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十八载文学十二章

我第58次重返第二故乡闽西,我第一次问自己,举办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究竟有什么意义?

“你命定得这样做.”
这话没有一点新意,我知道,但我只能这样说.
我又一次重返第二故乡闽西.
这是第五十几次呢?多日之后一查笔记,才明了是第58次.这58次指的是1990年至今重返的次数,恐有漏记,却绝无多记.
这是2008年10月24日,上午,天有些阴.一路飞驰而去,我的心潮并未起伏不平.倒不是因自己已经58虚龄,即将六十耳顺―――我们这一代人三十未立,四十还惑,五十不知天命,六十会耳顺吗?难!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六十能够耳顺.是否在这条路上来去太频繁,感觉麻木与迟钝―――仅仅今年,包括这次我已经重返四次,非也!细想起来,眼下实在没有让我激动的事情发生.
一路飞驰而去,我却陷入记忆与沉思之中等
这次重返闽西,是去组织并参加第12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屈指一数,我们的笔会居然从1990年走至2008年,整整18年啊!居然从20世纪步入21世纪,真有福气!居然办了12届,可谓圆满!难怪2003年10月,在第8届笔会上,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如此评价笔会:“10多年来把厦门闽西两地的作家联系在一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作者,很不容易,很了不起,在全国很罕见.”难怪从闽西走出去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为本届笔会发来贺信这样评价笔会:“海西文化的一道新景象”,“目前全国惟一的以同一命名、同一主题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学笔会”.
18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瞬间,18年在我们人生之旅却堪称漫长,18年在文学进程中也不算短暂.12届笔会的举办,其中的曲折与艰辛、成功与收获,以及个人的酸甜苦辣,体验最深者莫过于我与张惟前辈.我从未问过自己:“如此操劳,如此坚持,如此执着,如此热爱,有什么意义?”即使在笔会停了四五年,或勉为其难地举办,甚至面临夭折之时,我都从未这样自问,因为我一直认为能“如此”就是意义.既然文学已成了我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举办这样的笔会必然具有生命的意义.
此时,一路飞驰而去,我却无由地自问:“这有什么意义?”
是的,应该探究一下这有什么意义.

