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个性看弗莱原型批评的偏颇之处

作者简介:叶崎毅,师娟,扬州大学文学院2010级研究生

摘 要:原型批评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文学,注重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可交际的因素,有助于探索文学作品的构成和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然而若从审美个性角度看,这个理论还是有失偏颇的.本文试图以俄狄浦斯情结为例,分析原型批评理论的缺失.

关 键 词 :原型批评,偏颇,审美个性,俄狄浦斯情结

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弗莱的《批评的解剖》系统地阐述了原型批评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原型批评的集大成之作,正式确立了以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观.很多学者把《批评的解剖》视为现代的《诗学》,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

原型批评注重文学研究的系统性,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文学,找寻反复出现的原型因素,发现具有原型意义的主题、情节.由此,我们在看待作品的时候就不能把每个作品孤立起来看待,而必须把它们置于整个文学的关系中,从大处作研,宏观上把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因此,原型批评是一种宏观的把握,突破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界限,从而达到对文学总体轮廓的清晰把握.

此外,弗莱认为原型批评是学术批评的代表,批评家批评的是文学的有机构成,而不适合把自己置于审判官的立场.原型批评看中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可交际的因素,以及文学叙述的表现层次、原型的意象、母题、人物等,这些都有助于探索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然而原型批评具有重认识、轻判断的特点.重认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作品深层次的内容,但很难回答一部包含原型内容的作品为什么能给我们产生审美的感觉,而另一部包含同样内容的作品却不能,也无法解释同种神话模式在不同作家笔下的变化.由此看来,原型批评的确反映了文学批评及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过程,但若从审美个性及文学作品审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论显然还是有失偏颇的.

在弗莱的《批评的解剖》中,神话的理论是其核心.他对神话的解释是:“一种叙述文体,其中某些人物是超人,他们所作所为‘只能在故事中发生’,因此这是一种程式化的或风格化的叙事体,它无法被接受为真实的或‘现实主义的’.”①在弗莱看来,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也是文学的初始形态,是原始人对自然的模仿,反映着原始人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对自然的朴素认识.这种认识表现为模仿,而这种仿模采用的是隐喻的手段.这样,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被发现并继而得以被反复使用.弗莱让神话摆脱了原始的语义局限,成为了一个纵观文学史的学语,用来概括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形象.而后世的文学作品对这些象征的重复使用,使它们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中,程式化而成为原型.

弗莱认为神话便是后来出现的文学的最初的模式,后世出现的更具体的文学类型和结构模式只不过是神话的变形或移位.因此他的理论主要集中于在文学整体框架下辨认出文学作品中的原型及神话模式,从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功能,忽略了审美个性.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文学作品是以古希腊神话和《圣经》中的神话为范本进行创作的.索福克勒斯笔下悲剧的经典之作《俄狄浦斯王》便是以神话故事为基础写下的,然而神话给予索福克勒斯的只是创作的灵感和素材,而俄狄浦斯成为一个经典悲剧形象却是由于索福克勒斯的再创作促成的.后世的人不断模仿其“弑父娶母”的情节,从而使得俄狄浦斯情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被后人反复使用并积淀之后,才流转成为一种原型.

我们可以从西方经典著作《哈姆雷特》、《儿子与情人》、《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的内容中找到俄狄浦斯情结,也能在我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找到这个原型的影子,例如《红楼梦》、《孔雀东南飞》、《雷雨》等等.而原型批评提供给我们的方法只能让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中辨识出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作品,而无法识别具有这种原型的作品的好坏,更不能解释这些原型在作家笔下出现的变化.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内心压抑着俄狄浦斯情结,而当这一情结被他叔父演绎成现实以后,势必导致哈姆雷特复仇时的犹豫不决,因为那不但是对他叔父的否定,而且还是对他自己的否定.歌德这样评价哈姆雷特:“一个伟大的事业担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他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②哈姆雷特过分活跃的思维使自己总是无法行动,不同的人能从他的犹豫不决中得到共鸣,从而关照自己在生活中的煎熬处境.所谓一千个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从这部戏剧中获得的审美关照势必不一样,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与《俄狄浦斯王》带给人对命运的畏惧是不一样的.同样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俄狄浦斯王身上,我们得到的更多是一种对命运的不可把握的悲剧审美感受;而在哈姆雷特身上,我们更多倾向于对其性格上的审美.

在《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非常明显,然而这正是他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的原因.他被置于母爱的强大阴影中无法逃脱,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这部作品带给人们对社会及家庭的深入思考,在对这部作品进行审美关照的时候,人们关注的并非是俄狄浦斯情结本身,而是其产生的深刻社会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困扰.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俄狄浦斯情结也还是作为一种创作素材来呈现,而作品之所以能带给人们震撼人心的效果并非是因为素材本身的力量,而是因为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惊人的刻画人物心理的能力融入作品中产生的力量.作家按照自己称之为“接近虚幻的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选取最奇特的现象”作为创作素材,把主人公放到“最奇特的外部的和心理的境界”,以此来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使小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效果.作为一部规模宏大而有社会哲理内容的小说,读者关照的是其严谨的结构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深刻的哲理探讨和“美好人物”的魅力,以及卓越的心理描写和对人的灵魂的无情剖析.作家独特的创作方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能使读者获得别样的审美享受,而这是单纯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原型所无法给予的.

