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乌托邦时代文学的应对姿态

【摘 要 】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由现代跨向后现代的桥梁.他始终有一种浓郁的危机意识,认为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精神世界在没落,精神的力量在消散、衰竭.他曾企图借东方智慧之光,跳出西方传统逻辑思维的套路,另辟新“道”;后来又皈依神学,但所获得的总是一片困惑.他的存在论哲学根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充满了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虽然没有找到追回本真的解忧之道,但他的思想探索却成了颠覆、解构传统的先锋.《诗语言思》这部演讲论文选集是海德格尔庞大艺术思想冰山的一角.

【关 键 词 】艺术本源;乌托邦;无意义;文学终结

【中图分类号】K82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346(2008)09-0055-02

我们正在目睹着一场硝烟弥漫的文化战场的肉搏.一些文化形式受到重创而溃败与退守,而另一些文化形式则迅速蔓延,咄咄逼人.在当代的文化领域,大众文化的出现和蓬勃发展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文化现象.甚至有人说,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场大众文化的狂欢节.大众文化正在试图用狂欢的情绪传至文化的每一寸肌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文化的敏感部位的文学怎能幸免?网络文学正在以包举宇内的气势大片吞食着传统文化的领地.而传统文学的姿态似是静默不语,是胸有成竹的持守还是力不从心的退败?今日的文学,立场究竟在何处?我们试图在海德格尔《诗语言思》的世界里解答这一切.

《诗语言思》一书由数篇直接或间接关涉到“艺术”的文章集结而成.文集中选文基本均围绕“诗意开启了人的生活”这一主题展开不同方面的叙述.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将对艺术本源的探究还原过渡到对物的探讨.他先列出现行观点对“物”的三种解释,即“特征的载体”、“感觉的复合”、“有形的质料”,而这三种规定无形的方式在他看来都是对物的侵犯.在物之上,艺术作品中有某种超出和高于物性的东西.以“让存在是其所是的存在”的方式,海德格尔从具有在物和艺术品之间的重要地位的器具着手考察.他以凡高的油画《农鞋》为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器具的存在就在其有用性中,但有用性却依赖其可靠性而存在.“可靠性是指我们通过一个器具进入一个世界,并同时通向属于世界的大地.海德格尔认为,一旦可靠性被我们经验到,那么,真理就发生了,真理意味着使存在者在本质上成为可通达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的真理已被设置于其中了.由此,海德格尔得出结论:艺术作品的本质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海德格尔将艺术的特性概括为:世界的建立(作品把世界的敞开状态敞开了)和大地的显现(我们所栖居的大地敞开自身,通过作品的自我回复而显露出来).而在开出世界,推出大地,揭示出存在者的存在的时候,这便是真理的发生.可以说海德格尔的阐释清晰疏理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而真理存在之所即为“乌托邦”.

乌托邦究竟是什么?无人能答.它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诸神之所,真理之境.它象征着一种永恒的意义存在,是人类预设的始终存在于人类前进的远境.它代表者一种“恒”的成立,使线性延伸的短暂者(人类)的生命轨迹可以附于时间之箭投有明确的方向.乌托邦具有根本的虚幻性,因为它模糊了可能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把可能性等同于一种实在性;而且乌托邦是自相矛盾的,因为它试图借助于目前正处于同整体疏离之中的人使世界消除疏远化,因而它必然会导致幻灭.但是,乌托邦又是真实有效的,每一个乌托邦都是对人类可能性的预示,没有这种预示能力,人类历史上无数的可能性也许至今还未能实现.没有预示未来的乌托邦展示的可能性,我们就会看到一个颓废的现在,就会发现不仅在个人而且在整个文化中,人类可能性的自我实现都受到窒息.没有乌托邦的人智能沉论在现在之中,无所发展.乌托邦虽然是虚幻的,但正是这种虚幻性使得它向可能性开放,使得人生成为一件能够承受的事情.

诚如海德格尔所言,艺术以决然不同于理性、科学的方式成为得以通往乌托邦的虚幻之境的唯一途径.而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文学――通过语言开启了一个神秘独特的虚幻世界,希利斯米勒曾经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会创造或者揭示一个世界,在这一世界活动着拥有躯体、言语、情感和思想的主人公,他们栖居在特定的公寓大厦、大街小巷或者某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总之,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似乎这个世界一直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挖掘,并通过书页上的文字揭示或者传播给读者.”

