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

创新,是跟文学一样古老又现代的话题,这话题很大,看上去简单,实际上深奥,像一道地平线,我肯定无法“解密”它――我准备“暗算”它.我要说的不过是在困惑中的一些思考,目的是抛砖引玉.

我首先“抛”出的是我儿子.

我儿子今年十岁,前年夏天,他想学骑单车,我觉得太早,没同意.但他母亲悄悄地违抗了我,等我知道时已经没有指责的权力了,因为他已经学会了.第一次看儿子骑着自行车在偌大的操场上转来转去,心里还是有些激动.但短暂的激动后,更多的是紧张,我发现儿子骑车的速度非常之快――实际时速可能在十公里左右,但我的心理时速已经超过了一百公里,急得我一边追着一边大喊大叫:慢!儿子,骑慢一点!但儿子还是骑得飞快.他慢不下来,一慢下来就摔倒了.这似乎很难理解,但事实就是这样,慢比快还要难,还要花功夫,还要有技术.骑车是这样,写作可能也是一样.

然而,慢不是当今的时尚.这个时代崇尚速度和更快的速度,坐船去纽约或许会成为你发神经的证据,男人和女人见面就上床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至今还在用一部1998年买的诺基亚手机,这成了一件比什么都叫人新奇的事情,人见人说,为此我受够了各种夸奖和嘲笑――这些夸奖和嘲笑,都是因为我失去了速度.速度,挑战更快的速度.速度,满足于更快的速度.速度,一群聪明人送出的礼物,一头风做的怪物,一条上去了下不来的贼船.毫无疑问,在今天,你想拥有一部手机要比没有一部手机还要容易,你想拥有一部新手机也比保留一部老手机容易.这就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的魅力,也是问题,速度在裹挟着我们往前冲,我们慢不下来,慢下来就是逆流而行,需要我们付出双倍的气力和努力.

众所周知,新时期以来,文学创新的速度是够快的,有句话一度很响亮:创新像一条疯狗,追得我们满街乱跑.奔跑中,我们留下了速度,却使文学丢失了许多可贵的品质,比如真实,比如美,比如善;同时也让有些作家失去了一个写作者应有的心态,比如耐心,比如坚守,比如安静.前不久,我看到云南的一位我敬佩的作家在报纸上说,他的写作不过那种加盐的写作,是在最基础的层面进行思考、写作.这也让我想起去年我读到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如今已经身居要位,指名道姓出来也许有媚俗之嫌,鉴于此,请许可我用X、Y替代.X写了一篇叫《Y》的小说,我认为那是一部超常“慢”的小说,慢慢地开始,慢慢地推进,慢慢地结束.它放弃了速度,把一段历史,一个地方,一门家族,一些新老事情,事的是是非非,情的恩恩爱爱、悲悲楚楚,都摆放在午后的茶桌上,以一种午后阳光移动的速度慢慢写来,娓娓道来,前因后果,起承转合,曲里拐弯,里应外合,尽量将变迁的人和事、情和理、形和状、意和义,苍茫的外部和深邃的内部,说透说圆,圆得没有了线条和角度,透得像在玻璃的另一边.我曾经想用两个晚上把它读完,但二十天后它还没有撤离我的床头.这是所有慢小说的特点,阅读成了一种考验.当然,如果没有诱惑,也就没有了考验.换言之,一方面是它的“慢”在考验我,同时也在诱惑我,它身上有太多的肌肉和重量,它行动迟缓而笨拙,但是柔软的,温暖的.这也是文学应有的感觉,一种让人舒缓、慵懒的感觉,一种让人身体慢下来又化开来的感觉.


客观地说,这小说写法非常老套,具有深郁的中国特色,谋篇布局,风格味道,大有中国古代言情小说的精髓.让我惊讶的是小说给我的第一感觉却不是这样,不是“返古”,而是“创新”:一种崭新的姿态,一种久违的陌生感.这使我不禁想到:创新也许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有时候也许是“守旧”,是回归,是后退.《Y》这篇小说所以让我感到“新”,就在于它所传递出来的精神气息,和这个时代的很多写作都不尽相同,它用它的笨拙,守护了我们生活中即将消失的旧和慢――这对一个正在以审美加速度前进的时代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所谓的创新,也包含着对旧的事物的重新理解,正如所谓的先锋,也常常意味着是一种精神的后退一样.由此,我甚至觉得,真正的创新,有时恰恰应是一种创旧,也就是说,你要敢于在一个新的时代里,做一个旧的人,敢于在一个以加速度前进的时代里,做一个慢的人.我常常问自己:当时代变动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是否还有勇气继续做一个不动的人,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人?当快成了多数人的写作速度,我是否还有耐心使文学本身慢的品质不致失传?当别人前进的时候,我是否愿意独自后退?当大家都被推到喧嚣的中心时,我是否还能安于一个角落继续寂寞、孤独地写作?

因此,文学的创新决不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分享公共的经验,而是要在公共经验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属于我自己的地方,以及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深度;文学的创新也不是为了承认、赞美已有的文学现实,而是要在已有的现实之中,敞开一种新的写作可能性.文学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我们学习如何在人群中成为那个面目清晰、风格鲜明的“个人”.这,我们大家可能都知道,我煞有介事地说它不是为了炫耀,只是为了和大家一起重温、共勉.

麦家简介

麦家,男,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曾从军17年;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至成都电视台至今.著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等.

类似论文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所遇到的普遍困境如课时量不充足、学生心态产生异变等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更新日期:2024-9-11 浏览量:118000 点赞量:25636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快讯

2月19日,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副会长王智新、华纯乘回沪访问之机,与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蔡建国、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及梁燕丽副教授、同。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18466 点赞量:5069

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化

摘 要:西方经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程是先“破”后“立”,在中国语境中,女性主义似乎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
更新日期:2024-12-11 浏览量:153789 点赞量:32580

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机制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 其一是审美心。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2523 点赞量:28700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摘 要:典故是文学作品中,构成其丰富语言和内容的关键之一 与其它的常规手段相比,典故均具有更加深刻į。
更新日期:2024-8-13 浏览量:104766 点赞量:22597

文学文摘要范文链接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的作业是专家围绕作文教学设计的,老师们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有的老师。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2034 点赞量:30028

怎样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和不经意处停下目光,仔细寻觅僻静幽雅的胜景,从中获得一种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241 点赞量:8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