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汉语写作

摘 要 贾平凹在艺术上一直具有强烈的探索意识和个性追求,致力于新汉语写作的实践.他禅尽竭虑地从民族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并融合着从西方文化那里获取的现代意识,努力以真正民族的形式去表现出“中国的味道”,以此融入到世界文学的潮流中.在各种文化大交融的今天,他的这种文化探索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 键 词 :贾平凹 新汉语写作 创作追求 文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贾平凹是一位有着明确的艺术观念和美学追求的作家,他一直在努力探索中国的新汉语写作,致力于传统化、民族化与现代性的结合的一种艺术探索.他的文学创作蕴含着强烈的文化反思意识和生生不息的深沉的探索精神.

一、贾平凹创作的探索历程

贾平凹早期创作追求单纯明朗的阴柔之美,以清新优美的创作风格出现在文坛上.1980年,贾平凹看了霍去病墓前的“卧虎”石雕触动很深,他非常欣赏那种“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的“卧虎”精神.与此同时,他还从拉美文学和日本川端康成的创作中受到很大的启发,意识到文学创作在境界上一定要借鉴西方的东西,在行文表现上一定要有中国的做派.1982年,贾平凹在《“卧虎”说》中谈到:

“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

他从此开始了创作的自觉探索,坚定地向传统文学寻找和挖掘资源,并创作了实践这一美学理想的“商州”系列小说.而贾平凹创作思想的深化始于《浮躁》的创作,他的艺术探索至此更为执着和自觉,他已有意摆脱了现实主义原则对其艺术创造心理的束缚,从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学探索之旅.

“太白山系列”与“土匪系列”显然是贾平凹即将进入90年代长篇小说写作的一个过渡.这些作品运用“散点”的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山民的文化生态和生命意识.至此,贾平凹开始致力于那种“形而下”与“形而上”相结合的东方神秘意象世界的营造,在小说观念上更多表现出对中国传统小说观念的认同.

从《废都》开始,贾平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废都》是贾平凹创作主旨和审美流向转变的标志.《废都》可以说成功地化用明清世情小说的白描手法,以说话体方式继续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结合”这种意象世界的营造.此后的《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秦腔》、《高兴》将“形而下”和“形而上”相契合的意象世界推向更为圆熟的境界.在《高老庄》中,贾平凹明确地提出了意象的创作追求:

“我的初衷里是要求我尽量原生态地写出生活的流动,行文越实越好,但整体上却极力去张扬我的意象.”

此外,他还在《怀念狼》明确提出了“新汉语写作”的主张:

“20世纪末,或许21世纪初,形式的探索仍可能是很流行的事,我的看法这种探索应建立于新汉语文学的基础上,汉语文学有着它的民族性,即独特于西方人的思维和美学.”

贾平凹在中西比较中,探寻着自己的创作之路,寻求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一种契合点,而他的艺术实践也不断走向成熟.

二、贾平凹的创作特点与文学精神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从艺术创造心理、思维方式、小说观念以及语言、结构和情调诸方面继承了传统,并和现代意识进行了成功对接.他的作品以其独到的传统认同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且取得了突出成就.

1.创作特点

守护传统的意象主义,一种审美地掌握世界的民族的“有意味的形式”.意象积淀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意识,特别是哲学意识、美学意识.意象,这一中国传统的文学表现方式,在贾平凹的小说中有着生动的体现.贾平凹是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之子,传统的文艺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审美倾向也确立了他的人生态度,他企盼用意象这种最具民族性的艺术手段去把握时代生活从而实现走向世界的远大文学抱负.

贾平凹是一个重艺术感悟的作家,意象在感悟和直觉中的产生方式正好与贾平凹心迹作品的表现方式契合.他选择了意象,表现了他对人生世界的体证,构成了自己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洋溢着深厚的传统韵味.他努力寻求一种更适于自由思维,更富有原始美感,更适合于表现意象的语体表达方式,透过文学的虚构层面,通过意象和象征去表达他在文化上的思考.

(1)混沌苍茫的美学风格.贾平凹的作品具有一种混沌、鲜活而又灵动的、很强的自在性和原在性的风格.贾平凹的文体追求是“说话”方式,即尽量原生态地写出生活的流动.他提出的“说话”的小说观,是对中国小说的表现内容、结构形式和小说技巧的一次突破,用生活化的语言模拟、还原生活,写出原生态生活的流动感、混沌感.《高老庄》以散点式的聊天体去表述生活的日常性、琐碎性、原生态,《怀念狼》中精心营构的狼的意象是有多义性的,作品的意蕴也因此显得模糊而混沌,《秦腔》叙事琐碎沉重,节奏缓慢,充满了日常生活细节,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性,《高兴》通篇都是白描和细节描写,浑然丰富如生活本身.可以说,贾平凹的创作最大限度地回到生活本身,最逼真地呈现了生活的原色原味,而他也正是在琐碎、混沌无序的生活流程里表现出自己的精神探索和文化追寻.

(2)鲜活而富于韵味的语言.贾平凹的作品语言善于运用民间语言的古典韵致,土中带雅,白中杂文的语言充满了灵动的活力与流动的美感,朴实而清新,朦胧而传神.从《“卧虎”说》之后,贾平凹在语言上追求一种拙厚、古朴的风格.他的长篇小说常使用大量的陕西方言俗语,并以平实的叙述,描写生活的本真状态,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民间气息.如小说《秦腔》中夹杂了大量的方言土语,文白兼杂形成了古朴、凝重的语言特色,是一次新的卓有成效的艺术探索.贾平凹的作品最大程度地将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表现张力体现出来,显示了作家执着的艺术追求和对传统美学品格的成功继承与开拓.