诸神隐去的时代,意义也隐身而去.对于已经习惯在意义明晰的社会中生活的大众来讲,这种无意义的困扰更为难捱.而工业社会时间压力的增强,使得他们对于意义的要求更加强烈了.他们无法承受意义的缺失,因而试图继续在以往给他们提供意义的事物中追寻.在传统社会,文化是一切意义的来源.但他们失望的发现传统文化此刻尚无法迅速调整自身的意义方案,填补大众空虚的意义世界.大众迫切的需要意义的给予,他们容不得等待,于是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它通过对于意义追问的延宕来使灵魂获得短暂的安息.反映在文学领域,网络文学迅速崛起,攻占着原本属于传统文学的文化领地,挑战着其意义权威.

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学的消解是凭借其对时间的空间化来实现的.在网络文学中,时间大部分是分散的和无向度的.通过现在向过去和将来的扩展,使时间消融.网络文学中的怀旧产品和幻想产品并不是把历史还原和预测未来,而是现在对过去和将来的侵蚀,在这种侵蚀中,使时间的线性消失.当大众进入这些作品时,他们就会陷入时间的迷宫之中,从而彻底丧失时间感.人们渐渐感到唯一拥有的就是现在,现在而不是未来包容一切.最终,在网络文学通过这种对时空的任意穿插,破坏人们对时间的神圣感觉,彻底消除人们超越的可能,从而使人更深地浸入现实之流,而不是超越现在.焦虑来自于游离于时间之外对时间的审视,一旦随波逐流,大众就不会产生对时间的伤感和焦虑.


同时,网络文学对于大众意义需求的满足还通过创造更大量符合大众需求的形象来实现.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是具有无穷智慧和力量的“超人”,或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或武功盖世、威震四方,还需得姿容绝代,方可成为主角.另有一类人物是真真正正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般无二的普通人,普通到没有任何独特性.他演绎着普通的生活,将细节重复了一次又一次.可以说,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两个极端形象的设定中实现了人们“白日梦”的体验和真实生活的旁观.而这种人物情节设定,使得英雄侠士和贩夫走卒的意义同时被消解.只要你愿意,无论怎样的异想天开都可以实现;只要你愿意,无论怎样的鸡毛蒜皮都可成文.在这样的极限中,人在社会中的定位的意义性被消解.文学既可以完全沉浸于生活,也可完全脱离现实,文学与现实的联系被切断,其严肃性显然已被取消,它成为对文字的一种消遣.这简直是文学的劫难.

但从另一点上看,网络文学并非全然反叛式的文学终结者.它继承着文学自身的基因.即对于意义需求的满足.如果说传统的文学形式一直在试图通过绘制乌托邦的画像的方式满足人类对于意义的追寻,那么网络文学则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看成是文学解决现代社会意义需求的一种暂代方案.当现代虚无的无力感冲击文学表达时,传统文学展现出某个瞬间的软弱.大众无法全然坚定信仰其创设的乌托邦形象,但是又迫切地向其需索意义空虚的解决.传统文学似乎需要静静思考后才能得到新的意义方案.而这一段沉寂的时间必须由文学自己来填补.网络文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种调整期的某些漏洞.它利用对意识空间的挤压而使对真实意义的追问被回避和延迟,暂时填充大众对意义的需要,像女妖塞壬的歌声和美貌那样使人暂时忘掉对意义的追寻,而填充只是对意识的空间性占有,不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它用延宕取代了赋予.可以说在功效上传承了文学历史的缓解意义焦虑的使命,是文学在乌托邦时代与后乌托邦时代的更替中做出的战略性的意义方案.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2]《论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以<艺术作品的本源>为例》,肖朗,《孝感学院学报》,第26卷第1期.

类似论文

“80后”文学的写作姿态

内容提要 “80后”文学是一种依据创作主体的出生年代(80年代)进行命名的文学现象 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它在叛逆。
更新日期:2024-2-24 浏览量:32579 点赞量:8001

新媒体时代文学类型化的再审视

一、新媒介时代的文学类型化表现 文学类型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类型小说为例,从纸质出版到网络媒体、从影视界到网络游戏,类型小说的辐射。
更新日期:2024-1-6 浏览量:8163 点赞量:3387

深圳打工文学的写作姿态和审美特征

一、打工作家的底层写作与底层生存 自2005年曹征路的《那儿》发表,“底层写作”被正式命名以来,底层作为描述的对。
更新日期:2024-10-27 浏览量:133249 点赞量:29029

由英剧视觉文化时代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摘 要 :以英剧的文学特色为引,探讨视觉文化时代影视与文学的关系 认为影视可以改变文学的观念疆界,可以成。
更新日期:2024-2-13 浏览量:33620 点赞量:8923

泛文化时代的写作姿态

不少外行人经常问我,“你们那个潘小平,厉害!她好像什么都能写 ”我跟外行人不好说内行话,就形象化地回答一句,“全能选手,什。
更新日期:2024-4-25 浏览量:57119 点赞量: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