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秦人的文学证明

窗外在下雨.雨水拍打在芭蕉叶上,发出唰唰的声音.天边有闪电,闪了几闪,复归沉寂!是谁在秋夜里唱老戏?声音是那样悲切,又是那样壮阔:

泰山大的一块玉,

黄河长的一锭金!

是谁承担得起这么博大的道义与尊严?是谁佩戴得起如此浩荡的正气与如此巨大的财富?远远望去,在眼前这北方秋天的原野上,似乎真有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朝我们走来.他使我任着性子地想起传说里的那些天人、神人,他使我按捺不住内心激荡的潮涌,逐步地高尚起来!

2007年秋天的一个雨夜,一个远方的朋友撑着一顶雨伞来访.不等放下雨伞,朋友就连珠炮似的提出一系列问题让我回答:谁能诠释中国文学的发展变化?谁能承载这个时代的文学精神和思考?谁的作品足以代表当代文学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水准?朋友是个胖子,一个个的问题从他的嘴里蹦出来,显得那样的敦实而厚重.我将问题沉甸甸地抱在怀里,落坐在沙发椅上,感觉到这些“问题”是灼热的,是滚烫的!中国文学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中国文学像摩尼珠,像唐僧肉,说起它来往往使人沉醉,让人很容易地就进入澄澈澄明的精神圣域!

最后我说: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在中国,陈忠实算一个.在全国范围内,陈忠实的《白鹿原》能够代表当代中国文学的高水准.

那天,我顶着秋天的细雨,对陈忠实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采访.

陈忠实,作家,现居西安.我想,这样介绍陈忠实就够了.剥脱了红花绿枝,整个大山更显得峭拔,更显出骨力,也更与陈忠实的精神韵趣相符合!

一、读他的脸,读出城隍爷的况味

每个人的脸都蕴藏着充足的生命讯号.这张脸,生长成如今这个样子,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许多人在读了这张脸之后,久久难以入眠.入眠之后,又很快与这张脸相逢.梦里的这张脸,往往具有某种故事性,这故事凝聚了关中大地的世代沧桑,它把中国北方人的世代忧患,清清楚楚地凿刻在脸上,成为表情.

这是西安都城隍庙里城隍爷的脸.城隍爷为祈城安、为祷太平,煞费苦心.城上的阴霾雪侵,城下的百姓饥号,全刻在城隍爷的脸上.那是18年年馑,庙里的城隍爷流干了眼泪;那是民国15年“围城”,庙里的城隍爷脸上整天都挂着泪星.在西安城解放那一天,守庙的几个忘年的居士,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城隍老爷的笑声,咯儿咯儿的笑声.解放了,庙院改成了工厂,大殿改做了作坊,只苦了城隍爷,被抬出了神龛,丢弃在荒郊野洼.很快,城里人发现:这没有城隍爷保佑的西安城,八面透风,再没有过去四塞严合、寒夜更鼓的滋润.城里的人,一代传一代地描述着城隍爷的模样,讲述里的西安都城隍爷是一个粗皮糙脸、慈悲心肠的人.在西安城的世代传说里,城隍爷是城里的一个普通的居民,他有家室,能吃能睡,与城坊之内的庸常百姓同甘共苦、同悲同乐!隔着时间,城坊百姓已没有了对城隍老爷的形象记忆,只是传说还在,城隍老爷的灵圣也就还在.

1992年的冬天,为了解决在阅读长篇小说《白鹿原》时碰到的困难,我去请教一个年过九旬的老先生.老先生捧着书,瓷呆呆地看着作者的照片,半晌无语.最后,老先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这个人出现了,城坊内外,会有一百年的太平,会有一百年的滋润,会有一百年的风调雨顺.往实在处说,这个人肩担了城坊邻厢千百年的汗水与泪水!你瞅他这眼袋装了多少眼泪呀!你瞅他这额头里面运筹着多大的慈悲善念呀!你再瞅他脸上这沟沟壑壑鼓露着的哪儿又不是咱劳苦百姓的大德与大美哩!最后,老先生捂着我的耳朵对我说:千万不敢对人说这个人跟“”以前,咱西安都府城隍庙的城隍爷一模一样!这位年过九旬的老先生不吃不喝,用三天时间读完了《白鹿原》,赋诗一首:

日头出来耀东山,

难得透彻说世患.

