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奖”与中国文学翻译的

摘 要:莫言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让更多的西方读者关注中国作家及作家的作品.透过莫言获“诺奖”, 让人们既看到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又认清了我国文学翻译滞后的现状.科学制定中国文学翻译及文学“走出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并推行国家翻译奖制度;重奖优秀翻译人才;健全并完善翻译评价体系等,这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构建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 键 词 :莫言;诺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1901年以来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实现了中国作家诺奖“零”的突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国际文坛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作家集体的肯定,更是对将莫言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译作家们高超和传神的语言驾驭能力、为树立莫言的国际影响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译作家们的肯定.莫言获“诺奖”,让中国作家更加关注和思考如何突破语言障碍,将中国文学更广、更准确的传播到世界去?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再次引发社会广泛热议.

一、精准的翻译成就莫言获“诺奖”

细细探寻中国作家首次获取“诺奖”的个中缘由,除肯定莫言作品鲜明的本土化、富含魔幻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以及《红高粱》电影的传播效应等因素外,更有充分贴切的翻译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应该说,在助推莫言走向诺贝尔文学奖殿堂的征程中,担当莫言文学作品翻译的译作家们功不可没.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开设以来,共有10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中,获奖作家大多来自欧洲和北美.莫言之前,亚洲仅有印度诗人泰戈尔、以色列作家阿格农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大江健三郎4位获得者.[1]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成为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诗作最初多由孟加拉语写作,由泰戈尔本人亲自译成英文后获得世界性赞誉.亚洲作品难以摘取诺贝尔文学奖,应该说,翻译因素首当其冲.目前,英语文学读物左右欧美文学市场,每年被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大多是由英语翻译而成,译自中文的作品少之又少.著名汉学家马悦然给出了一组数据:2005年至2007年,译成瑞典文出版的英语文学作品占74%,位列第二的法语作品是3.6%,德文大概在2%,而来自亚洲和非洲的作品数量,加起来还不到总数的1%.[2]而在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中,仅有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是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其他人都要通过翻译后的译本进行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诺奖”评审不完全是原作间的比拼,更多的是译作间的PK.

语言问题是文学作品世界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一个靠母语写作的亚洲作家,没有完备、流畅、恰当的翻译,很难获得主要靠阅读英文、法文、德文等西方语言版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青睐.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来讲,由于文化的同构性和语言的可转换性,阅读、理解和评价西方文学,通常来讲,并无太大的滞碍,但是,一旦涉及迥乎不同的中国文学,他们便难免不陷入茫然的尴尬状态.由于这种文化沟通和文学交流上的巨大障碍,使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无法读懂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学“实质性文本”,只能阅读经过翻译家“改头换面”的“象征性文本”[3].而文学翻译又不同于一般性的文字翻译.文字翻译是“1+1等于1”的翻译,文学翻译则是“1+1>1”的翻译.一般性的文字翻译大体译出字面意思就可以了,而文学翻译要字斟句酌,连每个标点都要精心考虑,要译出文学作品语言背后微妙的艺术信息,再现原作的神韵和意境.因此,文学翻译不仅要外文功底过硬,更要有深厚的汉语功底和较高的文学功底,最重要的是要跨越语言文字与文化的沟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中文译者林少华就曾说,“文学翻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既能成全一个作家,也能毁掉一个作家”.[4]

