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维吾尔文学概

摘 要:现今散居中亚各国的维吾尔人主要是一个多世纪来由我国新疆迁居中亚的移民及其后人.苏联维吾尔文学以本民族绵延已久形成的文学特色为本原,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了其他兄弟民族文学的经验和成就,尤其是接受了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关 键 词 :中亚维吾尔人,苏联,维吾尔文学

“维吾尔研究”源于俄国.在沙皇时代,“回鹘研究”曾是东方学的一个分支.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确定以“苏联维吾尔学”固定专用,表示这一学科的确立,最初“维吾尔研究”偏重于语文学的探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深入以及学科的不断推陈出新,其涵盖面日趋扩展,研究客体包括维吾尔族的民族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医学,艺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诸多方面,构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的综合性学问.自中亚纳入俄国版图,这片广袤的地域开始进入了一个接连不断拥入移民的顶峰时代.聚居于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边民也成为沙俄人口掠夺的对象,而受威迫加入沙俄国籍,被驱赶迁至俄属中亚地区.

在1920年的统计中,全中亚地区有将近70万维吾尔族人口,其中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35万,逐渐同化到乌兹别克民族4.5万,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维吾尔族人口23.3万(2010年统计).吉尔吉斯斯坦有7.3万,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各有一万一下的维吾尔族人口.

1919年12月26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列宁签署的《关于扫除苏联居民中文盲》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加盟共和国内凡是满8—50岁的不会读或写的居民,都必须学习本民族语文或俄文(凭自愿).根据这一指示,20年代初苏维埃政府也把边疆地区的扫盲问题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集中了相当大的力量创办了补习学校和识字班.不仅培养少年儿童,而且面向成年人.在这一时期还培养了一批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师资.在曾担任过七河维吾尔—东干边疆事务委员会的成员阿布都拉·罗孜巴基耶夫的倡导下,编辑了第一批针对学校和扫盲班的维吾尔文课本和教材.至1930年仅七河地区就有80%的维吾尔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到1940年中亚维吾尔人基本脱盲.

1924年在哈萨克斯坦谢米列契建立了第一所维吾尔语授课的九年制学校,从这里走出了苏维埃第一批中亚维吾尔人的知识分子.以后他们又被送往莫斯科、巴库、塔什干等培训中心学习.70年代,仅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和塔尔迪库尔干州,维吾尔语中小学校就发展到近70所.即便是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维吾尔人聚居的农村也都开办了维吾尔语学校.著名的以阿拜名的哈萨克斯坦国立教育学院以及各师范学校都开办了不同层次专门培养维吾尔师资的学习班,既培养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教师,也训练中等专业和从事小学及幼儿教育的教师.

自40年代起,哈萨克斯坦的科学出版社,哈萨克斯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学习教育出版社等都设立了维吾尔文编辑室,出版了大量的维吾尔文教材,工具书,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西域是维吾尔族文学的发源地.我国维吾尔族文学作品最早出现于俄国是在19世纪70年代.俄国语文学家H.H.班图索夫奉命在我国伊梨地区服役,结识了当地维吾尔族诗人比拉利·纳孜姆.他被纳孜姆诗歌的优美意境和精巧构思深深打动,搜集了许多伊梨和周边地区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作品.班图索夫出于个人的兴趣出版了《塔兰奇诗歌集》和比拉利·纳孜姆格则勒诗作.由于当时沙皇政府的“对内政策”是对少数民族实行压迫,少数民族文学遭到遏抑和蔑视,维吾尔文学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没有一席之地.H.H.班图索夫刊布的这些作品也仅仅是在中亚的一些维吾尔人住居区流行.

1921年维吾尔版的第一个报纸《穷人之声》出版,在苏联维吾尔族的文艺生涯中发生了巨大改变.文化和文学类型的许多作品不断地发表.1927年维吾尔语报纸《解脱》出版.这些出版机关培养和发展苏联的维吾尔族作家和诗人和文学爱好者有巨大的作用.

