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封存还是开放?

2009年底,八卷本的《洪子诚学术作品集》出版,这无疑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项总结性成果.今天我们来阅读洪子诚先生的著作,也是回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漫长的学术历程.洪子诚先生的著述几乎伴随了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建制、发展与曲折,那里面凝聚的是前辈学人虔诚而认真的治学精神,严谨而缜密的学术探索,执着却旷达的人生境界.一部文集,份量很重,却沉淀着安详,字里行间,让我们思索着当代文学的那些历史辛酸,那些难题.

想多年前,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在学界不胫而走,还有媒体记者打听洪子诚何许人也是否是学术新人想不到老先生那时却临近退休.洪先生经常自嘲快退休的“学术新人”.先生治学,如长风出谷,正是徐徐而来,徐徐而去,却把回味和思索留给学界.其实,退休的洪先生何尝离开文坛呢一直笔耕不辍,时有奇文出手,让人想起“瘐信文章老更成”,正是妙笔生花时.

今天我们阅读这部文集,可思考的问题多矣,也决非一二篇文章就可道出其中奥妙.就一部《问题与方法》,可探讨的余地就不小.这部著作提出的问题当然很多,这篇短文也不可能一一讨论,这里我想就当代文学的“一体化”问题,做一些讨论.以期阐发洪子诚先生的文学史思想的一个要点,同时也由此去打开这一要点意指的更为广阔的论域.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体化”问题,洪子诚先生曾经撰文专门论述,后来在他那本影响卓著的《问题与方法》中再次强调.显然,洪先生也注意他提出的“一体化”问题,在学界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一向极其谦逊的洪先生,在对他的影响进行表述时,十分低调,他只是说,“学界有研究者常使用‘一元化’或‘一体化’这样的概括”,而后再谈到他在一些著作和文章中也使用这样的概括.事实上,此概括之发轫于洪子诚先生,如果往前追究,大约出自洪子诚与张钟、谢冕、赵祖谟、佘树森诸位先生在1979年合著的《当代文学概说》.此一说法固然有可能是诸位先生共同讨论的观点,但洪子诚先生后来用于他对当代文学史的重要阐释的概念,当可以理解为洪先生当初是相当用心于此一概念的学理建构的,后来也相当重视这一概念的拓展.当然,洪先生深知这样基础性的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产生过大作用之后,如何清理其内涵,界定其边界,限定其相对的意义,以及给予其理论活力,则显得极其重要.

洪子诚先生在重新清理“一体化”的内涵和外延时,尤其注重强调“一体化”并非一个封闭的概念,而是要与多元化进行开放性的对话,也只这样,这一概念才有学术活力.洪子诚先生指出:

所谓当代文学的“一体化”,在我的理解中,首先,它指的是文学的演化过程,或一种文学时期特征的生成方式.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过程中,各种文学主张、流派、力量在冲突、渗透、消长的复杂关系中,“左翼文学”(或“革命文学”)到了50年代,成为中国大陆惟一的文学事实.也就是说,“中国的‘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经由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改造’,它的文学形态和文学规范等在50至70年代,凭借其影响力,也凭借政治的力量的‘体制化’,成为惟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规范.”(注: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第4页.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其次,“一体化”指的是这一时期文学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这包括文学机构,文学团体,文学报刊,文学写作、出版、传播、阅读,文学的评价等环节的性质和特征.显然,这一时期,存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文学世界.对文学生产的各个环节加以统一的规范、管理,是国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治理的自觉制度,并产生了可观的成效.第三,“一体化”所指称的再一方面,有关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这涉及作品的题材、主题、艺术风格,文学各文类在艺术方法上的趋同化的倾向.在这一涵义上,“一体化”与文学历史曾有过的“多样化”,和我们所理想的是“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构成正相对立的状态.

洪先生在这里对“一体化”做了精当的定义,其基本含义在于,左翼革命文学的传统,在1949年之后,通过政治体制化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形成的具有统一性的文学规范建制.“一体化”确实是概括出了50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对于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在当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可以说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阐释50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时,已经不能离开这个概念来讨论问题,也可以说构成当代中国文学史写作中的基础性概念.也有′以至于有研究者主张用这一概念来指称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此后的文学则使用其他的概念.有研究就认为,可以参考洪子诚先生的文学史论述,把建国后到80年代末的文学以“一体化文学”来概括,以此来消解“当代文学”所引起的模糊与歧义.而“一体化”的文学在1992年已经结束,1992年可以作为所谓“当代文学”的下限来对待.