1990年8月底,厦门知青作家采访团重返闽西,1991年2月底,闽西作家回访厦门,这中间隔了3年又4个月这么长的时间,两地文学界并未联袂举办活动

1990年8月26日晚上,我还未病愈,在厦禾路老屋的床上躺着,和来访的本刊(即《厦门文学》)美编王洪伟谈当月的发稿事宜,洪伟问:“你这个样子,明天能够出门?”我答:“除了无法行走,否则硬撑着也要去.”一整夜没睡好,失眠了,第二天早晨,我却感觉病状似乎全消逝,身上仿佛长了力气,简直是奇迹!于是我准点抵达市文联,和陈元麟、张力、徐学、郑启五、黄汉忠、陈立荣等知青作家以及知青舞蹈家曾若虹踏上重返闽西的旅途.
我于1989年夏季从泉州华侨大学调入厦门文学编辑部.该刊主编是插队武平的老三届知青陈元麟,副主编是插队上杭的老三届知青张力,因而,我到位不久,就提议组织厦门知青作家采访团重返闽西,他俩十分赞同和支持.此前《厦门文学》与闽西文学界从未有什么活动,厦门知青群体也与第二故乡没有什么联系.我个人自1979年调离上杭县湖洋公社,当年又回到县里协助门做一些相关的写作与编辑等活动.1981年夏天,闽西举办文艺创作学习班(即笔会),张惟前辈邀请已在泉州华侨大学工作的我参加.今天回顾,这个学习班应是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雏形.外地参加者大都于高校工作或上大学的与闽西有关的作者,他们中有永定回乡知青、复旦大学中文系77级学生张胜友,客家籍的中山大学中文系77级学生何东平,武平回乡知青、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王光明,原龙岩特钢厂工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78级学生方彦富,插队上杭的厦门知青、华侨大学编辑谢春池,原龙岩特钢厂广播员、现华侨大学广播员林咏等;厦门大学中文系77级来了五人:当年插队上杭的厦门知青陈志铭、长汀知青伍林伟以及黄启章(漳州知青)、施群(宁德知青)、杨建新(厦门或福州知青?).这批青年作者有好几位原本就是闽西作者,回到故乡或第二故乡是一件自然的事,而后面三位与闽西没一点关系,仅凭伍林伟举荐就来了,可见张惟前辈的开放、包容以及对后辈的扶持.按张惟的说法,那年厦大中文系77级还有一位学生欲来,中途有事下车于漳州,此君就是现任的龙岩市委书记张健,顺带一说,厦大中文系从此与闽西文坛结下不浅的缘份.在我看来红土地与蓝海洋的文学是在这个学习班第一次聚在一起的.在学习班里,我向张惟前辈提出策划一个厦门知青作家的诗歌作品专辑,在他主编的《闽西文丛》推出,他欣然同意―――这应该是我离开闽西之后与他的第一次合作,该专辑由现在侨居日本的知青诗人、时任《福建日报》“武夷山下”女编辑的林祁组稿,《闽西文丛》1982年第2期以“我的山村,我的乡亲”为总题,发了陈志铭、林培堂、朱家麟、刘瑞光、谢春池、陈元麟、张力、王伟伟、林祁等9人的诗作.这是厦门知青作家群离开闽西之后第一次在闽西文坛亮相.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联结关系并未持续下去,直到1990年厦门知青作家采访团的到来,才结束了近9年的间隔状态.
厦门知青作家采访团于8月27日上午抵达龙岩,时任龙岩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区文联副主席的李邦国陪我们的老朋友、地区文联主席张惟前辈接待我们,一种久违的气息又把我弥漫.第二天,张惟前辈又陪我们前往古田、才溪等革命圣地.当晚我们或留上杭县城或赴武平县城,分开活动,约定31日上午在龙岩会合.这日下午,我们与闽西各县赶来赴会的数十位本土作家座谈,时任龙岩地委副书记的作家、我的老朋友邱炳皓出席.这是两地作家的第一次聚会,书写了特区与老区文学交流篇章的第一页.热烈而融洽的气氛却因我的发言而僵滞,面对数十位闽西文坛的故友新朋(还有我的学生),我一开口,泪水竟挡不住地刷刷流出来,其实我只断断续续说了半句话:“十几年等过去了等我插队的等地方等怎么还等那么穷等”随即毫无顾忌地失声痛哭.这样的言行当然让邱炳皓以及在座的有些人尴尬,却成为闽西作家这十多年不时谈及的小小事件.
有来就有往.第二年即1991年2月底,应我们的邀请,龙岩地区文联主席兼闽西作协主席张惟和闽西日报总编辑王宪华,率闽西作家采访团(10人)回访厦门,元宵节前一天的28日返闽西.他们中有黄瀚、曾昭寿、温琴光等,而厦门则有舒婷、陈元麟、林培堂、张力、陈仲义、王伟伟、徐学、陈耕、陈志铭、黄汉忠、谢春池等知青作家前来聚会.时值春节期间,浓浓情谊充满了每个人的心中.巧的是毕业分配外省某大学任教的伍林伟刚好“漂”至厦门,自然参与,没想到几年后他患病逝世,岁数未及四十,英年早殒,令人惋惜.
闽西作家的回访进一步加深厦门闽西两地文学界以及知青与第二故乡的情谊.我预感两地文学界将会有更深入更密切更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知青与第二故乡的关系将出现一个新的前景,我为之欣喜,为之振奋.
这两次文学活动并非仅聚会与采风,那时《闽西文丛》已停刊数年,《厦门文学》责无旁贷得推出两地作家的作品,于是我们策划了一个有关的专号,即厦门闽西两地作家的专号.闽西作家由张惟组稿,厦门作家(准确地说是厦门知青作家)由我组稿.我记得1991年3月,如今在厦门电视台任职的黄如棠那时还是一位长汀青年作家,他受张惟嘱托,从龙岩送文稿到厦门给我,还在我厦禾路的老屋泡了一壶功夫茶,深谈一番.很快,《厦门文学》1991年第5期推出“蓝海洋红土地专号”.当时,包括我并未意识到此乃开先河之举.这个专号主体作品两部分:“厦门知青作家作品专辑”,“闽西作家作品专辑”―――两个作家群体的作品第一次被推出,且是第一次一起被推出.厦门知青文学也由此起步形成大景观.此后十几年间,《厦门文学》又有7期,或在封二封三整版图片报道,或以文学作品专辑发表,为两地文学和两地作家做事可谓不遗余力.直至2004年12月《厦门文学》“红土地文学专号”,强力推出闽西作家及其作品和厦门作家写的闽西革命历史题材散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从1991年5月专号命名“蓝海洋”排在“红土地”前面,到2004年12月专号仅以“红土地”命名,即可见出两地文学交流与合作的趋向.
[ 2 ] [ 3 ] [ 4 ] [ 5 ] [ 6 ] “山海之间发生的这两次似乎寻常而又不寻常的活动,触发了谢春池的灵感,他提出,双方的这一互访,可并称为首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以后两地轮流作东,延续这一项活动.这个动议获得双方的赞同.这便是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缘起.”(黄征辉《山海文学交响曲》)这个描述大体没错,但缺乏具体的细节,有些笼统.这个命名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从1991年2月延至1994年6月才接着举办第2届?才过去18年,所有的主事者与亲历者都在,却未较准确地给予讲述,若留待有兴趣的后人考证,恐难匡正,因而,我得详实地说一说.
当我们把1990年和1991年两地作家的互访并称为:首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知青就成为其问世的催生者,而其源头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次又一次地重返闽西,无论来去皆得经过漳州,我会不解:厦门与龙岩之间隔着好大的一个漳州,关系怎么这样的好?似乎超过两地各自与漳州的关系.后来,我明白,一切源自历史.仅说五四运动之后,闽西200多青年学子至集美学校读书,为自己的故乡带回新文化火种,就足见两地渊源之深远.至抗日战争,国立厦门大学迁校长汀,其文化的影响,至今尚存.而上山下乡运动,把2万多厦门知青遣往上杭武平永定三县,使两地更结下了不解之缘.蓝海洋文化在红土地第一次广泛持久地传播,使没有地缘的厦门与龙岩两地结下很深的情缘、文缘,甚至血缘.据说,至21世纪,龙岩各县市区来厦门工作与定居者已达二三十万人,仅我插队的上杭县湖洋公社如今就有数千人成了新厦门人;而客家菜风靡鹭岛,更是两地文化融合的见证.闽西早成为2万多厦门知青的第二故乡,而厦门又被数十万龙岩人当作第二故乡,这个现象,在福建乃至全国或许并不多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上世纪90年代前期以来,使两地关系如此紧密的主要粘合力,正是源自知青对那块土地和乡亲的深切感情.
