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温馨

摘 要:《格林童话》自诞生以来,都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对其主要对作品进行内部研究.本文拟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角度,以域外读者的身份,观察和思考作品的接受阅读,在国内的传播与变异,对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启示三个层面进行探析,感受《格林童话》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 键 词 :格林童话;比较文学;读者

中图分类号:I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1-0000-02

童话,是坐在世界的帝王,几乎每个孩子在小时候内心都深藏着一个神奇梦幻的童话乐园,在童话王国,孩子们任思想遨游在天真浪漫的故事里,追寻着,欢乐着,而这一切美妙的感受是那么的迷人,令人神往.

在世界文学这条广阔的艺术长廊,童话名著不胜枚举.格林童话、霍夫曼童话等德国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王尔德童话都非常引人瞩目,尤其是《格林童话》,可以说是世界童话的一株奇葩,在色彩缤纷,瑰丽奇幻的世界童话的花园里,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本文区别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中的一维线性的思维模式,接受理论形成的二维平面的开放性的思维方法,对这部作品的考察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弥补当前影响研究的实践不足,拓宽研究视野.

一、走进中国的《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对于中国的学前儿童并不陌生,《格林童话》的读者,也不仅仅只限于孩子的世界,其实许多成年人也十分喜欢《格林童话》.从比较文学的接受理论对作品的接受阅读来看,《格林童话》在走入中国孩子视野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最受广大儿童追捧的版本,以及我们作为读者选择这个版本并将其视为经典作品予以代代流传的原因.

众所周知,《格林童话》是由格林兄弟采集汇编和加工整理,最后才结集成熟的德国民间童话集,也就是分别在1812年和1815年竖版了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德语《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除此之外,就不存在什么“最原始的《格林童话》”、“原版《格林童话》”.《格林童话》自从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的浪潮,与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的外国童话名著一起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格林童话》的版本伴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也出现了几个版本.其中三个版本尤其值得一提,1915年时谐用文言文译成的12篇《格林童话》,1934年魏以新翻译的第一个全译本,以及90年代杨武能的译本.由于之前的文言文翻译以及国内长期的“长者本位”儿童观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因此,之前的《格林童话》实际上并没有走向普遍大众.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外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相继进入中国读者视野,比如鲁迅,胡适,郭沫若等许多重要作家都是翻译和接受外国文学的先锋代表.而童话故事的引入却相对单薄.童话故事属于普通儿童的思想世界,对推动社会文化变革不能起到直接作用,中国现当代许多作家的文学作品,对童话故事的思考与创作比较少.虽然当时国人的儿童观念已经由“父本位”转变到“儿童本位”,但是经过外文翻译,古文翻译,半白文,最后进入白话文翻译的童话故事似乎已经失去了它原本天真活泼的色彩,而翻译的过程的误译、漏译、作家的二次创造等各环节,可能最终呈现给广大小朋友的《格林童话》,早就面目全非了.在90年代杨武能的译本,努力追求翻译质量,回归到译文,语言“儿童化”、“中国化”,不仅保留了《格林童话》质朴,幽默文风,又体现出译者严谨译风,堪称《格林童话》译本的上乘之作.

杨武能译本体现了其卓越的翻译才能,最关键的是保证了读者作为儿童的受众心理,在语言感知力,语言技能等方面,实现了适合儿童阅读的特有的韵致和风格.从比较文学的读者接受与作品的沟通来看,杨武能在翻译中时刻将儿童读者装在心中.比如,译者考虑读者的接受都存在一个“先结构”的问题,就认真负责地给译本作序跋,加注释,写评价等赏析文章.《永远的温馨》是译者为《格林童话》做的代译序,以这首精致的歌谣方式引领读者进入阅读的世界.在文后,有译者的感言,阐述《格林童话》的背景、过程及意义.因此,在比较文学接受研究中,我们从作品的受众版本以及译者翻译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可以更好地展示《格林童话》在非母语的国家的传播现状以及接受国的作家的文学主张,翻译观念以及读者接受的原因.

