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莱文中的康德思想

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作者分别是王旭华、李根、陶圆圆与王芹,他们都是文艺学专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文艺学研究有不同的领域,也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上的差别.四位作者的论文各具特色,相互映衬.王旭华《弗莱文论中的康德思想》将弗莱的“原型”与康德的“图型”“共通感”进行内在的比较,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并论证康德思想是弗莱文论的核心,回溯了弗莱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生过程.李根《他者视域下的文学“势”观――以弗朗索瓦于连〈势:中国的效力观〉为例》从“节奏韵律的势若转圆”“生命体态的势流畅行”“精神意蕴的取势无穷”三方面概括了于连“文势”论的审美意蕴,对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文论具有窥斑知貌的效果.王芹、李根、王旭华《李渔与莱辛戏剧表演论对比》立足中西方两位戏剧评论家在表演论上的差异比较,揭示其舞台艺术的美学特质.陶圆圆《论詹姆逊“歇斯底里式的崇高”思想》从“摹拟体”“科技”与“后现代建筑空间”等三方面概述了詹姆逊“歇斯底里式的崇高”思想.当然,四位作者的论文也有不足或有待深入之处,借助于《名作欣赏》这个交流平台,欢迎文艺学界的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亦希望《名作欣赏》继续提供宝贵的支持,让我们的文艺学研究继续成长壮大,更上新台阶.

――刘亚斌(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 要: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和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这两位思想者都有着同样的渴望――把各自关于哲学和批评的原则转换成一种带有科学性质的知识结构.结合原型这一重要概念,展开对弗莱文论中康德思想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康德思想,尤其是康德的美学思想,是弗莱文论的核心.

关 键 词 :弗莱 康德 原型

弗莱和康德都认为怀疑论和主观主义影响了其各自所属学科的良性发展,而只有将其整合为“科学”才能得到质的飞跃.因而,两位思想大家的著作都是力图在为自己的“科学大厦”打下坚实的地基,并坚信只有凭借这套客观的基本原理,哲学或是文学批评才不会原地打转,而是能有长足的进步.“在某种意义上,康德所写的是‘元哲学’(metaphilosophy),而弗莱所写的是‘元批评’(metacritici),或者如海登怀特所说的,是‘元理论’(meta-theory).”{1}无怪乎,人们经常称康德哲学是进入哲学王国的桥梁和关隘,而真正把文学批评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自身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的,则是从弗莱开始的.这两位大家工作的突出特征都是“入门”性的――都是在一般意义上涉及研究原则问题,都是在为各自领域未来的发展建立基础.

康德哲学是一种“建筑式”的体系,他的三大批判分别发现了心灵的三种能力(认识能力、感觉快乐和不快的能力和能力)的各自的先天原则,这样,康德就对哲学进行了批判,形成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与康德遇到的困难类似,弗莱在《批评之路》中这样写道:“当我开始涉足批评理论时,我吃惊地意识到,非常一致的看法是批评没有自己的预设,而必须‘依靠’其他的学科.”{2}在当时北美的大多数大学中,文学批评的确立都是以历史和哲学的交叉为基础的,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常常被视为是对死去的思想的一种纪念.“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文学批评,便形成了一处力量的真空,而所有的相邻学科都乘虚而入.”{3}正因为如此,走一条对本学科自身“批判的道路”(critical path)才成为了康德与弗莱共同的选择.康德对哲学本身进行批判,试图使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结合在一个体系中,由此,西方哲学开始了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同样,弗莱对批评本身进行解剖,认为,“批评看来非常需要有一个整合原则,即一种中心的假设,能够像生物学中的进化论一样,把自己所研究的现象都视为某个整体的一部分.”{4}批评不能够从任何别的地方进行预想,文学只能源自于文学本身,文学批评也必须构筑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批评的世界.

