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摘 要:台湾女作家丛的短篇小说《盲猎》在上世纪60年代,以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而独树一帜.小说以“梦魇”的艺术手法象征人类存在的困境,以人物支离破碎的感觉去置换传统的完整故事结构,采用非理性“呓语式”的模糊叙述,题旨指向存在主义的哲学命题.《盲猎》是台湾现代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功的尝试,具有海外华文短篇小说历史性的经典意义.

关 键 词 :现代派 象征 感觉 非理性 存在

丛①的短篇小说《盲猎》最初发表于台湾《现代文学》1960年创刊号,半个世纪以来,在台湾文学发展史上作为一篇重要的作品被记载,同时在整个海外华文文学短篇小说的园地里,也有它重要的位置和独特的魅力.白先勇明确指出,在台湾小说发展史上,《盲猎》有其特殊意义.“丛的《盲猎》,无疑的,是台湾中国作家受西方存在主义影响,产生的第一篇探讨人类基本存在困境的小说.”②在上世纪60年代,《盲猎》以鲜明的现代主义③文学艺术特征而独树一帜,成为海外华文短篇小说实验写作的代表性作品,其先锋性特质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突出,耐人

寻味.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盲猎》仍对读者阅读存在挑战――尽管难度已经因为人们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熟悉而降低.小说叙述的是什么故事,所欲传达的是一种什么思想?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有何意义和审美价值?对于习惯传统阅读小说方式的读者,会因为无法适应这样的叙事方式而无法欣赏和判断其艺术价值,注定使它不太可能在大众中流行和被追捧.这样一个淡化故事情节,没头没尾,全靠非理性心理意识、梦幻情境、情绪流动架构出来的短篇小说,对读者来说具有阅读挑战与心理考验的实验性短篇,恰恰是著名台湾作家白先勇在创办《现代文学》之初极为渴求的一部作品,《盲猎》对其刊物的支持可谓恰逢其时,堪称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开山和经典之作.

一、以“梦魇”的艺术手法象征人类存在的困境

《盲猎》这篇小说题目怪异,同时阅读的过程伴随着无数的疑问和对谜底的探寻.“我”和其他四人一起在夜晚出行狩猎,首先这就是一个不合情理的举动.既然是狩猎,为何要在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的丛林里进行?这种狩猎行动当然是存在重重困难和障碍的,从常理可以判定其荒诞性,于是小说一开始便令人生疑.没有清晰明确的狩猎方向和具体目标,那毛色发亮的“黑色的鸟”到底是何种珍贵的禽,它居于何处?为什么一定要去猎获这只鸟?如何去猎,五人是各自单独行动还是有规划地群体作战?出发去“狩猎”的人们是什么社会关系?一连串的疑问会在小说阅读展开之际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而问题在于小说对此竟无一解释,“虚构”的文体特性使小说完全自足地存在于一个想象的空间,整个故事更似一个叙述人在喃喃自述一个亦真亦幻的梦境,其真实性明显难以确证.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现代派文学创作艺术已经作为基本的文学常识而被人所理解和接受,而在当时则是非常先锋和异类的.现代派文学思潮背景复杂,其产生有它的历史和地域因素:现代工业的兴起,涌现出一批中产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孤僻,社会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外界事物与人的精神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

这部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小说开篇出现的那只黑色森林里不停歌唱的不详的“黑色的鸟”,给人造成了一种神秘和意味深长的感觉,在西方,“黑色”既象征死亡、罪恶和痛苦,又象征了庄重、威严和尊贵.小说用一种带有荒诞和梦幻色彩的故事,来象征着人类所处的某种深刻的境遇――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向着神秘未知的目标行进,希冀有所收获/猎取,而在狩猎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周围恶劣的环境对我们的安全形成了威胁,不仅仅是潜伏的野兽和陌生、危机四伏的丛林,还有来自未知的“他者/同类”的冷和暗害.这样的一个路途和境况似乎是个绝境,看不到出路和终点,那种绝望和深深的恐惧、冰冷的、孤立无援的感觉,都像一种看不见的寒意丝丝渗入读者的心理,越读越感觉心不断坠入浓雾笼罩的深渊,无处依靠,无处落脚.

正是因为作者清楚地知道,这个作品对于读者阅读的挑战性和理解上的难度,所以在文后附带了一个简短的《后记》,应该说它是解读这个短篇的一把关键性钥匙,作家所有要靠小说模糊含蓄象征方式阐发的意义与理念都需要从后记出发,来一一解开谜团了.后记中可以提炼出几个关 键 词 :卡夫卡、困惑、焦急、古老、不稀奇.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小说的影响是明显的,可以说小说正是为了用文学的方式来再现这一哲学思想.存在主义最主要的创始人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因而,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盲猎中的五个人,他们既处在同一个时空和存在目标之下,同时又相互成为危险的“地狱”.

