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哈利·波特现象”关注中国儿童文学

摘 要 自《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英国首次发行以来,《哈利波特》系列一直占据英、美等国畅销书排行榜之首.在文学越来越失去轰动效应的今天,《哈利波特》创造了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哈利波特现象”让国人在惊叹之余对中国儿童文学生发了强烈的思考和置问.

关 键 词 :“哈利波特现象” 幻想 童趣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I287 文献标识码:A

有一套全新的丛书在跨越新千年的5年之内,被翻译成50种文字出版,销售1.5亿册,人们对这样的书抱以极大的好奇、讨论还有猜测.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风靡全世界的男孩,他生活在20世纪末的虚幻世界,父母双亡,在姨母一家的欺侮中度日,但同时他却拥有穿行于魔法世界的能力,通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进入了自己一无所知的魔法学校,他发现自己具有一般巫师比不上的能力,是神秘世界居民们的最大希望等

这个家喻户晓,全球青少年甚至包括成年人都为之疯狂的男孩就是哈利波特.追捧者说,在对人类的影响上,它可以加入《圣经》、《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列,世界已经“波特化”了.哈利波特,一个全新的儿童偶像,正在用他的魔法棍对全球施展魔力.

一位外国人塑造的虚幻形象,为何能让价值多元化的全世界产生共鸣一本书为何能吸引全球各种肤色青少年的眼球中国堆积如山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何在《哈利波特》面前相形见绌怎样的原创文学作品是中国青少年所喜欢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试图走进《哈利波特》的世界,揭开《哈利波特》神秘冰山的一角.

一 似真似幻的诗意感受

在人们呼唤把童年还给儿童的时候,也有人提出:“儿童文学,给我一个读你的理由.”儿童文学历来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是,只要对儿童文学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世界上儿童文学早已取得永恒的文学光辉.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那些穿越人类阅读经验,世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它们有一些基本的特质,就是幽默、好玩、富有想象力、揭示出世界的真理与人生的真谛.

《哈利波特》是一本成功的儿童文学书.作者以魔法为题材,契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会变魔法是多少儿童梦寐以求的事情)展开故事的叙述.JK罗琳采取了幻想文学惯用的善恶斗争模式及英雄成长主题,讲述了一个去魔法学校学习的孩子哈利波特的非凡故事.

幻想文学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思与环境描写方面,皆是想象与现实的统一,它是以小说的方式展开内容,从而给幻想描绘出现实的背景,同时又运用夸张、象征、拟人、神化、比喻、怪诞等童话的表现手法来传达现实的憧憬.

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哈利波特穿过了栏杆,从此开始了他的魔界之旅.他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到了智慧、勇气,获得了尊重和友谊,实现了自己潜在的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荣誉感、责任感和爱心的男孩.作家JK罗琳推开了阻隔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大门,让自己的主人公来往于这两个世界之间,给人一种似真似幻的诗意感受.

现代儿童基本上是在学校环境里长大的,他们所熟悉和理解的主要是学校生活.但学校生活毕竟又太机械、单纯,周而复始的上课下课、作业考试,不免枯燥乏味.JK罗琳巧妙地将魔幻世界与现代校园结合起来,在小读者熟知的校园生活场景中展开魔幻故事,在魔幻世界的奇特氛围中表现校园生活,既熟悉又新奇,既耳熟能详又险象环生,既真实具体又虚无玄妙,这是《哈利波特》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将现实的社会生活与超现实的魔法学校相结合,在变动不居的魔幻故事情节中,展开人物的性格命运与生命成长,这正是罗琳的聪明之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叫做“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主客体不分.使儿童意识产生“惊人的混沌状态”,分不清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思维的主体和客体,所以也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东西,儿童这种“非逻辑性”导致了儿童的幻想心理,在他们的眼睛里万事万物都有生命,都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

同时,他们的天性需要张扬.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需要一种自我表现的工具,需要一个由他们创造并服从于其意愿的球门悬在空中,一群孩子骑在扫帚上飞来飞去,表演在空中打棒球的情景,还有一个神秘的小球――“金色飞贼”扑扇着小翅膀神出鬼没,等着找球手把它一举擒获等这种奇思妙想营造一种超越自然、超越现实的气氛,使富于幻想的儿童获得超越平庸生活、超越现实烦恼的快感.因此,幻想是构成儿童文学的重要方面.而作品只有满足儿童好奇心、冒险敢为、表达欲等儿童心理行为,才能称为一部好的儿童作品.

