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改编视角下英语文学与电影的对话

[摘 要 ]旅美作家严歌苓的文学作品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的成功,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以中国人的视角、西方人的色彩撰写文学作品是严歌苓的成功,也是文学作品普惠大众的成功之路.文学改编成电影不仅表现了文本与电影媒体的互动,还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移植以及两种文化间的转型.

[关 键 词 ]跨文化;改编;严歌苓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规划项目“跨文化交际视域下20世纪早期中国电影改编研究”(项目编号:12C010);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跨文化交际视域下中西方语言哲学观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2522148).

进入20世纪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消费市场的日益繁荣,视觉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追捧,作为视觉冲击力最强的电影,发展势头尤为迅猛.这种热浪也波及了文学创作领域.文学作品尤其以长篇小说为代表,改编为电影剧本逐渐形成一股趋势.这种浪潮不仅波及了国内文坛,也震撼了旅居或移民海外的华人作家.本文将着重探讨严歌苓的创作业绩,以跨文化的视角分析她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母体文化情怀与异域体验的碰撞与激荡,进而说明了海外华人文学的创作维度扩展到中国电影市场.由旅美作家严歌苓创作、张艺谋导演大手笔执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获得了喜人的票房业绩,进而在好莱坞的影坛上大放异彩,与其说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不如说电影剧本的成功,可谓是作家严歌苓浓浓的东方情怀与十几年的西方视野融合的典范.而她又能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全球化的舞台上,以中国人的视角创作剧本,以改编的形式重写《金陵十三钗》的经典,这不仅表现着文学文本与电影媒体的互动以及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动态转换,而且还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相互移植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互通有无.在同源文化和原文本的相似性方面体现出和谐和差异,这都是对严歌苓作品最大限度的致敬与升华,在电影剧本跨文化改编领域中一枝独秀,这种文学与电影联姻的做法对今后无声的文学作品从幕后走到台前起到了借鉴的意义.

一、作品的跨文化体验与跨文化传播力

旅美期间,严歌苓的情感世界、生活经历、内心体验受到一次次的文化冲击和文化碰撞.在这种跨文化冲突中她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顺应异域文化.这在她的文学作品中都能触摸到.严歌苓在西方文化熏陶中建立了基督教徒的思维模式,她以这种思维模式去重温那段中国经验时,完全采用了新的视角.这种跨文化体验为她的创作所带去的不仅是单纯空间的转换与价值观的差异,而且是由于距离,拉长了生活记忆的影子.从而带着对母体文化重新审视的目光,重写那段中国记忆.我们从《小姨多鹤》中可以看到,严歌苓以细腻的描写呈现女性对人生的洒脱态度和执著的追求,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少女小渔》以两位主人公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来表现文化之间的既定差异,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真实写照.《陆犯焉识》展现了在战争与历史这样恢弘的命题下对人性的描摹.所以要深度展现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作者必须要亲历这一跨文化冲突与交融的过程,方能自觉地思考并书写内心.从这个角度来讲严歌苓做到了,她忽略物质生活层面的差异,感受精神上的和谐.并能在文字中充斥着丰富的影音元素,这也是她的作品能被改编为电影剧本重要的原因.文学与电影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类别,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跨越性关系.而在电影对文学作品进行技术处理再加工这样的过程中,必然还沉淀了历史与今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以严歌苓知青题材、军旅题材、异域题材为例,电影与文学合力打造了对往事的追忆,在重现历史的同时释放了浓浓的中国情怀,使读者与观众唤醒了对历史的追思与缅怀.通过曾被改编的诸多影片,我们可以感受到,东方的伟大导演与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孕育的旅美作家严歌苓在电影中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提到严歌苓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力还要明确两个概念: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的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如中国文化,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这样的文化里,隐藏着大量含蓄的信息及大量非言语译码;与之相对的低语境文化,如美国文化,其自身的多元性就是一种在不断冲突与妥协中熔炼出的文化,最后积淀下来的是具有可接受性的普遍文化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电影一直努力寻求的跨文化传播的目标就是改变长期以来保守的自说自话式的表述形式,通过更具普遍意义的影像语言使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为世人所熟识.严歌苓的文学作品可谓融合了高语境和低语境两种文化元素,并在电影文化中实现了华丽的转身,这种融合了跨文化性、文学性及诗学性于一身的电影剧本,诠释了作者在移民过程中思想与精神上所发生的蜕变,并绽放出西方文化的异质与异彩.这不仅加大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力,也提升了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力.


二、作品的“忠实性”和“抗拍性”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富含象征元素和隐喻意义,这样读者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就会对文学的修辞手法产生不确定的理解,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这是因为文学家希望对场景、故事、人物细腻的或粗犷的描述来唤起读者的想象力.而当电影观众从无声的字面世界进入到视觉体验时,可谓是一个逆向的过程,即在动态的影像中识别他们在文本中熟识的情节.所以,认为文字比电影更好的观点只是个体差异的结果.关于“忠实性”的辩论在文学与电影这两种媒介形式上有着本质的差异.诸多关于“忠实性”的负面意见常常预期了文学的“核心”或“本质”.甚至有些文学爱好者认为改编的作品不能有效传递作者的初始意图.但这是对文学改编为剧本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误解.因为一部文学作品一定蕴涵了一系列的复杂的表意符号,这些符号激发了读者多种多样的阅读,这种开放的结构、连续解码的活动都发生在浩瀚的文本当中,这样原文本已然发生改变.

