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教学与大学生道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5-02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大学生开始了普遍扩招.这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一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多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求职艰难,大学生质量下降.“大学生”这一称呼曾经是让人极其敬佩的,然而现在它已变得不再是那么遥远.在当下大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下滑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现实.它已经引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关注,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尝试结合作者自身的专业,将文学理论教学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联系起来,试图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一方面做到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做到令学生意识到自身在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主动地、自觉地寻求改变与提高的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理论教学并不是要直接担负起道德说教与示范的作用,而是注重引导,将学生思想意识中那些来自社会生活的、自发的道德规范与诉求激发出来,最终的目的是令学生能够终生自觉追去道德完善.

一、现状与问题

关于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的各种现象描述、指责、分析已经很多,[1]本文不再重复.

另外,一个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大学本身的变化.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前,中国的教育全部是知识的传授,即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学校或教师不必去关心学生未来的生计问题,甚至耻于谈论稼穑之事.然而,二十世纪中,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发生的巨大的转变,它在知识的传授这一任务之外又加上了服务社会的任务.大学本身因此而发生的变化就是“市场导向”,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生计.“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引入市场机制,使高等教育具有市场性.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也不是绝对的公有化,而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过程.更确切地讲,所谓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指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作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调整和修正高等教育与社会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高等教育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2]这种变化是双面的,其有利的一面自不需多言,其弊端却需警惕.深究之下,这种变化实际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转型.“从十九世纪晚期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组织化的现代性,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的现代性的理想.颓废的理念彻底打破了自由的现代性的文化形式,随着作为大众社会新社会秩序组成部分的知识模式的出现,古老的知识模式崩溃了.自然神学理论和知识的 精神价值消失了,逻辑实证主义和公正的探究变得强大有力.知识的新模式要求比过去更为严格地分离客观事实与价值.这是一种受超越所有其他机构的国家治理体系约束的、强调专门化和学科基础的知识.新人文主义者对教学和科研的整合受到研究型大学和精神界定学科的新思想的挑战.”[3]

社会和大学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教师在道德教育方面也必须改变方式、方法.道德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中国,道德的内涵表现为爱国、孝敬父母、知恩图报、与人为善等基本方面.“以齐家治国教育为途径,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从开展感恩知报教育入手,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培养仁爱精神为切入点,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从培养明理诚信意识入手,养成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行为.”这是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基本目标.但是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教师,就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了.不过,在探索教育学生的方式之前,教师还要明确应当承担“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样的道德角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每个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为指导,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严格、全面要求学生,把他们塑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文学理论教学中的道德培养

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无论在学科设置、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呈现了显著的多元化面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早期大学在学科设置方面是很简单的,文、艺、理、工、农、医,这六个字就可以概括.然而现在,不仅是学科之间界限严格,而且学科内部划分也越来越细致.这样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探讨,然而它不利的方面是“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也越来越深刻.

具体到文学方面,这种现象是非常明显的.在“文学”这一学科名称之下,可以细分为文学和语言学两大类.文学可以细致地分为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四大方向.语言学可以细致的分为汉语言文字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在这些科目之下又可以不断地细分.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的蓬勃发展是令人可喜的,在硕士、博士这些研究层面上,不断细分是符合学科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然而,这种细分对本科的大众化教学是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为不再有哪位教师能够对整个学科的发展做到全面的把握和了解,这样在教学中就很有可能顾此失彼.正是这个原因,令当今的大学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学科前沿,对自身进行“充电”方面,放松了对教学工作中另一重要的,但却是隐性的方面:道德教育.

文学理论是中文专业文艺学方向在本科阶段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可以说中文专业大学本科课程中与理论相关的部分,都要有文学理论课作为开端与入门.因此,文学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道德培养方面,同样是如此.

文学理论课在道德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首先是文学本身,其次是理论对日常生活自发经验的规约与提升,第三是文学理论的性.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文学本身是包罗万象的,它在由作家创作的、假定性的情境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特别是加入了不同读者的自身经验之后,每一个具体的文学文本,都可以说是一味良药,它令读者在当下碎片化、浅表化的世界中想象性地满足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或根本无法满足的愿望.因此,从读者期待角度来看,现实世界的慌乱、痛苦恰恰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暂时忘记.特别是在道德方面,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一个“君子国”,很难让理想化的道德现身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文学能够做到. “作家在一种可以被称为‘心中的道德律’的道德情感支配下进行创作,使得作品在人生表现中呈现出道德批判的力量,呈现出人性善的艺术风范.”当读者在拿到一本优秀作品而尚未阅读的时候,他自身已经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强烈的期待,这种期待通常符合道德最高标准的.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读者会将自身放在一个道德审判者的角色上.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在经历过了残酷的现实之后依然去文学作品里体验一个假大空的世界.

不仅是在读者的阅读期待中,在文学自身中,道德要求同样是内在的.“在文学中,善恶的探索和表现常常伴随着强烈而丰富的情感,是感性的和主管的.情感源自善恶的判断,而且情感常常左右着判断,文学中的忧伤、欢喜、悲愤等情感总是与作品中的人物的或善或恶的行为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西游记》中白骨精是令人拍手称快的,而孙悟空因此遭到唐僧误解被赶走却令人气愤.读者的这种判断来源于文学内部蕴含的道德成分.道德在文学内部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是不可分离的,它们都是文学本质属性的重要部分.道德这种特殊的存在形态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通过假定性的“生活”表现出来,通过文学这种审美的方式将那些枯燥的说教转化为了优美的文字,从而达到了激发人们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在文学上的表现是内外两方面兼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起到提升人们道德与思想境界的良好作用.