往来风雨往来诗,

总拿书香祭狼烟!

九旬老先生写完这首诗,就吩咐儿女料理后事,说:读了《白鹿原》心里还有啥放不下的事情呢?清浊是非,正邪忠奸,全在这本书里写着哩,明若烛火,必然光照后代!次日,九旬老先生寿终正寝.

每次到城隍庙烧香,我都会在心底里为陈忠实老师祈祷平安.

跪在城隍老爷的脚下,我说:曲尽百态,每个姿态都具有一种动物的习性.是灵异缠绕,是神仙驱使,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都蕴藏着暗透天机的意味!

今天的城隍爷被虔诚的居士们扮成蟒袍玉带的帝王行装,所以,他听不懂我说了些什么.每次看到陈忠实老师,我都不由自主地像面见城隍老爷一样,诚惶诚恐,手呀脚呀,全由不得自己了!

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我们完全有必要阅读作者的脸庞和脸色.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诸多元素构成,依次有文学的组织、人生的组织和学识的组织.另外,阅读还必然考虑到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与身处的社会背景.

曾国藩在《冰鉴》里说得极好,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所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而文人先观神骨!


陈忠实老师的一双眼睛,双瞳灼灼,慈柔而温润,饱含了太多的坚毅与深不可测的大慈与大悲!“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在陈忠实的脸上,写着天大的一份悲悯与豪横!

二、读他的背景,读出霸气与苍茫

那天,全国亿万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听一个苦命的作家讲述他的人生.那天,陈忠实老师做客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他的人生和艺术,做完全彻底的、揭椽亮瓦式的“剖白”.那天他用大实话、大白话述说过往的人事,每句话都直白而浅显,谈得更多的是人生与艺术的私事,所以,我将之谓为艺术秘奥的剖白与人生解纳的剖白!那天陈忠实用“淡而又淡”的生活语言,准确地表达了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那天的陈忠实似乎还有点憨,憨憨地笑,憨憨地面对亿万电视观众.

那天许多观众都流下了眼泪.我也流下了眼泪,我的眼泪直到今天依然在心里流着.

在央视六百平方米灯火辉煌的演播室里,他的穿着似乎显得简单了一些,也正是由于这种简单,丰富和补益了陈忠实一贯的风度,缩短了他与观众的距离,增加了他的形象气质与亲合力.那天,掌声不断.那天,泪如倾盆!

那期的《艺术人生》播出之后,央视的一个资深传媒人说:如果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长篇小说中选一部作品作为标志和高峰之作,陈忠实的《白鹿原》当之无愧.大气磅礴、颇具史诗品位的《白鹿原》通过描写生活在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家国恨家仇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农村社会近半个世纪的深刻变革,出凝结在关中农人身上的民族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同时也凝聚了陈忠实对农村、农民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分析.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一部《白鹿原》,不仅把陈忠实推到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上,也让陈忠实成为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陈忠实是《艺术人生》开播六年以来,迎来的第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嘉宾.

最近,我的枕边放着陈忠实老师的新著《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笔记》.他用极朴实的语言,不设机趣地陈述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其间的酸涩艰辛,不再细说.这里,我用条目化的写法,勾勒出陈忠实人生和艺术的简单线条,我依据的材料,一是陈忠实老师在央视《艺术人生》的陈述,二是《为什么活着我的人生笔记》.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南坡的一个小村子里,父母亲都是地道的农民.读了几年私塾的父亲一直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多读些书,走出农村,将来出人头地.