由于生存与生活的种种主客观原因,整个80年代,厦门知青与闽西第二故乡几近没有往来.如我,从1982年至1989年,不仅未重返闽西,连与第二故乡的友人书信来往都少而又少.这一段时期,由于厦门知青作家一个不剩地离开闽西,本地知青作家又大多数考入大学赴外埠,原本实力颇强的闽西文坛一时显得人才匮乏,较突出的作者屈指可数,从省城下放闽西的张惟留守故乡龙岩,颇有独立龙津河畔的孤单与寂寞,于是他有了好几年转做影视的经历,虽一时风光,毕竟非他所衷爱的文学本体.我深知张惟前辈一心想重振闽西文坛的雄风,而我亦把扶持闽西文学青年当作自家的责任和义务,故一有机会,自然抓住不放.将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做起来,既能了结自己的心愿也算助张惟前辈的一臂之力.另者,也正是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举办,使张惟前辈对厦门知青作家群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彼此的关系更融洽.
从1991年2月至1994年6月,这40个月里,厦门闽西两地作家的来往除了1993年11月《才溪世纪梦》研讨会为群体性,其余的皆为个体行为,具体说就我一人.
1990年月间重返闽西,意想不到我积累了20年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强力爆发.我突然觉得非把及其战友在闽西的故事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可.这年12月底我动笔写作《喷薄欲出》,这部描写红军入闽与古田会议的中篇小说很快发表于1992年1月号的《解放军文艺》.接着,《解放军文艺》又约我再写福建革命历史题材的中篇小说.1992年3月,我为写作红军攻克漳州的中篇小说《东征之旅》,前往闽西采访,月底我开笔写作,5月9日,我自费入住古田宾馆继续写作,16日已完成十多章(这部作品于5月底完成全稿),18日我至上杭县城.时任上杭县长的张志南与我并不相识,闻我到来即热情接待,这位今天的福建省副省长那时很年轻,三十出头,他坦言在龙岩师专中文系读书时,曾把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剪贴,他自己也一直写作不辍.几年后,他经我举荐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并由我再举荐加入福建省作家协会.初次见面,谈及1993年是才溪乡调查60周年,我与张志南不约而同地想到应写一部才溪乡的长篇报告文学,于是决定以我为主撰,县里两位青年作家何永先、刘少雄参与撰写《才溪世纪梦》.12月,我再次到才溪采访.1993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我在上杭宾馆住了20多天,与何永先、刘少雄完成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第一稿、第二稿.6月底这部作品在厦门定稿,纪念诞辰100周年,《厦门文学》在10月以专号形式,整期推出12万字的《才溪世纪梦》;《昆仑》在11月第6期发表了我8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东征之旅》.
《喷薄欲出》、《东征之旅》与《才溪世纪梦》的问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称得上是闽西文学与红土地文学的重要成果,为福建文学界瞩目,《喷》1992年获该年度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和福建省第7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一等奖,《东》1993年获福建省第8届优秀文学作品奖一等奖.无论人们怎样评价这三部作品,事实是这三部作品奠定了我在福建文坛的地位,虽然这不重要.1994年我又与何永先、刘少雄合作写出关于古田镇的1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崛起的圣地》,1995年我与长汀作家康模生、陈天长合作写出关于长汀的1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那条江与那个城》.这5部作品为红土地文学构筑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我十分欣慰.为我的第二故乡写一些好的文学作品,是我的心愿,一个人能够多次完成自己的心愿是一种幸福;另一个收获是我重新与闽西作家一起为闽西文学事业贡献绵薄,这又是一种幸运.
1993年11月16日至24日,《才溪世纪梦》研讨会在上杭举行.闽西作家评论家张惟、张垣、黄征辉、林华春等,厦门作家评论家俞兆平、朱水涌、陈耕、苏浩峰等参加,不仅这两地,福州作家评论家蔡厚示、谭华孚、施晓宇、哈雷等以及北京的闽西籍作家温金海也赴会.我与何永先、刘少雄聆听与会者的各抒己见,获益良多.这是红土地与蓝海洋联手的第一次文学研讨会,具有开拓性意义.没想到《才溪世纪梦》的问世催生了“红土地的今天”丛书.
这40个月里,我重返闽西6次.如何以一种持续的方式来进行厦门闽西两地的文学交流与合作?这个问题萦系在我心头.长期以来《厦门文学》的经济状况并不好,而张惟前辈执掌的闽西文学院和闽西作家协会也无经济实力,举办一两次小型活动没问题,大中型活动就有困难,遑论长期.徘徊间,老天助我也.我非我,而是我们,而是两地作家.客观地说,如果没有这个人和这个单位,就没有后来的多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至少是四五届,即到第6届.这个人即李邦国,这个单位即《闽西日报》.
1990年月我第一次见到李邦国,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平易近人,热情豪爽,最难得他也喜欢文学,而且尊重有才华的文化人,他原籍福清,也是老三届知青.我们一见如故,他留给我很好的印象.1993年12月,他在未免去副部长一职的情况下,调至《闽西日报》任社长,当第一把手.
不久前,鹭江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游斌读完《厦门文学》的《才溪世纪梦》之后,约了我面谈,打算推出长篇报告文学系列“红土地的今天”丛书.我极为赞同,我们一起选定若干题材,请了相关作者创作了《闽西大跨越》(张耀清)、《红飘带上的明珠》(张惟)、《再度出发》(郭碧良)、《那条江与那个城》(谢春池、康模生、陈天长)、《崛起的圣地》(谢春池、何永先、刘少雄),令人悲伤的是,至1996年底5部书出齐,游斌却在数个月前病逝.1994年春节过后,鹭江出版社召开“红土地的今天”丛书策划组稿会,多位作者聚于厦门,我与张惟前辈相会.当张惟告知邦国兄十分愿意支持两地文学活动时,我甚为高兴.于是,我提出举办第二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张惟前辈问道:第一届呢?我答:将1990年与1991年两地作家互访的两次活动并称为第一届,如何?张惟笑道:妙策,妙策!隔天我即向我的领导陈元麟通报此事,元麟兄也觉得可行.回到龙岩的张惟很快传来信息:李邦国社长完全赞同,将全力以赴参与主办第二届笔会,他惟一的要求就是,诚邀舒婷重返闽西走一走.我大喜过望地答道:我努力争取吧.
[ 1 ] [ 3 ] [ 4 ] [ 5 ] [ 6 ]
1994年6月第2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举办,至1999年,每年一届,6年连续举办6届;知青作家是中坚力量,突显而出的则是红土地文学及其成果