一、弗莱的“原型”和康德的“图型”

“原型”是弗莱文论思想中的一个关 键 词 ,“图型论”在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二者之间其实有相似之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如今显而易见的是,必须有一个第三者,它一方面必须与范畴同类,另一方面必须与显象同类,并使前者运用于后者成为可能.这个性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经验性的东西),并且毕竟一方面是理智的,另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一个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型.”{5}根据康德的表述,“图型”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其与心理表象不同,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具体的经验内容;(2)只存在于思维当中,不能亲眼见到;(3)是先验的,并非来自于现实,凭借先验想象力而产生.康德的图型论结合了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能力,从认识论上重新考察了概念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说:“这个阶段(神话阶段)中的象征是可以交流的单位,我给它取名为‘原型’(archetype),也即是一种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形象.我所说的原型,是指将一首诗与另一首诗联系起来的象征,可用以把我们的文学经验统一并整合起来.”{6}弗莱的“原型说”不再把文学当作是一篇篇具体、孤立的作品的汇集,而是看成因为相互模仿而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原型”就是把具体的文学作品连成一个整体的那个“物”.对弗莱影响甚大的心理学家容格就曾说过:“原型并非具体的内容,而是一种先在的形式(pre-existen form).这种先在的形式组成集体无意识,并给特定的精神内容以确定的形式.”{7}换句话说,原型不是确定的内容,而是形式,这显然和康德的“图型”类似.

“原型”与“图型”同样作为媒介,在其各自所属的理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沟通、联结作用.康德的“图型”上承“范畴”下启“现象”,图型不同于图像,他以三角形为例,说明一个三角形图像不能满足三角形概念所包含的那种普遍性,而只能局限于其所属这个领域的一个部分.“三角形的图型永远不能实存于别处,而是只能实存于思想中,它意味着想象力的综合就空间中的纯粹形状而言的一条规则.”{8}各种各样的图像是凭借它们所标示的图型才生产出来的,而其所依据的图型却不能在现实中露面.同样,具体的文学作品也不同于文学原型.原型犹如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是被遮蔽、隐藏的,我们只能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原型的力量,却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弗莱的原型概念起着沟通个别作品与一般文学知识、文学的局部内容与整个文学体系的作用.具体的文学作品只是文学原型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是原型的变体.文学原型像图型一样虽具有形式性但却并无固定的内容,因为有形式性它使传统得以延续,又因为它无固定的内容而能历久弥新. 二、“原型”与“审美共通感”

审美共通感(Aesthetic Common Sense)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审美共通感的设定确保了单称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共通感”这一概念进入审美领域是在18世纪,“法国理性派将共通感理解为理性的‘常识’和‘健全理智’,英国经验主义则将共通感理解为人的一种‘内在感官’.”{9}“但康德在这里对这个词进行了一番改造和重新界定.他从这个词的本来意义出发,认为他说的共通感‘是与人们有时也称之为共通感的普通知性有本质不同的:后者并不是按照情感,而是按照概念,尽管通常只是作为依模糊表象出来的原则的那些概念来作判断的’.”{10}普通知性依据的是概念,而审美共通感所依据的则是情感逻辑,这样,康德就把共通感从知性那里夺回给了感性.“人们必须把sensus munis(共通感)理解为一种共同的感觉的理念,也就是一种评判能力的理念,这种评判能力在自己的反思中(先天地)考虑到每个别人在思维中的表象方式,以便把自己的判断仿佛依凭着全部人类理性,并由此避开那将会从主观私人条件中对判断产生不利影响的幻觉,这些私人条件有可能会被轻易看作是客观的.”{11}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作为一种先天条件,将情感从个人偏见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的情感得以相互贯通.

原型是公共经验的产物,是文化传承的结果,本身具有延续和保存种族文化的价值.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那曾指出:“一个有真正审美知觉的民族,创造出传统的形式,通过代代传诵意味深长的固定主题,表达出生活中朴素的哀怨情怀.”{12}原型能够世代相传,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其具备了康德所说的“审美共通感”.在弗莱看来,文学语言是具有神力的,其能够渗透到主体的经验当中,并作用于其阅读感受.虽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作品带给我们的基本感受却是相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是忧郁的、延宕的.可以说,是原型的“审美共通感”奠定了作品的基调,使绝大多数人能够得到一致的看法,并可以互相交流.我们始终生活在一个神话世界里,在这个由人类的关注所构成的神话世界中,我们所能理解的一切都具有社会的前提和文化的继承,而在文化继承的底层必定还有一种人类共同的心理继承,原型就是这种心理继承的载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超出我们自己传统的文化表现及想象表现形式,欣赏各国、各民族艺术中的珍品.

