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生命:文学性与电影手法的结合

[摘 要] 当下中国电影质量备受关注,电影作品缺乏人文关怀,一味追求游戏化,追求情节的惊险离奇,迎合观众的视觉感受,使电影变得肤浅无聊从而走进了死胡同,电影发展遭遇瓶颈.电影的生命力与核心价值在于电影的精神与灵魂,缺乏文学精神的电影撞不开观众的心门,文学是电影的基础,必须从文学中汲取精神营养,实现精神传承,按照电影美学特性的规律,进行电影的思想深度挖掘,使电影与文学思维在融合中获得艺术与市场上的双赢,方能找到电影的出路.


[关 键 词 ] 电影核心价值;文学思维;艺术生命力

常常怀恋大学时看坝坝电影的感觉,每到周末,寝室里的同学好朋友约到一起,早早地端着独凳到广场占领最佳位置,等到天黑美美地享受一周一次的电影盛宴,坝坝电影的氛围就像梦一样,现在无论在多么高级的电影厅里都找不到那时的感觉了.其实,坝坝电影的吸引力除了怀旧情感的因素以外,最主要还是源于那些至今都记忆犹新的经典影片,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流传至今的美妙音乐以及深深刻入脑海的一幅幅画面,一切都还历历在目时时在记忆中闪现.这些美的东西会常常触动你的灵魂,引起你无限的思绪,并在你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你的人生,造就你的精神品格.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其间看了很多电影,但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伴随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技术日新月异,电影却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特别是,一年中难得出现几部好的影片.对于具有十几亿庞大数据的大国电影观众来讲确实是相当的悲哀,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面对当下如此萧条的景象,真是于心不忍且无限遗憾.

一、缺乏文学精神的电影撞不开观众的心门

先看看占领市场的所谓的商业电影,以赚钱为目的,狂热追求大众娱乐,想尽各种办法吸引观众的眼球,电影镜头很花哨,但观众的感受是过目就忘,没有一点印象,这类电影谈不上文化内涵与艺术质量.聪明的观众只可能被骗一次两次,以后再也不会花钱浪费时间在电影院了,很多电影爱好者的兴趣就是这样被深深地伤害了,热情的观众不仅没被吸引反而被这些毫无意义的片子赶出了电影院.电影发展到今天仿佛迷失了方向,市场越来越萎缩,观众越来越不满意,电影制片商也不满意,国内市场都无法占领,更不要说走向世界了.

影响电影艺术质量的根本原因是电影缺乏内涵,看不到对文化品格、文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照,从而根本性地局限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这实在是的症结所在.

电影作品缺乏人文关怀,一味追求游戏化,追求情节的惊险离奇,一味迎合观众的视觉感受,使电影变得肤浅无聊从而走进了死胡同.电影的属性决定了它的商业化特征,但在追求商业元素奇观效应的同时应该保留文学性,这个文学性就是除了景观之外还要有深度的精神的文化的品味和品质.电影在讲一个故事时应该有一些意蕴,表达某种独特的情感,或展现挖掘人性的一个新角度,如果缺乏对剧作本身内容、思想内涵、文学审美的深入开掘,必定造成很多电影过目就忘的惨剧.

电影制作最终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但电影的商业性、大众性与所追求的艺术品味、文学审美、思想内涵是没有冲突的,我们在很长时间内把大众文化视为一种等而下之的文化,认为它是恶俗的,把它与高档的追求区别开来,这就无异于把文学的大众性孤立了,其实文学的品位和深度完全可以在面向大众的情况下得到完成.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面向大众又朴实无华的经典电影,它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超乎想象的特技,但它所带来的震撼力可以在内心激荡许久,片中宣扬的仁爱,友善,正直的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在含蓄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与你的心灵交融,让你的心在天籁般的童声合唱音乐声中温暖感动净化.好莱坞的电影之所以在国际上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那是因为它在实现了电影的奇观性和商业性的情况下,还关照了人类共同关注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与思想内涵.大家都看过的中国电影《十面埋伏》,景观已经做到无与伦比了,但它没有承载任何思想,没有深度可言,完全彻底的平面化,阐释不出任何的历史内涵,完全看不到人性的表情、历史的表情,像这样的电影现在人们已经厌倦,也就没有了市场.

二、电影的灵魂在于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核心价值

一部电影的成功,首先是要有一个好的剧本,作为一个成熟的编剧,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一个是解决灵魂指向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价值观指引你的剧本;第二个才是技巧运用的问题,灵魂一旦缺位,技术再完美也不可能拍出好电影.中国第五代导演曾让我们惊艳,原因是他们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这样特殊的经历,又接受了大学的专业训练,等到做导演时,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完全成型,所以一出手就很成熟很优秀,他们初期的作品可以说是用灵魂在创作,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了燃烧生命的.

《霸王别姬》是一部公认的优秀影片,对于这部影片,国际影评联盟评委是这样评价的:片子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这只是外国专家的客观评价,对于熟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此片在内蕴的广度深度、银幕影像的张力及历史厚重感上更有其深刻的理解,作者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非常的高明与独到.这样的影片,观众看后留在灵魂深处的震撼是一般电影无法企及的.

黑格尔就认为,文学语言艺术的特长在于最能表现人的精神性,马克思也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恰恰因为语言艺术最能直接表现人的精神与思想的特点,所以文学便有了其他艺术无法企及的精神深刻性.这样看来,文学给予电影精神性的保障是实在而有力的.作为电影工作者来讲,以电影的核心价值为出发点,借助文学艺术,关照人文精神、文化品格,使观众在电影的视觉享受中感受灵魂的跳动,这样的电影自然会在观众内心产生巨大共鸣,这样的电影就有了灵魂.