舒婷来了.
和舒婷一同插队闽西的陈志铭、林培堂、陈元麟、陈仲义、王伟伟、陈立荣、谢春池来了,曾在闽西工作的苏浩峰等也来了.
1994年6月14日上午,厦门作家一行11人踏上开往杭州的396次列车,中午12时50分抵达漳平,闽西日报社长李邦国等已在站台迎候,由此拉开第2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序幕.15日上午,赴龙岩,16日上午至古田镇,17日下午到连城,18日中午奔长汀,20日早晨返龙岩,21日回厦门,邦国兄全程陪同,令人感动.这届笔会创下几个12届之最:时间最长,前后8天;活动最多最丰富,参加工厂企业、革命旧址、风景名胜多达12处;气候最恶劣,每天几乎都遇雨,甚至暴雨;交通状况最差,因修路一再阻车多次,遇到塌方而道路不通;体验最深,关于改革开放,关于红色历史,关于闽西山水,关于知青留守,关于第二故乡,当然,还有关于文学艺术,等等.两地40多位作家朝夕相处了8天,加深了解和情谊.这届笔会办得非常成功.笔会之后,舒婷写下散文《再别连城》,我写下散文《闽西之旅》,成为红土地蓝海洋笔会最重要的文献.
整个上世纪90年代,《厦门文学》非常重视文艺理论,闽省的评论家几乎都是它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厦门大学中文系两位副教授俞兆平、朱水涌,更是倾情相助.红土地蓝海洋笔会自然也把文艺理论研讨当作重要的活动之一,第3届笔会是第一次的成功体现,此后多届笔会,都把理论研讨作为重要活动安排.第3届笔会举办的地点在古田镇以及梅花山,时为1995年8月18日至25日.
19日,两地30多位作家来到步云乡,住在马头山顶的马头山寺,入夜,在这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之上,一场文学对话展开了,关于人与自然,关于生命与生态,关于文学与社会,等等,争论很激烈,特别是年轻作家对传统的否定、对红土地文学的异议和年长作家对传统的肯定、对红土地文学的赞同,针锋相对,互不让步,氛围很好.在我看来,闽西青年作家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这是闽西文坛的希望,这场似乎是无序状态的讨论,实则展现闽西作家的心态,如生存与挣扎,付出与获得,理论与创作、传统与现代,现阶段与文学史等,闽西青年作家有自己的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难能可贵!散场后,厦大中文系副教授王玫―――又一个知青,又一个厦大中文系77级学子,对我直呼:“太激烈,争论得太激烈等”夜已深,两地作家未能入眠,还三三两两地在讨论刚才的一些话题.我独自思忖着:能触动一颗颗心灵,使之不平静,办这样的笔会,有意义!
22日、23日,与会的厦大中文系副教授俞兆平和朱水涌―――又一个老三届知青,又一个厦大中文系77级学子―――分别作了关于当代诗歌与当代小说的讲座,开阔了两地作家的视野;闽西青年诗人江熙、青年作家吴尔芬等持不同观点,其较为偏激的发言,又引发一场交锋.“这届笔会可谓迭起,峰回路转”,“表现出了思想、观念交流、碰撞的广度和深度,彰显较浓的理论色彩”(黄征辉语).
这届笔会,我个人也颇有收获.其一,我被古田镇党委书记冯利辉尊称为“谢老”,让我增长了至少一个辈份,此称谓成了闽西文坛乃至闽南文坛的一个典故;其二,我了却了20多年前想来步云的心愿,并探访2万多厦门知青中至今还留在这里的持着农村户口的女知青阿宝的家;其三,笔会之后,我写了长诗《走进梅花山》,被认为是至今写梅花山最好的诗作.
连着两届笔会都在闽西举办,该轮到厦门了,于是,第4届笔会于1996年11月26日在特区拉开序幕,同时,举行首届厦门―闽西“红炭山杯”文学颁奖仪式.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应锦襄为评委之一,获一等奖的作者庄南燕,亦是厦门老三届知青,当年插队武平.这是迄今为止两地联手举办的惟一的一次文学评奖,其经费由龙岩矿务局资助,又是厦门知青的一次贡献.1995年12月上旬在龙岩,龙岩矿务局局长陈胜利捎话给我,请我进红炭山一聚,说他是我的老朋友.因次日我即返厦,无法成行.12月底至1996年元旦,我又至龙岩,28日这一天,我至红炭山,见到陈胜利,才明白他也是厦门老三届知青,“”初期与我“斗阵”(厦门话,意在一起),1969年插队于上杭县蛟洋公社.初次相聚,我就斗胆讨数万元赞助,他一口应承.
这届笔会“走出大山,拥抱海洋”的主题显然是为闽西作家而定的.游览鼓浪屿、集美学村、南普陀寺、同安古城,与会的闽西作家充满新鲜感,而几位第一次到厦门特区的闽西青年作家,更是兴奋不已.最令人不能忘怀大嶝岛以及角屿之行,大嶝是我的祖籍地,我陪着闽西文友来到这里,满心的喜悦,而同姓小妹、闽西女作家乔莎偕我同行骤添几分亲情.这里离金门岛最近,可谓近在咫尺,是厦门前线的前线,炮火硝烟曾给它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多少英雄事迹曾传扬一时.海峡西岸的战地不仅给闽西作家另一番情思,还意想不到的给他们带来乡情:一直作陪的大嶝岛某团政委刘胜辉是上杭人,角屿的第八任连长罗耀昌和副指导员罗友权都是武平人,角屿一个小小的坟墓埋着军医陈国才是漳平人等如此巧遇,再次让人感受到红土地与蓝海洋割不断的缘份.30日,笔会结束,两地作家深感时间太短.