在《哈利波特》中,作者用异常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魔法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被称为巫师,他们各具特殊本领,有天生的超凡的力量.魔法世界的信使不是鸽子而是猫头鹰,魔法师的宠物不是小猫、小狗而是蛤蟆和老鼠.我们可以随哈利见识各种各样奇怪的东西:飞天扫帚、会动的楼梯、会送信件的猫头鹰、隐形衣、带翅膀的钥匙、会自动摆满食物的餐盘等等,还有照片上的人也是活的,跟真人一样可以出去串门、打呼噜、聊天、甚至卷头发做发型等作者用精湛、出奇的幻想进行时空的拓展,构建了一个读者心灵中的幻想王国,把孩子引向遥远神秘的魔法国度,满足了儿童好奇的心态和喜欢探索的人性.

奇幻并非荒诞不经,幻想文学所强调的“幻想”,不是原有单纯层面的幻想,而是幻想与真实的融合,是非现实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幻想其实是创造现实的另一种形式,它和作家的创造能力息息相关.

JK罗琳成功地将现实与虚幻联系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存在于人们身边的魔幻童话世界,并成功地把握了现实世界和魔幻世界的“度”.在巫师的世界中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刺激,但又是那么的熟悉.魔法用具有型号,还能升级换代,好像是身边的电子产品,魔法世界里的人物也有生有死,像常人一样有生离死别的痛苦,精灵只是幻化的人、变形的人、神怪化的人,神奇动物只不过是把不同动物身上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正直而魔力强大的邓不利多、外表严肃然而内心慈祥的麦格教授,让小读者找到自己的校长和教务长的影子,哈利的好朋友:满头红发的罗恩,聪明、高傲而侠义心肠的赫敏以及哈利的死对头马尔福等这些人物鲜活、真实,小读者似乎随时可以在自己的身边发现他们的身影.

作者对主人公的定位也合理而巧妙.在现实世界即书中的“麻瓜世界”,哈利是一个备受歧视、打击、无助的弱者,而在幻想世界即书中的魔法学校,哈利被压抑的身心得到了彻底解放,他成了另一个人,自由、快乐、开心,有关爱自己的校长和老师,有好同学、好朋友,有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魔法活动.在麻瓜世界被视为“不祥”的东西,在魔法学校都被颠倒了过来,成了哈利的光荣和骄傲:他是在父母被巫师界中的邪恶力量杀害后成为孤儿的,这一非凡经历与出众的小巫师本领,使他成长为魔法世界鼎鼎知名的少年英雄.一个从碗橱的灰暗命运逃身的弱者,以他的冒险历程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使《哈利波特》与读者产生共鸣.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是那么平凡、那么渺小,儿时的理想逐渐被现实尖利的外壳刺得伤痕累累,不得不放弃.哈利波特正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榜样,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理想的另一面.

幻想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挖掘现实生活潜在的可能性,延伸现实的存在.饱含女性作家的与细腻,JK罗琳像一个“诗性哲学家”,用具有魔力的文字穿梭在一个个古代神话和传说之间,给人类世界的千年文明积淀加入了新鲜的元素.作品似乎有意用奇思妙想来改变现实的本来面目,把虚实有机地融合,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实,让读者在熟悉的学校生活场景中体味欢快、新奇与玄妙,这正代表着人类童年时代眼中超越理性的世界,以极富想象的诗情描述人类的存在.

二 本真至纯的天然童趣

儿童文学一直作为文学体系中的特殊样式存在,其特殊性就在于生产者是成人,而消费者却是儿童.这决定了儿童文学的价值尺度、文学趣味、表现方式等往往取决于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孩子的天性是追求快乐,“让孩子快乐、让孩子玩”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基础是作家与小读者的平等,作家不应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这才是儿童文学成功的关键”,即“儿童本位”.

唯童心能生好奇之意,唯趣味能生探索之欲.JK罗琳坚守了“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看儿童、看人生,写世界、写儿童、写人生,为儿童的权利说话,为儿童的精神生命成长呐喊.《哈利波特》的成功归功于纯净而坚定的文化定位,那就是:本真至纯的天然童趣.作者以纯粹的童心讲纯粹的趣味,牢牢地锁定住了儿童的目光.瑞典儿童文学作家阿思特丽德林格伦说得好:儿童文学作家应让自己的记忆中始终“活跃着他早已消逝的童年时代的背景、气息、趣味和笑闹声”,这种对儿童生活的“复活”要求儿童文学创作时刻注重对童年感觉的捕捉,善于表现少年儿童的附属内驱力.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他们爱好活动,求知欲强,他们总是带着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了解世界的愿望,走近并最终走进文学世界.同时,又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和知识掌握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在文学接受的初始,就以理性的态度接近文学,并最终对之做出形而上学的分析.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总是抱着一种游戏心态来接近文学,他们期待着在文学的接受中寻得快乐,获得愉悦.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为儿童读者提供了宣泄的机会,让孩子实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哈利波特》抓住了少年儿童爱幻想、喜新奇、追求神秘事物的心理特征,透过动人心弦的故事,张扬了一种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超凡脱俗的游戏精神.JK罗琳虚拟了一个背离现实逻辑的,儿童却乐于接受的游戏世界,这与儿童的天性相符合,这个生动有趣的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力量的枯燥乏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能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小说用神奇的幻想营造出一个游戏化的魔法世界,然后塑造了几个天真烂漫、顽皮淘气的游戏伙伴,并且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神奇古老的游戏――魁地奇球比赛.作者把绿茵场上的足球比赛挪到了空中,巫师们骑着扫把在空中打球,并且用一个章节来描写精彩的比赛,其惊险性令人咋舌――仅一场比赛就有“七百种犯规的办法.”这样的游戏给读者以期待,提供给读者一个精神状态的游戏空间.另外当哈利、荣恩和赫敏晚上一起去保护魔法石时,他们要经过三头犬看守的大门、只有扮演棋子才能过关的巫师棋室,这些历险游戏可以使孩子扮演书中的角色,使他们求助于假定性很强的游戏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冒险心理.这是一部重游戏、重冒险、重娱乐、重想象的作品,它与理性、端庄、以教育为主的传统儿童文学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创造一个让孩子摆脱成人世界,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回到属于他们的地方,”在回答创作《哈利波特》的初衷时,作者JK罗琳这样答道,“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其目的不是教会孩子们什么特定事物,这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孩子们肯定能从《哈里波特》里学到一些东西,但我害怕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们看了两三章就掩卷沉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东西呀’.”