谈到文学作品的“抗拍性”,不能不提到她的旅美经历.在旅美期间,严歌苓身兼数职,她既是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她的小说在语言选择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电影剧本写作模式的影响.她认为电影的编剧要做到心与眼的协调一致,在写作时要有充分的空间想象能力,人物是充满动作的,是动感的.具备了这种灵动性文章就是活的,有生命的.更高层次的电影剧本应该是诗化的,色彩是绚丽的,正如《金陵十三钗》,读者可以触摸到文本的色彩,能嗅到文字间尚未散去的硝烟.这样的文学作品就是最好的剧本雏形.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即使严歌苓的作品没有绚烂的形容词或副词,简练的语言风格反而衬托出文章“酷”的特色.这是一种另类的情调、诗意与力量. 虽然有些文学家因巨大的收益而下意识拍成影视剧作品.但严歌苓并不为拍电影而写作,所以她力图创作“抗拍性”强的作品.所谓“抗拍性”“就是文学元素大于一切,保持文学的纯洁性”.在没有浪费创作电影剧本的天分的前提下,致使一半严歌苓专门从事纯文学创作,另一半严歌苓专门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也有着很大的“抗拍性”,因为她有意识地不想让影视来介入.笔者认为尽管如此,文学家创作的作品如果真正适合被搬上银屏,那么那些导演,如曾经与严歌苓成功合作拍摄了《金陵十三钗》的大导演张艺谋,是不会放弃雕琢这块璞玉的机会,不管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大众的期望角度考虑,文学作品“抗拍性”终究是文学家自身高洁的精神追求,至于最终是否会被“浊化”为媒体的产物是他们难以左右的.越来越热衷于视觉文化的大众自然不希望文学家们刻意创作具有“抗拍性”的作品.

三、电影表现力与电影市场

严歌苓的众多文学作品走上荧屏,使“写作”这种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电影”这种最年轻的艺术表现手段达到了最完美的契合.这是与她作品中蕴藏的电影元素密不可分的.严歌苓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小说中充斥着个性化的影像元素,如视听化对白和独白、色彩和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的大量运用,蒙太奇是一个音译外来词,是montage的音译,本意是建筑学中所指的装配和安装.后来被扩展运用到电影艺术领域.所以,蒙太奇手法指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也可成为“镜头组接”.这种独具特色的剧情展现艺术,悬疑和都通过分割与组合剧情来制造,这样剧情就有了鲜明的节奏感.蒙太奇手法通过对小说的文本空间进行剪辑、组合、对接、交织,进而增添小说文本的叙事魅力与艺术感染力.严歌苓在作品创作中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得非常惟妙惟肖.她的文学作品情节往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所以读者也好,观众也好,多倾倒于她对文字的掌控能力,这些要素恰好符合影视文本的内在要求,也是她的作品被很多大导演慧眼相中的重要原因.

著名评论家雷达这样评价:“严歌苓的作品是近年来艺术性最讲究的作品,她叙述的魅力在于‘瞬间的容量和浓度’,小说有扩张力,充满了嗅觉、听觉、视觉和高度的敏感.”她的作品的画面感和动作感在《金陵十三钗》和《少女小渔》中都有灵动的体现.如:完全被重新语境化的语言,细腻的动作,物化意象,蒙太奇手法的灵活运用,这些都证明了严歌苓文学作品潜在的电影表现力.

此外,严歌苓的文学作品获得了许多桂冠,由这些作品改编的电影所带来的高票房以及诸多导演与制片人在幕后所进行的商业化运作,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影产业中,严歌苓成了一颗闪亮的明星,是可以使新演员、新导演一夜成名的“贵人”.所以严歌苓作品的改编权炙手可热.这是文学与电影联姻的成功典范.这种如日中天的票房影响力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学作品的热销.作者也成为名利双收的媒体红人.“严女郎”也是演员们明星梦的开始.这样的情形让我们很容易想到严歌苓在作家班的同学――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红高粱》经由张艺谋改编成电影之后,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而他的作品中浓浓的中国情怀也借此穿行世界观众的观影过程.文学作品要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这是每个文学家的使命,脱离了这个使命就会失去读者,失去观众.本土的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传播开去,被异域文化所解读与接受,进而使本土文化得以弘扬,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努力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展现在银屏上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中国,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与时俱进,使得文坛的风向标发生偏移是顺应市场的要求,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被电影产业所关注也是合理的,通过改编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搬上银屏是观众与读者的一致心理,严歌苓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成功为银屏弥漫了文学的气息,也为文学笼罩了电影的色彩,增加了文学与电影跨文化传播力,实现了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 姜颖.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热现象研究[D].北京:中国海洋大学,2011.

[2] 雷达.全国中篇小说年会暨文学期刊社长、主编论坛[C].2010.

[3] 严歌苓.十年一觉美国梦[J].华文文学,2005(03).

[4]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济南:山东大学,2011.

[5] 张瑛.跨文化电影改编――从《哈姆雷特》到《夜宴》[J].艺术百家,2012(05).

[作者简介] 马阿婷(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英语语言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文学研究.

类似论文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摘 要:面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现实,应当及时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提高英语教师综合素质,调整教学目。
更新日期:2024-12-19 浏览量:156487 点赞量:33640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刍议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挑战,也仍存在着费时、低效等问题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大学英语。
更新日期:2024-9-26 浏览量:121342 点赞量:26759

跨文化交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理渗透

摘 要:初中英语在英语教育中占据特殊位置,在学生交际意识培养、语言习惯养成、语言能力积累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跨文化。
更新日期:2024-6-26 浏览量:84774 点赞量:19426

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改善

【摘 要】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造成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对事物理解认识的文化差异。
更新日期:2024-6-5 浏览量:15439 点赞量: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