其次,从理论角度来看.任何一门学科,如果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那么它就具有了一定的完善、稳定的形态.所以,独立的“理论”是不存在的,它必然表现在某个具体的学科中.理论的特征就是高度的理性化、逻辑化、概括化.这种特征使得学习者首先要适应它的特殊要求,这样才能对某个学科的理论有具体、深入的了解;接着,学习者在向研究者转变的过程中,理论的这些特征又必须不断的被应用.长期的理论训练带来的结果肯定是对人思维方式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专业方面,而现实生活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良好影响.现实生活永远是纷繁复杂的,永远是与理论背道而驰的.一个人一旦学会从理论的角度,用理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评价现实世界,那么他就会因此受益匪浅.

具体到中国现实来看,由于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较为明确的理性思维.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直到当今,国人仍然缺乏一种“悲剧精神”.“就总的情况而论,中华民族是充满悲剧精神的民族,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悲剧精神又不断地呈现出淡化、弱化的总趋势.这种总趋势知道元、明、清时代的戏剧、小说中才开始萌发转折的征兆.”邱紫华先生细致分析了中国人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与传统.实际上,正是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浅层满足令中国人较少理性、深入的思考,更无法奢谈理论化了.理论最重要的行动方式――反思――自然也无法深入到人的深层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当中.

现在,大学教学中的理论课程,很大部分是来自于西方的.这有助于补充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足,也有利于使用理论的武器道德教育的困境.

第三,从文学理论角度来看.文学理论兼具文学与理论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优点,同时又具有自身的优势.当然,文学理论教学现在面临着非常严酷的环境,“文学系的学生越来越少读文学作品,造成此变化的原因有三个:一,高中中考压力和分数指挥棒使学生很少有时间阅读文学作品,而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也因应试教育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这样做的深层后果是阻碍甚至泯灭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二,进入大学阶段的中文专业学生,由于世界普遍性的文学地位跌落,也很难再培养出对文学的强烈兴趣,相反,兴趣转向了他处.三,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蚕食了学生有限阅读时间.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这代人长于视象思维而弱于文学思维,成为“读图的一代”.阅读文学作品非常吃力,这也是他们越来越少光顾文学作品的内在原因.当然,这一代人不是绝对不读文学作品,如畅销小说尤其是网络文学就颇受他们的欢迎.网络小说的高度自由感,适合现代人.这样一些变化,有的看来是难以逆转的.我们的文学理论教学不能回避对象的这种变化,我们恰恰要针对这种变化进行适合新情况的教学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理论讲授向实例论争倾斜.最重要的是能够抓住文学生动、富于情感的特征,将学生牢牢吸引住,接着从众多的文学实例中抽象出概括性的理论.


在文学理论的课堂上,这种知识性的传授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强调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因为知识传授是显性的,很容易就被学生接受了.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在进入大学之前习惯于教师直接给出知识点的方式,不会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领域,而且还会由于惰性习惯忽略大学教师传达出来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渐渐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这会使人堕入歧途,使他形成一种对待生活的轻浮态度.”大学教师更是非常有义务来矫正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非常有必要强调思维过程.文学理论作为文本与理论之间的一个,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一个文学作品,对其情节做概要性讲解,接着通过分析,将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揭示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当学生自己学到这种思维方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自身问题做类似的思考,首先指出自己面临的问题,进而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可能的诸种解决方法.道德教育可以借由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来表达,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令学生产生心灵上的深层次震动,从而使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其中.

总之,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道德的培养是从两方面来培养:介绍优秀文学作品;传播有具体到抽象进而反观、反思自身的思维方式.

文学理论教学新的社会环境下肩负着双重的使命,但是文学理论教师必须注意自身,不能够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种观念的传声筒、卫道士、腐儒;教师自己更需要注意对自己传授的道德内涵,不能够将错误的、封建的东西传播给学生.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道德自身内涵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去鉴别某些道德标准是否正确.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一个敢爱敢恨、敢于叛逆的女性在文学中往往会比一个恪守妇道、牺牲自己维护家庭的良妇更显得光彩照人,其原因就在于,她们固然都体现着一定的道德内涵,但敢爱敢恨的叛逆女性体现的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贴近人性的道德,而恪守妇道的牺牲者体现的只是家庭责任,这种家庭责任否定了自我人性的某些本质方面,反而不如前者道德.”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表现了生活的本质,但复杂的现实有时候又很难将文学性的本质覆盖在其上,换言之,文学作品是无法生搬硬套的,文学理论教师必须在道德教育中声明这一点.

总之,在新世纪中,文学理论教学中不仅需要而且可以加入道德教育的成分,讲授这门课的教师需要补充、更新知识,重新定位自己,进而为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上),《人民日报》,2005年02月23日.《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下),《人民日报》,2005年02月25日

[2]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8页

[3](英)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黄建如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29页

类似论文

高中议文写作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以动作、表象、言语、概念等为手段,能揭示事物的一般特征及事物间的本质的、必然&。
更新日期:2024-5-15 浏览量:69364 点赞量:15796

微生物教学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微生物学教学中,可通过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解释身边生命现象,阐明蕴含的理。
更新日期:2024-4-13 浏览量:57002 点赞量:13334

审美优先与文学理实践教学

摘 要:文学理论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引入审美优先理念,即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将典范作品的审美特性、意义。
更新日期:2024-1-22 浏览量:20246 点赞量:5582

文学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叙事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外的叙事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叙事学作为一门独立。
更新日期:2024-6-5 浏览量:13018 点赞量:4045

融合专业教学的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模式

[摘 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 从信息专业教学角度探讨学生科。
更新日期:2024-5-2 浏览量:13996 点赞量: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