1955年,陈忠实的哥哥要考师范了,但是,父亲靠卖树供两个儿子同时进行学业实在难以为继.春节过后的一天,父亲和陈忠实推心置腹地谈了一次话.面带愧疚之色的父亲对儿子说:我实在没办法了,家里也没有什么可卖的了.我无法负担你兄弟两个读书了,你年龄小,先休学一年,先把你哥供到考上师范学校后,你再去读.在陈忠实的印象里,父亲从不在人前哭穷.所以父亲这样一说,陈忠实立刻决定休学一年,让哥哥投考师范,让万般无奈的父亲一年后再腾出手来供他复学.

陈忠实对“休学”过程在他的《晶莹的泪珠》一文里有过极其精彩的描述.这是一篇可圈可点的美文,每次读它都让我浮躁浮动的心灵,迅速趋于平静.

1962年他20岁时高中毕业.“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和经济严重困难迫使高等学校大大减少了招生名额.1961年这个学校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考取了大学,一年之隔,四个班考上大学的人数却成了个位数.成绩在班上数前三名的他名落孙山,他们全班剃了个光头.自此开始,陈忠实开始了长达40年之久的农村生活.然而,也正是这40年的农村生活,为《白鹿原》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真实素材,根植了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

高考结束后,陈忠实经历了青春岁月中最痛苦的两个月,几十个日夜的惶恐紧张等来的是一个未被录取的消息,所有的理想前途和未来在瞬间崩塌,少年陈忠实进入了六神无主的失重状态.已经记不清究竟有多少个深夜,他从用烂木头搭成的临时床铺上惊叫着跌到床下.

沉默寡言的父亲开始担心儿子“考不上大学,再弄个精神病怎么办”,后来就很认真地跟他说了一句话,当个农民又如何啊,天底下多少农民不都活着嘛!在无情的现实面前,20岁的陈忠实选择了到村小当老师,同时开始了在陕西的乡村里走过第二个漫长的“二十年”.

在读陈忠实的“背景资料”时,你读不出他及他的家族与显赫世族、达官贵人的联系,更读不出他及他的家族与地方圣贤、都城名儒的联系.读出的只是老辈的寄托以及与苍茫大地的联系,读出的只是诗礼传家与精耕细作的传统.另外,在他的“背景”里,我们还不难读出根植于白鹿原下、灞柳之畔的一种特殊的尊礼与尚儒的古典英雄情结!仔细欣赏陈忠实的背景,你会发现:在陈忠实生存的这个地理坐标,倘若不出陈忠实,也必然会出马忠实或者刘忠实!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它不仅仅是平常意义的地理坐标,更重要的它是华夏民族英雄姿态、理想思想和现实主义的精神坐标.

陈忠实的文学背景由三个的重要部分构成:一、皇天后土、帝工陵山映衬出的饱含忧患与苦难的英雄思想.二、诗书故里、自然人文结构出的饱含农耕文明与天地崇尚的理想精神.三、黑山白水、风土风物阐释出的饱含宗族宗亲与庙堂文化的深沉意味.

除此背景之外,陈忠实及其家族世代农耕,往来的一概“草鞋亲”.就这样一个农家子弟,他就愣把文学的功业做到了最好最强,并且摘取了至尊的中国文学的桂冠!缘于此,我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公正而残酷的!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中国作家,保持了文学的正气与时代精神.

三、读他的作品,读大器的制作过程

陈忠实的《白鹿原》,无疑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坛的大器之作.

大器是区别于小品的.大器不是“清平调”,也不是“太平颂”.在陈忠实的大器之作《白鹿原》诞生的前夜,中国社会刚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动荡洗礼,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种的思考,赋予《白鹿原》一种显而易见的象征力与洞穿世事的影响力!倘若我们仅仅把《白鹿原》理解为“从旧主义时期到新主义时期的思想交锋”,那么我们必然忽略了《白鹿原》这部煌煌巨著对整个华夏民族心灵历史、情感历史与精神维度的多面观照.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白鹿原》所表达的历史,也具有深刻映照与映衬当代历史的作用.《白鹿原》出版之后,面临的是商品经济大时代,面临的是民族价值观念的复苏,面临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值此之际,《白鹿原》所唤醒的政治思考与社会思考,远比它出版那个年头,更为充沛、更为强烈!透过时间品老酒,老酒清洌爽净的内在品质,愈加可珍可贵.