三、文学性是使电影产生魅力的基础

电影讲究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结合,所以电影在应对市场消费机制和满足大众娱乐需要的时候,很容易同人的精神世界发生偏离.这样一来,更需要寻找一门擅长于精神持守的艺术样式来辅佐电影,使电影不仅好看而且还具有思想与精神的深刻性,这种艺术样式就是文学. 何为文学性呢,文学性是独特而深刻的理解世界、看待世界的一种立场,它既是立场也是方法论,既是思维又是形式.文学性存在于话语从表达、叙述、描写、意象、象征、结构、功能以及审美处理等方面的普遍升华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

文学创作始终是中国电影的重要源泉,纵观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那些流传后世成为经典的影片,都是基于文学的基础而诞生的,《乱世佳人》《辛德勒的名单》《教父》《美丽人生》《伊豆的舞女》《胭脂扣》等举不胜举;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芙蓉镇》《黄土地》《红高粱》以及最近几年出现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桃姐》等,这些优秀的电影作品,都深深地打下了文学的印记.电影创作需要文学艺术的辅佐,有了文学这个源头,电影创作才可能有充沛的活水.

创作经验极为丰富的编剧书小卫,是这样来看文学与影视的关系的:“创作本身永远是艺术化的过程,创作者只有艺术化地真诚地表现你对生活的思考和发现,才能触动人心,情感才能被打动,文学是影视的起点和过程,而影视是文学走向大众的强大媒介,文学可以不依赖影视存在,而影视失去文学作为支撑就无法单独存在”.苏小卫的评价可以说是为中国电影创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找到了路径.

四、文学思维与电影手法在和谐互动中提升电影质量

文学是使电影产生魅力的基础和源泉,但文学与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在创作思维上是有区别的.文学是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语言叙事及其形成的流程,让读者产生联想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而电影则讲究动作性、空间造型,声画效应和蒙太奇手法,让观众在声、光、色构成的虚拟世界中去体味,电影艺术家如果能够把文学思维的营养转化成影视创作的因素,把电影手法与文学思维融合在一起,在这种精神指导下拍出的影片观众肯定就会喜欢了.

好的剧本是成就好电影的保障,电影是对剧本的再创作过程,这个再创作过程是对导演的最大考验,C·格拉西莫夫是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他说:“我深信,一个电影导演是可以从崇高的文学典范中学到很多东西的.这两种艺术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应该得到加强.伟大的文学所积累的经验能够帮助我们电影工作者学会怎样地去研究复杂多样的生活.”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学是具有最大容量和最高智能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文学在精神财富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不久前看了许鞍华导演的《桃姐》,影片中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片段和细节,将质朴而深湛的主仆之情刻画得生动而无噱头,动情而不煽情!同时带出老龄化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现象,让观众在感动之中有思考,思考之中有回味,回味之中有感慨!影片从头到尾只静静地描写,质朴地叙事,生动地刻画,一步步地营造,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被质朴内敛却又回味悠长的情感氛围所包裹,从而生出万般感慨与感动.高明的导演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非常注意对细节的把握,一句普通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几句幽默的调侃、几个亲密的动作,举重若轻地就带出两人伴随着悠长岁月所形成的那种亲密无间、悠然随意、不言自明、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湛情感,这是电影手法与文学思维融合所达到的效果,这就是导演的本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在进行学术讨论的时候就谈到:“影视因为尊重文学、敬畏文学,增添了文学的精神、内核和方法,而获得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等文学也因有了影视的优势表达和强势传播而流布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因此,两者应该在和谐互动中寻求发展和繁荣.”

中国电影要能留住观众,吸引观众,打动观众,除了运用好电影技巧与电影手法外,必须继续从文学中吸收精神营养,通过文学改编实现精神文化传承及人文关照,同时也能按照电影美学特性的规律,进行电影中的思想深度挖掘,这样才能为中国电影真正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 [苏]C·格拉西莫夫.电影导演的培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3]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4] 梁振华.文学与影视:双重视域中的纠结与互动[J].江淮论坛,2006(04).

[5] 王一川.养神还是养眼:文学与电影之间[OL].浙江作家网,2010.

[作者简介] 粟深蓉(1965— ),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与写作.

类似论文

人类学电影的大众化传播手法

[摘 要] 人类学电影是人类学发展到现代的跨学科产物,正是由于学科归属等尴尬问题,人类学电影的发展在国内较。
更新日期:2024-10-17 浏览量:130824 点赞量:28201

呼唤电影文学性的回归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影的拍摄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电影人对电影艺术规律的认识和表现技巧的掌握也发生着飞速的。
更新日期:2024-9-19 浏览量:117659 点赞量:25195

生命哲学语境下的陈凯歌电影美学

[摘 要] 陈凯歌哲人与诗人双重的艺术高度成就他对于生命存在与生命价值的艰难、执著探索,从《黄土地。
更新日期:2024-10-22 浏览量:132195 点赞量:28704

电影的文学性

摘 要:随着电影的发展,文学与电影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文学对电影的渗透使电影呈现出一种文学性,具ć。
更新日期:2024-11-28 浏览量:141877 点赞量:29675

文学的影视化与电影的文学性

引言20世纪末,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在那本震惊世界的著作《文学死了吗》中大胆宣称“文学就要终结了。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3505 点赞量:4362

电影营销正当时

曾因《失恋33天》而名声大震的影行天下总经理安玉刚告诉记者,他爱电影,但又做不来演员、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只好选择在电影。
更新日期:2024-3-22 浏览量:43094 点赞量: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