“我”的恐惧、茫然和非理性的精神状态,追根到底是源于对世界的未知和无法把握,个人主体渺小感和对存在主义观念的影响,内心必然产生对这个世界和

人类社会的困惑与焦虑,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存在?我以何种方式存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当这些深刻的哲学命题横亘面前,“我”对胡子和眉毛都是灰白色的“我的祖父”发出质问:“为什么你从未告诉过

我,你也曾走失在那座黑森林里,在古老的日子里?为什么?”这是个古老深刻的哲学命题,是千百年来人们妄图寻找而无果的谜.“迷失”在“黑森林”里,似乎是人人无法逃避的人生命运.小说的副标题是“听来的故事”,盲猎的故事是听来的,而那个古老的关于“黑色的鸟”的故事是“我”从一个很老很老的白胡子老人那里听到的,小说有意地削弱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所追求的“真实性”,似乎就是要让读者不要把这个故事当真,不去关心故事的真实性,而去关注小说所表达的隐含主题和深层意旨. 二、人物支离破碎的感觉置换完整的故事结构

现代派文学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自我表白的话语,打破以人为中心讲述完整的故事.人物经历的完整故事及性格情感等被支离破碎的“感觉”代替.在作品的情节内容上,具有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特征.

纯粹的虚构、特定的境遇取代了传统文学围绕人物关

系、人物命运展开情节.小说创造了一个充满噩梦与幻觉的毫无意义的荒蛮世界,停滞和重复取代了动态和

变化,作为虚构的“体验场”的情景,取代了现实生活与社会环境.

小说情境似真亦幻,始终萦绕着一种惊慌焦灼的气氛,“我”在黑暗的丛林中摸索前进时,恐惧的感觉不绝如缕,时紧时松,像晕染的水墨,层层渗透,时浓时淡,有着弹性和节奏变化,仿佛人的视力刚刚适应了最初的黑暗之后,暗夜有了一点点清晰的轮廓,接着就又陷入更甚更黑的盲区.《盲猎》表面上看起来很有侦探或推理小说的氛围,黑夜、似有若无的身影和断断续续的声音,浓雾笼罩,影影倬倬,“黑色的鸟”的神秘本身就令人忧惧,身后暗处的冷则是比猛兽更难以捉摸和防范的危险.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让读者产生了感同身受的真切的恐慌,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于“我”的梦魇之中.现代派作品中的场景总有梦魇的特征,表现“诚实的意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

小说采用叙述人“我”的限制性叙述视角,去描述各种丰富的感官体验,调动“我”敏锐的触觉、听觉、视觉乃至幻觉,反复描述阴森的树林、耳边的风声和树枝折断的声音、闷闷的声,“我”为了战胜内心的恐惧而不断地喃喃自语,心理描写和意识流动占据了整个小

说篇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叙事人的焦虑、担忧、恐惧、茫然等等多种复杂的主观心理意识.④ 现代主义认为,作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人的个性从集体意识中解放

出来,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更深刻更准确地把人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意识体验表现出来.

叙事者的精神状态是不清醒的,仿佛是陷入某个梦境中,像是在某种引导下在潜意识地喃喃自语.读者不禁怀疑,叙事者是否存在精神障碍?这种不清晰的语言表述增加了故事的模糊性和意识流动感,人物支离破碎的感觉置换完整的故事结构,小说完完全全彻底地颠覆了从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到主旨清晰的传统小说诸种要素.

三、非理性“呓语式”的模糊叙述

后现代主义作品注重表达的是“叙述话语”本身.作品内容的主体地位被形式的意义所冲击,被文体的

语词、句法、反讽性修辞效果所替代.话语和语言结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传达基础,表现出无选择

性、无中心意义、无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作品中出现了冗长曲折的句子,语无伦次的语词、对话独白、重复、罗列,大量运用蒙太奇手法拼贴画法和意识流手法.

虽然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对于每个“猎人”的心理描述却采用的是全知的视角――这往往是第三人称叙事才有的权利,这显然不符合第一人称限知的特点,同样会使读者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而“真实性”恰恰是作者不断提醒读者所应抛开的传统小说所追求的品质.小说主旨的深意一开始便以诸多问号开启了读者的思考.

