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翻译

摘 要:意境是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诗歌翻译必须把握好意境的传达,才能使译语读者体会诗歌情境交融的美感.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对诗歌意境进行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必须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图形和背景,才能成功地传达诗歌的意境美.

关 键 词 :诗歌意境;翻译;认知诗学;图形/背景

作者简介:李丹,湖南邵阳人,1985年9月生,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4-0150-02

引言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而意境则是诗歌的灵魂.所谓意境,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画面融合一致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在汉诗英译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作品在国内深受欢迎,但是被译成英文后,却让英美等国读者感到平淡乏味,缺乏感染力,无法引起读者的美感,甚至有的作品还会让他们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原因就在于译者没有成功传达出原诗的意境,诗歌失去了它的灵魂,当然就会让人感到味同嚼蜡,平淡无奇了.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正确理解,才能成功地传达诗歌的意境美.以往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大多采用文学、史学或者美学的方法,而本世纪初,一门新兴学科——认知诗学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对一种对诗歌意境进行解读的新模式.认知诗学尤其是其图形/背景理论中体现的独特的突显与被突显、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尤其对诗歌的意境营造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传统的诗歌翻译研究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理论的新颖性,鲜少有人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对诗歌意境进行阐释,本文拟从认知诗学尤其是其图形/背景理论对诗歌意境的传译进行分析,希望为诗歌意境的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一、认知诗学的理论背景

认知诗学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以及传统诗学基础之上,是语言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认知诗学试图把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模型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希望找到能把文学研究与语言和认知心理研究相接通的方法.其标志性的代表作是Stockwell的《认知诗学导论》和(Gins&Steen)合著的《认知诗学实践》.


把认知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的方法与新发现运用到文学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3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Reuven Tsur首次使用“认知诗学”这一术语阐释诗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他的“认知诗学”吸收了心理学、神经解剖学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祖利军,2008) 以Reuven Tsur, Norman Holland, Mark Turner, Robert de Beaugrande为代表的学者运用建立在认知科学与脑科学基础之上的心理模型理论来重新思考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及文学阐释,先后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然而, 这些论著没有引起文学界的关注,这些学者之间也只是各抒己见,没有就这一议题进行交流.因此,刚开始萌芽的认知诗学理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相对沉寂.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又逐渐引起有关学者的关注,有关著述也陆续发表.这一时期,波兰扎吉罗尼亚大学教授Tabakowska运用认知语法的研究成果对诗歌翻译进行了研究;Fauconnier 和Turner又进一步发展了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始创了概念整合理论.另外,Crane与Richardson探讨了认知科学的跨学科性与文学研究的关系; Emmot和 Fludernik探讨了认知叙事学; Werth Semino&Culperper撰写了认知文体学,使得认知诗学涵盖了所有文学文本和其他相关理论的视角.”(祖利军,2008)然而,认知诗学奠定其独立学科的地位还要归功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Peter Stockwell,其于2002年出版的专著认知诗学导论标志着认知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与以往文学对语言学的借鉴或语言学对文学的渗透不同,认知诗学不是文学对语言学在分析方法上的简单借鉴,而是力图创建新的文学理论体系,因此它不是局部的装饰或者修缮,而是意义更为深刻内容更为全面或许影响更为深远的变革,是对以往语言学与文学结合的一次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熊沐清,2008)传统的语言学派只是把文学文本当作数据对其音韵、句法和语义进行分析,传统的文学批评学派的分析也只是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角展开,而认知诗学则置力于对读者阅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作出精确系统的分析,是对认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各自优势的高度融合.Peter Stockwell在其专著开篇就指出:“认知诗学就是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见认知诗学能够为我们理解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事实上,认知诗学正是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人类认知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目的是“提供一种方式,讨论作者和读者对世界的理解和阐释如何在语篇组织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诗学是对整个文学活动过程进行彻底的重新评价.”(熊沐清,2008)认知诗学涉及图形/背景理论、原型理论、指示转移、认知语法、脚本和图式、可能世界和心智空间、概念隐喻、喻指等.

二、诗歌意境的认知诗学分析

图形/背景理论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于1915年提出,并设计了著名的“人面/花瓶”图来解释这一理论.后来,完形心理学家运用这一理论来论述视觉和听觉输入如何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完形心理学家认为主体的知觉认识往往包括图形和背景两部分信息.“图形”指在认知中占优势、成为注意焦点的部分;“背景”指在认知中作为参照点突显图形的那部分.例如,当我们看到一片绿叶丛中只有一朵红花开放其间时,我们的注意力立刻就会聚焦于那多红花,即使它只是小小的一朵,因为一朵红花与万绿丛相比突显程度更高.“红花”即为图形,“万绿丛”就是背景.图形一般是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体积小、容易移动;背景相对来说体积大、位置较固定、不易移动.之后,Talmy率先将图形/背景理论运用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图形/背景的知觉认知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中.例如我们说"a car is in front of the house."显然,car是图形,house是背景.这说明图形/背景关系在语言中也可以通过一些方位介词表现出的空间关系来体现.在《认知诗学导论》一书中,Stockwell在第一章就重点论述了图形/背景理论探讨了超现实主义诗歌.他认为阅读是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 images)和回声( resonances) 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意义正是建立在这一动态过程之上.(转引至梁丽,2008)至此,图形/背景理论纳入对诗歌等文学文本的解读研究.Stockwell的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角度探讨文学语篇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吸收了认知语言学中句法图形/背景理论,同时又融入文学批评中的前景化有关理论,更注重读者阅读过程中对语境的感知,弥补了以往文学批评只关注于前景化(图形)部分而忽视作为背景的部分的缺憾同时又拓宽了认知语言学对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领域.

类似论文

禅宗“无念”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

摘 要:佛教思想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这种关系,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诞生了许多经。
更新日期:2024-2-20 浏览量:34568 点赞量:9166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和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摘 要:中国园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她历史悠久,形成个性鲜明的园林体系,独领,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
更新日期:2024-2-14 浏览量:33613 点赞量:8904

: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美学

【摘 要】本文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园林做为研究对象,分析和展现中国传统的文化及中国传统美学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
更新日期:2024-2-4 浏览量:8078 点赞量:3072

中国古典诗学的全新视角

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照,来审视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
更新日期:2024-7-24 浏览量:93914 点赞量:2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