此次莫言获“诺奖”与其翻译精准的译作家密不可分.葛浩文、陈安娜、尚德兰等优秀的译作家们将莫言的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德国汉学家顾彬在题为《莫言讲的是荒诞离奇的故事》的访谈中,从翻译的角度分析了莫言获奖的原因:“莫言的获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杰出的翻译家”“葛浩文采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翻成英文.他不是逐字、逐句、逐段翻译,他翻的是一个整体.这是欧洲大约从18世纪以来流行的翻译方法.也就是说,葛浩文对作者的弱点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把一切都整理好,然后翻成英文,语言比原来的中文更好.”[5]正如李白《于阗采花》中“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所说的那样,莫言的作品,经过翻译家的“丹青妙手”,脱胎换骨,由“媸”变“妍”,成了西方读者眼中的“顶尖”作家.其中,被中美媒体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唯一首席接生婆”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是莫言作品主要的英文翻译,曾被美国汉学界评为“比原著写得更好”.在葛浩文30多年中英文小说翻译生涯中,有20年是在翻译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丰乳肥臀》《酒国》《师傅越来越幽默》《生死疲劳》,目前正在翻译《檀香刑》和《四十一炮》.[6]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则是莫言的瑞典文翻译,她先后翻译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并在瑞典出版.莫言的作品,也借由葛浩文的英文、陈安娜的瑞典文译本,被转译成法文、德文等多个语言版本.可以说,葛浩文、陈安娜是助推莫言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

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家中,莫言的作品是被译介到国外数量最多的人.目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翻译成外文,版本高达46种.评论家栾健梅曾说道:“在如今的英、法主流阅读市场,莫言作品的翻译无疑是最多的,也是最精准的.”[7]这使得莫言在2012年获奖之前在欧美文坛就享有广泛的声誉.

二、中国文学“走出去”任重道远

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中国作家一直都希望能摘得桂冠,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而立在中国作家面前的难题,是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文学?中国作家的作品要“走出去”已经喊了很多年,但要真正走出去却也十分艰难,这其中的原因很多,而翻译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因素.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指出,缺乏好的外文译本,是中国文学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视野的较大障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认为,莫言获得“诺奖”的原因之一,是作品被大量翻译到国外.的确,莫言的作品在版权输出上位居中国作家第一.在获“诺奖”之前,他的大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莫言的成功,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在中国,莫言不是唯一,中国有一批与莫言水平相当的作家,也具有冲击“诺奖”的实力,如余华、贾平凹、王安忆、陈忠实、迟子建等都是中国非常优秀的作家,有许多个“莫言”. 2012年,小说家刘震云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8].有这样一群与莫言水平相当的顶尖作家群,莫言获“诺奖”,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无疑起到了助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莫言获奖是一个好的开端,但中国文学“走出去”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文学要走的路仍还很长. 完善文学翻译规划与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应科学制定全面的文学翻译、出版等方面的系统规划,完善翻译出版准入、翻译评奖、法律和舆论监督等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努力培养文学翻译人才.要设立政府性的文学翻译奖,重奖国内外优秀的翻译人才.通过教育、科研、外事、新华社、驻外机构等部门开展具备“中译外”翻译能力的优秀人才的普查,建立文学翻译人才库,设立“中译外”文学翻译奖,鼓舞翻译人才对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投以更大的热情,让这些高端翻译人才以及全世界的译作者关注中国文学,并形成一种浓厚的夺奖氛围.对国外“中译外”翻译家设立奖励基金,给予其经济上的支持以及精神上的奖励.建立科学的翻译质量评价体系.现在的部分文学译著粗制滥造,对原作思想、内涵理解不深,或歪曲原著文学思想,译作粗糙,对此应尽快建立科学的、规范并且操作性强的文学翻译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完善激励措施.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尽快调整翻译稿酬标准,改革现有的稿酬标准过低、翻译人才流失的现状,大幅度提高翻译稿酬特别是文学翻译稿酬的层次和标准,以增强译作者的吸引力,促进文学翻译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学作品涉及中国传统的习俗、典故、俗语等,单纯的文字转换,很难充分表达,需要译者用西方人的语言习惯和接受方式,讲西方人听得懂的“中国故事”.因此,多渠道拓展翻译人才队伍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培养更多优秀的翻译家,同时又要更多地去发掘优秀的汉学家,把中国优秀作家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不同的语言版本推向世界.首先,高校外语专业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渠道.目前,我国已试点在部分高校的外语专业中开设“翻译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翻译人才.教育、文化等部门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扩大高校“翻译专业”设置的覆盖面.普通高校的外语专业,尤其是近年来从外语专业独立出来的“翻译专业”,要加强对外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强化语言基本功培养,提倡博览群书,赏读文学作品,加强文学修养,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文化思想内涵理解的悟性,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其次,鼓励外国翻译家关注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需要一批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翻译家与学者,这就需要中国作家要主动与外国翻译家、汉学家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文学交流,形成合力,有利于外国外国翻译家、汉学家快速寻求到有较高水准的中国文学作品,开展“中译外”翻译.第三,在外国留学生中发掘和培养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者.这就要求在外国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中国文学欣赏、写作与汉语翻译等课程,让留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较为准确地在汉语与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部分留居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有一定的中文功底,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吸引这些热爱中国文化、有较好汉语能力的外国留学生,鼓励他们投身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承担起把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推荐出去的“媒介”重任.第四,作家同行们也应互相推荐,利用国际讲坛、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向优秀的汉学家们推荐同行作家的作品;对国外的孔子学院,可赋予其了解及联络当地外国汉学家的义务,努力培养既有热情又有能力的汉学翻译家从事“中译外”文学作品的翻译,让中国文学很好地走向世界.

