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阈下的华裔美国文学探究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从来都是紧密相关的,作为亚裔美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华裔美国文学比其他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肯定地说,华裔美国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与美国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起其他国别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感受到美国华裔作家的创作和中美关系的变迁息息相关.

实际上,“华裔美国文学”这个范畴非常复杂,涉及旅美华人尤其是他们的后代对华人身份、中华文化及美国文学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自己身份独特的认定,而这种“身份研究”牵涉到文化、历史、文学、族裔、社会等更大的范畴.在其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华裔美国文学经历了从被忽略到被关注,从边缘化到逐步进入“主流”的曲折而动荡的历程.回顾“被遗忘的历史”,读者可以恢复美国历史的真实面目,特别是在美国西部开发中,华人对美国建设所作的贡献,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华裔美国文学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

华裔美国文学是伴随着美国华人的移民历史生成和发展的.1840年代后期,美国通过墨美战争兼并大片墨西哥领土.为了开发这片庞大土地上的资源,美国需要建立现代工业,修建贯穿美洲大陆的大铁路,扩展海外贸易,因此需要大量廉价优质的劳动力.“1848年1月24日加州萨克拉门托大峡谷发现黄金,消息很快传到香港,引起轰动.1850年,太平洋邮船公司的‘大共和’客轮,满载2000名华工,由香港驶向旧金山,这是由中国直接赴美开采黄金的第一批规模较大的华工.”中国南方大批华人加入“淘金热”,使急于寻找劳工的美国资本家找到了机会.其实西方列强早就在觊觎华工.而此时的中国刚刚遭受战争的惨败,流离颠沛的中国人自然就成了列强捕食的目标.

“有些西方史学家认为,华人去美国是出于经济原因,华人是自由人,正如欧洲移民一样.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掩盖了华人移民苦难而的历史本来面目.”早期的华人移民来自中国人口稠密、对西方有所了解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他们把美国加州称作金山,满怀希望挣够一笔积蓄和返家的路费锦归乡.然而,他们所面临的是极端的和残酷的生存条件.继淘金热后,上万华工被以“猪仔”的方式贩卖到美国铁路公司,开始建造横贯美国大陆东西的铁路.“这条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工程异常艰巨,在修建过程中,华工们表现出色,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在内华达山地奋战了三个寒暑,打通了这道天然屏障,又顶着内华达沙漠的酷暑,一直把铁路修到接轨处.”修建横贯铁路有几千华工丧生.“冬天他们就在冰天雪地里生活和工作,在内华达铺设铁轨,突然的雪崩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春天终于来到时,尸体就从融化的雪里裸露出来,和生前一样,手里还握着镐和锹,就像是他们苦难生活的冷冻见证.”

正是由于华工的辛勤劳作,才使加州迅速发展,成为美国的粮仓,但是记载经济发展的美国文献对此却只字不提.“1869年5月10日,两条铁路线正式在犹他州奥格登以北的普托蒙托利汇合.可是,在那张互相祝酒以庆祝铁路衔接的著名照片中,都看不到一个华人的身影.”

1869年,这项铁路工程完成后,大多数华人铁路工人被解雇,加之金矿开发殆尽以及7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失去工作的华工只能从事餐饮、洗衣等苦力工作.处于美国社会最底层、得不到法律保护的华人成了美国劳资矛盾的牺牲品,华人成了被敌视、排斥与暴力袭击的对象.排华情绪在70年始激化,并且以政府行为使其合法化(如加州宪法规定严禁任何公司雇佣中国人).1880年,美国强迫清政府修改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美续修条约》,要求中国政府限禁华工人美.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禁止华人劳工进入美国.这个禁令持续了长达六十余年之久,直到1943年才被废除.同时,《排华法案》断绝了华工家属赴美和他们团聚的后路,使华人聚居地唐人街成为“孤岛”.华人不得与异族通婚的法令将华人处于自身消亡的境地.