《哈利波特》没有说教,没有狭隘功利,有的只是想象力的大解放和纵情娱乐.JK罗琳通过本真至纯的童心和趣味讲述善良和正义,以对童心的爱护表现出“人”的意识,抓住了人类共同的特性.

由此看来,《哈利波特》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更注重“审度童心”,从当代儿童的眼里去看,从当代儿童的角度去想,从当代儿童的兴趣去表现,去提出真正属于当代孩子的问题,去抒发真正属于当代孩子的情感.JK罗琳在作品中张扬儿童的“幻想”与“游戏”天性,同时也努力使富有教育意义、折射时代生活、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话语融入叙事中,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品位.这个似真非真、似幻犹真的童话世界,表现出了当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人类的天性美.所以,《哈利波特》才能超越国籍、文化、种族的差别,受到全世界孩子和成人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书籍热销的神话.

三 “哈利波特现象”给中国儿童文学带来的启示

骑着飞天扫帚的英国男孩哈利波特的出现,又重新唤起了信息时代的孩子们阅读童话的热情.现代超人体长篇童话《哈利波特》的热销与传播,让人们在满足阅读快感的同时,不禁对我们中国的儿童文学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我们产生不了类似《哈利波特》这样的童话甚至有读者怀疑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不是跌入了低谷

今天中国的儿童文学出版整体上有两种趋势,一是在时间上趋向“吃古人”,将一些典籍通俗化、平庸化,采用精缩本、插图本、白话本等形式,供现在的少儿享受.二是在空间上趋向“吃外国”,翻译国外儿童文学名著,往往搬出安徒生、格林等外国儿童文学名家名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哈利波特”从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被引进中国,这个问题就一直被国人所追问.近10年来,不断有国人分析哈利波特成功的商业因素,反思中国如何才能有像哈利波特这样的世界宠儿.但直到哈利波特最后一本已经诞生之时,中国依旧没有产生出这样的“赚钱机器”.我们眼望着哈利波特的背影,依旧一脸茫然.也许现在我们该换个问题――“已经10年了,我们为什么依旧没有哈利波特”

中国拥有3亿多少年儿童,对儿童文学具有极大的需求市场,理应成为儿童文学之大国.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现状并不令人乐观.《中华读书报》曾专门刊载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先生《“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现状堪忧》的文章,文章透析了一些令人吃惊的情况:儿童文学创作人才后继不足已日益明显,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人员稀缺与发表园地的艰难,一直是新时期儿童文学绕不开的心病,尤其使人伤感的是,儿童文学学科长期在高校学科设置与学位授予中没有地位,至今还是作为“学科”,挂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名下.影响所及,现在全国高校还在坚持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不足二十人,也即平均一个省还摊不到一人.王泉根先生郑重呼吁改变当前的局面,否则“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再过十年将从中国高校断绝”.

确实,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儿童文学是“小儿科”,登不了大雅之堂.笔者认为这是对儿童文学的偏见和误解.儿童文学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创作规律,有其自身独特的读者对象、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是一种与时共进的文学样式,既源远流长,又常出常新.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当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和研究者为什么有关政府部门不愿平等地设立儿童文学奖项这些问题令出版界、评论界深思.

当JK罗琳的《哈利波特》被译成60多种文字,全球发行3亿多册,并在中国掀起阅读热潮时,我国的儿童文学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作家卖力地写作,出版社挖空心思地宣传,但与小读者却是日益疏离,儿童读物发行艰难.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冰的话说是“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但精品却寥寥.一部分作家仍是一味地走“告诉你一个道理”的创作老路,甚至于产生了“中国没有真正的儿童文学”的说法.

