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世情民间性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这两句《文心雕龙时序》篇中的名言,历来被众多文学批评家推崇备至津津乐道,其中的秘密就在于它道破了文学与世情的血缘关系.鲁迅在论及文学史的写作时,就曾主张“以时代为经”,以“文章的形式为纬”,强调节器这不只是写作体例,更涵盖研究思路,因为无论是“以时代为经”,还是“先从长编入手”,最后都归结到“知人论世”.固然“世”的范围极其宽泛,举凡衣食住行、百业兴废、高层新决策、沙场鏖兵、田野劳作、勾栏瓦舍、官司诉讼、婚丧嫁娶等诸多人间万象,无不关乎“世”,但真正与文学结缘,还要归结到人,归结到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地,于是“世态人心”就成为一定的历史和时代和寒暑表,有才华的文学家透过对世态人心的深刻洞察和精彩描写,便催生出传之不朽的文学经典.


关于文学的起源,鲁迅曾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源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鲁迅在同一文章中还妙趣横生地说:“讲三国的事情,也并不自罗贯中开始,宋时里巷中说古话者,有说三分,就讲的是三国故事.苏东坡也说,途巷中小儿,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畅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鲁迅的论述,分外清晰地阐明文学与世情的关系,与社会心理的关系,与劳动的关系, 与娱乐的关系.文学所以能在民间的沃土中生长并葳蕤成荫,乃在于它和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领地息息相通,在于它的民间性、世俗性甚至娱乐性.无论传之不朽的古老《诗经》,还是脍炙人口的明清小说,包括现、当代为读者喜欢的优秀文学作品概莫能外.

人们不无欣喜地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在经历一波又一波的艰难探索之后,终于在新世纪的曙光照耀大地时,出现了更加趋于理性、趋于成熟的端倪.有为数可观的实力派作家,越来越关注民间,越来越逼近世态人心,越来越重视广大文学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接受心理.曾以红高梁系死蜚声文坛的莫言,自《丰乳肥臀》之后,相继推出《檀香刑》、《四十一炮》以及最近问世的《生死疲劳》.有专家称《丰乳肥臀》“是一部以大地母亲为主题的民间之歌”,而对于《檀香刑》,作者在后记里这样阐释:“我的这部小说也只能被对民间文化持比较亲和态度的读者阅读.也许这部小说更合适在广场上由一个嗓子嘶哑的地人来高声朗诵,在他的周围绕着听众,这是一种用耳朵的阅读,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民间说唱的艺术,曾经是小说的领域.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适宜的书”.陈思和在论及《檀香刑》时也说,“莫言对民间形态的艺术风格的追求是自觉地、理性的”,“莫言把小说艺术追溯到古代的民间说唱传统,并与现代小说的西方形态相对立,由此建立起自成一家的现代小说叙述体系,这与莫言的艺术也是相吻合的,他的一切魔幻变异的怪诞的因素,都与民间的文化形态紧紧相连,而正是这些民间因素吸引了包括西方世界在内的大量读者.”显然,民间的立场、视角、叙述方式,给读者带来了血脉贲张的阅读快感,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民间的世俗生活场景,仿佛和小说中的人物朝夕相处鼻息相闻.这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忧患共在的时代,意义非比寻常.那些弱势群体和草根一族,在诸多生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又极其渴望表达诉求又无从表达,也许那些充满民间情怀的文学作品能使他们压抑在日常生活沉闷气氛中的生命,有了充分宣泄和释放的可能.犹如响彻在渭水河畔苍凉悲怆的秦腔、燕赵大地激扬高亢的河北梆子和广袤辽阔的东北平原那穿透鹅毛大雪和凛冽寒风中的野腔野调的二人转.这也话就是莫言小说民间叙事风格给读者带来的惊喜,它给当代中国文坛注入了鲜活垢血液.

无独有偶,余华的新作《兄弟》刚一面世,旋即引来关于审美观念的热烈讨论和观点对立.反对者斥之为恶俗、粗鄙,赞赏者称之为现实力作,并认为主人公是个当代英雄.无论观点多么迥异,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兄弟》的销量创造了空前纪录,无论褒或贬,你都不能对它忽略不计.抛开一切文学观念的纷争不谈,只从这个视角出发,至少我们应该追问,是什么力量牵引了这么多读者的目光?是什么原因撩逗起这些读者如此浓厚的兴趣?我们在阅读《兄弟》时,不可否认李光头这个艺术形象蕴含了难以名状的多元成分.他的出现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他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显然不言而喻.他从一个粗鄙的偷窥狂,几经浮沉,倒卖垃圾,倾销破烂西装,最后居然成为刘镇举足轻重的帝王式的人物,动辄呼风唤雨,甚至将始终都鄙视他的刘镇最美的女人林红玩于股掌之中,这种生活的暗示是多么强烈.毋庸置疑,李光头的力量来自于金钱,但他攫取金钱的现实环境和民间土壤却令我们抚卷长思.抛开对《兄弟》的种种歧见,至少我们能够触摸到作家冷峻深邃的目光.那种与现实环境切切相关的逼真描写,那种采撷于民间世俗生活中的精血,正在孕育充满艺术张力的文学新生命.如同刚刚呱呱坠地的新生儿,虽然眉眼尚未分明,但日后的孔武高大几乎已成定论.余华的叙述才能如此非同凡响,这从《活着》、《许三观记》和《兄弟》的文本已经充分显现,读者毫不牵强、毫无窒碍地沿着作家事先设计好的故事线索,草蛇灰线,山重水复,峰回路转.能够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别无法门,有意强化和现实的血肉联系特别是和民间世俗的血肉联系,显然是个中真谛.如同余华自己所说:“一个作家和现实的关系始终处于紧张,只有这种紧张才能看到某些东西,只不过是表达紧张的方式在不断改变”.所谓的“紧张”恰好说明了作品与现实之间联系的强度,平淡则无所谓联系,至少联系不那么紧密.作者无论怎样改变自己的叙述风格和方式,不变的是他那始终关注世态人心的犀利目光,否则他不会自信地宣称《兄弟》这部作品要穿透四百余年的历史尘埃.

而研究当代文学不可忽略它的发展趋势和前瞻走向.至少更加关注民间传统、更加关注世态人心将成为新一轮文学潮流.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

类似论文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快讯

2月19日,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副会长王智新、华纯乘回沪访问之机,与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蔡建国、复旦大学陆士清教授及梁燕丽副教授、同。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18474 点赞量:5072

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化

摘 要:西方经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历程是先“破”后“立”,在中国语境中,女性主义似乎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
更新日期:2024-12-11 浏览量:153797 点赞量:32583

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内在机制

摘 要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课堂教学审美场之所以产生,主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内在机制 其一是审美心。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2531 点赞量:28703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

摘 要:典故是文学作品中,构成其丰富语言和内容的关键之一 与其它的常规手段相比,典故均具有更加深刻į。
更新日期:2024-8-13 浏览量:104774 点赞量:22600

文学文摘要范文链接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的作业是专家围绕作文教学设计的,老师们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有的老师。
更新日期:2024-11-20 浏览量:142042 点赞量:30031

怎样引领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探幽揽胜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微处和不经意处停下目光,仔细寻觅僻静幽雅的胜景,从中获得一种新。
更新日期:2024-2-21 浏览量:34249 点赞量:8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