强化译著质量监控,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要依靠出版社、翻译工作者,以及文化管理部门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共同肩负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文化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和规范翻译出版准入制、译著评审制等管理机制.首先,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严格有序的出版资质管理体系,提高翻译出版机构的专业门槛,减少无序竞争,为维护翻译出版的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其次,出版社也要树立正确的出版理念和品牌意识,以品牌取胜,用高质量的译著占领市场,为读者特别是国外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第三,翻译行业协会应建立规范的译著检测标准,将译著翻译上的硬伤数目、翻译不准确比例等问题纳入检测标准实施出版社的资质评价考核.第四,出版社应从内部管理上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翻译和审定系统流程,以确保文学作品翻译和出版的质量.第五,不断加强翻译和编辑人员相关知识的更新与培训.出版社既是生产单位,又是质检机构,对保证译著的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专业翻译人才匮乏和出版行业竞争的加剧,要保持一流的翻译出版水平,打造精英团队,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理论培训和知识更新纳入翻译和出版行业全盘的管理体系之中,推动翻译和出版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莫言获“诺奖”撬动了整个中国文坛,让人们既看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又认清了我国文学翻译滞后的现状.没有翻译,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在国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恐怕就是一句空话.当下,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努力营造催生文学翻译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科学制定中国文学翻译及文学“走出去”的长远规划,实施并推行国家翻译奖制度,重奖优秀翻译人才,全面提升译作家们的社会地位,这些举措有助于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为更多的“莫言”推向世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类似论文

莫言获“诺”奖与当代传媒文化

摘 要:电影《红高梁》的世界性影响力和它对莫言的助力,促成了莫言获得“诺贝尔”。
更新日期:2024-7-21 浏览量:94939 点赞量:21042

材料作文“莫言获诺奖感言”导写

【文 题】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得知获奖后,莫言直言&。
更新日期:2024-12-17 浏览量:156371 点赞量:33653

莫言获奖看中国文学翻译

内容摘 要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梦圆让人兴奋,也让人深思 莫言获奖,翻译有功,而中国文学翻译还很落后,大大阻。
更新日期:2024-12-14 浏览量:154398 点赞量:32778

中国文学翻译的“断代”

学外语的人多了,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少了 出到2008年第六期,《译文》这本老牌翻译杂志终于在一片猜测声中宣布终刊 曾经是文学。
更新日期:2024-8-7 浏览量:15869 点赞量:4647

诺贝尔奖背后的中国文学渴望

不断有人在追问,中国纯文学的出路在哪里?中国文学能否等来又一个春天?莫言获奖,对莫言及其作品的争议声并未见有平息的。
更新日期:2024-8-6 浏览量:16502 点赞量: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