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霸权”下的视听语言拟态功能

【摘 要 】当人类文化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视觉文化又一次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因素.视听语言所制造的“仿像”为大众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幻想却接近真实的世界.在视听语言与文学语言力量的此消彼长中,我们迎来了“形象的文化”的影视霸权时代.本文借用生物学中的概念――拟态,通过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的类比,旨在阐释说明视听语言的特殊功能,进而说明电影语言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关 键 词 】影像艺术;拟态;天然性;感官还原

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以电视、电影、报纸、书刊、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为代表,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人造影像无所不在”、“讲求视觉快感”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特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字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影像的制造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如学者周宪所指出的:“我们正处于一个视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视觉、影像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主导因素.

一、电影语言“拟态功能”解释

在生物学中,所谓拟态就是A生物模拟B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它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而电影语言符号则以镜头为单元,是相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记录呈现方式,利用声画结合的输出方式对人最原始感知系统功能(可视、可听甚至可闻、可感知等)进行模拟和还原,文字符号地位下降,在其间充当了描述、记录、补充的辅助角色.因此称视听语言为一种拟态语言.

视听语言作为重要的符号形式,它与文字地位的互换在文化史上一直都存在着.米歇尔在谈及词语和图像的复杂辩证关系时认为:“文化的历史部分就像是图像符号和语言符号之间争取支配地位的漫长斗争的里程,任何一方都是为自身而要求一个可以接近‘自然’的特权”.因此,图像霸权的形成就意味着以感性认知为主的图像符号占据了文化的支配地位,而代表理性主义的语言文字符号地位则受到图像的排挤和压制.而上升到以图像为依托的影视与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领域时,影视则占据着霸权地位.

在生物学中拟态包括三方:A模仿者、B被模仿者和C受骗者.在电影语言中,同样包括三方:A电影语言、B客观事实和C受众.以下图示使用以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

(影视中拟态角色系统图示)

说明:

1、①、②、③分别代表该系统构建的条件:① C对于B存在主观感知和经验(例如:熟悉、友好、恐惧等);② C的视听系统健全;③ A所制造的仿像与B相同或相似.

2、I、II、III、IV依次代表系统运作步骤:I、A制造仿像;II、仿像反映于C的视听系统;III、仿像通过视听系统传递给C的大脑;IV、C对A作出反应.

二、类比文学语言,电影语言所具备的拟态功能优势

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后现代文化,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有后现代特征”;“后现代主义不单单是一种视觉体验等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影视艺术是“一过性”的艺术,在这种“一过性”的艺术展现中间没有任何可以使观众停顿或回想的余地,其视觉、形象都必须是能让观众用肉眼看到、用耳朵听到的,它必须把学中的语言叙述“变为视觉形象的显现,从而使摄影机具备表人的感觉、体验、理解的眼睛和心灵的性质,产生了为小说听不能比拟的表现力”.

1.相较文学语言,电影语言的拟态功能加强了具象、生动形象塑造

文学是塑造人物,电影也是塑造人物,但文学之塑造是作家之塑造,而电影之塑造是依据文学剧本再经导演、演员之体验的塑造,所以电影之塑造较之文学之塑造更具依赖性,更具固定性.影像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相比,它因其具象性,更容易带来诠释的开放性.影像因其生动、直观的画面,似乎使得作为能指的画面符号与作为所指的对象情景获得了直观上的相似.

比如,在文学中描写卓别林可以是双脚一字形走路,一顶破旧的绅士帽,一根可以不停转圈的拐杖、滑稽的舞步等等,而描写一个学卓别林样的人也可用相同的词句,然后再加上“惟妙惟肖”等形容词以示区分即可.然而无论文学作品的描述再精彩在无懈可击,它依然不可能比电影语言的反映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2.相较文学语言,电影语言的拟态功能填补了想象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外在差异

米尔佐夫曾说:“今天的电影或照片中的形象不再指向现实世界,因为众所周知,它可能是由电脑在不被人觉察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结果,实时战胜了真实的空间,虚拟性支配着真实性并颠覆了真实性的概念.”形象、媒介和仿像组成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在这个以视觉影像为主的时代里,这些影像很大程度上充实了抽象的世界框架.不仅如此,这些影像还可以用极为形象的形式制造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或者模仿可能发生的场面.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描述个人预想的心理活动时常用到的句式:“他恨不得一拳揍晕这个家伙.”“他真想同哥哥同归于尽.”这样的预想式的形式通过电影语言模拟后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中、沦为一种无法言喻的想法,而变成客观画面活生生展现于眼前.在影片《真实的谎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分别展现了这种“暂时性兑现”的模式,是一种强烈的更接近于付诸实践的可能性.

3.相较文学语言,电影语言的拟态功能使叙述模式中使抽象时间运动具象化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时间的运动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时间是两者的骨架,没有时间的有序运动,故事便是杂乱无章、混乱无序的.因此时间运动是两种语言不可或缺的成分.不同的是,在文学语言中,时间的运动是抽象概念,我们经常通过比喻的修辞方式,用这样的文字表述时间运动: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度日如年、白驹过隙等但是在电影语言中,通过拟态功能,时间运动具象的表现在我们眼前,例如在影片《暮光之城2》通过一组一半景不变另一半景色变换的转动镜头表现时间运动和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在《超市夜未眠》中通过快进车流的镜头表现时光飞逝,在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运用了更加巧妙的手法,用两个孩子从火车上滚下然后长大的镜头,魔幻式的表现年华流逝.诚然,镜头使用了夸张的修辞,但是切实的存在于人的主观经验之中,容易被接受.


由此可见,电影语言可以模拟抽象的时间概念,将其附着在镜头上予以视觉呈现,使之具象化、生动化,相对于“梭”、“箭”、“白驹”等文学比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三、电影语言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可见,从受众的审美活动切入.电影可以说“粗暴直接”的带人进入生活的场景.看到流动画面的瞬间,人恍然进入到内心深处各种琐碎的生活记忆当中,对电影的解读也不可避免自然而然地带着拼凑这些记忆的固有的观念,这正是电影有成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天赋.拿起经典文学作品翻开看到第二、三十页还遇不到期待中的精彩,“乏味”就像标签一样狠狠地贴上了这类书.所以,文学特别是经典文学,历来都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严肃感、距离感,仿佛它们把一般读者抛弃了.从两者接受度的难易程度上,便不难解释电影语言凌驾于文学语言的成因.

展望电影语言所创造的拟态环境,这两方面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电影由默片的视觉官能还原,到有声电影的视觉、听觉官能还原,再到未来电影技术无限发展时代,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感的全面还原,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电影语言元素的逐渐增多,电影语言的拟态功能将进一步被加强.因此,电影语言系统的构建便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周宪. 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J]. 哲学研究, 2001,(10).

[2] 周宪. 读书,老照片,身体[J]. 文化研究, 2002,(3): 67.

[3] 尼古拉.米尔佐夫. 什么是视觉文化[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4] 王朝闻. 美学概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5] 赵建国. “拟态环境”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J]. 新闻界, 2008,(

类似论文

吴宇森影视作品中的视听美学

摘 要:在各种大众传媒中,影视作品是最具有优越性的一种媒介,它的声音、画面都能吸引并感染着广大观众 吴。
更新日期:2024-11-5 浏览量:20115 点赞量:5747

《越狱》为例外国影视语言翻译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影视翻。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20001 点赞量:5836