语言资源问题一直是汉语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全球化时代的语言焦虑以及对汉语现代性的历史反思,贾平凹的方言写作给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实践带来了积极的探索意义,也为构建新汉语写作、建设民族语言提供了一种可能.

2.文学精神

贾平凹的创作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学精神,透出强烈的现代意识、现代气息.

(1) 对人性的关注和存在意义的叩问,分析人性的缺陷对现代人性的挖掘与表达,是贾平凹创作的焦点.除了对现代人性的探究,贾平凹尤为注重人的生存意义的探索.贾平凹继承了鲁迅以来的现代启蒙和现实批判精神,致力于文学改造国民性的文化努力.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贾平凹创作了一系列反思讽喻型的作品,如《山镇夜店》、《二月杏》等等,对沉积在国民性中的传统文化的负面进行了冷峻地揭示与思考.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以来,贾平凹又进一步深化了文学是反映人性的命题,《古堡》、《天狗》、《废都》和《病相报告》等小说揭示了传统文化桎梏下人性的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人们在各自的生存尴尬状态中所体验到的深层心理冲突和无法解脱的精神悖论,带有强烈的反思和批判意味,从中可解读出贾平凹对人类生命存在困境的关怀和忧虑.

(2)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强烈关注,对大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强烈关注,是贾平凹小说现代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贾平凹早期作品开始,自然的人化与人与自然的协调就一直是他写作的基本母题.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万物同一本源等观念,是贾平凹的人与自然思想的基础,而当代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则是贾平凹关注自然的外部契机.贾平凹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能使人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自然、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哲学情致.80年代以来,贾平凹对现代城市文明反人性、反自然的弊端深感忧虑.他的长篇小说《废都》借“哲学牛”的嘴对人类退化以及城市文明弊端发出感叹与批判,反衬出作者的乡村、自然、田园情结之浓烈,寻找精神家园的焦灼.《怀念狼》寄寓了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类的深沉的思考,隐含了作家对当下人类困境的忧虑和对东方“天人合一”观的怀念.

(3) 面对今日中国的现实关怀与忧患.贾平凹曾说:

“我的情结始终在现当代.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的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

贾平凹具有真诚的民众立场和强烈的使命感,始终在耐心地关注和表现着当下的社会现实,并用他的创作传达出了中国转型时期各个阶层人们的心灵史.在《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古堡》和《浮躁》这几部反映农村变革的力作中,他揭示了农民在农村生活历史性转折的背景下精神世界的变化.从90年始,贾平凹执着地展示中国文化进入到当代之后的各种冲突的层面.《废都》描写了弥漫于人文知识分子心灵中的幻灭感、颓废感.《土门》对城市文明的野蛮无情和乡村文明的保守落后进行了双向批判,同时表现出在传统与现代相冲突的人们的选择与困惑.《高老庄》揭示着人种退化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表现的是作家对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焦虑与忧患.《秦腔》表现了贾平凹对都市对乡村的冲击,现代对传统的侵蚀的深深忧虑.《高兴》展现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中国农民的生存形态和精神困境,显示了作家对社会转型时期乡土由衷地关怀与思考.


贾平凹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关怀与思索,体现了其深厚的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

三、贾平凹的创作意义

贾平凹的新汉语写作既浸润着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又融合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精髓,凸现了作家对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忧患和深刻思考.探讨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意义,必须把它放在现今“全球化”的语境下进行考察,思考当下现代汉语写作所存在的某些困境.

文学的民族化、本土化追求是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追求相始终的.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系的中国新文学,一开始就面临一个严峻使命――民族化、大众化.可以说,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贯穿着中国整个新文学建设的始终:“五四”时期就有人高举起“平民文学”的大旗,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对大众文艺形式和民间生活的关注,40年代“旧瓶装新酒”的仿俗创作,“十七年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民族化、大众化,要求作家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文学的本土化命题存在着自身的复杂性和难题,文学本土化追求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也存在忽视向西方文学学习与借鉴的问题.

新时期,当代文坛仍面临着外来创作思潮、创作方法的本土化考验.80年代的文学观念处于转型期,文学创作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文化观念猛烈地冲击和侵染着当代作家.新时期作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余华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开始崛起,且先锋文学在语言形式、叙述技巧、思想观念、文学精神上对西方现代文学进行了接纳和吸收,但没能实现外来形式的民族化、大众化.

传统与现代性的尖锐对立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而固守传统或简单复制西方,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文学的发展不仅需要追求“现代性”,更需要强化“民族性”,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真正体现出现代中国文学的特征和神韵来.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贾平凹有着自觉的文化追求,他的反思在不断深入,并在文学实践中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追求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他也因此成为当代向传统文化回归的早觉者.贾平凹以传统手法表现现代意识,建构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走出了一条民族化而又极具现代意识的路子.在中外文化的冲突、撞击和交汇中,如何建构民族新的文化传统,走出一条通向世界文学之路,贾平凹的创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经验.

参考文献:

[1]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大系》(第一卷),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2] 贾平凹:《高老庄》,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 贾平凹:《怀念狼》,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黄秀生,男,1971―,广西横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类似论文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文化偏误

【摘 要】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与语言要素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成。
更新日期:2024-10-20 浏览量:132373 点赞量:28865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法探析

摘 要由于科学知识的发展,有些领域里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都在蓬勃发展,对外汉语写作技能出现了一系列的更迭变化。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2726 点赞量:3973

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新模式的

【摘 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奏响了建文化强国的最强音,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播,更需要传承 本项目依据国际交流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
更新日期:2024-9-10 浏览量:120332 点赞量:26860

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的轻声词语

摘 要: 汉语水平考试是考查母语非汉语者汉语能力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2009年11月我国正式实施新HSK 以新HSK词汇大纲为基。
更新日期:2024-6-18 浏览量:82033 点赞量:18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