小说的叙述语言整体上给人一种“梦呓”之感,呓语的特点即缺乏清晰的理性,不停地重复、反复,甚至给人感觉非常唆,叙事者的语言似乎完全没有经过理性的组织和“过滤”,始终保持着叙述的“原生态”,非理性意识下的自然流动.一个句子往往来回说上两遍、三遍,乃至更多,小说后半部分几乎每一句话都要重复一次,“重复”带来的叙述效果是“我”喃喃自语反映出内心的慌乱不安,面对神秘未知世界的茫然和焦灼,通过反复不断强化,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非理性的色彩随着事件的叙述逐渐鲜明,语无伦次神经质的话语,增强了小说虚拟性和心理意识的流动感.例如,小说中树枝“断裂/碎裂”这个词语,累积出现了七次,而“风”则提到了二十次,不断地提醒着环境的恶劣和危机四伏,树枝断裂或者是风的原因,或者是因为狩猎者的进入,风明显象征着一种恶的阻力和破坏力.“黑”这个词出现了十三次,主要是描写黑夜、黑森林和黑色的鸟.在西方,黑色既象征死亡、罪恶和痛苦,如black deeds(恶行),又象征了庄重、威严和尊贵.“想”这个词出现高达二十九次,想的主体是盲猎中的所有个体.“不是懦夫”这句对自我的激励和辩白,共出现了六次,强调在征服和猎取目标的过程中,人必须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感,去征服未知的可怕世界,而活下去.


这种意识流式的梦呓叙述也体现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小说第一段就出现了四个省略号,语言呈现出断断续续的状态,造成一种典型的梦呓感觉.小说中省略号大量使用,据统计多达四十七个,其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省略同类词句、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在叙述中,作者故意终止叙述,给读者留下一个含蓄的空白;有人在说话中欲言而又不言;有人在说话中被迫中断;有的暂时搁下正在进行的语言而转叙别的事物等等.几乎省略号的所有作用在《盲猎》中全部涉及,给小说带来了一种欲言又止、断续不明、含义模糊的整体语言风格.

小说的叙述事件亦是如梦呓般模糊的,叙述“听来的故事”时没有与主线故事之间的过渡,时间转换随意跳跃,语气断断续续,“讲这故事的人又听自另外的人,另外的人又听自另外另外的人等另外另外的人最终又听自一个很老很老有着白白胡须、白白眉毛的老人”,“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等等句子又在不断强化着时间上的模糊感.

从是不满足于写一个传统俗套的小说的,她的意图不在于取悦大众,而是要在这个短篇小说的领地里,尝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并能够不动声色地涵盖和阐释深刻的哲学认识.深刻的内容加上完美的艺术形式,这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说都是最高的理想.《盲猎》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关注人物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进行存在主义哲学理念的艺术化表达.短篇小说容易成为小说叙事的先锋实验场域,小说的艺术手段是反传统的、个性化的,故事是荒诞不经、缺乏生活的仿真性的,但是反映的意旨则是长期人类精神世界中始终在探索的,关于人类基本存在困境的问题.因而,虽然这部小说的写作有一种实验性写作的意图和稍显刻意的痕迹,但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来说,都是台湾现代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成功的尝试,具有其不可忽略的海外华文短篇小说的历史性经典意义.

① 原名丛掖滋,山东文登人.1949年随家人到台湾.台湾大学外文系二年级时,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伊莎白拉的蜜月》.后常在《文学杂志》《现代文学》《自由中国》等期刊发表小说和散文.20世纪60

年代初,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华盛顿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美国洛克菲勒纪念图书馆任职.

② 白先勇:《〈现代文学〉的回顾与前瞻》,凤凰网:凤凰读书《专题》台港文学60年正文http://book.ifeng./special/

gangtaiwenxue60years/200908/0826_7946_1321712.s

③ 现代主义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叙事中心、整体性、统一性被非中心、局部性、偶发性、非连续性的叙事游戏所取代.没有固定的形式,与传统的文学比较,它的特点是故意打破时空顺序,大量运用梦境,心理时间,黑色幽默及魔幻、意象、象征和意识流等手法去表现生活和人的性格.

④ 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基督教存在主义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模棱两可、暧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类似论文

台湾原住民文学综述

关 键 词:原住民文学殖民与反殖民反抗与呐喊主体性建构摘 要:台湾原住民文学作为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
更新日期:2024-8-2 浏览量:14477 点赞量:4129

台湾文学的新世纪

大陆学界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两岸交流和学术积累过程中,经历了由沿海到内地、由孤学到显学、从&。
更新日期:2024-11-13 浏览量:141004 点赞量:29759

台湾近代文学边沿

历史是流动的,文学是历史的文化性构成,文学和历史都不是固定、静止的,它们始终在相互塑造中生成着 由于近代台湾特殊。
更新日期:2024-5-21 浏览量:68142 点赞量:14937

台湾留学生文学

摘 要:台湾“‘留学生文学’狭义上指台湾旅美作家描写台湾留学生生活的文学,广义上不仅仅局限于留美学生。
更新日期:2024-1-12 浏览量:17503 点赞量:4545

试析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终极关怀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主题的主要表现形式、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挖掘出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永恒主题乃是。
更新日期:2024-11-19 浏览量:144434 点赞量:31254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的反讽修辞

摘 要:台湾《现代文学》杂志致力于艺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对小说叙事艺术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 不但创造了言。
更新日期:2024-1-18 浏览量:21551 点赞量: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