美国华人所遭受的种种歧视和迫害以及印刻在心理上的伤痛恐怕太深,以至于在美国文坛几乎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美国华人表述的“失语”,无疑体现着美国政治“权力”的运作.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华裔写作绝非是个人行为,华裔作家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机构及其话语形式.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听到了他们极其微弱的声音.华裔美国文学是以美国华文文学开始的,它与许多口头文学开始的文学不同,如美国黑人文学,华裔美国文学一开始就以文字形式出现,但真正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还是20世纪初被扣留在天使岛的华人移民书写在墙上的华文诗歌,后被选出翻译成中英文对照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金山歌集》(Song of Gold Mountain)、《天使岛诗集》(Island: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等.女口果说《金山歌集》(两卷,1911,1915)以诗歌形式开创了华人移民文学,记录了国弱家贫的华人进入美国前遭受的欺凌以及入境后受到的的艰难处境,《天使岛诗集》则是中国移民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中“铭刻”下的文学,表现出了华人族裔对祖国和家庭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在蒙受异族的歧视和后的悲愤以及雪耻扬眉、光宗耀祖的决心等.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些诗歌是相对于中国、尤其是美国文学和社会的“另类的历史、竞争的叙述和被压抑的声音”.这个时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一直处于“沙漠”阶段,这和早期赴美的华人文化水平低有关.

华裔美国人拥有与美国其他族裔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盟国,在美华人的地位开始有所改善,美国的移民政策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到1943年《排华法案》最终被废除时,第二代华裔人口数目已占全美华裔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了,比二十年代递增了百分之二十.华人移民的后代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和美国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与他们的长辈完全不同.“对于第一代华人来说,中华文化是他们在美国的精神家园.他们虽然背井离乡,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但无法斩断与故国文化的精神纽带.”面对和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们梦想有朝一日赚了足够的钱荣归故里,享受天伦之乐;或陶醉在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是中国的回忆里.这些成为他们抵抗外界恶劣条件求得生存的一种内在动力和手段.中国在他们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否认自己的种族就等于否认自我.而第二代华裔却面临着确立自我身份的尴尬境地.生长在美国的他们接受美国的教育,中国对他们来说遥远而陌生.因此,无论在美国社会遭遇多么强烈的排斥感,他们都不会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古老而陌生的中国联系起来.面对强势的美国文化,他们只能是加倍努力同化,渴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华人移民子女融入美国主流生活的过程并不顺畅.与此同时,父母一代把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从遥远的东方带到美国,试图影响下一代的思想和生活,结果,生活在唐人街的父母与子女产生矛盾,也表现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华裔美国人独特的生活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有充分表现. 通过个人奋斗进入“主流”社会,在美国生活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的强烈愿望是第二代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主旋律.这一旋律是通过东西文化的冲突、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状况、对美国梦的追求等各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的.因为自身身份总是可以为创作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第二代华裔美国文学家以自传叩开了美国文学的大门,作品亦以自传为主.刘裔昌(Pardee Lowe)在40年代初创作的《父亲和光宗耀祖的后代》(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ent,1943),表达了华人一代想要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美国公民的强烈意识,同时也表现了主人公在异己文化中生活的压力,真实记录了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华裔面临族裔选择的两难境地.

继刘裔昌之后,黄玉雪(Iade Snow Wong)于1945年发表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是华裔美国文学发展史上一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作品,也是今天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社会和历史的必读之作.黄玉雪采用自传体形式,以唐人街为故事背景,讲述主人公成为模范美国公民的经历.这部作品为她获得很多荣誉,也对后来的一些作家(如汤亭亭)产生了较大影响.


描写唐人街生活的作品还有林语堂(Lin Yutang)的《唐人街家庭》(Chinatown Family,1948)和黎锦扬(Chin Yang Lee)的《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1957).第二代华裔作家的作品虽然题材和思想内容都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后起华裔美国作家赵建秀(Frank Chin)、陈耀光(Jefferry Paud Chan)等人对此曾提出过严厉的批评,称其作者为“汤姆叔叔”(Uncle Tom),但他们真实地反映了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华裔在中美文化冲击下,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美国“主流”社会的奋斗,他们的作品打破了华裔美国文坛长期沉默的局面,为下一代华裔美国作家的创造开拓了道路.虽然此时的华裔文学是处于边缘的弱势文学,但已朝着良好的势头发展.

