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规范与翻译文学的文化适应

摘 要 :目标语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读者期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起着制约和指导的作用,在这种期待规范的作用下,译者会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语言以帮助其译作适应目标语文化语境,从而增强译作的可接受性.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文学可以说是目标语读者期待规范“”下的产物.

关 键 词 :期待规范;翻译文学;文化适应

1852年,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的废奴文学巨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由于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此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迄今已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它在中国传播的100多年里,其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译作总是呈现出不同的语言和文体特征,这是因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翻译文学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期待,翻译文学总是在目标语读者的期待下完成文化适应过程.本文从翻译规范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接受情况,指出每个时期的翻译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读者期待规范“”下的产物,译者为了增强其译作的接受效果,会事先考察读者的期待视野,结合他们的文化态度和接受能力制订翻译策略,从而完成翻译文学的目标语文化适应过程.

一、期待规范与文化适应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捷克斯洛伐克翻译理论家吉瑞列维率先将“规范”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随后,以色列学者图里第一次明确提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行为.他认为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是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之间取舍的产物.继图里之后,芬兰学者切斯特曼设想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存在众多地位、作用和影响均不尽相同的“文化基因”,其中某些“文化基因”会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下逐渐获得势力和影响力,继而获得大众认可的标准和典范的地位,这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基因就是规范.[1] 切氏继而将翻译规范划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期待规范是由目标语读者对译作的期待组成的:如怎样的作品方可称为翻译作品?译作的整体分格应如何?语言风格应怎样?这种由大部分读者所认可的对翻译作品的期待就构成了翻译中的期待规范.不同的文化历史阶段流行的期待规范并不相同,读者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目标语文化中流行的翻译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期待规范往往决定了译作最终的文学样式和接受形式,翻译文学进入陌生文化时必然会受到该文化读者期待的制约,原作中的语言和文化能否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则取决于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如果译作投合了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则极易在他们内心深处形成共鸣,从而促进翻译文学作品的接受.因而译者会主动将翻译文学中的语言和文化合理加以改写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这个过程便是翻译文学的文化适应过程.

二、期待规范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文化适应

译者对翻译策略和译作风格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语读者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对译者意味着一定的心理压力,时刻提醒译者投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选取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不同时期的三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如何在读者的期待规范制约下完成目标语文化适应过程.

(一)二十世纪初:保国救民的政治期待

林纾和魏易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在1901年,时值美国经济危机,美国国内掀起排华浪潮,甚至把中国工人围在木栅内加以屠杀.然而,当时的清政府羸弱无能,虽知华工在美国的惨状,也敢怒不敢言.加之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意欲瓜分中国,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随时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爱国仁人志士无不奔走告急,共商民族存亡之大计;中国的普通百姓也深忧国家安危,希望中国能尽早摆脱这种被动的政治局面.当时中国的读者非常期待能够读到可以提振民心、激发国民爱国热情的翻译文学作品.林纾和魏易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汤姆叔叔的小屋》译成《黑奴吁天录》,其意在于通过引进西方名著,促进民族觉醒,提振民心,激发爱国热情.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译本的序、例言和跋中.如其在跋中所言:“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等则吾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2] 林纾译本出版后大受欢迎,许多读者与译者形成共鸣,有一读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读后感:“依微黄种前途事,岂独伤心在黑奴!”另一名读者在《国民日报》上写道:“黑奴可作前车鉴,特为黄人一哭来.”当时读者的感情和心声可见一斑,译本的影响深入人心.林纾和魏易创造性改造后的译本不再宣扬原作中的宗教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而是借用原作中的故事抒发译者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这和广大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吻合的.为了向当时的国民呈现黑奴的惨状和奴隶制的罪恶,林、魏二人特意将原著中用以宣扬宗教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成分进行了大量删减和改写.为了使译作更容易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所理解,迎合与满足中国读者的阅读期待,林纾在译本中沿用了当时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传统笔记小说文言文的样式,此外,为了投合当时读者的阅读习惯,林纾在小说中人物出场时会以说书人的口吻对人物进行介绍.总而言之,林纾通过删减、增补和改写原作以迎合当时中国读者的期待,从而成功地完成其译作的目标语文化适应.