我想,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从内心到整个写作过程,都肩担着对于中华民族的灾难困苦与动荡历史多方面的思考.《白鹿原》是多向多意的,它像灯塔,完全有能力透过沉重的黑暗,赋予当代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某种新解、某种哲思,乃至于某种玄想!

我们往往注目于《白鹿原》的出版时间,而忽略了它构思与写作准备的过程.这里,我从央视《艺术人生》对陈忠实的采访过程中,摘取几段有关《白鹿原》写作环境的描述,再现和复述《白鹿原》这部必然影响后代的大器之作孕育和诞生的苦难过程,从而使当代读者更深层地理解作家的劳动过程,赋予作家的劳动与人类神行的联系.同时,我简单地编写了陈忠实的工作年谱,以便读者更清晰、更明了地认识他的客观社会生活,从中发现可以震动我们心灵的人生故事.

在一个破屋子里,窗户纸被西北风吹得一个窟窿接一个窟窿,一张古老而破旧的小圆桌用草绳捆着四条腿,桌上放着一个煤油灯,用废弃了的方形墨水瓶制成等陈忠实曾多次无不诙谐地说:成名无非是换一根结实的绳子来捆桌子腿!

在老屋颜色晦暗的墙上,陈忠实写下了他的座右铭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早在《白鹿原》写成之前,陈忠实已经是陕西颇有名气的作家.1982年,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正式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1987年,陈忠实先后到西安近郊的几个县城收集资料,从县志、县史中,他共摘抄了30多万字的资料,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些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事件在各县的生动反映和具体投射,使他的思绪在一次次的震动得更加深刻沉重.这次的史料查找和寻访调查使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得以延伸,他对历史的思考和洞察因之愈发明晰.

1988年,陈忠实开始动笔写作《白鹿原》.

那天,陈忠实面对亿万电视观众,侃侃而谈:

《白鹿原》写作过程中,最难以忘记的,对心灵而言而最关重要的是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时的感觉,我似乎从一个悠长的隧道里摸着爬着走出来,刚走到洞口看见光亮时,竟然有一种忍受不住光明刺激的晕眩.这是真实的.

终于,给《白鹿原》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他抽了半天烟,然后在冬天过早黑去的夜色里,走出村子,走到灞河边上,顺着河道一直走到河堤原坡的尽头,那种感觉好像扛着重担,走了很长的路,突然扔下,但扔下后,却一时找不到走路的节奏,有一种失重的感觉.他坐在堤头上抽烟,脚都麻木了自己也不知道.很长时间以后,他顺着河堤又走回来,感觉到心里头还压抑着什么东西排解不开,就又坐在河堤的尾巴上抽烟,他看见脚下的河堤内侧长的厚厚的一层冬天干枯的茅草,抽烟的同时把茅草点着了.河风顺势一吹,整个河堤内侧的茅草窜上去,火光冲天.他这会儿才感觉到全部都释放出去了.

灞河边上的枯草,被点燃了,直到今天,依然火势熊熊!

那天,陈忠实朝着东去的灞河水,慨然赋诗:“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作者单位:陕西省作家协会)

责任编辑 杨梅

类似论文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快讯

2月19日,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副会长王智新、华纯乘回沪访问之机,与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蔡建国、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及梁燕丽副教授、同。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18522 点赞量:5090

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化

摘 要:西方经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程是先“破”后“立”,在中国语境中,女性主义似乎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
更新日期:2024-12-11 浏览量:153845 点赞量:32601

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机制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 其一是审美心。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2579 点赞量:28721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摘 要:典故是文学作品中,构成其丰富语言和内容的关键之一 与其它的常规手段相比,典故均具有更加深刻į。
更新日期:2024-8-13 浏览量:104822 点赞量:22618

文学文摘要范文链接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的作业是专家围绕作文教学设计的,老师们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有的老师。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2090 点赞量:30049

怎样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和不经意处停下目光,仔细寻觅僻静幽雅的胜景,从中获得一种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297 点赞量:8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