20世纪60年代,整个世界经历了大动荡,大变革,美国也不例外——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文化运动、越战、反战游行、人类首次登月等等.这些无一不对亚裔美国社会、亚裔美国文学和作家产生深远影响.亚裔美国文学其中的一支华裔美国文学在这些运动的缝隙中得到了成长的良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华裔美国文学尤其是小说,逐渐突破原有的创作模式,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各显千秋,百花齐放.作品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开始由“边缘”向“中心”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朱路易(Louis Chu)的《吃一碗茶》(Eat a Bowl of Tea,1961)是亚裔、华裔美国许多作家公认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这部作品不迎合白人对华裔的刻板印象,形式上突破了以往华裔美国文学以自传为主的写作模式,内容上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由美国政府排华政策造成的近百年的畸形华人“单身汉社会”,在语言上捕捉了唐人街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们特有的方言,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展示了美国华裔在结构上的变迁——从光棍社会到家庭社会的转变.

60年代以后的华裔作家,特别是那些经过运动洗礼、族裔意识不断增强的作家非常关注华裔社区,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身份.在这些作家当中影响最大的是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她是华裔作家中第一个在美国文坛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她的处女作《女勇士》(Woman Warrior,1976)获得了非小说类美国全国图书奖,可谓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列为畅销书.从历史角度看,它的流行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是70年代中美建交激起了美国读者对中国的兴趣,《女勇士》中的大量篇幅是关于中国的故事,正好能满足这种好奇心;其二,当时借民权运动的女性主义的兴起,《女勇士》对妇女在中国文化中所受的压迫与歧视深揭猛批,同时又借花木兰的传说为华人女性塑造出了一个可资仿效的形象,暗含女性主义潮流发展趋势;其三,民权运动的少数族裔的族裔意识普遍加强,使美国社会不得不正视族裔问题.汤亭亭的族裔作家身份以及《女勇士》的族裔内容也是这部作品能够引起反响的原因之一.”《中国佬》(China Men,1980)是《女勇士》的姊妹篇,在这部作品里汤亭亭探索了华人男性移民在美国的经历.她第三部小说《孙行者》(Tripmaster Monkey:His Fake Book,1989)也凸显了作者对华裔族群的关怀这一主题.

如果说汤亭亭展现了对中美文化融合以及华裔美国人群体自身“美国人”定位的初步意识并且对完善这种定位方式作了理想的探讨,那么谭恩美(Amy Tan)则更加通俗化地对华裔美国人在中美文化摩擦碰撞中产生的心灵震荡进行了一番临摹.“1989年,她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一出版便在当代美国文学界轰动一时,并使亚裔美国文学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的关系.在展现母女冲突的主旋律中,作者探讨了诸如自我发现、寻找身份、寻找美国梦、跨文化和种族交流、家庭关系的解体等主题,成为近些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的一个范本.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华裔作家显得异常活跃,他们的创作,尤其是在小说方面,不仅开创了华裔美国文学生机勃勃的局面,而且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特征:(1)华人的居住地唐人街经常作为特殊的背景出现在华裔文学作品里,唐人街的华人生活为华裔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2)中美文化间的对立和冲突构成华裔美国文学的重要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造成华裔及其子女确定文化身份的困惑.(3)女性作家是推动华裔文学发展的主力.汤亭亭、谭恩美等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创作思想、题材和风格书写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和对女性的压制.(4)华裔文学从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宝库中直接或间接地汲取营养,将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经典文学融入其作品,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戏仿和扬弃,使其具有东西文化兼容的鲜明特色. 20世纪末,随着经济日趋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规模.在美国文化多元倾向更加明显,无论是族裔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是弱势族裔的自我意识发展,都有了质的飞跃.而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政治动荡之后终于在50年代迎来了改革开放,进入了政治、经济的和平发展时期.随着国门打开,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留


华裔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学热”“移民热”,由此产生了庞大的“新移民”族群.“新移民”族群的出现,催生了繁华茂盛、绚丽多姿的海外新移民文学.在这种背景下,华裔美国文学走向繁荣也是大势所趋.

与前几代海外移民相比,“新移民”移居海外的动机、生存状态、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都有了很大不同.如果说前者是由于饥荒、战乱、政治迫害或贫穷等原因被迫背井离乡,后者则可以说是自我放逐.不仅如此,前几代的移民体力劳动者居多,大多的经历是生活的艰辛.而新移民大多数是由“留学”变成“学留”,受过良好教育,文化程度较高,至于他们的苦难,多是精神的苦难,其自我放逐的过程历尽千辛万苦,精神的的磨炼大于寻根的伤感和物质生活的艰难.