传统的维吾尔诗歌都是采用木塔卡里甫诗歌,喀西达特和格则勒诗体的韵脚,鲁拜格律以及别依特韵律写成.当代中亚维吾尔诗歌中引入巴拉达诗体.巴拉达诗体是中世纪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抒情诗体,为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苏联时期一代新型诗人的出现和成长赋予中亚维吾尔当代抒情诗体,为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这一诗体在中亚维吾尔诗人的新时代中比较流行.代表人物有青年诗人A.格尼亚罗夫和C.买买提库洛夫,他们立足于反映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苏联时期一代新型诗人的出现和成长赋予中亚维吾尔当代抒情散文,讽刺诗作和政论诗歌一种昂扬向上的情绪.

苏联时期,中亚维吾尔人的文学家力求以“行星思维”或“全球思维”的创作方式,打破地域界限,冲出了本民族的樊篱写下了许多诗篇.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追求”精神,恰恰反映了这一时期,这个群体的一种价值取向.吸收其它民族文学创作的长处,保持并发扬自己固有的特色,致力于使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组成之一,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崇高目标.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文学界对维吾尔古典文学的研究才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中亚苏联维吾尔族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维吾尔文学作品的斐然面世引起了苏联语文学家的关注,并给予中亚维吾尔文学界很大影响.

60年代起苏联的维吾尔语文学家开始重视我国伊犁维吾尔诗人比拉利·纳孜姆的作品.维吾尔族著名诗人比拉利·纳孜姆1823年出生于新疆伊宁一个贫寒的书记员家庭.中年时受到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1867年投身于伊犁农民起义.他的诗作刻画了许多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英雄无畏: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的向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邪恶丑.他的力作之一《盛秦记略》客观地记述了劳动人民反抗黑暗统治的斗争.1961年C.毛拉乌托夫在阿拉木图出版了《纳孜姆作品选集》.