笔会连办三届,并无一届在厦门知青插队的上杭武平永定三县举办,1997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第5届笔会终于在永定举办.29日,与会者参加张惟文学创作50周年活动,第二天,奔赴永定.张惟未能一同前往,这恐怕是他缺席的惟一一届笔会.不过,张胜友来了,因为有了张惟的纪念活动,才有他回到故乡永定参加第5届笔会,此时,他已任作家出版社社长.厦门大学退休教授芮鹤九应锦襄夫妇来了,两位老人参加这届笔会,让我倍感温馨和亲切.到达永定的当晚,在县宾馆歌舞厅举行文学沙龙,连龙岩市委常委、永定县委书记黄坤明都前来参加.张胜友发表了关于文学与时代的宏论,他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打动了两地作家,与会者各抒己见,夜虽深,热情未减.
12月1日晚上,在著名土楼振成楼又举办了一场文学对话,我将之视为第3届笔会马头山文学论争的继续.这次对话的双方是丘有滨等闽西青年作家与时任厦大副教授的徐学―――又一个当年插队武平的厦门老三届知青,又一个厦大中文系77级学子.两方唇舌箭,一番交锋,其中涉及封闭与开放等话题,甚为精彩,其实质与马头山文学论争一样,都是观念的分歧与碰撞.
插队10年,去过一趟永定,参加地区的文艺创作学习班,被张惟安排撰写《古田颂》组歌,那时土楼没什么名气,没去游览.1994年5月中旬,至上杭为《崛起的圣地》进行采访,因怕修路堵车,故取道永定返厦门,竟然在永定宾馆与张惟巧遇,他为《红飘带上的明珠》来采访,想想,与张惟前辈真有缘份,相见甚欢!此时土楼开始有名气了,因行色匆匆,本人未去一走.第5届笔会在永定举办,自然以土楼为主题之一,主人热情安排了我们来到湖坑、古竹等乡参观土楼.初来乍到,我被震撼,承启楼与振成楼两幢圆楼令人叹为观止,更激发我的文思和哲思.笔会结束之后一周,我写出至今还相当可读的散文《永定土楼评论》.这届笔会,闽西青年作家写出若干好作品,练建安的《见山还是山》在闽西散文作品中乃上乘之作.
连续3年举办3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在两地特别在闽西产生很好的反响,也让福建文学界瞩目.至1998年,笔会已八度春秋,居然还处于“蜜月期”,谁不诧异与赞叹,这年12月7日至11日,第6届举办.这届笔会两地作家到龙岩集中后前往漳平市的著名花乡永福镇,继而二进梅花山,采访华南虎保护工程,又回到龙岩参加座谈会,并聆听俞兆平《悲剧的六种形态》、傅翔《人们为什么缺乏道德自律意识》、谢春池《从体验浪漫到体验现实》的讲座.这届笔会又来了一个当年插队永定的厦门老三届知青、她也是厦大中文系77级学子,时任《福建日报》处长的张红女士.她与来自厦门的《特区时报》(总部设在海南)副总编李忆敏和《福州晚报》副刊部主任陈存诚是笔会的新面孔,还有一些新面孔则是闽西文坛之新锐.
[ 1 ] [ 2 ] [ 4 ] [ 5 ] [ 6 ] 这次重返闽西,我与一位久违的老朋友重逢.他是龙岩老三届知青,和我一样皆于70年代初期出现于福建诗坛,为当年闽西最突出的诗人之一,后来因种种原因暂停写作,近年又重返诗坛,并出任闽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就是时任龙岩市电信局局长的邱滨玲.见到他,我非常高兴,因为他堪称我真正的“旧雨”,从他身上我再次感受到诗歌“不可抗拒的诱惑”(邱滨玲语)与魅力.念旧的邱滨玲作为一名企业家和诗人为闽西与厦门,乃至福建的文坛锦上添花.
这届笔会,我和李忆敏的发言引发了与会者对于环保问题的热议,笔会第一次涉及保护我们家园的命题,人类的生存以及终极关怀赋予作家的使命与责任,不容推卸等
这届笔会结束的当夜,即12月11日晚上,我和傅翔、吴尔芬进行了长谈,我对这两位闽西文坛连城籍实力作家谈了我对这些年连城文学的看法,我以为连城文学的蓬勃发展是近30年闽西文学的一个高峰,因而我提出“连城文学现象”这一概念,建议加以研讨,力争把连城建成“中国文学强县”,对于闽西文学乃至福建文学,这是一份独特的贡献.两位文学小兄弟大为赞同,表示愿为此而尽力,此事后来得到时任连城县长、闽西作协常务理事谢小建的大力支持.
“连城文学现象”在第7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成为主要论题之一.这届笔会于1999年7月25日至28日在连城冠豸山石门湖畔的邮电度假村举办.厦大中文系来一个教授团:林兴宅、俞兆平、朱水涌、王玫.林兴宅以及《福建文学》副主编施晓宇、福建省作协副秘书长张冬青皆第一次参加笔会.理论研讨是这届笔会的重头戏,除了研讨“连城文学现象”之外,林兴宅作了《艺术态度,艺术精神,艺术方法》的演讲,施晓宇作了“世界不灭,文学不灭”的发言,等等,都激扬着与会作家的心境与情思.
从1994年至1999年,每年举办一届笔会,6年连续举办6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犹如一部长篇散文,被我们一气呵成了.这是张惟、李邦国、陈元麟、谢春池等两地以及外地的作家、评论家、编辑、学者、教授,甚至官员,齐心协力构造的一道壮丽的文学景观.因为这6届笔会5届在闽西举办,闽西的乡亲们就很辛苦了,特别是《闽西日报》黄征辉、詹鄞森等兄弟甚为忙碌,最忙碌则是时任该报副总编的小说家曾昭寿.他是多届笔会的操办者,协助张惟和李邦国努力把事情办好.与他合作很愉快,因此,我一直把他当作长兄看待.第6届笔会之前,陈元麟被免去《厦门文学》主编,我被调出编辑部至厦门市文联创作室,笔会结束后,邦国兄调往《海峡导报》任职,昭寿兄调往龙岩市文联任职.因而,第7届笔会结束之际,我颇为惆怅,因为,这可能是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最后一届.尽管即将调任厦门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的邱滨玲有所承诺,我依然难以乐观起来.事实也是这样,红土地蓝海洋笔会断档了,从1999年8月至2003年9月,整整停办了4年又1个月.