《哈利波特》的热销与中国儿童文学市场的低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猛烈的域外冲击波面前,顽疾在身的中国儿童文学到了回顾与反思的时候,我们应当正视自己的误区和盲点,应当思考如何去调整和设计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

长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就是以教育儿童为艺术天职的,加上“文以载道”传统的影响,儿童文学这一艺术容器的内容物,常常都是针对儿童的缺点和毛病来设计的.儿童图书大多以知识性、教育性为主,思想内容牵扯到政治、、科学等,带有沉重的说理性,沉闷、枯燥、呆板,甚至让孩子们产生反感,这种虚伪的关爱阻碍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儿童读物市场的“非智力”读物一片空白.一部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比较重视将厚重的内容物填入自己的创作之中,整个作品的艺术表现除了沉重和艰涩,完全没有了儿童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应该具有的灵巧和叙事智慧,缺乏纯正、自然、巧妙、富有丰富表现力的童趣和幽默感.

“哈里波特现象”让不少专家指出,电脑文化所造就的“读图时代”,使我们过去那种关注精神、价值、真理、终极意义之类形而上的“深度阅读”,正在日益被关注消费、时尚、流行、感官愉悦之类形而下的“平面阅读”所取代.儿童文学最基本的艺术面貌和最独特的美学魅力,其实就是源自一种天真而质朴的性情,一种简单而智慧的巧思.因此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正在从“忧患”走向“放松”,从“思考”走向“感受”,从“深度”走向“平面”,从“凝重”走向“幽默”.

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以及奇特复杂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就要求儿童文学能符合这种思维情感特点.“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可以遨游世界.”爱因斯坦话同样也可借鉴于儿童文学创作.要赢得儿童的喜爱,就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并熟悉儿童对事物独特的感受、认知和想象,按照他们好奇、爱幻想、想象与现实脱节的心理特点,揭示儿童纯真的情感世界和奇妙的想象世界,使他们插上美丽动人的想象翅膀,得以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英国19世纪就提出“快乐的作品给孩子以愉悦”,新世纪的儿童文学一定是以超凡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作为基本的存在条件的.中国的儿童文学要想摆脱目前的低迷状态,必须以一颗真纯的童心,去唤起儿童的主体意识,满足他们的想象力,用爱和关心来串连孩子的童年,给予他们一生美好的回忆.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要从成人教育目论,从以成人意志为中心转移到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让文学真正走向儿童并参与少儿精神生命世界的建设,使亿万小读者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哈利波特》正是凭借其想象之诡谲离奇、情节之引人入胜、人物之鲜活独特,追求童趣而获得成功.《哈利波特》在观念上给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了冲击,关于纯真、幽默、想象力以及诗意的理解和呼唤,是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大视野、高品位的无限渴盼.

儿童文学是一个诱人的事业,也是一个神圣的事业.世界现代文化,把一个国家儿童文学系统工程的建设及其教学研究、出版状况视为这个国家国力强弱、现代化进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我们期待中国版的《哈利波特》,期待中国儿童文学的兴盛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王泉根:《哈利波特》的双重解读,《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6期.

[2] 王衡霞:《坚持儿童本位,弘扬儿童天性――论〈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7期.

作者简介:陈翠玲,女,1971―,广西桂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工作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类似论文

外媒关注中国空军“师改旅”

英国“今日中国防务”网站日前刊文称,作为编制构架现代化计划的一部分,从2012年初,中国空军开始将航空师改为更加。
更新日期:2024-12-27 浏览量:156700 点赞量:33473

关注中国金融风险

中国政府在最近几个月发出一系列重要信号,表示了对经济显融风险的担忧 最新举动是银监会日前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
更新日期:2024-7-3 浏览量:12868 点赞量:3678

法学应关注中国国情和司法实践

【摘 要】当前,在依法治国的大好形势的推动下,我国的法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
更新日期:2024-8-5 浏览量:16451 点赞量:5035

郑李锦芬解读安利营销人才管理“三段”

对面坐定一位气度非凡的女性,一袭深色商务装前,跳动着一条红粉间色的长长丝巾,睿智、优雅又不失感性和活力;背景则是窗外安利。
更新日期:2024-2-4 浏览量:10483 点赞量:4277

谁来关注中国医生的“困惑”

“医患关系”是导致医生群体心理压力的首因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到吉林省人民医院看望医护人员 他说“在民生。
更新日期:2024-5-12 浏览量:68732 点赞量:15587

电影《哈利·波特》赏析

[摘 要]《哈利波特》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罗琳的同名小说,这部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科幻电影狂潮 观影。
更新日期:2024-5-23 浏览量:69088 点赞量:1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