人类情感的相互沟通,除了要求每个人内心之中有一种审美共通感以便接受别人传来的情感之外,还必须要有一种现实的传达手段,这就是艺术.“美的艺术只有作为天才的作品才是可能的”{13},天才的作品往往会成为后世公认的经典,而经典正是文学原型的发源地.比如天才诗人荷马的史诗《奥德修斯纪》中的奥德修斯这一原型人物就被后世作家反复运用,杰克伦敦的《北方的奥德赛》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都是这方面的显著例子.天才的作品本身不是通过模仿产生的,因为它具有独创性;但却必须被后人用来模仿,因此它具有典型性.源于天才作品的原型也具有这样的独创性和典型性,因而确保了其审美共通性.

对于审美判断,弗莱曾经这样说道:“我所喜欢和不喜欢的都消失了,因为除了我这个独立的个体以外,什么也没有留下:作为一个文学的读者,我仅仅是作为整体人类的一个代表而存在的.”{14}正因为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审美判断中)不再掺杂个人的喜好,而只是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意味的“审美共通感”,作品本身才被视为是超越个人的(transpersonal)和超越历史的(transhistorical).也正因为如此,原型才有了普遍意义,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我们仿佛是听到了整个人类的呼声.

“弗莱的文学原型乃是人类普遍性的情感与想象的产物,创造的是一个自足自律的独立世界或人文天地.人类的情感与想象和康德的审美判断或审美经验是一回事,均具有超功利、超利害与超世俗欲念或世俗关怀的特征.”{15}对原型和图型以及审美共通性的比较分析凸显出康德思想在弗莱文论中的痕迹.弗莱将康德的思想(主要是美学理论)融入到自己的人文主义批评之中,在具体的操作中实践了康德的理论.他将康德超验哲学中最富有成效的思想拿来建构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批评之路”.

{1}{14} [加]让奥格雷迪:《弗莱研究:现状与展望》,王宁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第149页.

{2} [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之路》,王逢振、秦明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3}{4}{6} [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吴持哲校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第22页,第142页.

{5}{8} [德]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评》,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第95页.

{7}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9} 胡友峰:《审美共通感》,《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10}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11}{13} [德]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136页,第151页.

{12} [美]乔治桑塔耶拿:《美感》,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页.

{15} 刘康:《普遍主义、美学、乌托邦――弗莱“文学原型说”散论》,《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2期.

作 者:王旭华,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2012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

类似论文

康德道德自律与他律哲学思想

【摘 要】康德对道德自律与他律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客观的、公允的、辩证地评价康德道德自律他律哲学思想,不仅在。
更新日期:2024-7-19 浏览量:94254 点赞量:20773

康德的宪政主义思想

[摘 要]康德宪政思想的核心在于人性自由,康德从天赋人权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人权来自人本身的属性,又。
更新日期:2024-6-23 浏览量:81003 点赞量:17650

康德教育思想探析

【摘 要】康德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探究康德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前。
更新日期:2024-12-15 浏览量:153395 点赞量:32239

康德《教育学》思想

摘 要:伊曼努尔康德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更新日期:2024-7-17 浏览量:92542 点赞量:19989

康德政治思想的两面性

[摘 要 ]从康德关于法国革命、国家政权及政体的阐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政治思想的革命性和保守性的两重特色,它实质。
更新日期:2024-4-15 浏览量:55728 点赞量:12606

康德道德哲学对人的尊严的维护

作者简介:王朕,男,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学专业研究生 摘 要:康德的道德哲学从根本上维护了人。
更新日期:2024-11-5 浏览量:20363 点赞量: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