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机制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其一是审美心理场的建构,其二为审美压强的产生与格式塔质的完形.前者为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建构奠定基础、烘托氛围,后者则是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产生的实质与关键.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审美场 内在机制

文学审美教学是“场中之在”,必须“依场而在”.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是文学课堂审美教学的“存在”之所,没有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就没有文学课堂审美教学.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是指:在文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共处于同一时空的教师、学生以及当下的师生与历史的教学文本、教学环境之间形成的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汇、同构共振的最佳文学课堂教学审美时空.要建构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必须了解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运行机制,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产生与形成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

一、审美心理场的建构

1.审美心理场.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心理场是在文学课堂审美教学中形成的生理――心理场,这是文学教学审美场得以产生和形成的内在机制,是审美场创生的前提条件,它为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产生奠定基础、烘托氛围.

“心理场”是勒温将物理学中的“场”的概念引进心理学后提出的概念.勒温认为,任何一种行为,都产生于各种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以及这些相互依存的事实具有一种动力场的特征.在勒温的场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个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但是,每当他感到某种心理需要时,就会引起一种紧张状态,导致平衡被破坏,有机体为了恢复平衡、结束紧张,就要进行一系列的移动动作.紧张――移动――平衡的连续往复,构成了人类行为的秩序,并保证了心理场的平衡.但是并非每个需要都会产生行为,凡是与一个人当前的需要有关系的,则具有正的或负的原子价,有可能满足目前需要的对象具有正的原子价,对人有吸引力,对人有伤害危险的对象则具有负的原子价,对人有排斥力.吸引力是一种指向对象的向量,排斥力是一种背离对象的向量.向量导致产生某方向的“移动”,以保持个人心理场的平衡.袁鼎生认为:如果没有审美客体的“吸力”和“趋力”,没有审美主客体的相互“同化力”,没有主客体力的对立统一生成的整体“张力”与“聚力”,审美场就无从生成.审美场聚力是指凭借审美场的各种审美力的聚合与协调统一,形成特定课堂上某种十分集中、突出的审美特征,给人强烈而深刻的审美印象.有了审美场聚力,种种美的要素就能根据审美内容与审美情感的需要,相互交替着、衬托着、呼应着、有秩序、有节拍地变化,向着总目标,形成浩浩荡荡的审美的洪流,从而激荡着学生的审美情感,掀起他们心中的波涛.而只有“张力”充分外露,才能使个性、差异、变化充分显示,只有“聚力”高度内隐,藏“有为”于“无为”中,十分洒脱自由,才会使“规范”内在,成为“张力”的固有本质,造就“张力”似乎不受拘束,却又“随心所欲不逾矩”,达到哲学意味的自由境界.这种寓聚力于张力之中的内在统一,一方面导致“张力”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促成各部分“悄然”凝聚,形成不露聚合痕迹的“化功”般的审美整体,并在这种“不经意”“不费力”的“举重若轻”的聚合中,显示出聚力的强大,显示出聚力和张力的高度自由的协调和统一.

在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中,当受教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审美客体产生某种审美需要时,就会出现一种紧张状态,导致平衡破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使各种矛盾的内在要素充分展开,使整体“张力”与“聚力”得到充分释放,最终克服紧张,达到动态平衡、对立统一.杜韶容在《论教学意境及其后现代意蕴》一文中指出:“所谓审美心理场,是指人进行审美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环境与状态.它的建构应从外在的环境氛围与(主体)内在的心理状况入手,实质上外在与内在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通过这二者的联系与作用会形成主体特定的心理环境与状态.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审美氛围的营造与渲染,促使主体审美情感的激发、审美意识的觉醒、审美态度的出现等.”

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心理场是由师生互主体的各个审美心理场谐构而成,组成整体的各个审美心理场在共性、同一性、稳定性、统一性以及个性、差异性、变化性、丰富性等诸多对立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协同的发展,在质、值、量、度等方面都具备了较高的指数,都达到了较高程度的对等性匹配.也就是说,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心理场本身就是整体各种矛盾的内在要素得到充分展开后再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心理空间,是整体的张力与聚力得到了充分释放达到平衡统一的审美心理状态.

2.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心理场的建构.首先,审美客体(包括作品形象、典型生活事件和各种信息)进入“审美场景”后,在审美客体在对主体产生“吸力”的同时,主体也对客体产生一种“趋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特定的“审美场景”中对客体进行审美创造.接着,审美主客体之间由于部分的对应性以及部分的不对应性而进行“同构”与“排斥”的“信息交流运动”,产生审美的“张力”与“聚力”.最后,在“张力”与“聚力”的作用下,审美主客体间便产生了审美的“同化力”,趋向整体的对应性,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生成,审美主体获得审美快感.