1976年哈萨克斯坦《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学术专著《比拉利·纳孜姆生平和创作》.苏联维吾尔文学对比拉利·纳孜姆创作艺术的研究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维吾尔人民的音乐遗产丰富多彩.维吾尔传统的音乐体裁包括一些大型的音乐歌剧套曲.其中最主要的是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的《十二木卡姆》.由于19世纪末80年代大批新疆伊犁维吾尔人移居中亚,伊犁木卡姆在中亚维吾尔居住区最为流行.伊犁木卡姆具有风格简洁质朴,乐曲轻松欢快的特点.为了完整恢复和深入研究伊犁木卡姆和维吾尔民间音乐,1972年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音乐学院深入到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维吾尔人居住区进行调查,发掘和普查.在哈萨克斯坦塔尔迪库尔干州潘菲洛夫市成功录制了当地著名民间艺人赛义江·司迪克弹唱“达斯坦”曲目和“潘吉尕木卡姆”的“玛尔古勒”以及伊犁维吾尔达斯坦“艾里甫·赛乃木”.独具特色的伊犁维吾尔达斯坦“艾里甫·赛乃木”需要演唱两个小时.另外,当时在中亚维吾尔人中传艺的伊犁木卡姆弹唱家阿布杜热西提·艾孜尤夫对达斯坦奏曲和“恰尔尕木卡姆”玛尔古勒的表演已炉火纯青.“恰尔尕木卡姆”是维吾尔和其他操突厥语民族配套古典乐曲之一.这些在中亚维吾尔人聚居区发掘到的民间音乐精华为学术界总结和研究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地域特点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为我们探讨伊犁木卡姆的音乐创作,乐曲弹奏理论,与其它地方木卡姆的关系及其发展历史奠定了基础.1933年贾拉尔·阿斯莫夫和阿布里哈·沙迪罗夫在此话剧的基础上、根据广为流传的维吾尔民歌创作了歌剧《阿娜尔罕》.后来,N.沙塔洛夫和B.季亚科夫又据《十二木卡姆》咏唱的民间史诗写成了歌剧《艾里普和赛乃姆》.续之,中亚维吾尔艺术家又将数百年来世代承传,家喻户晓,在维吾尔民间文学中占重要地位的《纳西尔丁·阿凡提的故事》奉献给各民族观众.这些以民间传说和音乐故事而改编的戏剧作品不仅保留了原有情节的生动优美,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奴役,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除此以外,为了满民族的精神需求,一批新剧目《生活的道路》,《母亲的命运》,《伊宁的霞光》,《喀什噶尔姑娘》《难忘的日子》等相继搬上舞台.这些作品反映出中亚维吾尔人对历史上自己的迁徙经历难以忘怀,对已离开的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无比眷恋,对已经分离的亲人幽幽情思.许多剧目表明,本民族的深刻精神印记始终保存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之中.部分维吾尔人从新疆迁到中亚以后与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吉尔吉斯等民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之中,他们了解了周邻民族的戏剧艺术,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丰富自身的戏剧内容.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对维吾尔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剧本《仇敌》,《底层》,《小市民》,《野蛮人》和《瓦萨·日烈兹诺娃》等使中亚维吾尔艺术家熟悉了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剧作.他们通过戏剧艺术形式把这些作品介绍给了维吾尔观众.20世纪50年代维吾尔歌剧院把蜚声俄国文坛的剧作家果戈里的作品《结婚》搬上了舞台;70年代又排演了鞑靼戏剧艺术家Ⅲ·胡赛音诺夫的剧本《母亲的白裙子》和《儿媳的反抗》.中亚维吾尔的艺术家们还移植了一些世界戏剧文学作品.为了庆祝世界文豪、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中亚维吾尔艺术家们排演了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奥赛罗》,引起了轰动.另外,意大利民族喜剧创始人、剧作家哥尔多尼的著名喜剧《女店主》是对封建社会的丑恶进行巧妙讽刺的杰作,中亚维吾尔戏剧艺术家将其译成本民族语言上演.他们把吸收其他民族戏剧艺术的长处作为发展自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更加丰满,展现了中亚维吾尔戏剧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据上所述,可以说,中亚维吾尔戏剧艺术的发展历程既包含了对其他民族文化元素的采借,又包含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力求融合新机,别开生面,不断向世界戏剧文化的殿堂迈进.至今为止,从新疆迁居中亚的维吾尔移民在异国他乡意境生活了120年.经过历史岁月的积淀和动态作用,他们虽然已作为维吾尔的一个支流融入了中亚诸民族国家的历史之河,但是他们仍然不失本民族文化传播者的丰采.无论是基于历史事实,还是基于其在现实生活中流露出的“根”的情感意识,都是其民族同人的重要依据和表现形式.(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类似论文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浪潮背景

摘 要: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围绕在它旁边的更多的是痛苦,毁灭和不愿承担的回忆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浩劫,。
更新日期:2024-5-11 浏览量:68385 点赞量:15426

苏联时期文学翻译的抵抗

如今,文学翻译作为一个话题,常被人们说到的是译本的好坏、稿酬的高低,讨论通常和译本有关,这都是一些比较安全的话题 这也是文明的进。
更新日期:2024-10-6 浏览量:18238 点赞量:5134

对苏联文学跨越时空的

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文学”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也不可避免地画上了句号 对于如。
更新日期:2024-3-26 浏览量:44805 点赞量:10390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摘 要:典故是文学作品中,构成其丰富语言和内容的关键之一 与其它的常规手段相比,典故均具有更加深刻į。
更新日期:2024-8-13 浏览量:104798 点赞量:22609

文学文摘要范文链接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的作业是专家围绕作文教学设计的,老师们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有的老师。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2066 点赞量:30040

怎样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和不经意处停下目光,仔细寻觅僻静幽雅的胜景,从中获得一种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273 点赞量:8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