此说当是受到郜元宝的影响,郜元宝在2006年发表文章评价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等三部著作,郜元宝尤其注意到洪子诚先生的“一体化”对解释当代文学史的有效性.郜元宝的问题倒是抓得很准,他追问说:“如果坚持当代文学就是新文学‘一体化’的‘实现’和‘解体’,那么这个‘解体’在70―80年代之交究竟有没有完成如没有完成,就应该正面阐明‘80年代以来的文学’和50―70年代文学之间的历史性延续”.郜元宝认为,洪先生对当代文学一体化解体之后的当代文学下限(即十年代文学)的阐释,缺乏一种连贯性.也就是说,仅仅用“一体化解体”来描述十年代以后的文学,恐怕理论和历史的阐释性还不够充足.不过我以为郜元宝这样的追问有价值,但却并不构成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问题.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的文学与中国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可以进行一种断裂式的处理,例如,一体化的解体,也可以试图去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断裂本身也是一种,也是一种呼应形式.难题确实在于二者之间的联系,洪先生的文学史提出了一种“解体”的叙事,而这正是洪先生揭示出且留给学界的问题.期盼一部文学史能解决所有的难题并不切实际.郜元宝的问题有价值,但有些不切实际,因为提出问题,留下问题,这已经就是一种贡献.学术的前进也必然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要看的是这些脚印是否是真正的前进,是否是触及到难题,解难题活动只能一个个进行.

在这里不去讨论郜元宝的论述,因为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我只关注洪子诚先生的“一体化”概念如何构成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重要论题.而在此前提下,需要去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洪先生“一体化”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洪子诚先生用“一体化”的实现与解体来描述中国当代文学的内在变异,给出历史变化的路线图,这确实是一个很明确且清晰的路线图,因其清晰,它就容易让人忽略那些模糊的,也许有更多可能性的文学史因素.无庸讳言,洪子诚先生在论述“一体化”时,他的重点是放在对“一体化”的构想的基础上,他从多个层面来勾画“一体化”的结构形态以及实践功能.但洪子诚先生对“一体化”并不想把它描画为一个封闭性的结构,即使是一体化,它也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外在的开放性问题.当然,这样的矛盾和开放都是有限度的,它们并不足以颠覆和改变“一体化”的结构形态.在《问题与方法》的三联书店初版本的封面,郜元宝也注意到那句题辞:“对50―70年代,我们总有寻找‘异端’声音的冲动,来支持我们关于这段文学并不单一、苍白的想象.”这种“冲动”,并非来自左派或“新左派”,例如,“再解读”的冲动.洪子诚先生本人也有这种冲动,他也试图看到这个时期文学有更多的阐释可能性.例如,他论述到“百花时代”的文艺状况时,就勾画了那个时期的争鸣局面.虽然那是昙花一现,但却有着超出一体化的热烈时期.他在论述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和杨沫的《青春之歌》等作品时,也有超出一体化的解释.通常都认为1957年反右之后,又是万马齐谙,“一体化”如铜墙铁壁.

确实的,对于这样的一个“一体化”的规范式,洪子诚先生也是有“辩证法”的眼光,他并不赞成把“一体化”看成一个封闭的、固定的、纯粹的概念.他认为,不能用“一体化”这样的一个概念来代替对一个时期的文学具体研究,更不能代替对当代文学的深入分析.他指出:“如果当代的文学的‘一体化’也成为一种套语,那它可能把这个特征加以凝固化、纯粹化.这对于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学状况不是很好.所以,我们使用这个概括方法的时候,最好不要把它看作是静态的、纯粹的.”洪子诚先生解释说,“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互相渗透,又剧烈冲突的紧张过程,“构成了规范和挑战、控制和反控制的复杂情景.”而且,“一体化”的目标事实上不可能有终结,“激进”就是不断地变革,“一体化”也不意昧着文学文本和作家加以划分的工作的结束.这一体制化的过程,还有不确定性的、实验的性质.洪子诚先生如此来看待“一体化”,看到“一体化”内在矛盾和它的开放性和变革性.“一体化”本身是有着自我挑战的活力.洪子诚先生并不没有把“一体化”叙述成是专制集权下的简单粗暴的压制体制.而是更象葛兰西所说的,社会主义要创建文化领导权所进行的谈判、沟通、共识.只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构,确实带着执政党的政治特点.不管如何,“一体化”的建构过程,还是有着内在复杂性和变异,这就在“一体化”的名下,开启了这个论域,而不是关闭.我想这是洪子诚先生给出这种命名的积极意义.


一体化固然是一个压制性的力量,但其内在却有可阐释的余地,而其外向也有可供分析关联项.洪子诚先生在这里给予的不只是命名,而是一项可开启的探究.也就是说,我们去讨论一体化的压制、规训、整合等,在这一纲领下其负面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样的负面也可在现代性的中国实践这一维度再做阐释,但我们无疑要在相当的程度上承认它的压制性,否则,这个一个事物的最基本特征就被遮蔽和替换了.这点我完全同意洪子诚先生的阐述.在认识到这基本约定的前提下,我们更有必要去打开在“一体化”名下的更多的可能性,它的内部的非整合性,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由此酝酿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异质性.

可见洪子诚先生在这一概念名下表达的一种历史主义态度.需要进一步打开的论域,我以为有以下几点:其一是主体的问题,其二是文学表达的问题,其三是它的始终激进化的实验性问题.