在这个新生代华裔作家群中,任碧莲(GishJen)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是90年代绽放的“一朵奇葩”.她的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佬》(rypieol American,1991)、《希望之乡的莫娜》(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 1996)和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Who’s Irish,1999)三部作品以轻快、诙谐、反讽的笔触阐述了多元文化、种族多样性和身份流动性等思想.

除了任壁莲之外,李健孙(Gus Lee)和雷祖威(Did Wong Louie)的创作也受到美国主流批评界和读者的关注.李健孙的第一部小说《中国仔》(ChinaBoy)发表于1991年,随后又发表了《光荣与责任》(Glory and Duty,1994).雷祖威在1991年发表了他的作品《爱的痛苦》(Pangs of Love).

在这群“新生代”作家中崭露头角的还有张岚(Lan Samantha Chang),在1998年出版了处女短篇小说集《渴望》(Hunger:A Novella and Stories),伍慧明(Fae Myenne Ng)1993年发表了《骨》(Bone),他们的作品都在美国文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另外,闵安琪(Anchee Min)、蒋吉莉都属于“新生代”作家群的范畴.

从90年始,“新移民”作家在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影响日甚.严歌芩的《扶桑》《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铁梨花》等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多部作品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作品无论是对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而哈金(Jin Ha)的《等待》(Waiting,1999)则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00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他的《战争垃圾》(WarTrash,2004)入围2005年普策利小说决赛名单,这一切大大加强了华裔美国人的声音,开拓了华裔美国文学的版图.

这些新世纪之交的“新生代”作家群在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语境中思考、写作,既反思东方文化传统,也不忘考量西方文化传统,既关注双重边缘语境中海外华裔的生存与抗争,也关心在种族、文化的宏大叙事中个人的和追求.这些作家的作品具有和之前华裔文学作品不同的特征,突破了华裔文学中常见的移民的艰苦经历、神话传说、中美文化冲突,坚持寻找和保留少数裔的属性等常见题材和主题,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美国多元文化、多种族社会.在他们的作品中,中西方文化冲突和华裔的少数裔身份问题等主题淡化了,他们的写作超越了把人按照种族、文化和国家进行分类的非此即彼的固定思维模式,把界定个人身份的权利从种族、文化和政治等公共领域转移到了个人身上,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把人放在了中心位置,强调了华裔主人公已经是多元美国社会的一员,能够驾驭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种种问题.

华裔文学在今天的美国已经形成了繁荣的局面,这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当今美国多元化的人文环境有关,但更与华裔美国文学几代作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从描写唐人街美籍华人的真实生活开始,表现他们在美国思想影响下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到描写第一代移民与第二代移民之间产生的代沟,表现中美文化的碰撞再到描写美籍华人融入美国生活,成为真正的美国公民,要求与欧洲移民平起平坐,平分秋色,这里包含着华裔作家勇于为自己的少数族裔争取“话语权”,也表现了华裔文学正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学创作传统.探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尤其感受到华裔作家的写作与美国华人受屈辱、被抹杀的历史,与美国同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所经受的国家关系的变迁有着难解的关联,唤起人们对美国梦和美国这个国家概念的全新认识、重新定义.

类似论文

华裔美国文学的新视野

摘 要:邹建军教授的专著《“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的思想研究》从文学学。
更新日期:2024-5-14 浏览量:68083 点赞量:15162

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

凡是华裔美国人以华裔美国人的视角写的华裔美国人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其中最典型、目前数量最多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
更新日期:2024-5-13 浏览量:67628 点赞量:14970

美国文学历史简析

【摘 要】浪漫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当美国人建设他们的国家,他们也从欧洲同行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的。
更新日期:2024-7-20 浏览量:92642 点赞量:19923

华裔美国文学的自传传统概

摘 要:美国华人的最初自传文学是早期华人移民为生存所讲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个人历史,这种带有明显功利色彩į。
更新日期:2024-6-21 浏览量:82046 点赞量:18237

走近当代美国文学

二OO四年,国内某出版社再版了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将其作为“史诗。
更新日期:2024-10-6 浏览量:17074 点赞量:4551

人文精神与英国文学探究

【摘 要】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已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概念 然而,人们对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施。
更新日期:2024-7-1 浏览量:13880 点赞量: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