(二)改革开放后:求真求美的文学期待

出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进行俄语文学及弱小民族文学作品的引进和翻译,鲜有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此后,在长达10年的运动期间,翻译文学领域开始出现中国有史以来的低谷;许多翻译家被迫辍笔,关进牛棚;许多翻译刊物被迫停刊,诸如《世界文学》、《翻译通报》等.[3] 时任北京大学副教授的黄继忠早在一九五六年就接受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的邀约翻译《汤姆大伯的小屋》,已于一九五八年脱稿,但该书未能如期出版,之后其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焚毁.经历了后的中国读者已经疲于政治运动,思想极度贫瘠,对翻译文学充满期待.随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此时的中国读者不再期待翻译文学的政治功能,而是看重翻译文学自身的文学价值,希望通过翻译文学了解异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在这样的读者期待和时代背景的呼唤下,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全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译者黄继忠较为客观地论证了小说的文学价值,他认真地考察了原文中的人物关系,认为从原作内容看来,称汤姆为“Uncle”的人主要是他第一个主人谢尔贝的儿子乔治,而汤姆大谢尔贝八岁,所以乔治应叫他“大伯”才对.[4] 由此看来,黄继忠的本意还是尽力还原原作精神的.然而,改革开放之初的读者由于与西方世界隔离数十载,对西方的文化充满陌生感,因而,照顾到当时读者的接受能力,黄继忠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一方面将小说中多数的宗教概念、文化意象中国化;另一方面,黄继忠在语言的选择方面也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选择了地道的白话文作为其翻译语言,大量使用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四字格结构、俗语和歇后语,虽造成一定程度的意义偏移,但大大增强了译本的可接受性,使其译作成功地完成了文化适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渐趋深入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这段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制度日益宽松,国人开始用包容的目光审视异域文化,并且期待通过翻译文学进一步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此外,西方翻译理论开始大量涌入中国,极大地提高了国内学术界对翻译活动的认识,中国学术界开始反思传统的归化翻译策略造成的文化意义缺失,主张翻译应尽可能传达异域文化特色和语言形式,倡导辩证看待归化和异化的关系,结合使用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当年黄继忠主要采用归化策略翻译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无论在语言方面,还是在文化传递方面都已经满足不了二十世纪末中国读者的心理期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家湘教授的译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在标题的翻译方面,她并没有像黄继忠一样将“Uncle”翻译成“大伯”,而是选择使用“叔叔”一词.这是因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人们思想意识渐趋年轻化,都希望自己能够显得年轻.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大伯”一词由于带有较强的年龄色彩逐渐被国人疏远,他们使用更显年轻的“叔叔”一词来指代所有父亲的同辈男子,王家湘在其译作的译名上适应了中国读者的表达习惯.在翻译策略方面,译者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还原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因而,读者会发现王家湘的译作在文化信息方面充满异国情调,在句式方面尽量沿袭原文句式而略显欧化,其翻译语言也深深的烙上新时代的印记,这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读者通过翻译文学了解西方社会的文化期待.


结语

翻译文学在目标语社会文化语境中会产生与源语文化语境下不同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更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但凡有影响力的译作必然成功地遵循了那个时代主流的期待规范,尊重读者的接收能力和审美情趣,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适应了当时的目标语文化语境.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接收来看,中国政治、文化、语言环境的变迁影响着读者对翻译文学的理解和期待,因而会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期待规范,影响着译者的文化立场和翻译策略,从而使得翻译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

类似论文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认知”因素

摘 要:在文学翻译的语言转换、审美表现和文化认知等要件中,文化认知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文学翻译的文化认知包括两。
更新日期:2024-5-9 浏览量:13368 点赞量:4440

英语文学翻译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虽然TheGiftoftheMagi①是其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曾被收录中学课本,但对于这篇小说į。
更新日期:2024-9-24 浏览量:119717 点赞量:26043

英语文学中文化翻译差异处理的技巧

摘 要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摆在东西方文学翻译界的一道固有的鸿沟,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在翻译过程中,文化。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20612 点赞量:6162

翻译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摘 要】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自近代至今一直普遍存在,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难免会出现思想、语境上的差异与融合 相比。
更新日期:2024-11-3 浏览量:19162 点赞量:5368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机制

摘 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学者们关注的。
更新日期:2024-8-8 浏览量:16248 点赞量:4820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摘 要: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受到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影响,在此拟从译者的双重文化身份、民族文学的特定状态和地位、翻译策略的选择。
更新日期:2024-5-11 浏览量:67337 点赞量:1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