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因故停了4年,重新举办令人兴奋;走进老区,走进特区,厦门龙岩,心手相连,笔会主题即两地之心声;笔会的前景会是怎样等

为之遗憾的是大多数参加过笔会的闽西作家和厦门作家,心最为不甘的则是张惟前辈和我,尽管如此,我还是放开了,大白话一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红土地蓝海洋笔会也有自己的命定.我坚信:这个笔会已成品牌,其影响一时间不会消逝,两地的文学史必然将之载入,其对两地文学进程的推力会继续产生作用.不会夭折的生命,即使身陷困境,依然会重新崛起―――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在新世纪的岁月里印证了这一法则.
这4年里,我又重返闽西整整10次,考察、采访、演出、会友、开会、领奖等等,不仅回来湖洋,去了古田,上了西普陀,还走了龙岩卷烟厂,多次应陈胜利之邀来到龙岩矿务局(后改为福建煤电),为其企业文化做一些事.
2003年3月,我被调回《厦门文学》,出任副主编并当法人代表,我向市文联党组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得到同意,陈元麟回来任总监,继续举办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策划摆在我的议事日程.那么,如何解决经费问题呢?我立即找到陈胜利,2003年第8届笔会由福建煤电公司参与主办,主题是:“走近矿工,关注底层”;在第8届笔会结束前一天,我与闽西作协副主席、古田纪念馆馆长傅柒生商议,2004年,第9届笔会在古田镇举办,主题是:“走进古田,关注历史”;由省政府拨款数万元,2006年,第10届笔会在龙岩与厦门两市接力式举办,主题是:“走进老区,走进特区,厦门龙岩,心手相连”,首届红土地蓝海洋文学论坛同时举办.
2005年,夏季吧,或许已是秋季,总之还是穿衬衣的时节,当年插队古田公社的厦门老三届知青,时任福建省副省长的汪毅夫来厦公干,省政府副秘书长方彦富随行,繁忙中约了会面.毅夫兄是厦门知青作家群的一位思相者,上世纪70年代我与之认识至今交往30多年,彦富兄70年代在龙岩特钢厂当工人,即与我交往,记得《毛选》第五卷发行时,我正在龙岩协助编稿,彦富兄的一首诗歌由我编发于《闽西文艺》,他说这是他的处女作,不久,他成了《闽西文艺》的编辑.会面时如坐春风,我不失时机地为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举办向毅夫兄提出经费方面的支持,他立即答应拨一些钱至龙岩,并当场指示彦富兄经办.就那一刻,我明白,闽西在的,甚至当高官的知青心中具有不可估算的分量,另者,有情有义的知青,即使,甚至当高官,对第二故乡永远有一颗感恩的心.
停了4年的笔会于2003年10月4日至6日又举办了,令人兴奋.第8届笔会无疑有着特殊意义,其主题十分深刻,其内容十分吸引人.两地作家50多位参加笔会,其中有好几位厦大中文系研究生.当年插队永定、如今侨居丹麦的厦门知青、小说家吴铧刚好返厦,也应邀赴会.最引人注目的是谢冕教授,他偕夫人陈素琰研究员从北京远道而来,几天里,他不倦地采访矿山的各种人物,笔记记了好多页,甚至把墙上的标语也抄下来,他感叹道:“我听了许多故事,我感到我们今天的享受和矿工们的奉献是有着内在的联系.”谢冕教授过后不久为矿工写下散文《那一片红土地》(《厦门文学》2004年10月号);芮鹤九和厦门的作家们一起来了,我也把妻子林莺带上,让她照顾芮老先生,年已八十的芮老先生,全副矿工的“武装”,居然也进了矿井,走了巷道,令人十分感动.厦门来了多位年轻女作者,使这届笔会很亮丽.
我数十年前就想下矿井,这次终于如愿,在龙潭煤矿,该矿党委书记、闽西厦门知青联谊会会长陈亮兄一路陪我和陈仲义、马卡丹、谢乔莎等,下到最深层的采煤工作面,我抱着那台破相机,出人意料地拍出一组矿工以及采风作家的好照片.下井下得很艰难,返程也爬得很艰难,想想,大我两岁身体又不太好的陈亮兄,时下每个月10天必得下到井下,一对比,我不敢说艰难了.我再次深深地懂得陈胜利们为这片红土地比我们付出更多更多,我再次由衷地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又来古田.2004年5月20日至23日,两地50多位作家在第9届笔会期间参观古田会议旧址及纪念馆、蛟洋文昌阁、新泉望云草室、红四军整训旧址等,还重上梅花山―――这是笔会组织的第三次游览梅花山,考察红豆杉园和华南虎园.这届笔会的命题即红土地文学.围绕这个命题的研讨,皆从作家个人的经历、作品与认识谈开的.除了张惟前辈之外,就数我写闽西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最多,在古田的座谈会上,我侧重谈了表现古田会议的中篇小说《喷薄欲出》的创作和体验.与会者一致认为,这块红土地应有像《白鹿原》那样厚重的史诗巨著问世,让闽西的“红”在现实的“绿”与“蓝”中闪烁新的光芒.
