从们欢呼起来 从此,美丽的灰姑娘和王子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一次又一。
更新日期:2024-3-22 浏览量:45587 点赞量:10930

唯美的艺术

贾平西从黑龙江打来说:“黑龙江有个张朝阳,画得好 我看他是古今第一 当代画能叫我讲声好的,太少了,张朝阳算得上是。
更新日期:2024-7-4 浏览量:11933 点赞量:3155

晋善晋美,有章有法

酒香也怕巷子深山西位于我国中部,因位于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给这块土地留下了&。
更新日期:2024-11-2 浏览量:17959 点赞量:4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