“一体化”的建制要通过人来实现,尤其社会主义文学最终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实现,写作作品的主体是否可以被完全“一体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先是改造作家的世界观,从不断进行的斗争来看,作家的世界观改造并不十分成功,后,这些曾经被改造过世界观的作家们,都严厉地批判“改造世界观”这一政治运动.从体制化的功能来看,一直在“改造”,从实际结果来看,改造并不彻底,也不成功.由是则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也就是说,这些作品的创作主体,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布尔什维克.他们的文化记忆和文学经验,还保留着不少非社会主义或无产阶级的东西.就其文学表达来说,有可能溢出“一体化”的边界,洪子诚先生认为,这跟文学的特性有关.“文学的‘特性’,使情绪、观点、意向的表达,有某种隐蔽性,或‘寓言性’,存在某种‘空白’,而又隐含着特定时期不同意见的表达的可能性.”洪子诚先生也提有些理论提出的“超意义”和“背叛能力”,他也警惕这些解释的“过度阐释”.但文学表达始终不能完全超出“文学特性”,这一点无疑也是容易得到认同的,既然如此,“一体化”也就不可能完全规训那个时期的文学表达.

关于激进化与实验问题,这会促使“一体化”始终有一种自我否定的冲动,“一体化”始终处于未完成的或者不可能完成的状态.相对于在文艺时期的表达的无产阶级文艺战略,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那都是资产阶级的“毒草”,从“继续革命”和无产阶级全面的角度来理解,五六十年代的文艺,哪有什么“一体化”,就是“阎罗殿”,周扬推行的就是资产阶级文艺路线.固然,我们可以说这是政治运动和政治派别斗争的说辞,但社会主义“一体化”的方向在哪里标准在哪里什么样的文艺形势可以被称之为“一体化”这实在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五六十年代一直在讨论的人性论问题、美学问题、现实主义问题、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等等等,也说明“一体化”的文艺思想有诸多的分歧和探讨,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名下,其观念也并非铁板一块.如果我们再看看周扬在不同时期发表的言论,尤其是邵荃1963年在大连农村题材会上的讲话,关于“中间人物”等等的讨论,也可看出社会主义文艺即使在最坚定的内部,也以各种方式寻求突破的可能性.

人们一度把洪先生给出的“一体化”概念,看成是一项对50至70年代文学史的命名,一项封存式的命名,仔细阅读洪子诚先生的著作,其实不难发现,那是一道路标,甚至是一个靶标,它召唤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挑战.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学科,在理论与文学史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几代学人协同作战,我们应该可以挑战一些难题.五十至七年代的文学,如此深重地与政治卷在一起,没有人会怀疑它承受的政治压制,以及这种压制给文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今天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可以开启更宽广的论域.

我们今天来理解洪子诚先生的思想,并不只是给它标示出一个高度或赋予一种色彩,而是要把它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富有活力的资源,这就是它开启的那些论域,它触及到的那些难题,因其为难题,故而需要更多的人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去迎接挑战.“一体化”问题,在洪先生那里,我宁可看成是一个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解决的问题,宁可看成是一个疑难重重的课题,而不是可以一经命名就可封闭的论域.洪先生学术态度之可贵,在于他从不把自己看成是最接近真理的人,从不把他的解释看成是最终答案,相反,他总是反思自己,反思问题的虚假解决.他一直在警惕,它不只是警惕问题的虚假解决,他也警惕自己.

注释:

(1)洪子诚:《当代文学的“一体化”》,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3期.

(2)如李光辉撰文:《一体化与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症结》,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2页,第204页.

类似论文

贸易投资一体化下的贸易利益与金融开放

【文章摘 要】有关传统数据表明贸易理论中,贸易条件揭示了各国贸易利益的分配,但在现今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条件下,贸易条件。
更新日期:2024-3-16 浏览量:46445 点赞量:11599

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交替实践

摘 要:通过工学交替可以加深校企双方的了解和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紧。
更新日期:2024-1-26 浏览量:21254 点赞量:5937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

摘 要:目前,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采用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 但同传统的。
更新日期:2024-12-6 浏览量:20005 点赞量:5315

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职大学生

附件1:佛山市高级技工学校招聘工作人员职位表招考岗位招考人数年龄要求专业要求学历要求其他条件数控加工技术一体化教师4高级职称者45。
更新日期:2024-11-5 浏览量:22673 点赞量:7048

电子商务的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信息时代的时空界限已逐渐变得模糊 在。
更新日期:2024-1-27 浏览量:22534 点赞量:6540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放实验室管理与

摘 要实验室开放对于全面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开放实验室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
更新日期:2024-11-27 浏览量:145373 点赞量:31463

区域港口群一体化模式

摘 要:对国外先进港口一体化的经验进行简要梳理,提出我国区域港口群一体化模式的建设建议,包括:行政管理一体化。
更新日期:2024-9-1 浏览量:15792 点赞量:4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