[ 1 ] [ 2 ] [ 3 ] [ 5 ] [ 6 ] 厦门作家沈世豪与曾纪鑫都是第一次参加笔会,两人都觉得很幸运.我还抽空陪沈世豪驱车上杭,去会他在上杭县进修学校任教的大学同学,并参观了临江楼.笔会之后,沈世豪写出了《静静的临江楼》,被誉为名篇《临江楼记》(何为)之后的佳作.沈世豪还写了《古田宣言》,与曾纪鑫写的《信仰与的力量》、谢春池写的《穿越古田》、陈元麟写的《古田,理想与》、陈志铭写的《青山不老》、傅柒生写的《邓六金奶奶》、马卡丹写的《才溪问莲》组成专辑发于《厦门文学》2004年12月号,《厦门文学》这期以红土地文学专号隆重推出,是这届笔会最大的收获.
我不是累了厌了没兴趣了,而是觉得似乎很难再将笔会办下去了―――第8届第9届都在闽西举办,第10届应轮到厦门了,可我知道,困顿的《厦门文学》无法拿出我也无法从市文联获取举办笔会的经费,在忧愁中,没想到我们得到省政府支持,故而,把第10届笔会办好,就阿弥陀佛了.
第10届笔会暨首届论坛在2006年春节期间举办,这届笔会至少创下10届里的三项之最:其一,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达100多位;其二,红土地文学研讨的理论性最强;其三,真正跨越两地,从龙岩市开到厦门市.我想让“跋”(指第10届)与“序”(指第1届)相似,这“文章”前呼后应,也算圆满.
本届笔会知青作家众多.张胜友从北京来,张红从福州来.厦门有1963年下乡的老知青,有1969年下乡的老三届知青,有70年代前期下乡的新知青,有插队闽西者,有插队及厦门郊区者:林福海、郑炯垣、邱滨玲、郭志超、陈美瑟、陈志铭、王伟伟、郑启五、陈耕、卢建端、陈金山、苏效明等.厦门多次参加笔会的作家芮鹤九、俞兆平、沈世豪以及第一次参加的青年作家夏炜等.闽西老中青作家黄瀚、曾昭寿、张永和、马卡丹、黄征辉、傅柒生、庐弓、余小明、黄海红等;当年《闽西文丛》的编辑苏浩峰、陈小培.笔会创始人张惟、李邦国、陈元麟、谢春池也聚齐.名符其实的红土地蓝海洋文学盛会.老友新朋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学场,场效应激发了情感和精神的波,辐射所有与会者的心灵.我们在2006年春节期间,为自己创造一个文学节.
这届笔会于2月3日在龙岩开幕,气氛极为祥和热烈,会上,张胜友被授予闽西文学院名誉院长,谢春池、陈耕、苏浩峰、陈志铭、张红、邱滨玲等被授予该院院士.4日上午,与会作家参加龙岩市图书馆捐书仪式,并捐出各种文学著作300多册.这天下午,笔会移师鹭岛,在市文联会议室,张胜友开了讲座.晚上,厦门文学杂志社、厦门知青艺术团联合主办“厦门知青闽西乡亲新春联欢会”.5日,与会作家乘船海上游,近观大担、二担、金门诸岛,游鼓浪屿,参观钢琴博物馆.6日,笔会暨论坛闭幕,陈元麟被授予闽西文学院院士,笔会圆满结束.
这届笔会,在龙岩与厦门分别进行了论坛的两场发言,其中涉及到一个问题,即黄征辉提出的“红旗能打多久?”换言之:红土地蓝海洋笔会还能办几届?我个人认为:第10届是个句号,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可告终结.邱滨玲认为:不要间断,要办下去;杨天松也认为:应继续办下去,促进两地的文学发展;陈小培更认为:坚持办笔会就是对红土地蓝海洋文学的坚守,应使之在全国文坛独树一帜,在文学史留下应有的地位.张惟则祝笔会源远流长―――此次张惟前辈与我的心态截然不同―――他希望笔会永远办下去.
张惟还说:“我比春池乐观.”
李邦国说:“取消笔会的观点等我不赞同.”
陈元麟则说:“我对笔会的前途充满信心等我们有理由相信笔会越办越红火.”
我知道元麟兄如是说有一定根据,因为2006年厦门与龙岩成了对口协作的城市,两地关系比从前密切.而近期,市文联根据市委宣传部要求申报两地文化合作项目,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已申报上去.我当然希望“面包会有”,但我得有了“面包”,才会相信“面包”真的有了.“面包”果然没那么快有,第10届笔会结束,整整20个月之后,第11届才举办.
这届笔会于2007年11月24日至26日举办,其主题:海西,厦门.17位闽西作家至厦门,游览了园博苑、五缘湾,采访同安、翔安两地的开发区及重点工程,颇有收获.笔会之后,闽西作家写出一组特区题材的散文,在《厦门文学》2008年3月号以专辑推出.这届笔会最令人不能忘怀的是《厦门文学》联谊酒会,近百人入席,知青占半数.厦门知青艺术团的歌舞节目精彩助兴,满场欢歌笑语、觥筹交错,将本届笔会推向.数月前,我闻知三明市长张健调任龙岩市委书记,内心很是喜悦.张健当年插队漳州,知青也,又是厦大中文系77级学子,据我所知,他有一颗“文心”,更有一份事业心.他无疑会重视闽西文学的发展,他一定会支持红土地蓝海洋笔会的举办.在本届笔会期间,张惟前辈与我多次谈及此事,皆很欣然,两人并商议了第12届笔会的相关事宜.