二、“完形压强”的产生和格式塔质的完形

1.“完形压强”的产生.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复杂而统一的“形”最能让人产生巨大的刺激力.即:“完形压强”.“完形压强”这一物理学上的类比,生动地标示出机体具有能动地自我调节的倾向,即:机体总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内在平衡的倾向.审美场构“形”的多样性统一,能产生持续、强烈的“审美压强”,有利于使审美场永远处于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循环上升的过程中.在文学课堂审美教学中,经典的文本都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形”,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它蕴涵着紧张、变化、节奏和和谐,蕴涵着许许多多的“空白点”、“未定点”、“不确定性”,蕴涵着从不完美到完美,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此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统一也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形”,也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刺激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热血沸腾”、“心潮起伏”、“不吐不快”等内心体验,就是“完形压强”的心理态势.葛启进说:“生命力之波的律动的源头在人自体:一是人自体的细胞及其结构.它的完形即人体生理场.人自体的物质性能量就是从这个场发出来的.它是其物质源头.再就是人的大脑仓库中储存的心理――意识丛及其总和.这是人的心理场,人的所有心理――精神能量就是从这个场发出来的.它是其精神源头.就人自体整体而言,场是生理力和心理力的合力存在的四维空间.生理的和心理的种种分力,在场内错综流变、波动失衡,从而产生一种内在张力,达到一定的紧张度便形成‘完形压强’.”“完形压强”给师生一种紧张不快的感受,但它却正是推动着师生生命力外化的内驱力――强迫你去探索、进取、创新,从而实现一种完美和谐的格式塔追求,以求其心理平衡,产生由不快带来的快感,最终进入一个超越自身审美体验的美的时空中.教师艺术地利用这种“完形压强”,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处理教学内容,组织多向性教学活动,各种“引力”和“排斥力”相互碰撞,促使学生穿过“艺术符号”的丛林,超越“音实难知,知实难逢”的尴尬,与作者、教师、同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神会作者的真性情、真自我,获得深切、多元的美感体验,并在信息交流中不断进行生命对接和能量交换,感受着作为动态生成系统的审美场的生命节奏和韵律,并与之产生“谐振和同构”,从中享受着生命创造的自由与快乐,在“忘言忘象”“天人合一”的教学境界中,实现“视界融合”,感悟纸背所透出的一种人格、一种境界、一种内在的生命意蕴、一种大千世界的大化玄妙,我们把这个教学过程称之为“完形”.在“完形”的过程中,学生会因“完形压强”感到思维、情感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美学境界而振奋,与此同时扩充和丰富了审美体验而感到欣悦与满足.“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在这样一种“完形压强”与“完形”交替出现的精神活动中,体验着个体潜能的自由实现.

2.“格式塔质”的完形.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产生的关键,其实在于“格式塔质”的完形.西方完形心理学的一个经典命题认为,一个“格式塔(知觉完形)就是一个心理经验上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整体重于部分,整体有一种既来自各部分又超越各部分的独立的新质,这个新质就是“格式塔质”.杜韶容在《论教学意境及其后现代意蕴》一文中引用早期格式塔心理学家爱伦费斯举过的一例:我演奏一支由六个乐音组成的熟悉曲子,但使用六个做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如音调,从C变成B调,或改用别的乐器演奏,或把节奏大大加快或大大放慢等等),尽管有了这种变化,你还是认识这支曲子.在这里一定有比六个乐音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第七种东西,也就是形――质,原来六个乐音的格式塔质.正是这第七个因素能使我们认识己经变了调的曲子.虽然格式塔理论创始人韦特墨等心理学家不同意‘第七个因素’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还没有脱离元素主义的理论泥潭,但他们认为这个例子极好,并同意六个乐音作为整体组织所显示出的新的性质就是“格式塔质”.格式塔质的发现,为文学教学课堂审美场的建构提供了现代心理学的证据.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作为文学课堂审美教学达到极致的教学境界,其产生的关键就在于“格式塔质”的发现与完形.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相当于由教师、学生、教学文本、教学环境“多个乐音”构成的一支曲子,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成功构建审美心理场,通过教学审美活动,将“多个乐音”连成一支曼妙的乐曲.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如音乐和声中的调,一首乐曲只有当它的所有元素统一在一个调中时,才能产生优美动听的和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投入,教师的投入是导引学生投入的关键.学生是否投入了,是衡量“四个乐音”是否连成曲子的一个重要标志.投入,对教师来说,是情感的,也是理智的――他不能忘却自身的引导任务,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场,而学生的投入则是情感的、感性的、无意识的,在审美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去实现对文学形象本质内涵的掌握:丰富的意蕴、深刻的道理,分明已经掌握,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直感到的是美的愉悦享受,当美感达到,师生便产生了虚实相生、主客交融同构的最佳教学境界――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场的“格式塔质”.可见,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产生的关键,就在于教学审美活动“格式塔质”的发现与完形.

类似论文

中国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摘 要]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主干课之一,教学难度较大 如何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英美文学教材的选择 本论。
更新日期:2024-11-8 浏览量:22831 点赞量:6988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竞赛机制模式探究

摘 要:竞争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通过合理的竞赛机制和模式,采。
更新日期:2024-1-2 浏览量:8590 点赞量:3738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如。
更新日期:2024-11-4 浏览量:19624 点赞量:5532

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机制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 其一是审美心。
更新日期:2024-12-28 浏览量:157356 点赞量:33738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

摘 要:小学美术教育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可以说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未。
更新日期:2024-4-16 浏览量:57056 点赞量:13227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如。
更新日期:2024-9-19 浏览量:118524 点赞量:25602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

【摘 要】本论文通过对安徽省内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英美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现状进行利弊分析,揭示现行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存。
更新日期:2024-12-23 浏览量:155206 点赞量:3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