同样,对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并不是止步于对这种原型的提取,更多的是考察它在作者笔下的用途.因贾宝玉身处封建官宦世家,故他的俄狄浦斯情结显得较为隐秘,有学者认为:“贾宝玉的‘恋母’是恋着给予了自己母爱的一个群体;‘仇父’是仇视代表父权体系的一个群体.”③贾宝玉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同他接触最为密切的是众姊妹和一些贴身丫鬟,这些人给贾宝玉母爱般的呵护和照顾,因而贾宝玉对她们十分喜爱.而在父亲那,贾宝玉只能感受到压迫和轻视.他的这种隐秘的俄狄浦斯情结促使他追求自由的恋爱,对功名利禄极其厌恶以及下意识地对封建势力的反叛.这种情结反倒成为一种动力,一种批判封建主义的精神.而如果仅仅在作品中辨识出贾宝玉的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实在没有很大的意义.

与此类似的,在《孔雀东南飞》中,也存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子.焦仲卿的母亲因为对于儿子的过分依赖,使得儿子婚后,婆媳关系紧张无比,最后逼走刘兰芝,而焦仲卿的矛盾心理以及无法逃脱的俄狄浦斯情结注定了其的结局.俄狄浦斯情结在这里成了杀人的利器.而《雷雨》创作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是文学和学上的双重悲剧,俄狄浦斯情结功劳不小.当然“弑父娶母”原型的文化内蕴表现为在命运悲剧中人对命运的不可把握的感觉,这在引起人们共鸣的同时,这种命运的不可把握感也需要通过情节的某些巧合来完成的.在《雷雨》的结尾――四凤、周冲、周萍相继死亡,侍萍和繁漪则相继陷入了疯狂,文学与学合力所形成的悲剧效果在此达到顶点.作家曹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戏剧手段,使剧情在故事的时戛然而止,不给观众心理上有丝毫的缓冲机会,这将戏剧美学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里,作家的创作构思与情节编排的能力才是这部戏剧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俄狄浦斯情结很显然只是其灵感的源泉和创作的素材.

以上这些著作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演绎各不相同,读者所收获的审美感受自然也不一样.而同样作为原型,还有很多作品甚至都无法引起人们的美感,因而被时代鄙弃,没能进入后代的视野.诚如弗洛伊德所说:“近代许多戏剧家纷纷编写同样的冲突情节,以期收到类似的悲剧效果.但是观众们对于剧中那些无罪的人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诅咒和神谕依然实现了的情节却无动于衷:这些现代命运的悲剧全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④由此可以看出,原型的反复使用并非简单的重复.正如俄狄浦斯情结,在不同作家笔下可以有不同的演绎,而不同的人所得到的审美感受也不会一样.如果没有时代、作家的创作、审美个性等的内容填充其中,仅仅只是简单地重复“弑父娶母”的故事,凭着现代人对世界的认识,人们不会对“命运”产生如古希腊人般的惊惧、敬畏,也就很难产生审美价值了.


神话的确有其力量,作品中的神话素材使我们能够从中触摸到人类经验中重复了无数次的象征模式,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经过个人加工的有意识的艺术作品的存在.神话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是我们理解一部作品的结构和主题的有利依据,有助于我们可以更充分地探索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文学自身的演化及发展规律.然而文学艺术不会是简单的重复,系统性研究文学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审美个性以及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功能.我们也不能只是机械地辨认出各种作品之间共同的神话模式及原型,而应该深入探究各种神话模式及原型的作用、意义、作家笔下的变换以及因此带给人们的不同审美.当然再加之对不同历史条件的考察,才能真正全方位地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也唯有此,才能弥补原型批评理论的不足.(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类似论文

弗莱文中的康德思想

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作者分别是王旭华、李根、陶圆圆与王芹,他们都是文艺学专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 文艺学研究有不×。
更新日期:2024-7-4 浏览量:13592 点赞量:3978

弗莱《伟大的代码》的圣经提纲

论文摘 要 : 诺思洛普&middot,弗莱是西方二十世纪人文科学最重要(略) 他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文学教授,加拿。
更新日期:2024-4-27 浏览量:58763 点赞量:13682

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机制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 其一是审美心。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2555 点赞量:28712

审美与人格

摘 要:初中语文课,逐渐加入了一些文言文的解读和赏析 这是因为初中生的理解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已经初步具备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更新日期:2024-6-23 浏览量:79446 点赞量: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