我很高兴,12届并未接近尾声;我更欣慰,这是令人感动的笔会等

海西,魅力龙岩―――第12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于2008年9月24日至28日在闽西举办.聚集龙岩的当晚,龙岩市委、龙岩市政府举行宴会,招待参加笔会的全体作家,张健与好几位市领导出席.第二天上午(25日)举行隆重的开幕式,由市委副书记陈建寿主持,由市委书记张健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聆听中的我,思绪不断.我忽然想起,这10多年来,闽西的领导者,对红土地蓝海洋笔会一直很关心很支持,他们中有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时任龙岩地委副书记的邱炳皓;90年代中期,时任龙岩地委委员(即常委)、宣传部长的张志南;90年代后期,时任龙岩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陈雄;前两年至今,现任龙岩市委常委、秘书长饶作勋,龙岩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乔元,市人大副主任谢小建,副市长张秀娟,市政协副主席衷梅英等;本届笔会第二天(26日)在古田,龙岩市政协主席林仁芳与厦大教授应锦襄为红土地文学馆揭牌.而90年代后期,时任龙岩市委书记的张燮飞也给予极大关注与支持.第6届笔会,他不仅听取张惟等组织者的汇报,还提出了采访线路.7个月前的5月上旬,我与省内知名作家章武、王炳根、朱谷忠、吕纯晖、陈元麟等参加“红土地丛书作品研讨会”,张燮飞会见我们,张惟作陪,张燮飞放谈闽西文化的建设及红土地蓝海洋文学诸话题.他文化意识很强,也懂得文学之重要,给我几分亲切感,闻说其父是龙岩人,其母是厦门人,故我当时称说:“燮飞兄,你是红土地蓝海洋的结晶等”令在座诸君大笑.隔天,我与张惟就闽西文化作了一次对话,全文在《闽西日报》发表等
“我很高兴作为红土地上的一员,参加这个笔会等”张健的开场白非常亲切,他认为:“龙岩是一座活力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等”他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之后,回顾说:“30多年前,我就听说了福建西部的这块土地上,在中国东南,有一个闽西板块的作家群,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作家等”他还重点谈及今天的主题:
“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就是红色文化的代表,市委在‘两个先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把这一笔会列入打响以古田会议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品牌之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交流平台,我们要借助这一平台,更好地展示龙岩的活力、龙岩的文化、龙岩的生态.通过持续打造这个平台,使红土地蓝海洋这两大文化能在海西大平台上,能在中国文化大平台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对于龙岩而言,红土地蓝海洋笔会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闽西文学界幸矣,闽西文化界幸矣!
[ 1 ] [ 2 ] [ 3 ] [ 4 ] [ 6 ] 这届笔会在闽西宾馆开幕,同时启动“百名文艺家赴基层采风”仪式.采风的地点有的前几届笔会与会者已一次或多次到过的,如古田会议旧址及纪念馆,如华南虎园和红豆杉园,如永福花乡,如龙岩卷烟厂等.不过即使已经去过的所在,依然有新的风景,如永福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等.有两处是历届笔会未去过,一是新罗洋畲村,二是漳平博物馆.我最感兴趣的当然是后者的知青情缘馆,此馆为福建第一个知青纪念馆.据说现任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当年下乡的永定先师乡也设有一个知青陈列室;武平县与上杭县皆在筹划建立知青馆.我们数万厦门知青乐观其成,并愿意鼎力相助.而红土地文学馆在古田纪念馆内挂牌,堪称又一闽西文坛的盛事,两地作家踊跃捐赠各类图书,场面十分热烈.
这届笔会舒婷与张胜友二位本来决定参加,皆因为临时出差或有会议没来,不过,老友新朋,济济一堂,亦有五六十人.第一次参加笔会的有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杨少衡,永定籍北京作家温金海,长汀籍金华作家王槐荣,《福建日报》副刊编辑楚楚,《厦门文学》编审刘岸,漳州市作协主席杨西北等.厦大中文系77级学子,张健当年的同学,有第一次参加笔会的黄鸣奋、吴立平和多次参加的陈志铭、王玫、黄哲真,给笔会带来一种同学少年的气息.最引人注目的是张健大学的老师应锦襄与其老伴芮鹤九―――应锦襄教授第二次参加笔会,芮鹤九先生则是第四次参加笔会.正如黄哲真所言:“我的许多老师、同学、同事,都与这笔会有扯不开的情怀.”参加笔会的还有陈小培,陈元麟,当年插队漳平的泉州知青作家郑梦彪以及刚从煤矿退休的陈亮.笔会结束后,两地作家写出一批散文,《厦门文学》11/12期合刊以专辑推出.
在座谈时,我故态复萌,认为笔会办了12届,犹如十二生肖,整整一轮,很圆满,可告结束.我的看法,立即遭到不少与会者的批评与反驳.不过,我内心倍感温馨.我感到12届笔会中,这届创下了一个金钱买不到的最,这就是最有人情味.当笔会集体拍照之后,龙岩市委常委会即要召开,张健却执意要送自己的老师回离拍照地点有一段路的9号楼歇息,他谦恭地走在应锦襄教授身旁,自然而然地显出学子本色,那一刻我被感动,相信所有的与会者也被感动.师生情、同窗情、故乡情、朋友情,自始至终在这届笔会的每一天里洋溢.
呵,我顿时明白―――
这就是我的红土地蓝海洋笔会!
这就是我的闽西第二故乡!
这就是我的人生与文学!
这就是我的本质和意义!
这也是我的命定!
我的心潮,开始起伏不平等

2008年10月23日至29日
【责任编辑 朱鹭琦】
[ 1 ] [ 2 ] [ 3 ] [ 4 ] [ 5 ]


类似论文

职文加分山海法学坛

台污普办发〔2016〕4号关于开展台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各县(市,区),台州经济开发区普查办,市环保。
更新日期:2024-8-5 浏览量:14737 点赞量:4156

法学文资料库山海法学坛,山海法学坛

第十二届长三角法学论坛论文参考选题一、水污染治理的法治保障研究 (一)农村及农业面源水污染治理 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存ࢷ。
更新日期:2024-5-5 浏览量:13865 点赞量:4814

法学文发表山海法学坛,山海法学坛

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司法部2001年4月17日部长办公会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切实履行国务院赋予司。
更新日期:2024-3-28 浏览量:47204 点赞量:11516

山海法学坛,法学文发表山海法学坛

关于2002级法学双学位班论文答辩事项的通知为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圆满完成论文答辩指导工作 经研究决定,现就毕业论文。
更新日期:2024-12-24 浏览量:157228 点赞量:33828

法学本科文格式山海法学坛

教务工作简报本期主要内容●教学信息我院进行2016—2016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教学检查1我院组织进行2016届毕业创作(设计)/论文中期检查1我。
更新日期:2024-8-19 浏览量:106268 点赞量:23128

法学专科文格式山海法学坛

《宪法学》作业讲评(二)课程责任教师陈永忠(2004,2005春秋法学专科)【部分参】宪法学作业一一、判断题 XXXVVXVVX10。
更新日期:2024-2-17 浏览量:32107 点赞量:8023

山海之间瑞士之梦茵特拉根华侨城酒店

中世纪的古堡驱车沿着东部华侨城的山路一直上行,直到一个宏伟的拱门出现,从拱门驶入,茵特拉根华侨城酒店。
更新日期:2024-2-1 浏览量:9958 点赞量: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