二、说不尽的《格林童话》

有一句拉丁名言说:“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中说:“诗无达诂”.也就是说鉴赏者不同而得出不同的解释,在审美鉴赏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源于作品本身存在许多“意义空白”和“未定性”,文学作品是形象化的描述的语言,这是站在传统文学研究的角度探讨文本内蕴的丰富性.而比较文学接受理论强调的是跨越民族界限与语言界限的域外读者,在面对一部崭新的作品时,域外读者在接受屏幕存在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选择性地接受和理解,从而获得与文本相似,甚至截然不同的审美感受.

比如,中国读者理解《哈姆雷特》与理解《红楼梦》的深刻程度,接受这两部作品时的心理感受,显然不一样.正如笔者了解到的,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他在阅读中国古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金石录后序》的时候,就进行了详细的文本阅读,他读出了文本里流动着普通人性的表达,李清照作为一位平凡女人的特殊的感受,而国内传记是社会历史式的解读和阐释,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看到更多的作品反映的社会历史.同样是读者,域外读者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某些主流观念进行消解,收获了别样的鉴赏体验.

那么,由此,我们再看《格林童话》在中国读者心中的演变.《格林童话》诞生在德国,作为一部受世人赏识的文学作品,国内的专家学者是其主要的读者.他们在进行阅读和理解时,其实也是进行的创造性的第二次阐释,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层面的比较文学接受研究层面,各种差异性的接受阐释,在国内对《格林童话》的阅读接受实际上也发生了变异.《格林童话》是一部域外儿童文学作品,她就像走入陌生新家的一个害羞的孩子一样,经过译者、编译者、改写者再到中国儿童文学家根据自身创作个性的修改,这个过程自然发生了接受上的改变.


比如,中国作家张天翼的童话《大林和小林》可谓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虽然是借鉴了格林童话《三个幸运儿》的开头作为引子,但是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大林和小林走的道路和《格林童话》那三个幸运儿就完全不同,主题思想也就有了差异.《格林童话》中体现的是三个幸运儿是如歌妥善利用已有资源,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而《大林和小林》则传达给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中国传统信念,说明贫富差距造成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历程.西方是强调“人生如戏”,每个人在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感受生命的欢乐痛苦,而中国人可能更追求“人生如梦”的意境,追求圆梦的文化传统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深刻的民族记忆,因此,反映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不足为怪.

《格林童话》是一座美丽的童话故事乐园,孩子们热爱这座乐园,大人也希望在此收获到心灵的感动.任何事物本身都必然存在矛盾,《格林童话》的优点举世公认,但是确实完美中也有缺陷.格林兄弟在搜集整理民间童话时,信守对内容和总体风格忠实的原则,所以保留了一些不适宜儿童的阅读内容,如以牙还牙的残酷报复,杀人食人的血性恐怖等等.在《灰姑娘》的结尾,两个讨好的姐姐各被啄去一只眼睛;《六只天鹅》的结尾,恶婆婆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成了灰,还有《丁香花》末尾对坏厨子进行了眼里的惩处,这些都是残酷的复仇的例子.但是,纵观《格林童话》的200多篇,上述下次的篇目本来就不多.

三、永远的温馨

《格林童话》的魅力是永不消减的,正如杨武能教授所言,《格林童话》堪称人类社会的奇特现象,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一个奇迹.在世界范围内,《格林童话》的印数和流传肯定超过了《圣经》,因为它正是孩子们的《圣经》,这部作品已经被翻译了160种语言.

如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自然对国内一大批作家学者影响巨大.他们在接受过程中,经过对内容的筛选过滤,吸取到了更多的儿童文学创作的精髓.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仍然就比较薄弱,儿童文学的研究和创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格林童话》这座宝藏中,我们可以读出儿童文学以后探索的新思路.

