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中铸伟的大众文学运动实践

1941年,在庆祝冀中军区八路军三纵队成立三周年之际,亲笔题词:“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为更好地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史实,冀中区党政军主要领导程子华、吕正操、黄敬等,发起了“冀中一日”写作运动.

一、聚人和、抢天时,“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应声而起

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人残酷的“扫荡”和封锁下,一场如火如荼的群众写作运动却能在冀中革命根据地大规模展开,原因何在?一件事情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与人和.显然,从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看,这里的天时和地利都不具备.但恰恰因为具备了“人和”,抢了天时、赢了地利,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既有冀中区党政军负责人颇深的文学素养,也包括了冀中党的长期地下工作的基础、冀中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的响应和拥护.

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将军是一名既有军事家的天才,又有颇深的文学评论家素养的儒将,政治委员、老红军、著名宿将程子华,畅晓军事政治,具有丰富的文韬武略,对文、音、美、剧诸方面,都有卓越的鉴赏能力和深邃的见解水平.区党委书记黄敬,才华横溢,对科学文化具有灼见真识,对宣传文化工作大力支持.做宣传文化领导工作的周小舟和史立德,也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较高文学修养.

而“冀中一日”写作运动的发起之地――察冀边区是抗日时期中国在敌后首先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冀中区是察冀根据地的平原地带,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由于冀中有党的长期地下工作的基础和博野、蠡县、高阳农民起义的光荣传统,更由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执行,广泛发动了农民群众,使冀中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直接动摇了日军在华北的统治.

冀中区的广大军民常用诗歌、壁画、戏剧、报刊等形式歌颂自己的英雄事业.各团体都有自己的刊物,只冀中一级的刊物就有“冀中文化”、“文艺学习”、“歌与剧”、“冀中画报”、“连队文艺”等.总之,抗战时期物质条件虽然很困难,又时刻有生命危险,但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干劲十足,斗志昂扬.

1941年4月,冀中领导机关来到安平县彭家营、北郝村一带.在暂时安定没有敌情的环境下,冀中抗联的领导同志们,开始讨论《冀中一日》的写作问题,并召开了“冀中一日”筹备会议.大家议定了“冀中一日”的写作宗旨,由战斗在冀中平原根据地的工农兵群众和干部,自己拿起笔来反映冀中的斗争和生活,并且决定“冀中一日”选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因为这是一个极普通的日子,所以更能代表冀中军民的一般生活和斗争.

二、国兴亡、匹夫责,“冀中一日”写作运动蓬勃开展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的宣传动员非常深入,各机关、团体通过自己的组织系统,把任务布置到各个村庄和连队.当时,各村的“街头识字牌”,都写着“冀中一日”四个字.站岗放哨的儿童、妇女,见行人来往,查完“通行证”,都要叫你念“冀中一日”四个字,问“冀中一日”指的是哪一天,提醒你要写一篇“一日”的文章.冀中广大群众把“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当成一种对自己的鼓舞,对敌人的.到了5月27日这一天,能动笔的人都动笔写作,据统计,亲自动笔写稿者有十万人.不能动笔的请人,许多不识字的老大爷、老大娘,也都热心参加了这一写作运动.

《冀中一日》的编选工作,在当时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举动.仅冀中区一级就集中了40多个宣传、文教干部,用了个月的时间,才初选定稿.1941年6月,编委会负责人王林召集编辑小组开会,讨论《冀中一日》的最后定稿和分集出版,会议决定把所有稿分成四辑.又经过三个月的辛苦工作,《冀中一日》于1941年的十月上旬出版,初版油印了二百本,当即由交通员们背着,挑着,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迅速传递到了冀中各地.


四本米黄草纸粗糙油印的小册子,成了大家的精神食粮.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书,是千万抗日军民用血泪写成的一份真实的战斗记录.冀中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血火洗、涅生,《冀中一日》周折存稿盛世流传

《冀中一日》初印之后,编委会又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做了补写、补选和校正.然而,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补选和校正过的《冀中一日》还没来得及付印,即遭遇日军对冀中区残酷的“五一大扫荡”.为了轻装前进,打击敌寇,人们不得不把《冀中一日》暂时坚壁起来.有的用纸包好,装入瓷罐,埋进土中;有的裹上衣物,置于箱内,藏进草堆;还有的破墙为洞,安放其中,而后封补如故.负责这一工作的王林,把书坚壁在堡垒户的夹壁墙里,在反“扫荡”的间隙中,绕道去查看,结果坚壁稿本的堡垒户受到严重损失,夹壁墙付之一炬了.“扫荡”给人们带来了永世难忘的仇恨.《冀中一日》也遭到了致命的劫运.

欣然的是朝夕伏案刻写的铁笔战士周岐,为了不使书稿遗失,将《冀中一日》卷在行军的被子里,时刻背在身上,才使书稿得以保存.在敌人漫长而又残酷的“扫荡”过程中,他宁肯扔掉自己的刷牙、洗脸用具,也没有扔掉裹着《冀中一日》的被子.在大“扫荡”过去后,面对依然严峻的环境,周岐先后经过七八次风险转移《冀中一日》书稿.1944年以后,周岐把《冀中一日》藏在了野场上的土墙里,每隔一两个月,偷偷地打开墙洞检查一次,让它透风、散潮.日本投降后,周岐才把书从墙洞里取出来,经过一次次的晾晒,严严密密地锁在柜里.这样,《冀中一日》才一字一页不缺的保存到了现在.

结语:真实传世写就文学经典,血泪凝书成就无价史料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是在冀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和一支文学创作队伍,产生了王林、孙犁、梁斌、李英儒等文学大师,出现了《野火春风斗古城》《荷花淀》等一批传世经典作品.《冀中一日》还对“荷花淀”这一文学流派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冀中一日》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大众文学运动的伟大实践.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这是千万人用血泪凝练的书.文稿以简洁的笔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正义与侵略、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胜利与失败,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冀中地区犯下的残暴罪行,刻画了丧心病狂的侵略者的丑恶灵魂,映照了帝国主义者穷途末日的残景,真实地反映出冀中军民在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勇战斗的抗战生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类似论文

《大众文学》一片坚实的文学厚土

1988年,江苏省大众文学学会成立后,乡土作家马春阳就一直想办一份刊物,愿为大众文学发展事业做点实事 但由于资金、刊号、办公地点等原。
更新日期:2024-1-6 浏览量:8426 点赞量:3540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

本文为西安翻译学院教改项目,由杭洁主持,参加者有刘卓、张毅、李志慧 本文经集体讨论,由杭洁执笔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
更新日期:2024-10-17 浏览量:131950 点赞量:28765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

摘 要 实践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汉语言文学专业以“高层次、复合型、较强应用性&。
更新日期:2024-8-9 浏览量:16695 点赞量:5009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

摘 要实践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汉语言文学专业以“高层次、复合型、较强应用性R。
更新日期:2024-8-18 浏览量:106339 点赞量:23223

文学批评实践教学的先锋指南

摘 要:维特根斯坦曾说:“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之中”,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研究文学的专业学科语。
更新日期:2024-6-25 浏览量:82600 点赞量:18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