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提到安徒生童话与之比较分析.我们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历来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安徒生童话能够在国内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离不开当时读者接受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安徒生本人的性格影响.安徒生童话故事不仅写给儿童阅读,更像作者所言是写给成人看的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注重将童话的幻想与现实相互结合,使这部儿童文学作品染上了浓厚的现实批判精神.

而以儿童故事为基础,进行思想的启蒙教育又历来为中国人乐于接受,在中国,“重教于乐”肯定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这自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而《格林童话》无论从选材,语言还是组织等方面都是实实在在的儿童读物.《格林童话》单纯,稚拙,简单,而具有愉悦性和幻想奇丽的色彩,这些更符合儿童的接受.比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青蛙王子》《大拇指》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读者角度,安徒生童话不是完全为儿童写作的,不少作品都含有儿童不能理解的深意,但是确实能够引起中国读者的思想共振.《格林童话》总是给出一个满意的解答,千篇一律的HAPPY END.而恰好是这样的千篇一律的HAPPY END才是童话故事功能的最好表达.听童话故事,感受童话故事的幸福,从想象的深切绝望中恢复,从想象的巨大危险中逃避,从而获得心灵的安慰,使儿童获得心理的解脱,获得自信.这才是童话的重要功能.

《格林童话》在中国当代的意义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格林童话》为“后周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自1815年问世以来,在近200年的时间里,《格林童话》几乎成为了世界各国少年儿童必读的童话.在中国的读者视野,《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和青蛙王子等《格林童话》的主人公,都成为了现当代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固定意象.比如,之前热播的《王子变青蛙》就是借用《格林童话》的青蛙王子之名,只不过情节是反其道而行之.另外,郑钧的流行歌曲《灰姑娘》就很好地唱出了中国小伙子心中都有自己的灰姑娘.据资料,2007年中国儿童节,孩子们又高高兴兴地欣赏了中国现代版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例子举不胜举.

由此,我们感受到《格林童话》已经深入人心.这部伟大的作品,是一朵娇艳的鲜花,芳香宜人,似一股温柔轻盈的暖风,吹遍华夏南北,它留给世人永远的温馨与感动.

类似论文

永远的团队

中国有句老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相信是千年经验的结晶之语 对于科技创业来说,这个营盘就是核心团队 我相信没。
更新日期:2024-12-28 浏览量:153846 点赞量:31987

永远的答案

艾弗森来了,这个曾经叱咤风云小个子人气依旧,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有球迷打出了“答案归来!”的牌子,“答。
更新日期:2024-7-24 浏览量:91877 点赞量:19398

温馨如家24小时

总有这样的时候,深更半夜还需要吃东西 拖着疲惫的身躯刚下火车,辗转难寐直到饥肠辘辘,头昏昏的刚从公司。
更新日期:2024-5-24 浏览量:67976 点赞量:14746

程温馨:香港浸会大学音乐学系硕士生

上海歌剧院音乐剧《国之当歌》晋京演出2014年10月1-2日,上海歌剧院历时三年倾力打造的音乐剧《国之当歌Ӎ。
更新日期:2024-9-18 浏览量:120207 点赞量:26478

永远的西部民间

甘肃儿童文学作家赵燕翼发表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地震》是在1947年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他以流传在西北地区的民。
更新日期:2024-12-7 浏览量:19363 点赞量:4928

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论贯彻落实十八届纪委五次全会精神2016年01月14日新华网干事兴业,关键在党 如何适应时代变化新情况,事业发展新要求,坚定不移。
更新日期:2024-10-12 浏览量:127462 点赞量:26675

请人“帮忙”的温馨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独自去市局业务 一走进大机关,心里就怯生生的,全然都是陌生的味道 我正不知所措,一位市局领导朝我摆摆手说&。
更新日期:2024-3-1 浏览量:8242 点赞量:2873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